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头碗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17591发布日期:2020-12-15 13:2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车头碗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车头碗组。



背景技术:

一般可限制自行车车头的转动角度的车头碗组是如专利tw510336所揭露,其包含有下珠碗组及限位环,下珠碗组塞设于车头管的内壁,限位环套设于前叉竖管,下珠碗组朝下凸设有一挡块,该限位环朝上凸设有二挡止部,通过该挡块被限制在二挡止部之间即可限制车头的转动角度。

然而,该下珠碗组塞设于车头管内使用一段时间后下珠碗组容易产生结构疲乏,或是因为挡块与挡止部的撞击力道过大,而导致下珠碗组与车头管相互松动,如此即会导致车头失去限制转动角度的功能,或是车头可转动幅度的中央方向未对齐车身前方,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车头碗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头碗组,可避免车头失去限制转动角度的功能,以及避免车头可转动幅度的中央方向未对齐车身前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头碗组,供设于一车头组,该车头组包括一车头管及可围绕一轴向相对转动地设于该车头管的一前叉竖管,包括一第一固紧件及至少一迫紧件。该第一固紧件不可转动地供设于该车头管的内周壁,设有至少一受抵结构及一第一卡部。该至少一迫紧件可抵迫该至少一受抵结构以扩大该第一固紧件的径向尺寸,当该第一固紧件与该前叉竖管相转动时,该至少一第一卡部供与设于该前叉竖管的至少一第二卡部相互干涉。

优选地,另包括一第二固紧件,该第二固紧件不可转动地供设于该前叉竖管,该第二固紧件设有该至少一第二卡部。

优选地,该第一固紧件的内周壁径向凸设有一内挡缘,该内挡缘沿该轴向穿设有连通该至少一受抵结构的至少一穿孔,各该迫紧件穿设于一该穿孔以沿该轴向伸入一该受抵结构,该车头碗组另包括一培林,该培林供套设于该前叉竖管,该培林夹抵于该内挡缘与该第二固紧件之间。

优选地,该穿孔的孔径大于该受抵结构的宽度,该迫紧件包括相连接的一外螺纹段及一渐缩段,该渐缩段伸入该受抵结构并朝远离该外螺纹段的方向渐缩,该外螺纹段螺接于该穿孔的孔壁。

优选地,该第一固紧件于各该受抵结构的两侧分别径向延伸设有一增厚段,该增厚段的径向厚度等于该内挡缘的径向厚度。

优选地,该第一固紧件为环状,该前叉竖管另供穿设于该第一固紧件,各该受抵结构为径向穿设于该第一固紧件的一第一剖槽,该迫紧件的径向尺寸大于该第一剖槽的槽宽并伸入该第一剖槽,该第二固紧件供套设于该前叉竖管。

优选地,各该第一剖槽的一端连通至该第一固紧件沿该轴向的一端,各该第一剖槽的另一端呈封闭。

优选地,该第一固紧件朝向该第二固紧件的一端径向朝内设有该至少一第一卡部,该第二固紧件径向朝外设有该至少一第二卡部,该第一固紧件另径向朝外设有一外挡缘,该外挡缘供压抵于该车头管沿该轴向的端面。

优选地,该第二固紧件为c型环,该第二固紧件径向开设有一第二剖槽,该第二剖槽之间设有二凸耳,该二凸耳分别设有一锁固孔,一锁固件螺设于该二锁固孔。

优选地,该第一固紧件于各该受抵结构的两侧分别径向延伸设有一增厚段,该增厚段的径向厚度等于该内挡缘的径向厚度;该第一固紧件为环状,该前叉竖管另供穿设于该第一固紧件,各该受抵结构为径向穿设于该第一固紧件的一第一剖槽,该迫紧件的径向尺寸大于该第一剖槽的槽宽并伸入该第一剖槽,该第二固紧件供套设于该前叉竖管;各该第一剖槽的一端连通至该第一固紧件沿该轴向的一端,各该第一剖槽的另一端呈封闭;该第一固紧件朝向该第二固紧件的一端径向朝内设有该至少一第一卡部,该第二固紧件径向朝外设有该至少一第二卡部,该第一固紧件另径向朝外设有一外挡缘,该外挡缘供压抵于该车头管沿该轴向的端面;该第二固紧件为c型环,该第二固紧件径向开设有一第二剖槽,该第二剖槽之间设有二凸耳,该二凸耳分别设有一锁固孔,一锁固件螺设于该二锁固孔;该二锁固孔分别设有一内螺纹段,该二内螺纹段具有不同螺距;该内挡缘沿该轴向位于该至少一受抵结构与该第一卡部之间;各该增厚段朝远离该受抵结构的方向渐缩。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车头碗组,通过该二迫紧件沿该轴向伸入于该受抵结构以扩大该第一固紧件的径向尺寸,可使该第一固紧件可稳固地卡抵于该车头管的内周壁,可避免第一固紧件的结构疲乏,以及避免第一卡部与该二第二卡部的撞击力道过大而使第一固紧件相对该车头管相互松动,且该车头碗组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装配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及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固紧件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固紧件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可能的实施态样,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请参考图1至8,其显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发明的车头碗组供设于一车头组9,该车头组9包括一车头管91及可围绕一轴向93相对转动地设于该车头管91的一前叉竖管92,该车头碗组包括一第一固紧件2及至少一迫紧件3。

该第一固紧件2不可转动地供设于该车头管91的内周壁,设有至少一受抵结构21及一第一卡部22。

该至少一迫紧件3可抵迫该至少一受抵结构21以扩大该第一固紧件2的径向尺寸,当该第一固紧件2与该前叉竖管92相转动时,该至少一第一卡部22供与设于该前叉竖管92的至少一第二卡部41相互干涉,以限制该第一固紧件2与该前叉竖管92相旋转的角度,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紧件2设有二该受抵结构21,二该迫紧件3分别插设于该二受抵结构21。

于本实施例中该车头碗组另包括一第二固紧件4,该第二固紧件4不可转动地供设于该前叉竖管92,该第二固紧件4设有该至少一第二卡部41,当该第一固紧件2与该第二固紧件4相转动时,该至少一第一卡部22与该至少一第二卡部41相互干涉,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紧件2设有一该第一卡部22,该第二固紧件4设有二该第二卡部41,该第一卡部22限位于该二第二卡部41之间,以限制该第一固紧件2与该第二固紧件4相旋转的角度。要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固紧件4是可拆卸地设于该前叉竖管92,于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二固紧件亦可一体设于该前叉竖管亦无不可。

因此,通过该二迫紧件3沿该轴向93插设于该受抵结构21以扩大该第一固紧件2的径向尺寸,可使该第一固紧件2可稳固地卡抵于该车头管91的内周壁,可避免第一固紧件2的结构疲乏,以及避免第一卡部22与该二第二卡部41的撞击力道过大而使第一固紧件2相对该车头管91相互松动,因此本发明的车头碗组简单安装方便。

具体而言,该第一固紧件2的内周壁径向凸设有一内挡缘23,该内挡缘23沿该轴向93穿设有连通该至少一受抵结构21的至少一穿孔231,各该迫紧件3穿设于一该穿孔231以沿该轴向93伸入一该受抵结构21,该车头碗组另包括一培林5,该培林5供套设于该前叉竖管92,该培林5夹抵于该内挡缘23与该第二固紧件4之间,以使该第一固紧件2与该第二固紧件4可滑顺地相转动。于本实施例中该内挡缘23沿该轴向93位于该至少一受抵结构21与该第一卡部22之间。

较佳地,该穿孔231的孔径大于该受抵结构21的宽度,该迫紧件3包括相连接的一外螺纹段31及一渐缩段32,该渐缩段32伸入该受抵结构21并朝远离该外螺纹段31的方向渐缩,以渐进式地迫紧于该受抵结构21,该外螺纹段31螺接于该穿孔231的孔壁,以防止该迫紧件3沿该轴向93相对该第一固紧件2滑动而不慎脱离该受抵结构21。

进一步的说,该第一固紧件2于各该受抵结构21的两侧分别径向延伸设有一增厚段24,该增厚段24的径向厚度等于该内挡缘23的径向厚度,以提升结构强度,避免该受抵结构21的两侧受到该迫紧件3挤压而破裂。其中各该增厚段24朝远离该受抵结构21的方向渐缩。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紧件2为环状,该前叉竖管92另供穿设于该第一固紧件2,各该受抵结构21为径向穿设于该第一固紧件2的一第一剖槽211,该迫紧件3的径向尺寸大于该第一剖槽211的槽宽并伸入该第一剖槽211,以撑开该第一剖槽211而扩大该第一固紧件2的径向尺寸,该第二固紧件4供套设于该前叉竖管92。

较佳地,各该第一剖槽211的一端连通至该第一固紧件2沿该轴向93的一端,以有效扩大该第一固紧件2的径向尺寸,各该第一剖槽211的另一端呈封闭,以维持住该第一固紧件2的结构强度,于本实施例中该内挡缘23封闭于各该第一剖槽211。

进一步的说,该第一固紧件2朝向该第二固紧件4的一端径向朝内设有一该第一卡部22,该第二固紧件4径向朝外设有该二第二卡部41,该第一固紧件2另径向朝外设有一外挡缘25,该外挡缘25供压抵于该车头管91沿该轴向93的端面,以防止该第一固紧件2相对该车头管91沿该轴向93滑动。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固紧件4为c型环,该第二固紧件4径向开设有一第二剖槽42,该第二剖槽42之间设有二凸耳43,该二凸耳43分别设有一锁固孔44,一锁固件45螺设于该二锁固孔44,以将该第二固紧件4紧迫地套设于该前叉竖管92,避免该第二固紧件4相对该前叉竖管92转动。较佳地该二锁固孔44分别设有一内螺纹段441,该二内螺纹段441具有不同螺距,该锁固件45的外周壁亦设有不同螺距的螺纹,可在锁固该二凸耳43时使该二凸耳43更容易相迫紧。

综上,本发明的车头碗组,通过该二迫紧件沿该轴向伸入于该受抵结构以扩大该第一固紧件的径向尺寸,可使该第一固紧件可稳固地卡抵于该车头管的内周壁,可避免第一固紧件的结构疲乏,以及避免第一卡部与该二第二卡部的撞击力道过大而使第一固紧件相对该车头管相互松动,且该车头碗组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