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和电助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9765发布日期:2019-04-24 00:21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和电助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助力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和电助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电助力自行车上一般安装有中控、电池、控制器、车灯和显示仪表等部件,这些部件之间通常通过线路进行连接,以实现信号的传递。但是大部分电助力自行车上的线路是裸露在外的,容易造成线路磨损和老化,进而造成电助力自行车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和电助力自行车,能够将线路隐藏起来,避免线路裸露在外,从而实现对线路的保护,提高线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电助力自行车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包括:筐体,筐体包括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底壁和后盖板,后壁和后盖板构成第一腔体,后盖板上设置有第一出线口;中控部件,设置在筐体的内部,用于实现对电助力自行车的集中控制,中控部件的第一电线经过第一腔体和第一出线口走出,以隐藏第一电线。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底壁上设置有第二腔体,中控部件设置在第二腔体的内部,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相连,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的公有面上设置有第二出线口,第一电线经过第二出线口、第一腔体和第一出线口走出。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包括上盖板,上盖板平行于底壁,中控部件位于上盖板和底壁之间的位置,上盖板的边界与筐体的内壁相连,上盖板以上的空间用于放置物品。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中控部件位于底壁的中间位置,上盖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孔,底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孔,至少一个第一孔和至少一个第二孔分别位于远离中控部件的位置,用于防止筐体积水。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孔和至少一个第二孔的数量一样,且一一对应设置在垂直底壁的方向上。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孔包括六个第一孔,六个第一孔中的三个第一孔均匀分布在上盖板靠近左壁一侧的位置上,六个第一孔中的另外三个第一孔对称设置在上盖板靠近右壁一侧的位置上,至少一个第二孔的形状和尺寸与六个第一孔的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底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槽连接后壁和前壁,中控部件放置在第一卡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前壁上设置有凹向筐体内的槽,槽的高度低于上盖板的高度,槽上设置有第三出线口,其中,车筐装置还包括:车灯,车灯位于槽中,第一卡槽内设置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连接后壁和前壁,第二卡槽位于中控部件的下方,车灯的第二电线经过第三出线口、第二卡槽、第二出线口、第一腔体和第一出线口走出,以隐藏第二电线。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前壁上设置有凹向筐体内的槽,槽的高度低于上盖板的高度,槽上设置有第三出线口,其中,车筐装置还包括:车灯,车灯位于槽中,车灯的第二电线经过第三出线口与中控部件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中控部件设置在第一腔体的内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助力自行车,包括:车把;上述的车筐装置,车筐装置与车把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该电助力自行车还包括车把保护装置,车把保护装置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腔体设置于第一腔体下方,与第一腔体形成结构空腔,结构空腔用于容纳车把的一部分和电助力自行车的车闸线,其中,车把保护装置设置有两个上端口,用以将车闸线引入结构空腔内,车把保护装置设置有第一进线口,与车筐装置的第一出线口可拆卸连接,车筐装置内的电线依次穿过第一出线口和第一进线口进入结构空腔内,车筐装置通过车把保护装置与车把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和电助力自行车,通过将中控部件设计在车筐中,并将线路隐藏在车筐的腔体中,以实现对线路的保护,提高线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电助力自行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俯视图(包括中控部件)。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俯视图(包括上盖板)。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俯视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主视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右视图。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把保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把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中控部件作为电助力自行车的电控集成系统的核心部件,可以从整体上控制电助力自行车的状态。通常,中控部件通过电线与控制器、显示仪表等部件相连,在中控部件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过程中,电线裸露在外会出现电线磨损或老化的现象,进而导致电助力自行车故障。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俯视图(包括中控部件)。如图1所示,该车筐装置包括:筐体100和中控部件200。

筐体100包括前壁110、后壁120、左壁130、右壁140、底壁150和后盖板160,后壁120和后盖板160构成第一腔体,后盖板160上设置有第一出线口161。中控部件200设置在筐体100的内部,用于实现对电助力自行车的集中控制,中控部件200的第一电线经过第一腔体和第一出线口161走出,以隐藏第一电线。例如,当车筐装置与车把直接固定连接时,可以在车把上设置有第一进线口,当车筐装置通过车把保护装置与车把固定连接时,可以在车把保护装置上设置第一进线口,第一出线口与第一进线口连接。

具体地,中控部件200可以设置在筐体100中,中控部件200与电助力自行车的其它部件连接的第一电线可以隐藏在第一腔体中,并经过第一出线口161接入第一进线口,以实现与其它部件连接。由于第一出线口161与第一进线口连接,从而使得第一电线可以完全隐藏起来,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将第一腔体设置在后壁120上,即接近车把的位置,可以缩短第一电线的长度。

具体地,前壁110、后壁120、左壁130、右壁140和底壁150之间可以一体化制成,也可以通过机械方式连接,或者胶粘的方式连接。车筐开口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正方形或梯形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后盖板160位于后壁120的外侧,后盖板160的边缘可以是带有弧度的,或者倒角的,以实现与后壁120构成一个封闭的第一腔体。后盖板160的大小可以是小于后壁120的,这样第一腔体只位于后壁120的部分区域上,这样可以节省材料并减轻车体的重量。当然,后盖板160的大小也可以是与后壁120的大小相当,以到达完全覆盖后壁120的程度,这样可以维持完整的车筐外形。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的后盖板16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后盖板16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螺丝孔162,对应地,车筐的后壁120上可以设置多个螺丝柱,这样可以通过螺丝将后壁120和后盖板160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第一出线口161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可以是圆形或方形等。第一出线口161与第一进线口可以通过机械方式连接,比如螺纹或者卡槽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车筐可以通过第一出线口161和第一进线口之间的连接来实现车筐和车把之间的连接,其中,第一出线口161和第一进线口之间可以通过螺钉等机械方式连接,或胶粘的方式连接。为了使得车筐和车把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可以分别在后盖板160和车把上设置多个螺丝孔,并通过螺丝来固定车筐和车把。或者也可以如图1所示,在后壁120上设置两个螺丝孔122,对应地,在车把凸出的部位上也设置两个螺丝孔,进而通过螺丝固定车筐和车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通过将中控部件设计在车筐中,并将线路隐藏在车筐的腔体中,以实现对线路的保护,提高线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电助力自行车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控部件200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的内部。这样可以进一步缩短第一电线的长度,同时节约了车筐的空间,可以使得车筐用于盛放物品的体积增,同时还可以隐藏中控部件200,避免中控部件200 裸露在外,以实现对中控部件200的保护。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底壁150上设置有第二腔体,中控部件200 设置在第二腔体的内部,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相连,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的公有面上设置有第二出线口121,第一电线经过第二出线口121、第一腔体和第一出线口161走出。

具体地,将中控部件200放置在第一腔体中会造成第一腔体的厚度较大,进而减小前壁110和后壁120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车筐的适应性。为了保证前壁110和后壁120之间拥有足够的距离,中控部件200可以放置在位于底壁150上的第二腔体中。与第一腔体类似,第二腔体可以位于底壁 150的部分区域上,也可以覆盖整个底壁150,其中,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相连,即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之间的公有面位于后壁120上。该公有面上设置有第二出线口121,中控部件200的第一电线经过第二出线口121、第一腔体和第一出线口161走出,与实现与其它部件连接。这样将中控部件200 放置在第二腔体中,不仅可以提高筐体的开口处的尺寸大小,同时还可以增加中控部件200与底壁150之间的接触面积,改善筐体的受力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腔体包括上盖板170,结合图1和图3,上盖板170平行于底壁150,中控部件200位于上盖板170 和底壁150之间的位置,上盖板170的边界与筐体100的内壁相连,上盖板170以上的空间用于放置物品。

具体地,上盖板170位于筐体中,并与底壁150形成第二腔体,上盖板 170完全覆盖底壁150,上盖板170与筐体的内壁之间可以通过卡槽的方式连接,或者螺纹的方式连接,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底壁15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螺丝柱154,对应地,上盖板170上可以设置多个螺丝孔172,这样,底壁150和上盖板170之间可以通过螺丝进行固定。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中控部件200位于底壁150的中间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上盖板17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孔171,底壁15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孔151,至少一个第一孔171和至少一个第二孔151分别位于远离中控部件200的位置,用于防止筐体100积水。

具体地,为了防止筐体内存有积水,同时防止积水对中控部件200造成损害,可以分别在底壁150和上盖板170上设置孔,便于筐体内的水流出。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至少一个第一孔171和至少一个第二孔151 的数量一样,且一一对应设置在垂直底壁150的方向上。

具体地,可以沿垂直于底壁150的方向,在底壁150和上盖板170上分别设置孔,这样可以便于筐体内的水尽快流出。底壁150和上盖板170上的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或正方形等,底壁150上的孔的大小可以等于或大于上盖板170上的孔。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至少一个第一孔171包括六个第一孔,六个第一孔中的三个第一孔均匀分布在上盖板170靠近左壁130一侧的位置上,六个第一孔中的另外三个第一孔对称设置在上盖板170靠近右壁140一侧的位置上,至少一个第二孔151的形状和尺寸与六个第一孔171的相同。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4所示,底壁150上设置有第一卡槽152,第一卡槽152连接后壁120和前壁110,中控部件200放置在第一卡槽152中。

具体地,将中控部件200放置在第一卡槽152中,且底壁150和上盖板170上的孔可以位于远离第一卡槽152的位置,以进一步保护中控部件200,避免中控部件200涉水。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前壁110上设置有凹向筐体100内的槽111,槽111的高度低于上盖板170的高度,槽111上设置有第三出线口112,其中,车筐装置还包括:车灯300,车灯300位于槽111 中,第一卡槽152内设置有第二卡槽153,第二卡槽153连接后壁120和前壁110,第二卡槽153位于中控部件200的下方,车灯300的第二电线经过第三出线口112、第二卡槽153、第二出线口121、第一腔体和第一出线口 161走出,以隐藏第二电线。

具体地,将车灯300设置在前壁110上,可以保证车灯300的照明效果不受阻挡。同时将车灯300设置在槽111中,可以避免车灯300凸出前壁 110易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槽111的底面或侧面上可以设置有螺丝柱以固定车灯300,同时还可以设置有第三出线口112,以便于车灯300与电池或中控部件200的连接。

例如,如图5所示,槽111的底面上设置有两个螺丝柱113,对应地,车灯300上设置有两个螺丝孔310,利用螺丝便可以将车灯300固定在槽111 中。车灯300的电线可以通过第三出线口112、第二卡槽153、第二出线口 121、第一腔体、第一出线口161和第一进线口,以实现与电池的连接。

具体地,第一卡槽内152内可以设置有多个挡板和支撑板,用于固定中控部件200的位置。如图4所示,第一卡槽内152内设置有四个挡板155,两个支撑板156。支撑板156分别位于第二卡槽153的两侧,可以用于支撑中控部件200,以保证给第二卡槽153留有足够的空间。挡板155位于第一卡槽152的壁与第二卡槽153的壁之间的位置,并与支撑板156垂直,构成十字交叉形,每个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挡板,以固定中控部件200的位置。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车灯300的第二电线可以经过第三出线口112直接与中控部件200相连。

具体地,车灯300可以是光敏感应灯,车子启动后,在光线暗到一定范围便会自动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助力自行车的车筐装置,该车筐装置的外观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在车筐的前壁110上设置有槽111,槽111 中放置有用于照明的车灯300,车筐内部设有上盖板170,上盖板170以上的空间用于放置物品。结合图1、图3、图6和图7,上盖板170以下的空间用于放置中控部件200。车灯300的电线可以通过槽111的底面上的第三进线口112进入上盖板170和底壁150构成的腔体中。中控部件200和车灯 300的电线可以通过中控模块下方的第二卡槽153进入后盖板160和后壁 120形成的腔体中,并经过第一出线口161接入车把上的第一进线口,以实现与电池和/或控制器等部件的连接。这样将车灯设置在车筐前壁的槽中,并将中控部件设置在车筐底壁上的腔体中,进而将车灯和中控部件的线路隐藏在车筐的腔体中,可以避免车灯、中部部件以及线路裸露在外而受到损害。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助力自行车,该电助力自行车包括:如图8中所示的车把400和车筐装置,车筐装置与车把400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筐装置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文对车筐装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车筐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出线口,以实现车筐装置中的中控部件与电助力自行车的其它部件的连接,并将线路隐藏,以实现对线路的保护。例如,当车筐装置与车把直接固定连接时,可以在车把上设置有第一进线口,当车筐装置与车把保护装置与车把固定连接时,可以在车把保护装置上设置第一进线口,第一出线口与第一进线口连接。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如图8所示,该电助力自行车还包括车把保护装置,车把保护装置包括第一腔体520和第二腔体530,第二腔体530设置于第一腔体520下方,与第一腔体520形成结构空腔,结构空腔用于容纳车把400的一部分和电助力自行车的车闸线,其中,车把保护装置设置有两个上端口,用以将车闸线引入结构空腔内,车把保护装置设置有第一进线口 510,与车筐装置的第一出线口可拆卸连接,车筐装置内的电线依次穿过第一出线口和第一进线口510进入结构空腔内,车筐装置通过车把保护装置与车把400固定连接。

具体地,车筐装置内的电线包括中控部件的电线和/或车灯的电线。车筐装置包括第一出线口,车把保护装置中设置有结构空腔,该结构空腔用于容纳车把400的一部分。如图9所示,车把保护装置的结构空腔上设置有第一进线口510,第一进线口510与第一出线口连接,车筐装置内的电线经过第一出线口、第一进线口510,进而进入头管、前管,保证线路与前管中的电源或控制器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进线口510的形状可以是跑道形、圆形等。第一进线口510的凸出部分511可以插入车筐的第一出线口中,以将车筐固定在车把保护装置上,同时还可以将车筐中的中控部件和车灯的电线依次穿过第一出线口和第一进线口510进入结构空腔内。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出线口的凸出部分插入第一进线口510的凸出部分511中。可选地,还可以在车把400上焊接焊片,焊片通过结构空腔的上方伸出第一进线口510,并与凸出部分511的上方紧密贴合,其中,焊片上可以设置通孔。除利用第一进线口510和第一出线口的连接将车筐固定在车把400上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上焊片将车筐固定在车把400上。优选地,可以既利用第一进线口510和第一出线口的连接将车筐固定在车把400上,还通过以上焊片将车筐固定在车把400上,这样,可以使得车筐更加稳定地固定在车把400上,避免骑行时车筐的晃动。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控部件和车灯的电线可以通过出线口和入线口进入车把保护装置中,从而进入头管,进一步进入前管,保证了电线与前管中的电源的连接。同时,还可以使得电线完全隐藏在该车把保护装置中,避免电线外面的保护层老化,使得自行车的骑行更加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