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装置、强夯机、起重机、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和旋挖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4929发布日期:2019-01-15 22:4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移位装置、强夯机、起重机、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和旋挖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步履式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移位装置,以及具有该移位装置的高能级强夯机、起重机、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和旋挖钻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地基夯实施工中其主要机械为履带式强夯机,履带式强夯机在行走移动时对地面的密实度和平整度要求较高,对施工工地适应性不强,且在强夯时由于瞬间较大的冲击负荷,尤其是高能级的强夯时,对结构的冲击破坏较大,整机存在倾翻的安全隐患。

施工工地现场起重作业主要使用汽车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机动性好,转场方便,不足是每次在现场作业移动时需要将臂架和支腿缩回,影响了作业效率,且对地面路况要求较高,在一些淤泥环境,不易转场。履带式起重机在作业现场移动时较为灵活,但它需要转场时,须用重量较大的大型车辆运载, 同样的,在一些淤泥环境下,移位都不方便,尤其在吊装大型重物时,对地面的密实度要求较高,存在倾翻的安全隐患,且大型履带式起重机造价成本也高,价格相对昂贵。

地下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又称中心提拉式成槽机)作为一种能满足高效、高质量施工的深基础施工设备,广泛用于城市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地铁、地下室、污水处理厂、防护壁、石油和煤气地下储备槽、水坝挡土墙、防渗墙、桥涵基础、基础方桩等多方面深基础工程施工。市场上现有的连续墙抓斗成槽机都为履带式底盘结构,通过履带行走机构来实现整机移位,因履带式结构加工成本高,使得整机造价高,维护也不方便,其次,履带结构接地比压较小,在一些施工环境较差的工况下,如淤泥或地面不密实的条件下,整机存在倾翻的安全隐患,且在这种工况下履带行走结构不易施工作业,转场移位都不方便。

旋挖钻机是一种适合建筑基础工程中成孔作业的施工设备,市场上现有的旋挖钻机也是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来实现行走移位功能,同样存在技术难度较高,造价昂贵,且接地比压大,容易在软土场地作业时发生倾覆, 存在安全隐患,不宜进行大直径成孔作业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强夯机、起重机、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和旋挖钻机的结构通常为主机部分和移位功能部分为不可拆分结构,没有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当非作业部分出现故障时,整机作业受到影响。其次,当需要发挥履带式结构的作用时,作业部分不能衍变成履带式结构,降低了设备的可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卸且可独立行走的移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移位装置的强夯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移位装置的起重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移位装置的连续墙抓斗成槽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移位装置的旋挖钻机。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位装置,包括支承平台、至少两个纵向移动组件和至少两个横向移动组件,支承平台的上方设置有回转支承装置,纵向移动组件设置在支承平台的下方,多个纵向移动组件分别位于支承平台上横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纵向移动组件驱动移位装置纵向移动。横向移动组件设置在支承平台的下方,多个横向移动组件分别位于支承平台上纵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横向移动组件驱动移位装置横向移动。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纵向移动组件包括纵向船体、纵向移动车轮组、纵向移动驱动装置和纵向支承油缸,纵向船体上开设有供纵向移动车轮组行走的第一轨道,纵向移动驱动装置驱动纵向移动车轮组沿着第一轨道移动,纵向支承油缸的第一端与支承平台连接,纵向支承油缸的第二端与纵向移动车轮组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纵向移动车轮组包括纵向移动主动车轮组和纵向移动从动车轮组,纵向移动驱动装置的第一端连接在纵向船体上,纵向移动驱动装置的第二端连接在纵向移动主动车轮组上。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横向移动组件包括横向船体、横向移动车轮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和横向支承油缸,横向船体上开设有供横向移动车轮组行走的第二轨道,横向移动驱动装置驱动横向移动车轮组沿着第二轨道移动,横向支承油缸的第一端与支承平台连接,横向支承油缸的第二端与横向移动车轮组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横向移动车轮组包括横向移动主动车轮组和横向移动从动车轮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的第一端连接在横向船体上,横向移动驱动装置的第二端连接在横向移动主动车轮组上。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移位装置还包括动力和控制系统,动力和控制系统与纵向移动驱动装置、纵向支承油缸、横向移动驱动装置、横向支承油缸连接,动力和控制系统向纵向移动驱动装置、纵向支承油缸、横向移动驱动装置、横向支承油缸输出控制信号。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夯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强夯主机和上述移位装置,强夯主机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回转驱动装置与回转支承装置啮合,强夯主机可绕回转支承装置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为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起吊主机和上述移位装置,起吊主机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回转驱动装置与回转支承装置啮合,起吊主机可绕回转支承装置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为实现上述第四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抓斗成槽主机和上述移位装置,抓斗成槽主机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回转驱动装置与回转支承装置啮合,抓斗成槽主机可绕回转支承装置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为实现上述第五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挖钻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旋挖作业主机和上述移位装置,旋挖作业主机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回转驱动装置与回转支承装置啮合,旋挖作业主机可绕回转支承装置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移位装置的纵向船体和横向船体同时起负载支承的作用。当整机需要纵向移位时,纵向支承油缸收缩使得纵向船体提起离开地面,此时,横向船体起支承负载的作用。接着,纵向移动驱动装置驱动纵向船体沿着第一方向纵向移位。接着,纵向支承油缸伸长并使纵向船体着地受力,纵向支承油缸继续伸长,横向船体离开地面。接着,纵向移动驱动装置动作,使整机沿着第一方向纵向移动,从而完成纵向移位动作。

当整机需要横向移位时,纵向支承油缸伸长,使横向船体离开地面,此时,纵向船体起支承负载的作用。接着,横向移动驱动装置驱动横向船体沿着第二方向横向移位。接着,纵向支承油缸收缩,使得横向船体着地受力,纵向支承油缸继续收缩,纵向船体离开地面。接着,横向移动驱动装置动作,使整机沿着第二方向横向移动,从而完成横向移位动作。

移位装置设置动力和控制系统以驱动移位装置移动,从而使得移位装置具备自行移动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移位装置以及具有移位装置的高能级强夯机、起重机、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和旋挖钻机,其适应性强,各装置采用步履式移动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地面路况。

另外,纵向船体和横向船体与地面接触,使得整体的接地面积增大,接地比压降低,使得整机的稳定性提高。

此外,移位装置与各主机之间采用回转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得主机可全回转任意角度作业,同时纵向移动组件和横向移动组件的设置使得整机前后左右移动方便,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移位频率。

还有,主机部分可与履带式结构的移位装置组装,实现一机多用,提高了整机的利用率。

同时,相对于现有的履带式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步履式结构的装置的整机制造成本低且维护保养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位装置实施例和回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位装置实施例和回转驱动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位装置实施例中纵向移动组件和横向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位装置实施例中横向移动车轮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和横向支承油缸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强夯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强夯机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起重机实施例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起重机实施例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旋挖钻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移位装置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1包括支承平台11、两个纵向移动组件12以及两个横向移动组件13,支承平台11的上方设置有回转支承装置14,纵向移动组件12和横向移动组件13均设置在支承平台11的下方,两个纵向移动组件12分别位于支承平台11上横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即两个纵向移动组件12分别位于支承平台11上的左右两侧,纵向移动组件12驱动移位装置1纵向移动。两个横向移动组件13分别位于支承平台11上纵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即两个横向移动组件13分别位于支承平台11上的前后两侧,横向移动组件13驱动移位装置1横向移动。

参见图2和图3,纵向移动组件12包括纵向船体121、纵向移动车轮组、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和纵向支承油缸125,纵向船体121上开设有供纵向移动车轮组行走的第一轨道1211,第一轨道1211沿着纵向船体121的长度方向延伸,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驱动纵向移动车轮组沿着第一轨道1211移动,纵向支承油缸125平行于纵向船体121设置,纵向支承油缸125的第一端与支承平台11固定连接,纵向支承油缸125的第二端通过球头连接组件101与纵向移动车轮组连接。

纵向移动车轮组包括纵向移动主动车轮组122和纵向移动从动车轮组123,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的第一端连接在纵向船体121上,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的第二端连接在纵向移动主动车轮组122上。

横向移动组件13包括横向船体131、横向移动车轮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和横向支承油缸135,横向船体131上开设有供横向移动车轮组行走的第二轨道1311,第二轨道1311沿着横向船体131的长度方向延伸,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驱动横向移动车轮组沿着第二轨道1311移动,横向支承油缸135平行于横向船体131设置,横向支承油缸135的第一端与支承平台11固定连接,横向支承油缸135的第二端通过球头连接组件102与横向移动车轮组连接。如图4所示,球头连接组件102包括配合连接的球头连接件1021和球头安装槽1022,球头连接件1021与横向支承油缸135的驱动杆1351固定连接,球头安装槽1022设置在横向移动主动车轮组132的顶部。

横向移动车轮组包括横向移动主动车轮组132和横向移动从动车轮组133,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的第一端连接在横向船体131上,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的第二端连接在横向移动主动车轮组132上。可选地,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和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均为油缸。

移位装置1还可增加一套动力和控制系统,动力和控制系统与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纵向支承油缸125、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横向支承油缸135电连接,动力和控制系统向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纵向支承油缸125、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横向支承油缸135输出控制信号,动力和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纵向支承油缸125、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和横向支承油缸135动作。动力和控制系统的设置使得移位装置1具备自行移动的能力,可用来运输大件吊装货物,将大大提高整机的使用率。

当移位装置1整机需要纵向移位时,纵向支承油缸125收缩使得纵向船体121提起离开地面,此时,横向船体131起支承负载的作用。接着,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驱动纵向船体121沿着第一方向(如图2中A向)纵向移位。接着,纵向支承油缸125伸长并使纵向船体121着地受力,纵向支承油缸125继续伸长,横向船体131离开地面。接着,纵向移动驱动装置124动作,使整机沿着第一方向纵向移动,从而完成纵向移位动作。

当整机需要横向移位时,纵向支承油缸125伸长,使横向船体131离开地面,此时,纵向船体121起支承负载的作用。接着,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驱动横向船体131沿着第二方向(如图2中B向)横向移位。接着,纵向支承油缸125收缩,使得横向船体131着地受力,纵向支承油缸125继续收缩,纵向船体121离开地面。接着,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4动作,使整机沿着第二方向横向移动,从而完成横向移位动作。

强夯机实施例:

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强夯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强夯主机2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装置1,强夯主机2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21,回转驱动装置21与回转支承装置14啮合形成回转机构,强夯主机2可绕回转支承装置14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强夯主机2还包括回转平台22和布置在回转平台22上的起升机构23、变幅机构24、A型架25、臂架26,以及动力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和夯锤27。通过回转机构上的回转支承装置14与回转驱动装置21的连接,使得强夯主机2与支承平台11连接在一起,通过回转机构强夯主机2可做360度全回转动作。

臂架26铰接在回转平台22上,起升钢丝绳281一端固定在起升机构23的卷扬上,另一端通过臂架26鹅头上的定滑轮组261以及吊钩上的动滑轮组262缠绕固定。夯锤27通过脱钩器29悬挂在吊钩上。变幅钢丝绳282一端固定在变幅机构24上的卷扬机上,另一端通过A型架25上的导向滑轮251分别穿过变幅动滑轮组201和变幅定滑轮组202,最终固定在变幅定滑轮组202上。变幅钢丝绳282和变幅定滑轮组202位于变幅动滑轮组201的一端,变幅动滑轮组201的另一端通过钢丝绳与臂架26鹅头连接在一起。通过变幅机构24的动作使变幅钢丝绳282收缩和放长,进而实现臂架26的俯仰,达到在不同位置进行强夯的目的。臂架26设置为多节臂连接结构,可根据实际施工需要加长或缩短臂长。强夯主机2上的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为整机提供动力和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强夯机为步履式高能级强夯机,强夯主机2通过回转机构安装在支承平台11上,可实现360度任意角度的回转动作,效率高,动作快。同时强夯主机2具有独立的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当实际需要时,可快速将强夯主机2吊装并与履带式移位装置组装成履带式强夯机,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转化率。

另外,强夯机可配备遥控和定位功能,实现整机的遥控控制。强夯机在作业时臂架26与地面成一角度,臂架26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臂节,当作高能级强夯时,还可增加门架结构,以提高臂架26的稳定性和强度。

起重机实施例:

参见图7和图8,本实施例的起重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起吊主机3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装置1,起吊主机3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31,回转驱动装置31与回转支承装置14啮合,起吊主机3可绕回转支承装置14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起吊主机3还包括回转平台32和布置在回转平台32上的主起升机构331、副起升机构332、变幅机构34、A型架35、臂架36、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以及主钩371,副钩372、鹅头臂38。通过回转机构上的回转支承装置14与回转驱动装置31的连接,使得起吊主机3与支承平台11连接在一起,通过回转机构起吊主机3可做360度全回转动作。

臂架36铰接在回转平台32上,主钩起升钢丝绳391一端固定在主起升机构331的卷扬上,另一端通过臂架36头部上的导向滑轮、定滑轮组,以及主钩371上的动滑轮组缠绕固定。副钩起升钢丝绳392一端固定在副起升机构332的卷扬上,另一端通过臂架36头部的导向滑轮,以及鹅头臂38上的导向滑轮,最终与副钩372连接。变幅钢丝绳393一端固定在变幅机构34上的卷扬机上,另一端通过A型架35上的导向滑轮分别穿过变幅动滑轮组301和变幅定滑轮组302,最终固定在A型架35上的变幅定滑轮组302上。变幅钢丝绳393和变幅定滑轮组302位于变幅动滑轮组301的一端,变幅动滑轮组301的另一端通过钢丝绳与臂架36头部连接在一起。通过变幅机构34的动作使变幅钢丝绳收缩和放长,进而实现臂架36的俯仰,达到在不同位置起吊的目的。臂架36设置为桁架多节臂连接结构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臂节。起吊主机3上的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为整机提供动力和控制。

本实用新型起重机的起吊主机3通过回转机构安装在支承平台11上,可实现360度任意角度的回转动作,效率高,动作快。同时起吊主机3具有独立动力和液压控制系统,当实际需要时,可快速将起吊主机3吊装并与履带式移位装置组装成履带式起重机,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转化率。

另外,起重机可配备遥控和定位功能,实现整机遥控控制。而且可根据需要增加横向船体131的数量,以便增加接地面积,降低接地比压,提高整机稳定性。

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实施例:

参见图9,本实施例的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抓斗成槽主机4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装置1,抓斗成槽主机4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41,回转驱动装置41与回转支承装置14啮合,抓斗成槽主机4可绕回转支承装置14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抓斗成槽主机4还包括回转平台42和作业部分,作业部分包括三角架总成43、主卷扬44、卷管机组45、变幅油缸46、桅杆总成47、钢丝绳48、抓斗49、电缆卷盘401、电缆402,以及设置在回转平台42上的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本实施例抓斗成槽主机4的作业部分与现有抓斗成槽主机作业部分的结构相同,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墙抓斗成槽机的抓斗成槽主机4通过回转机构安装在支承平台11上,可实现360度任意角度的回转动作,效率高,动作快。另外,抓斗成槽主机4具有独立动力和液压控制系统,当实际需要时,可快速将抓斗成槽主机4吊装并与履带式移位装置组装成履带式连续墙抓斗成槽机,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转化率。

另外,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可配备遥控和定位功能,实现整机遥控控制。

旋挖钻机实施例:

参见图10,本实施例的旋挖钻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旋挖作业主机5和上述移位装置1,旋挖作业主机5的底部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51,回转驱动装置51与回转支承装置14啮合,旋挖作业主机5可绕回转支承装置14的回转轴线进行回转。

旋挖作业主机5还包括回转平台52和作业部分,作业部分包括提升机构53、变幅机构54、桅杆总成55、动力头总成56、钻杆57、钻斗58。本实施例旋挖作业主机5的作业部分与现有旋挖作业主机作业部分的结构相同,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的旋挖作业主机5通过回转机构安装在支承平台11上,可实现360度任意角度的回转动作,效率高,动作快。另外旋挖作业主机具有独立动力和液压控制系统,当实际需要时,可快速将旋挖作业主机5吊装并与履带式移位装置组装成履带式旋挖钻机,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转化率。

另外,旋挖钻机可配备遥控和定位功能,实现整机遥控控制。而且可根据需要增加横向船体的数量,以便增加接地面积,降低接地比压,提高整机稳定性。

由上可见,移位装置设置动力和控制系统以驱动移位装置移动,从而使得移位装置具备自行移动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移位装置以及具有移位装置的高能级强夯机、起重机、连续墙抓斗成槽机和旋挖钻机,其适应性强,各装置采用步履式移动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地面路况。另外,纵向船体和横向船体与地面接触,使得整体的接地面积增大,接地比压降低,使得整机的稳定性提高。此外,移位装置与各主机之间采用回转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得主机可全回转任意角度作业,同时纵向移动组件和横向移动组件的设置使得整机前后左右移动方便,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移位频率。还有,主机部分可与履带式结构的移位装置组装,实现一机多用,提高了整机的利用率。同时,相对于现有的履带式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步履式结构的装置的整机制造成本低且维护保养更方便。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