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围内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9836发布日期:2019-09-17 20:2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侧围内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侧围内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般车型中造型件和功能件均可直接安装在车身上,然而在一些车型中,由于后端车架与造型件距离较远,导致造型件(例如侧围外板、轮罩)与车架无法承接及功能件(例如充电装置)无法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侧围内板及汽车,旨在解决技术中由于后端车架与造型件之间由于距离较远而导致的造型件及功能件无法安装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侧围内板,包括:连接在侧围外板与车架之间的侧围内板本体;其中,所述侧围内板本体上部分别设置有侧围外板安装结构和充电装置安装结构,所述侧围内板本体下部设置有轮罩安装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所述侧围外板安装结构上设置有若干向所述侧围内板本体内部凹设的凹槽。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各所述凹槽的底壁上均开设有侧围外板安装孔。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所述充电装置安装结构沿所述侧围内板本体表面向内凹设,并且,所述充电装置安装结构的中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一对卡接部,两个所述卡接部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两个所述卡接部之间开设有充电接口安装孔。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所述充电接口安装孔包括:连通区和一对卡接孔;其中,所述连通区沿竖直方向连接在两个所述卡接部之间,两个所述卡接孔分布在两个所述卡接部两侧,并通过所述连通区相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两个所述卡接孔两端的边缘分别开设有若干充电装置安装孔。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所述侧围内板本体朝向车架一侧、与所述充电装置安装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用以放置所述充电装置。

进一步地,上述侧围内板中,所述轮罩安装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第五安装板和第六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一侧的底部且两者的上表面均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表面共面;所述第四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下表面共面; 所述第五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靠近上部一侧的下表面共面;所述第六安装板连接在所述第五安装板靠近上侧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五安装板共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围内板,通过将侧围内板本体设置在侧围外板与车架之间实现了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车架与侧围外板等造型件距离较远而不便连接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在侧围内板本体上设置侧围外板安装结构、充电装置安装结构和轮罩安装结构,为侧围外板、充电装置和轮罩提供了安装点,安装方便快捷且零件数量少,便于后期的BOM管控;此外,整个侧围内板选用LFT复合材料,强度与车架一致,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降低了制作成本。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侧围内板。

由于侧围内板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侧围内板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围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围内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围内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围内板包括:连接在侧围外板与车架之间的侧围内板本体1;其中,侧围内板本体1上部分别设置有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和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侧围内板本体1下部设置有轮罩安装结构13。

具体而言,侧围外板本体1由上到下可以包括: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和轮罩安装结构13;其中,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的轮廓与侧围外板安装面的轮廓相匹配,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的轮廓与充电装置安装面的轮廓相匹配,轮罩安装结构13的轮廓与轮罩安装面的轮廓相匹配。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靠近外侧的边缘倾斜连接有第一车架安装板14,第一车架安装板14上开设有若干车架安装孔e。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靠近内侧的边缘与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相连接,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和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的下部均与轮罩安装结构13的上部相连接,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和轮罩安装结构13靠近上部的边缘与第二车架安装板15相连接,第二车架安装板15上开设有若干车架安装孔e。轮罩安装结构13的底部连接有第三车架安装板16,第三车架安装板16上开设有若干车架安装孔e。本实施例中,第一车架安装板14、第二车架安装板15和第三车架安装板16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安装需求进行确定,例如可以均为平面板状结构。

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及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下部与轮罩安装结构13的连接处、轮罩安装结构13下部远离轮罩的一侧开设有凹设部,凹设部的一个侧壁上也开设有车架安装孔e,侧围内板本体1通过螺栓穿设于各个车架安装孔e而实现与车架的连接。

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和轮罩安装结构13可以均为板状结构,它们的形状轮廓分别与侧围外板、充电装置及轮罩的轮廓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侧围内板本体1的各个部分可以采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LFT)制成,整个侧围内板的强度与车架一致,并且,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降低了制作成本。

上述显然可以得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侧围内板,通过将侧围内板本体设置在侧围外板与车架之间实现了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车架与侧围外板等造型件距离较远而不便连接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在侧围内板本体上设置侧围外板安装结构、充电装置安装结构和轮罩安装结构,为侧围外板、充电装置和轮罩提供了安装点,安装方便快捷且零件数量少,便于后期的BOM管控;此外,整个侧围内板选用LFT复合材料,强度与车架一致,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降低了制作成本。

继续参阅图2和图3,所述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上设置有若干向所述侧围内板本体1内部凹设的凹槽111。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可以由若干连接板组成,例如可以由两块板倾斜连接而成,各块板上可以分别设置有凹槽111。凹槽111可以为任何形状,例如可以呈正方体状、长方体状、棱台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凹槽111的数量可以根据侧围外板上的待安装部位的数量进行确定。本实施例中,凹槽111为3个,3个凹槽间隔设置在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的表面。

优选的,各所述凹槽111的底壁上均开设有侧围外板安装孔112,侧围外板安装孔112可以为方形孔,以将侧围外板卡接于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上。

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的中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一对卡接部123,两个所述卡接部123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具体而言,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呈板状设置,例如可以为矩形板,其凹设于侧围外板安装结构11、轮罩安装结构13和第二车架安装板15围设的区域。在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的中央部位沿竖直方向(图2和图3中的上下方向)设置有两个卡接部123,两个卡接部123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进一步的,两个卡接部123之间开设有充电接口安装孔121,以穿设充电装置的接头。更具体的,所述充电接口安装孔121包括:连通区1212和一对卡接孔1211;其中,所述连通区1212沿竖直方向连接在两个所述卡接部123之间,两个所述卡接孔1211分布在两个所述卡接部123两侧,并通过所述连通区1212相连通。两个卡接孔1211可以关于卡接部123或者连通区1212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卡接孔1211的形状与所述充电装置接口的形状相匹配。卡接孔1211可以为类圆形孔,例如可以为圆形孔的边缘延伸出一方形槽的形状。此外,两个所述卡接孔1211两端的边缘分别开设有若干充电装置安装孔122,以实现对充电装置的安装。

也就是说,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的中部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一对卡接孔1211,两个卡接孔1211与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一对卡接部123相配合,以将充电装置的充电接口卡紧于充电装置安装结构中。

再次参阅图3,所述侧围内板本体1朝向车架一侧、与所述充电装置安装结构12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空腔a,所述空腔a用以放置所述充电装置。显然,空腔a的形状可以根据充电装置的形状来确定。

上述各实施例中,轮罩安装结构13整体呈弧状结构,具体的,轮罩安装结构1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安装板131、第二安装板132、第三安装板133、第四安装板134、第五安装板135和第六安装板136;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132和所述第三安装板133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31一侧的底部且两者的上表面均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31的下表面共面;所述第四安装板134与所述第三安装板133的下表面共面; 所述第五安装板135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31靠近上部一侧的下表面共面,所述第六安装板136连接在所述第五安装板135靠近上侧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五安装板135共面。

更具体的,第一安装板131可以由多块连接板倾斜连接而成,具体的包括:依次倾斜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311、第二连接板1312、第三连接板1313、第四连接板1314、第五连接板1315和第六连接板1316;其中,第一连接板1311远离轮罩安装结构13的一侧开设有一方形槽g,第一连接板1311的底端连接有第三车架安装板16,第一连接板1311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312的连接处为弧面,该弧面的弧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二连接板1312为不规则形状,其两端面可以为弧面结构,其一侧面设置有一凹设部13121;第三连接板1313为类似三角形结构,其与第二连接板1312的连接处为弧面结构;第四连接板1314也为类三角形结构,其底端设置有一缺口13141,与凹设部13121相连接以形成一卡设部;第五连接板1315可以为类倒棱台结构,第六连接板1316可以为类三角形,第五连接板1315底部与第六连接板1316底部呈夹角设置,以形成一夹持部。

第二安装板132可以呈棱台状结构,第三安装板133可以为多面体结构,第二安装板132与第三安装板133之间具有预设间距,以形成一卡设部;第四安装板134、第五安装板135和第六安装板136可以为平面板状结构。第二安装板132的一侧,第四安装板134、第五安装板135和第六安装板136上均设置有轮罩安装孔f,以实现轮罩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的侧围内板。

由于侧围内板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侧围内板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