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4900发布日期:2019-08-09 21:0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发动机作为汽车三大件,必须保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振动平稳,噪音不至于过大使得乘车人员不适,甚至安装不可靠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事故等危险,因此其安装必须稳定可靠。

目前主流发动机固定技术是三点固定,其中两点固定在车身上,一点固定在前副车架上,这就对前副车架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保证在发动机输入的载荷力作用下不发生变形开裂等问题。

在底盘轻量化技术应用广泛的时代,对于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点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前副车架不仅受发动机输入的载荷力,还受到悬架件传来的地面等因素造成的载荷力,其实际使用工况较为复杂。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技术为前麦弗逊式前悬架,副车架多为元宝梁式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多为多层板或焊接套管安装加强方式,这种方案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造成材料和工时增加,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结构复杂的问题。

一种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包括前副车架上板和与所述前副车架上板连接的前副车架下板,所述前副车架上板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焊接有U型板,所述U型板包括U型板主体和分别设于所述U型板主体两端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焊接在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前副车架下板之间,所述第二侧边焊接在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前副车架下板之间,所述U型板主体具有U型开口,所述U型开口朝向所述前副车架下板设置,所述前副车架下板背向所述前副车架上板的一面焊接悬置下加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焊接有U型板,且第一侧边焊接在第一子板与前副车架下板之间,第二侧边焊接在第二子板与前副车架下板之间,使U型板能够起到支撑和加强作用,当车辆在运动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载荷力传递给前副车架,此时悬置安装点发生变形,若传递载荷力超过前副车架上下板承受极限时,内部的U型板和悬置下加强板起到缓冲作用,提供足够的刚强度需求,保证前副车架在发动机振动过程中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相比于传统的多层板或焊接套管安装加强方式,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强装置结构更加简单,组装时能够简化工艺,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更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保证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点的强度性能,同时又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简化生产工艺。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悬置下加强板包括呈椭圆形的加强板主体,所述加强板主板的中间设有圆形的镂空部,所述加强板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减重孔。

进一步地,所述悬置下加强板位于所述前副车架下板的中间位置,且所述悬置下加强板与所述U型板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U型板的厚度为2.0mm。

进一步地,所述前副车架上板、所述前副车架下板及所述悬置下加强板的厚度均为2.8mm。

进一步地,所述前副车架上板和所述前副车架下板均具有翻边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U型板和所述悬置下加强板均采用冲压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U型板主体之间具有至少两个焊接点,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U型板主体之间具有至少两个焊接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U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悬置下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包括前副车架上板10和与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0连接的前副车架下板20。

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0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子板11和第二子板12。

所述第一子板11和所述第二子板12之间焊接有U型板30。

请参阅图2,所述U型板30包括U型板主体31和分别设于所述U型板主体31两端的第一侧边32和第二侧边33,所述第一侧边32焊接在所述第一子板11与所述前副车架下板20之间,所述第二侧边33焊接在所述第二子板12与所述前副车架下板20之间,所述U型板主体31具有U型开口301,所述U型开口301朝向所述前副车架下板20设置,U型板30用于起到支撑和加强作用。

所述前副车架下板20背向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0的一面焊接悬置下加强板40,起到局部加强作用。

具体的,请参阅图3,所述悬置下加强板40包括呈椭圆形的加强板主体41,所述加强板主板41的中间设有圆形的镂空部42,所述加强板主体4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减重孔43,用于减轻重量。

可选的,所述悬置下加强板40位于所述前副车架下板20的中间位置,且所述悬置下加强板40与所述U型板30的位置相对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U型板30的厚度为2.0mm,材质可以为钢板。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0、所述前副车架下板20及所述悬置下加强板40的厚度均为2.8mm,材质可以为钢板。此外,可以在前副车架上板10和前副车架下板20上均设置翻边和通孔,实现减重、应力优化。

其中,前副车架上板10、前副车架下板20、U型板30及悬置下加强板40均为单层板材,利用单层板结构进行局部加强使得工艺更简单,材料利用率也得到了提升,再结合翻边等结构进行局部应力优化和刚强度提升,不仅使得性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少程度提升,还可以实现减重,实现整车轻量化。实际测试表明,上述结构的局部加强刚度能够提升20%,强度及疲劳耐久性通过CAE分析,明显改善发动机振动噪音和整车NVH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板30和所述悬置下加强板40均采用冲压成型,结构简单,易于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子板11与所述U型板主体31之间具有至少两个焊接点,所述第二子板12与所述U型板主体31之间具有至少两个焊接点。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板11与所述U型板主体3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子板12与所述U型板主体31之间都具有两个焊接点,保证焊接效果。

综上,根据本实施例提出的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第一子板11和第二子板12之间焊接有U型板30,且第一侧边32焊接在第一子板11与前副车架下板20之间,第二侧边33焊接在第二子板12与前副车架下板20之间,使U型板30能够起到支撑和加强作用,当车辆在运动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载荷力传递给前副车架,此时悬置安装点发生变形,若传递载荷力超过前副车架上下板承受极限时,内部的U型板30和悬置下加强板40起到缓冲作用,提供足够的刚强度需求,保证前副车架在发动机振动过程中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相比于传统的多层板或焊接套管安装加强方式,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强装置结构更加简单,组装时能够简化工艺,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更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保证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点的强度性能,同时又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简化生产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至少包括第一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采用该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加强装置的汽车,能够通过更简单的结构保证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点的强度性能,且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简化生产工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