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地隙喷药机及其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11034发布日期:2020-06-23 21:17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地隙喷药机及其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地隙喷药机,特别是一种可用于高地隙喷药机转向方式切换时前轮及后轮的自动对正控制的高地隙喷药机及其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高地隙喷药机一般具有前轮转向、四轮转向、蟹行转向三种转向方式。前轮转向用于车辆正常道路行驶;四轮转向用于田间作业地头掉头时使用以避免过大的转弯半径,影响作业效率;蟹行转向用于田间作业需要换行作业时使用以避免压坏过多农作物。当转向模式之间相互切换时,为避免轮胎不正造成的车辆无法正常行驶的问题,一般是一边旋转方向盘,一边目测前轮、后轮是否对正,当对正时再打开切换开关,切换到另一转向模式。这种目测控制方法,不但对正困难而且耗时,工作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地隙喷药机及其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解决车辆转向模式切换时需要人工目测前轮、后轮是否对正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所述高地隙喷药机的前轮和后轮分别通过支臂安装在底盘上,所述前轮和后轮分别与所述支臂的内立柱连接,所述内立柱与安装在所述底盘上的减震气囊的气囊内立柱连接,其中,所述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为车载可编程控制器;

转向开关,分别与所述高地隙喷药机的方向盘和所述控制器连接;

行程开关,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行程开关安装在所述支臂上,并分别对应于所述前轮或后轮的对正位置设置;

角度定位板,安装在所述减震气囊的气囊下支座上,并对应于所述行程开关设置,所述气囊下支座与转向油缸连接;

蟹行转向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及

四轮转向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还包括前轮状态指示灯和后轮状态指示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内立柱与所述气囊内立柱刚性连接。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行程开关通过传感器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支臂上。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角度定位板上设置有v形检测柱。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所述v形检测柱位于所述气囊下支座的底面上,所述v形检测柱的轴线平行于所述气囊内立柱的轴线,且所述v形检测柱的顶端向下。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行程开关为顶部滚轮柱塞型开关,所述v形检测柱的顶端对应于所述行程开关的顶部滚轮柱塞设置。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行程开关包括前轮行程开关和后轮行程开关,所述前轮行程开关安装于左前轮或右前轮的所述支臂上,所述后轮行程开关安装于左后轮或右后轮的所述支臂上。

上述的高地隙喷药机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转向开关为三位自锁摇头开关。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高地隙喷药机,其中,包括上述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转向模式切换时,能够实现前后轮的自动对正控制,操作简便,易于实现,可降低驾驶员的工作强度,省时,对正性好,可广泛应用于高地隙喷药机中。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地隙喷药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自动对正控制原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底盘

101前轮

102后轮

103横梁

200喷药系统

300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

1内立柱

2支臂

3转向油缸

4气囊内立柱

5减震气囊

6气囊下支座

7角度定位板

8检测柱

9行程开关

10传感器安装板

11后轮状态指示灯

12前轮状态指示灯

13蟹行转向电磁阀

14四轮转向电磁阀

15控制器

16转向开关

17前轮行程开关

18后轮行程开关

ⅰ中位状态

ⅱ左旋状态

ⅲ右旋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地隙喷药机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高地隙喷药机,包括底盘100、喷药系统200和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300等,所述高地隙喷药机的前轮101和后轮102分别通过支臂2安装在底盘100上,支臂2之间设置有横梁103,所述前轮101和后轮102分别与所述支臂2的内立柱1连接,所述内立柱1与安装在所述底盘100上的减震气囊5的气囊内立柱4连接,且所述内立柱1与所述气囊内立柱4刚性连接。其中其他部分的组成、结构、相互位置关系、连接关系及其功用等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赘述,下面仅对本实用新型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300予以详细说明。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300,包括:控制器15,所述控制器15为车载可编程控制器15,用于采集行程开关9及转向开关16信号,在转向切换时前后轮自动对正逻辑控制,驱动四轮转向电磁阀14、蟹行转向电磁阀13以及状态指示灯;转向开关16,分别与所述高地隙喷药机的方向盘和所述控制器15连接,将转向切换信号传输到控制器15中,所述转向开关16优选为三位自锁摇头开关;行程开关9,与所述控制器15连接,所述行程开关9通过传感器安装板10安装在所述支臂2上,并分别对应于所述前轮101或后轮102的对正位置设置,用于检测前后轮的轮胎转向对正状况;角度定位板7,安装在所述减震气囊5的气囊下支座6上,并对应于所述行程开关9设置,包括前轮角度定位板7和后轮角度定位板7,所述角度定位板7上设置有v形检测柱8,本实施例的所述v形检测柱8位于所述气囊下支座6的底面上,所述v形检测柱8的轴线平行于所述气囊内立柱4的轴线,且所述v形检测柱8的顶端向下,所述行程开关9优选为顶部滚轮柱塞型开关,所述v形检测柱8的顶端对应于所述行程开关9的顶部滚轮柱塞设置;所述气囊下支座6与转向油缸3连接;蟹行转向电磁阀13,与所述控制器15连接;以及四轮转向电磁阀14,与所述控制器15连接。

还可包括前轮状态指示灯12和后轮状态指示灯11,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5连接,由控制器15驱动,用于分别指示前轮101、后轮102的对正状态。所述行程开关9可包括前轮行程开关17和后轮行程开关18,所述前轮行程开关17安装于左前轮101或右前轮101的所述支臂2上,所述后轮行程开关18安装于左后轮102或右后轮102的所述支臂2上。

当转向油缸3伸缩时,带动气囊下支座6旋转,从而使v形检测柱8和相应前轮101或后轮102的轮胎同步旋转,对应前轮101安装的v形检测柱8旋转到前轮行程开关17安装位置时按压前轮行程开关17的顶部滚轮柱塞,使前轮行程开关17动作,输出对正信号;对应后轮102安装的v形检测柱8旋转到后轮行程开关18安装位置时按压后轮行程开关18的顶部滚轮柱塞,使后轮行程开关18动作,输出对正信号。后轮行程开关18安装方式及工作原理与上述前轮行程开关17相同。

参见图3,图3为前后轮自动对正控制装置自动对正控制原理图。工作时,控制器15实时读取转向开关16、前轮行程开关17、后轮行程开关18的控制信号,经过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驱动四轮转向电磁阀14、蟹行转向电磁阀13动作,并控制前轮状态指示灯12、后轮状态指示灯11的状态。

当前轮行程开关17闭合时,控制器15输出控制信号,驱动控制前轮状态指示灯12点亮,反之则控制前轮状态指示灯12熄灭;当后轮行程开关18闭合时,控制器15输出控制信号,驱动控制后轮状态指示灯11点亮,反之则控制后轮状态指示灯11熄灭。

转向开关16控制三种状态:中位状态ⅰ、左旋状态ⅱ和右旋状态ⅲ。当处于中位状态ⅰ时,控制器15输出低电平信号,关闭四轮转向电磁阀14和蟹行转向电磁阀13,此时机器处于前轮转向状态;当由中位状态ⅰ转为左旋状态ⅱ(或右旋状态ⅲ)时,旋转方向盘,控制器15一旦采集到前轮行程开关17和后轮行程开关18的闭合信号,立即输出控制信号,打开四轮转向电磁阀14(或蟹行转向电磁阀13),使机器切换为四轮转向(或蟹行转向)状态;当由左旋状态ⅱ(或右旋状态ⅲ)转为中位状态ⅰ时,旋转方向盘,只有控制器15采集到前轮行程开关17和后轮行程开关18的闭合信号,才驱动四轮转向电磁阀14(或蟹行转向电磁阀13)关闭,使机器切换为前轮转向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行程开关感应角度定位板上的v形检测柱,输出轮胎对正信号到控制器中,当控制器检测到转向开关由四轮转向位切换到中位时,保持四轮转向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旋转方向盘直至行程开关感应到轮胎对正信号再关闭四轮转向电磁阀,同时点亮状态指示灯;当控制器检测到转向开关由蟹行转向位切换到中位时,保持蟹行转向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旋转方向盘直至行程开关感应到轮胎对正信号再关闭蟹行转向电磁阀,同时点亮状态指示灯;当控制器检测到转向开关由中位切换到四轮转向位且感应到轮胎对正信号时,打开四轮转向电磁阀;当控制器检测到转向开关由中位切换到蟹行转向位且感应到轮胎对正信号时,打开蟹行转向电磁阀。在转向模式切换时,能够实现前后轮的自动对正控制,操作简便,易于实现,可降低驾驶员的工作强度,省时,对正性好,可广泛应用于高地隙喷药机中。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