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1075发布日期:2019-09-11 23:18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动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分配器,属于制动器领域。



背景技术:

交通工具中广泛使用制动器,以电动车为例,制动器连接有两根把手拉线和两根刹车拉线,两根把手拉线分别和左右刹把连接。两根刹车拉线分别连接前、后刹车。任何一个刹把刹车同时实现前后刹车同时连动刹车,在前后刹车出现磨损不一致时用于制动力分配的平衡块转动使制动力始终保持平衡,以达到刹车的目的。其中由于安装平衡块的导向块在壳体内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把手拉线和刹车拉线的拉动下,平衡块容易出现晃动现象,从而影响分配器的工作稳定性和分配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刹车力矩分配更加稳定的制动分配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动分配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导向机构、导向块及平衡块,平衡块转动安装在导向块上,导向块通过导向机构导向而沿直线活动设置,导向块与把手拉线连动,平衡块与刹车拉线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把手拉线与把手连接,刹车拉线与车轮刹车连接,由于不同车轮到平衡块距离不同,又或者不同刹车拉线磨损不同,因此平衡块在刹车拉线作用下受到的力矩不平衡,在导向块上转动从而自行对力矩进行分配。在把手拉线带动下导向块能够带动平衡块作直线运动,相应的平衡块的转动中心始终位于一条直线上,因此不论导向块在其移动轨道上任意一点,都能使得平衡块对力矩的分配更加稳定,后期使用时能够减少刹车时紧时松的问题,刹车能力更加稳定。

本发明所述导向机构为导向杆,导向杆贯穿导向块,导向块沿导向杆的轴向活动设置。

本发明所述平衡块上开设有避让口,导向杆穿过避让口,平衡块转动时导向杆在避让口内活动。

本发明所述壳体的内壁凸出形成两个卡槽,导向杆的两端分别卡在两个卡槽中。

本发明所述导向机构为壳体内壁内凹形成的导向槽,导向块滑接在导向槽内。

本发明所述导向块上设置有中轴,平衡块的下边缘中部设置有缺口,中轴卡在缺口处,平衡块绕所述中轴转动设置,平衡块上安装有两根刹车拉线,中轴位于两根刹车拉线之间,把手拉线与导向块连接。

本发明所述中轴为固定在导向块外壁上的圆柱。

本发明所述导向块上设置有转孔,平衡块上设置有转动柱,转动柱转动设置在转孔处,把手拉线的端部套在转动柱上,平衡块上安装有两根刹车拉线,转动柱位于两根刹车拉线之间。

本发明所述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刹孔,刹孔内安装有刹套,把手拉线穿过壳体顶部的刹套,刹车拉线穿过壳体底部的刹套。

本发明所述壳体的外壁内凹或者外凸形成定位部。

本发明所述靠近刹车拉线的壳体底部设置有对平衡块进行定位使其不发生偏转的限位部。

本发明所述限位部为设在壳体内壁底部的限位台阶,所述平衡块上具有用于与所述限位台阶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卡合部为平衡块的侧壁下边檐,平衡块的侧壁下边檐卡合在限位台阶上时,限位台阶限制平衡块发生偏转。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动分配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动分配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动分配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动分配器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动分配器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参见图1-3,本实施例展示了一种制动分配器,其应用于电动车上,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导向机构、导向块4和平衡块12,平衡块12转动安装在导向块4上,壳体1由两个半壳拼接而成,导向块4和平衡块12均被限制于壳体1内,其中导向块4通过导向机构导向沿直线活动设置。

本实施例中导向块4连接有两根把手拉线2,以使得把手拉线2与导向块4连动,两根把手拉线2分别和两个把手连接,拉动把手拉线2带动导向块4朝向壳体1的顶部方向移动。平衡块12连接有两根刹车拉线3,两根刹车拉线3分别和两个车轮的刹车连接,导向块4通过平衡块12与刹车拉线3连动,拉动刹车拉线3,使得平衡块12在导向块4上转动,实现制动力的力矩分配,同时带动平衡块12连带导向块4朝向壳体1的底部方向移动。壳体1的顶部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刹孔11,壳体1的底部侧壁上同样开设有两个刹孔11。四个刹孔11中均安装有刹套15,把手拉线2的一端安装在导向块4上,另一端穿过壳体1顶部的刹套15延伸至壳体1外侧,刹车拉线3的一端安装在平衡块12上,另一端穿过壳体1底部的刹套15延伸至壳体1外侧。刹套15对把手拉线2和刹车拉线3的拉力方向进行了限制。其中刹套15安装在刹孔11中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拼接、卡接、粘结以及焊接等方式。导向块4的作用在于带动平衡块12在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移动。由于导向机构导向作用,导向块4的移动路径为一直线。

由于平衡块12与两个车轮刹车之间距离不同,自然导致两根刹车拉线3具有将平衡块12朝向壳体1底部拉动的趋势。在调节刹车拉线3时,即使平衡块12已经与壳体1的底部产生撞击,拉动刹车拉线3时平衡块12依然会产生转动,因此无法确定平衡块12在壳体1内的基准位置,相应对刹车拉线3的调整具有不利影响,影响后期制动效果。

为此,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底部设置有对平衡块12进行定位使其不发生偏转的限位部6。平衡块12和限位部6接触并相互作用,此时继续拉动刹车拉线3,平衡块12不会相对壳体1产生转动,相应的只要保持刹车拉线3的拉力即可保证平衡块12在壳体1内处于基准位置,此时在壳体1外进行刹车拉线3的调节能够保证后续刹车过程中不会产生时松时紧的问题,使得制动效果稳定。同时在刹车拉线3调试过程中不需要打开壳体1确认平衡块12位置,因此简化了刹车拉线3调节的繁琐程度。

为了使平衡块12和限位部6撞击后更加稳定限位,本实施例中将限位部6设计为设在壳体1内壁底部的限位台阶,平衡块12则具有卡合部8,当平衡块12限位于限位部6处时,卡合部8则与限位台阶相互卡合,以限制平衡块12在壳体1内转动。若要卡合部8和限位台阶分离,则需要拉动把手拉线2。

卡合部8和限位台阶形状为匹配的梯形,当然也可以将卡合部8和限位台阶的形状选为三角形或矩形,只需满足限位台阶对卡合部8转动的抑制效果即可。

由于刹套15对把手拉线2和刹车拉线3的拉力方向进行了限制,因此在限位部6无法对平衡块12进行全方位限位的情况下保证了限位部6的限位效果。只有拉动把手拉线2才能将平衡块12从限位部6中分离出。

在壳体1外侧拉动把手拉线2,能够使导向块4从壳体1的底部向壳体1的顶部在导向机构导向作用下作直线运动,从壳体1外侧拉动刹车拉线3则能驱动平衡块12在导向块4上转动,完成力矩分配,同时平衡块12转动时若松开把手拉线2,刹车拉线3则能通过平衡块12带动导向块4从壳体1的顶部向壳体1的底部在导向机构导向作用下作直线运动。

本实施例中导向机构为导向杆5,导向杆5的两端分别定位在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导向杆5贯穿导向块4,导向块4则沿导向杆5的轴向活动设置。由于导向块4的位置受限于导向杆5,导向块4上用于安装把手拉线2的位置固定,壳体1顶部的刹孔11位置确定,因此能够使两根把手拉线2在壳体1内的部分尽可能同时平行于导向杆5,因此拉动把手拉线2时导向块4能够较为顺畅地在导向杆5上朝向壳体1顶部进行直线活动。向下拉动刹车拉线3位于壳体1外的部分,即能通过平衡块12带动导向块4在导向杆5朝向壳体1底部进行直线活动。

此外导向杆5位于两根把手拉线2之间,因此两根把手拉线2拉动导向块4时导向块4受力较为平均,不易与导向杆5之间发生卡死。

本实施例在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内壁分别凸出,一共形成两个卡槽17,导向杆5的两端分别卡在两个卡槽17中,以使得导向杆5在壳体1内的位置定位。同时开打壳体1后,能够将导向杆5从该卡槽17内取出,便于导向杆5的替换和拆装。

卡槽17的具体数量依据导向杆5的形状和数量变化,如导向杆5的形状为圆柱形,则卡槽17为圆柱形的槽,若导向杆5为直棱柱,则卡槽17为直棱柱。若导向杆5数量为两根,则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各有两个卡槽17。

导向块4的移动方向受到了导向杆5的限位,相应的平衡块12的活动范围也受到了导向杆5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限位台阶位于平衡块12靠近壳体1底部的一侧,平衡块12随着导向块4沿导向杆5从上往下移动时,平衡块12撞击在限位台阶上,以使得限位台阶对平衡块12进行限位,由于导向块4额外受到导向杆5的限制,当平衡块12受到限位台阶限制后无法转动,导向块4运动一并受限,此时继续拉动刹车拉线3,平衡块12和导向块4也不会继续朝向壳体1的底部活动,相应同时确保了平衡块12和导向块4的基准位置。

本实施例中导向块4上设置有中轴9,卡合部8为平衡块12的侧壁下边檐,卡合部8处设置有一个缺口10,中轴9卡在缺口10处,平衡块12绕中轴9转动设置。相应的中轴9位于两根刹车拉线3之间,以使得平衡块12未受到限位台阶限位前能够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实现刹车力矩的分配效果。因此中轴9和卡合部8始终沿导向杆5移动,因此只要转动平衡块12,卡合部8必定能够沿导向杆5对准限位台阶,因此只要下拉刹车拉线3,卡合部8必然能卡入限位台阶内,平衡块12的侧壁下边檐卡合在限位台阶上时,限位台阶限制平衡块12发生偏转,使得限位部6的限位更加精准。

中轴9在导向块4上的位置确定,因此不论导向块4在导向杆5上的任意位置,平衡块12对于两根刹车拉线3上的力矩分配效果稳定,从而避免或者减少刹车时松时紧的问题,刹车能力更加稳定。

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导向杆5导向的方案,为了避免导向杆5与平衡块12之间在平衡块12转动过程中产生干涉,本实施例中在平衡块12上开设有避让口13,把手拉线2和导向杆5均穿过避让口13,平衡块12转动以使得导向杆5在避让口13内活动,避让口13的边缘和导向杆5配合可以限定平衡块12的转动范围及转动平面。

此外本实施例中中轴9为固定在导向块4外壁上的圆柱。导向块4的正反面侧壁各设置有一个圆柱,平衡块12上设置有两个缺口10,两个缺口10内各卡有一个圆柱,使得平衡块12不易从导向块4上脱落。设置在导向块4外壁上的圆柱能够保持与贯穿导向块4的导向杆5之间较远距离,以尽量避免导向杆5和圆柱之间的干涉。

此外壳体1的外壁内凹或者外凸形成定位部16,通过该定位部16便于壳体1与电动车的车体之间的安装。

应当注意的,导向机构和限位部6的功能相对独立,单独剔除导向机构时依然能保留限位部6在本实施例中的效果,单独剔除限位部6时依然能保留导向机构在本实施例中的效果。

实施例2: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壳体1的内壁内凹形成导向槽18,导向槽18由壳体1的顶部延伸至底部,导向块4滑接在导向槽18内,通过导向槽18对导向块4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而不依赖于导向杆。但是相比实施例1来说本实施例的壳体1壁厚相对更厚一些。导向块4上设置有转孔,平衡块12上设置有转动柱19,转动柱19转动设置在转孔处,平衡块12上安装有两根刹车拉线,转动柱19位于两根刹车拉线之间,平衡块12在两根刹车拉线带动下带动转动柱19一并绕转孔转动。

转动柱19的一部分露出于转孔,把手拉线2位于壳体1内的端部套在转动柱19外露于转孔的部分上。把手拉线2位于壳体1内的端部可以为一个卡环,转动柱19套在卡环内,转动柱19转动时可以在卡环内转动,把手拉线2提升时则能通过转动柱19配合转孔内壁带动导向块4一并沿导向槽18提升。本实施例中未设置限位部。

实施例3:

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限位部为设在壳体1底部的至少两根限位柱20,平衡块12下边檐设有与所述限位柱20对应的定位卡槽21。当平衡块12下移至限位柱20处,限位柱20逐渐卡入定位卡槽21内,以限制平衡块12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