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1523发布日期:2019-10-13 01:0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底盘。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特别是纯电动汽车越来越成为汽车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现有的电动汽车的底盘空间较小,如若汽车电池安装在底盘内,势必减小电池体积,但是同样电池容量也会相应减少,若汽车电池安装在底盘上方,这样的做法会增高底盘重心,减少车架空间。现有的前置前驱的纯电动汽车的动力驱动系统均设置在车架底盘上,具体的为设置在副车架上,副车架具有放置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连接前悬的功能,现有的副车架其结构与汽油车副车架无异,并无特殊结构,这样就使得放置动力驱动系统后车架底盘空间占用较大,重心偏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减少空间占用,降低重心的电动汽车底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空间占用,降低重心的电动汽车底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汽车底盘,包括前承载部、中承载部、后承载部和副车架;所述中承载部包括承重框架和中部连接杆组件;所述中部连接杆组件设有多个,所述承重框架并排设有多个,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之间通过一个中部连接杆组件连接;所述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之间形成有储存空间;所述前承载部和中承载部分别固定在首尾两个承重框架上;所述前承载部和/或中承载部上安装有副车架。

所述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包括横向承重杆和竖向承重杆;所述横向承重杆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横向承重杆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竖向承重杆固定。

所述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还包括承重斜杆;所述每个竖向承重杆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承重斜杆,承重斜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承重杆固定,承重斜杆呈倾斜45度设置。

所述中承载部的中部连接杆组件包括第一中部连接杆、第二中部连接杆和X型支撑杆;所述第一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顶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底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X型支撑杆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之间,并且X型支撑杆的四个端点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与两个承重框架形成的四个夹角部位上。

所述中承载部的多个储存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用于安装电池,并且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空间下方的中部连接杆组件的第二中部连接杆上设有电池安装片。

所述前承载部包括前中心板、第一前承载架和第二前承载架;所述前中心板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前中心板的一端均固定在中承载部的首个承重框架上;所述前中心板用于安装副车架;所述第一前承载架的尾部固定在首个承重框架和两个前中心板上;所述第二前承载架固定在两个前中心板上,并且第二前承载架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前承载架顶部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一前承载架的顶部与第二前承载架的顶部之间通过倾斜承载杆连接。

所述前承载部的前中心板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首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前倾斜加强杆;所述前中心板的尾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

所述前承载部的两个前中心板首端之间设有前护板。

所述后承载部包括后中心板架和延伸架;所述后中心板架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后中心板架的首部固定在中承载部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上;所述两个后中心板架顶部之间设有呈网格状的承载支架;所述延伸架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中心板架的外侧;所述两个后中心板架的尾端之间设有后防撞护杆。

所述后承载部的后中心板架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后倾斜加强杆;所述后中心板架的首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

副车架包括固定片和下延部;所述固定片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固定片的底部设有对向翻折的翻边;所述固定片外侧面上设有与避震弹簧连接的弹簧支座;所述两个固定片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两个下延部连接;所述两个下延部高度低于固定片的高度;所述两个下延部上用于安装动力驱动系统。

所述副车架的下延部包括安装横梁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在安装横梁两端上各设有一个,并且分别连接两个固定片的翻边。

所述副车架的下延部的安装横梁的两端均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块。

所述副车架的下延部还包括加强片;所述加强片焊接固定在安装横梁和连接臂上。

所述副车架的固定片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块。

所述副车架的固定片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气弹簧连接的第三连接块。

所述副车架还包括加强座;所述加强座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片内侧面的顶部上。

所述副车架的加强座的截面呈L形,包括竖向部和横向部;所述加强座的竖向部与固定片的内侧面固定;

所述加强座的竖向部上固定有与横向部固定连接的支撑片。

所述固定片的弹簧支座顶面上设有两个呈八字型布置的加强筋。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之间的存储空间能够用来放置电池或维护工具,降低电池安装高度,降低重心,加大电池的安装空间,降低车身重量,前承载部、中承载部和后承载部均具有承载能力。

(2)本实用新型的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包括横向承重杆和竖向承重杆;所述横向承重杆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横向承重杆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竖向承重杆固定,可靠性高,承载力更佳。

(3)本实用新型的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还包括承重斜杆,每个竖向承重杆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承重斜杆,承重斜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承重杆固定,承重斜杆呈倾斜45 度设置,提高承重框架的承重力度,结构更稳定,大大提高了承重框架的可靠性。

(4)本实用新型的中承载部的中部连接杆组件结构稳定,提高整体强度。

(5)本实用新型前承载部包括前中心板、第一前承载架和第二前承载架,前中心板用于安装副车架,安装方便,第一前承载架和第二前承载架用于承载车身重量,稳定性良好。

(6)本实用新型的前承载部的前中心板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首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前倾斜加强杆,前中心板的尾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大大提高了前承载部的强度,稳定性更佳。

(7)本实用新型的后承载部的后中心板架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后倾斜加强杆,后中心板架的首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大大提高了后承载部的强度,稳定性更佳。

(8)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的下延部的设计能够降低动力驱动系统的安装高度,降低底盘重心,减少动力驱动系统在车架底盘上的占用空间,同时下延部还加大了用于放置动力驱动系统的安装空间,适用的动力驱动系统体积规格更多种,固定片安装稳定,通过螺合件固定在车架安装部位的侧壁以及底部,连接牢固,抗冲击能力强

(9)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的下延部包括安装横梁和连接臂,连接臂在安装横梁两端上各设有一个,并且分别连接两个固定片的翻边,能够降低重心以及增加安装空间。

(10)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的下延部还包括加强片,提高安装横梁与连接臂的连接强度,可靠性更佳。

(11)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还包括加强座,提高安装的牢固度,通过加强座实现固定片与车架安装部位的顶部固定,固定效果更佳。

(12)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的加强座的竖向部上固定有与横向部固定连接的支撑片,提高加强座自身强度,提高安装的牢固度。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副车架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副车架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

前承载部1、前中心板1-1、前护板1-1-1、第一前承载架1-2、第二前承载架1-3、倾斜承载杆1-4、倾斜加强杆1-5;

中承载部2、承重框架2-1、横向承重杆2-1-1、竖向承重杆2-1-2、承重斜杆2-1-3、中部连接杆组件2-2、第一中部连接杆2-2-1、第二中部连接杆2-2-2、电池安装片2-2-2-1、 X型支撑杆2-2-3;

后承载部3、后中心板架3-1、延伸架3-2、承载支架3-3、后防撞护杆3-4、后倾斜加强杆3-5;

固定片4、翻边4-1、连接座4-2、第二连接块4-3、第三连接块4-4;

下延部5、安装横梁5-1、第一连接块5-1-1、连接臂5-2、加强片5-3;

加强座6、支撑片6-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底盘,包括前承载部1、中承载部2、后承载部3和副车架。中承载部2包括承重框架2-1和中部连接杆组件2-2。中部连接杆组件2-2 设有多个,承重框架2-1并排设有多个,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2-1之间通过一个中部连接杆组件2-2连接。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2-1之间形成有储存空间。前承载部 1和中承载部2分别固定在首尾两个承重框架2-1上。前承载部1上安装有副车架。

中承载部2的承重框架2-1包括横向承重杆2-1-1和竖向承重杆2-1-2。横向承重杆 2-1-1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横向承重杆2-1-1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竖向承重杆2-1-2固定。

中承载部2的承重框架2-1还包括承重斜杆2-1-3。每个竖向承重杆2-1-2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承重斜杆2-1-3,承重斜杆2-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承重杆2-1-1固定,承重斜杆2-1-3呈倾斜45度设置。

中承载部2的中部连接杆组件2-2包括第一中部连接杆2-2-1、第二中部连接杆2-2-2 和X型支撑杆2-2-3。第一中部连接杆2-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2-1顶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中部连接杆2-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2-1底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X型支撑杆2-2-3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2-2-2之间,并且X型支撑杆 2-2-3的四个端点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2-2-2与两个承重框架2-1形成的四个夹角部位上。

中承载部2的多个储存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用于安装电池,并且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空间下方的中部连接杆组件2-2的第二中部连接杆2-2-2上设有电池安装片2-2-2-1。

前承载部1包括前中心板1-1、第一前承载架1-2和第二前承载架1-3。前中心板1-1 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前中心板1-1的一端均固定在中承载部2的首个承重框架2-1 上。前中心板1-1用于安装副车架。第一前承载架1-2的尾部固定在首个承重框架2-1 和两个前中心板1-1上。第二前承载架1-3固定在两个前中心板1-1上,并且第二前承载架1-3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前承载架1-2顶部的水平高度。第一前承载架1-2的顶部与第二前承载架1-3的顶部之间通过倾斜承载杆1-4连接。

前承载部1的前中心板1-1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2的首个承重框架2-1底部固定的前倾斜加强杆1-5。前中心板1-1的尾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2-1固定的定位片。

前承载部1的两个前中心板1-1首端之间设有前护板1-1-1。

后承载部3包括后中心板架3-1和延伸架3-2。后中心板架3-1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后中心板架3-1的首部固定在中承载部2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2-1上。两个后中心板架3-1顶部之间设有呈网格状的承载支架3-3。延伸架3-2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中心板架 3-1的外侧。两个后中心板架3-1的尾端之间设有后防撞护杆3-4。

后承载部3的后中心板架3-1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2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2-1 底部固定的后倾斜加强杆3-5。后中心板架3-1的首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2-1固定的定位片。

副车架包括固定片4和下延部5。固定片4设有两个,并且分别通过螺合件固定前承载部1的两个前中心板1-1侧面上。两个固定片4的底部设有对向翻折的翻边4-1。翻边4-1通过螺合件与前中心板1-1的底部固定。固定片4外侧面上设有与避震弹簧连接的弹簧支座4-2。两个固定片4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两个下延部5连接。两个下延部 5高度低于固定片4的高度。两个下延部5上用于安装动力驱动系统。

副车架的下延部5包括安装横梁5-1和连接臂5-2。连接臂5-2在安装横梁5-1两端上各设有一个,并且分别连接两个固定片4的翻边4-1。副车架的下延部5的安装横梁 5-1的两端均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块5-1-1。副车架的下延部5还包括加强片5-3。加强片5-3焊接固定在安装横梁5-1和连接臂5-2上。副车架的固定片4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块4-3。副车架的固定片4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气弹簧连接的第三连接块4-4。副车架的还包括加强座6。加强座6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片4内侧面的顶部上。

副车架的加强座6的截面呈L形,包括竖向部和横向部。加强座6的竖向部与固定片4的内侧面固定。加强座6的横向部通过螺合件与前承载部1的前中心板1-1顶部固定。副车架的加强座6的竖向部上固定有与横向部固定连接的支撑片6-1。副车架的固定片4的弹簧支座4-2顶面上设有两个呈八字型布置的加强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后承载部3上安装有副车架。副车架的固定片4设有两个,并且分别通过螺合件固定在后承载部3的两个后中心板3-1侧面上。翻边4-1通过螺合件与后中心板3-1的底部固定。加强座6的横向部通过螺合件与后中心板3-1顶部固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前承载部1和后承载部3上均安装有副车架。

安装在后承载部3上的副车架的固定片4设有两个,并且分别通过螺合件固定在后承载部3的两个后中心板3-1侧面上。翻边4-1通过螺合件与后中心板3-1的底部固定。加强座6的横向部通过螺合件与后中心板3-1顶部固定。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见图6,中承载部2的高度为一级踏步高度,适用一级踏步,可应用于轿车。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见图7,中承载部2的高度为二级踏步高度,适用二级踏步,可应用于物流车或公交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见图8,中承载部2的高度为三级踏步高度,适用三级踏步,可应用于公交车或大巴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