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儿童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72102发布日期:2021-04-06 12:1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用儿童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用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安装在自行车而用于供儿童乘坐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正在广泛普及。另外,已知有从上方遮挡乘坐于儿童座椅的儿童,用于为该儿童提供遮阳的环境的篷(或遮阳)。

然而,jp2006-015920a所公开的篷相对于儿童座椅的座面被固定为不能相对移动。如此安装的篷为了能够覆盖各种身高的儿童而具有足够的尺寸(特别是高度)。但是,在将自行车收容到停车场等有限的空间时,大尺寸的篷有与周围的物体干涉而阻碍收容的情况。同样的问题也产生在安装有支承儿童座椅用雨罩等支承装置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件发明是考虑到以上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篷装置和/或支承装置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并且是能够容易地小型化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具备:

座椅主体;

头枕,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主体而上下移动;以及

篷装置,其安装在所述头枕。

在本发明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中,

所述篷装置可以包括:保持件,其固定在所述头枕的侧壁部;以及篷,其被所述保持件保持,

所述保持件可以具有朝向后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篷可以具有容纳所述突出部的凹部。

或者,本发明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具备:

座椅主体;

头枕,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主体而上下移动;以及

支承装置,其安装在所述头枕。

在本发明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中,

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包括:保持件,其固定在所述头枕的侧壁部;以及支承结构体,其被所述保持件保持,

所述保持件可以具有朝向后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支承结构体可以具有容纳所述突出部的凹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中,

在所述头枕被配置在所述头枕的上端部最接近所述座椅主体的上端部的位置时,所述突出部可以沿着所述座椅主体的侧壁部的缘部。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篷装置和/或支承装置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并且是能够容易地小型化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带儿童座椅的自行车的侧视图。

图2是在拆下了椅子主体的后壁部的一部分的状态下,从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的局部后视图。

图3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示出使头枕能够相对于座椅主体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4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示出使头枕相对于座椅主体从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位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头枕与篷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示出位于图4所示的位置的头枕与篷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安装在头枕的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与保持件对置的一侧示出篷基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支承篷部件的支承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在其中的图1中,示出带儿童座椅的自行车的整体构成。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儿童座椅的自行车1包括儿童座椅10、以及在后方部分安装有儿童座椅10的自行车2。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带儿童座椅的自行车1还包括安装在自行车2的前部部分的第二儿童座椅100。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针对自行车2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用语是指以骑自行车2的骑车人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因此,“前后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纸面的左右方向。而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是指骑自行车2的骑车人所面向的一侧,图1中的纸面的右侧是自行车2的前侧。另一方面,“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与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时,“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指横向,是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都正交的方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针对儿童座椅10和儿童座椅10的各部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用语是指以乘坐在安装于自行车2的儿童座椅10的儿童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因此,“前后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纸面的左右方向。而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是指乘坐于儿童座椅10的儿童所面向的一侧,图1中的纸面的右侧是儿童座椅10和儿童座椅10的各部分的前侧。另一方面,“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与自行车2的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上述接地面为水平面时,“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指横向,是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都正交的方向。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带儿童座椅的自行车1包括儿童座椅10、以及安装有儿童座椅10的自行车2。

首先,对自行车2进行说明。自行车2包括:主框架部3,其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前叉4,其与主框架部3的前端连接;前轮5a,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前叉4的下端部;以及后轮5b,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主框架部3的后端部。前叉4能够相对于主框架部3,以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另外,前轮5a能够相对于前叉4,以沿前叉4的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另外,后轮5b能够相对于主框架部3,以沿主框架部3的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此外,自行车2还包括:车把6,其与前叉4的上端部连接;鞍座7,其被从主框架部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向上方延伸出的座管3a支承;以及货架8,其设置在鞍座7的后方且后轮5b的上方。货架8被从主框架部3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出的货架支承部件3b支承。

车把6是骑车人为了操作前轮5a的转向而使用的部件。车把6固定在前叉4的上端,所述车把6与前叉4一起能够相对于主框架部3转动。因此,若使车把6转动,则前叉4所保持的前轮5a的转向变化。应予说明,第二儿童座椅100与车把6一起被固定在前叉4的上端。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9对儿童座椅10进行说明。图2是拆下图1所示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的座椅主体20的后壁部22的一部分22a而从后方观察的图。图3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示出使头枕30能够相对于座椅主体移动的状态的图。图4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示出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从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后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位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头枕30与篷装置50的局部侧视图。图6是示出位于图4所示的位置的头枕30与篷装置50的局部侧视图。图7是安装在头枕30的保持件51的立体图。图8是从与保持件51对置的一侧示出篷基部件61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支承篷部件76的支承装置80的侧视图。应予说明,儿童座椅10所包含的几个构成要素在一部分的附图中被示出,但是在其他附图中省略图示。例如,在图2至图4中,为了明确化而省略篷部件76的图示。

如图1所示,儿童座椅10具有收容儿童的座椅主体20、安装在座椅主体20的头枕30、以及篷装置50。儿童座椅10固定在货架8。

首先,对座椅主体20进行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座椅主体20包括座面部21、以及从后方与座面部21连接的后壁部22。座面部21是与乘坐在儿童座椅10的儿童的臀部相对的部位。后壁部22是与儿童的背部相对的部位。如图2所示,在后壁部22内形成有用于卡止头枕30的卡止用凹部23。另外,座椅主体20包括从侧面与座面部21和后壁部22连接的一对侧壁部24、24。

接下来,对头枕30进行说明。头枕30在图2所示的位置与图4所示的位置之间,能够相对于座椅主体20而上下移动。如图1至图4所示,头枕30具有:头枕主体31,其与乘坐在儿童座椅10的儿童的头部相对;头枕脚部35,其从头枕主体31延伸进入座椅主体20的后壁部22内;以及头枕操作部40,其维持或解除头枕脚部35与后壁部22的卡合。

头枕主体31包括:中央壁部32,其与乘坐在儿童座椅10的儿童的后脑部相对;以及一对侧壁部33,其从中央壁部32的两端部向前方延伸出来而与该儿童的侧脑部相对。在中央壁部32的后表面固定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篷部件76的头枕侧固定件34。

如图2至图4所示,头枕脚部35包括:脚部主体36,其从中央壁部3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出来;以及一对脚部卡合部37,其从脚部主体36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出。一对脚部卡合部3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各脚部卡合部37包括:脚部延伸部38,其从脚部主体36向下方线状地延伸出来;以及脚部突出部39,其在脚部延伸部38的下端部从脚部延伸部38向宽度方向内侧和外侧突出。脚部延伸部38具有挠性,能够沿宽度方向挠曲。

头枕操作部40与头枕主体31的中央壁部32和头枕脚部35的脚部主体36的后表面对置地配置,并且沿脚部卡合部37在一对脚部卡合部37之间上下延伸。虽然头枕操作部40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中央壁部32和上述脚部主体36上下移动,但是所述头枕操作部40通过未图示的施力设备相对于中央壁部32和脚部主体36而被向下方施力。在头枕操作部40的下端部朝向头枕脚部35的各脚部卡合部37而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操作部突出部41。操作部突出部41与脚部卡合部37的脚部突出部39对应地设置。并且,在不操作头枕操作部40时,操作部突出部41从宽度方向内侧与脚部突出部39抵接,防止脚部延伸部38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另一方面,若操作头枕操作部40而使其相对于脚部卡合部37向上方移动,则操作部突出部41配置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不与脚部突出部39对置的位置,允许脚部延伸部38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

在头枕脚部35的脚部突出部39嵌入到设置于座椅主体20的后壁部22的卡止用凹部23内的状态下不操作头枕操作部40时,由于头枕脚部35的脚部延伸部38不能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所以脚部突出部39不能从座椅主体20的卡止用凹部23拔出。因此,头枕30被维持为相对于座椅主体20而被卡止的状态。即,防止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移动。另一方面,若操作头枕操作部40而允许头枕脚部35的脚部延伸部38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则能够从座椅主体20的卡止用凹部23拔出脚部突出部39。因此,若在操作头枕操作部40的状态下对头枕主体31和头枕脚部35施加朝向上方或下方的力,则随着脚部突出部39相对于卡止用凹部23的移动而使脚部延伸部38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挠曲(参照图3),从而从该卡止用凹部23拔出脚部突出部39。并且,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向上方或下方移动。

应予说明,从图2至图4可以理解到,座椅主体20的卡止用凹部23沿上下方向而设置多个。因此,在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上下移动时,能够将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固定在任意的高度(参照图2和图4)。

接下来,对篷装置50进行说明。如图5和图6所示,篷装置50能够随着头枕30的移动而上下移动。

篷装置50包括:一对保持件51,其分别固定在头枕30的一对侧壁部33中的每一个侧壁部33;以及篷60,其被一对保持件51保持。

首先,参照图7,对保持件51进行说明。一对保持件51、51分别被螺栓拧紧地固定在头枕的侧壁部33、33。固定在一侧侧壁部33的保持件51与固定在另一侧侧壁部33的保持件51同样地构成。以下,举例说明固定在一侧侧壁部33的保持件51。

保持件51具有:基部52,其与头枕30的侧壁部33对置;前壁部53,其从基部52的前端向座椅主体20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来;以及突出部54,其从前壁部53朝向后上方突出。突出部54与基部52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55连接。在突出部54与基部52之间形成有将连接部55的上表面作为底部的上侧槽部56a、以及将连接部55的下表面作为底面的下侧槽部56b。在篷60被保持件51保持的状态下,这些槽部56a、56b收容有后述的篷基部件61的一部分。

对于突出部54而言,在头枕30位于图2所示的位置时,换而言之,在头枕30被配置在头枕30的上端部30a最接近座椅主体20的上端部20a的位置时,突出部54沿着座椅主体20的侧壁部24的缘部24a。由此,易于将篷60从儿童座椅10的后方相对于保持件51装卸。

接下来,对篷60进行说明。如图2至图6更清楚地示出,篷60包括:一对篷基部件61,其与保持件51连接;大致u字形的篷骨75,其与两端部所对应一侧的篷基部件61连接;以及篷部件76,其安装于篷骨75。

参照图8,对篷基部件61进行说明。与固定于头枕30的一侧侧壁部33的保持件51连接的篷基部件61以及与固定于头枕30的另一侧侧壁部33的保持件51连接的篷基部件61同样地构成。以下,举例说明与固定于一侧侧壁部33的保持件51连接的篷基部件61。

篷基部件61具有:第一基部62,其与保持件51连接;以及第二基部63,其与第一基部62枢接。

第一基部62具有:连接部64,其成为与保持件51之间的连接部位;以及第一枢接部62a,其与第二基部63枢接。在连接部64的与保持件51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容纳保持件51的突出部54的凹部65。凹部65从前下方向后上方延伸。通过与保持件51的基部52对置的内侧侧壁部66、沿宽度方向与内侧侧壁部66对置的外侧侧壁部67、将内侧侧壁部66和外侧侧壁部67的上缘部连接的上壁部68a、将内侧侧壁部66和外侧侧壁部67的下缘部连接的下壁部68b、以及与这些壁部66、67、68a、68b的后端部连接的后壁部69,从而划分出凹部65。通过敞开凹部65的前端部,从而能够从第一基部62的前方容纳保持件51的突出部54。另外,能够从第一基部62的前方拔出容纳在凹部65的突出部54。由此,能够容易地从保持件51的(即自行车2的)后方装卸篷60。应予说明,由于凹部65的后端部被后壁部69封闭,从而能够防止与保持件51连接的第一基部62向前方移动而从保持件51脱落这一情况。内侧侧壁部66具有:上侧部分66a,其从上壁部68a向下方延伸出来;以及下侧部分66b,其从下壁部68b向上方延伸出来。在第一基部62与保持件51连接的状态下,内侧侧壁部66的上侧部分66a和下侧部分66b分别被收容在保持件51的上侧槽部56a和下侧槽部56b。由此,能够防止与保持件51连接的第一基部62沿宽度方向移动而从保持件51脱落这一情况。

第一基部62还具有与保持件51卡合的爪部70。爪部70具有:延伸部71,其从第一基部62的下壁部68b的后方部分向前下方延伸出来;以及抵接部72,其从延伸部71的前端向上方突出而与保持件51的前壁部53的前表面抵接。通过这样的爪部70,能够防止与保持件51连接的第一基部62向后上方移动而从保持件51脱落这一情况。应予说明,延伸部71具有挠性,通过将延伸部71的前端(抵接部72)按向下方,从而使延伸部71挠曲而能够解除爪部70与保持件51之间的卡合。

第二基部63具有:第二枢接部63a,其与第一基部62的第一枢接部62a枢接;以及篷骨保持部63b,其保持篷骨75的对应的端部。第二枢接部63a能够相对于第一基部62,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篷骨保持部63b从第二基部63的外周面向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外侧延伸出来。篷骨保持部63b具有沿该径向延伸的凹部(未图示)。通过将篷骨75的端部收容于该凹部内,从而将篷骨75保持于第二基部63。

如图9所示,通过使第二基部63相对于第一基部62旋转,从而能够使篷骨75相对于头枕30摆动。

篷骨75由大致窄板形或线形的金属和/或树脂等形成。在篷骨75安装有篷部件76。

篷部件76可以利用能够遮挡阳光的柔软的材料而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了确保透气性而由网格材料形成。当然,作为形成篷部件76的材料,不限于网格材料。篷部件76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材料。例如,篷部件76可以为了能够有效地遮挡风雨和/或尘埃而由树脂制薄膜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由具有拒水性和/或防水性的布料形成。

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篷部件76在其前端缘76a安装于篷骨75。另外,在篷部件76的后端缘76b设置有篷侧固定件77。后端缘76b以能够装卸的方式通过篷侧固定件77而被固定在设置于头枕30的头枕侧固定件34。由于篷部件76的后端缘76b固定在头枕30的后表面,并且篷部件76的前端缘76a安装于篷骨75,从而随着篷骨75相对于头枕30的摆动而使篷部件76展开或折叠。应予说明,作为篷侧固定件77和头枕侧固定件34,能够采用各种固定件,例如能够采用一组按扣、或粘扣面、粘扣带等。

在篷部件76被展开的状态下,为了防止导致篷部件76松垮,而在篷部件76内置富有柔软性的辅助芯杆78。在不与篷基部件61连接这一点上,辅助芯杆78与篷骨75不同。

通过座椅主体20的座面部21、一对侧壁部24、24、以及安装在头枕30的篷装置50而划分出儿童座椅10的乘坐空间。如上所述,篷装置50固定在能够相对于座椅主体20而上下移动的头枕30。因此,儿童座椅10的乘坐空间随着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的移动而扩大或缩小。即,若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向上方移动,则能够扩大上述乘坐空间。其另一方面,若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向下方移动,则能够缩小上述乘坐空间。因此,即使不利用大尺寸的篷也能够适当地覆盖各种身高的儿童。即,能够使篷60小型化。另外,通过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缩小乘坐空间被扩大了的儿童座椅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此外,通过从保持件51和头枕侧固定件34拆下篷60,从而能够进一步缩小儿童座椅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特别在图示的例子中,向保持件51的后上方延伸的突出部54被收容在篷基部件61的凹部65而使篷60被保持件51保持。因此,易于从自行车2的后方装卸篷60。特别是在儿童座椅10是被固定在自行车2的后方部分的后侧儿童座椅的情况下,该方式是有利的。

应予说明,在上述例子中,虽然安装有篷装置50的儿童座椅是安装在自行车2的后方部分的后侧儿童座椅10,但是不限于此。安装有篷装置50的儿童座椅也可以是安装在自行车2的前方部分的前侧儿童座椅100。即,篷装置50也可以安装在前侧儿童座椅100的头枕130。在该情况下,仅使头枕130相对于前侧儿童座椅100的座椅主体120上下移动,也能够扩大和缩小前侧儿童座椅100的乘坐空间。并且,通过使头枕130相对于座椅主体120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缩小乘坐空间被扩大了的儿童座椅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此外,上述篷基部件61、篷骨75以及保持件51构成支承篷部件76的支承装置80。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装置80包括:保持件51,其固定在头枕30的侧壁部33;以及支承结构体81,其被保持件51保持。支承结构体81包括篷基部件61以及篷骨75。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支承装置80支承篷部件76,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支承装置80可以是支承覆盖座椅主体20的雨罩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仅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上下移动,就能够扩大和缩小由座椅主体20与雨罩划分出的乘坐空间。并且,通过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缩小乘坐空间被扩大了的儿童座椅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具备:座椅主体20;头枕30,其能够相对于座椅主体20而上下移动;以及篷装置50,其安装在头枕30。根据这样的带篷装置50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仅使头枕30上下移动,就能够扩大和缩小由篷装置50与座椅主体20划分出的儿童座椅10的乘坐空间。因此,能够使篷60小型化。另外,仅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向下方移动,就能够缩小乘坐空间被扩大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的尺寸。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篷装置50包括:保持件51,其固定在头枕30的侧壁部33;以及篷60,其被保持件51保持,保持件51具有朝向后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4,篷60具有容纳突出部54的凹部65。这样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易于从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的后方装卸篷60。特别是在儿童座椅10是被固定在自行车2的后方部分的后侧儿童座椅的情况下,该方式是有利的。

或者,根据本实施方式,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具备:座椅主体20;头枕30,其能够相对于座椅主体20而上下移动;以及支承装置80,其安装在头枕30。根据这样的带支承装置80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仅使头枕30上下移动,就能够扩大和缩小由支承装置80与座椅主体20划分出的儿童座椅10的乘坐空间。因此,能够使支承装置80小型化。另外,仅使头枕30相对于座椅主体20向下方移动,就能够缩小乘坐空间被扩大了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的尺寸。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装置80包括:保持件51,其固定在头枕30的侧壁部33;以及支承结构体81,其被保持件51保持,保持件51具有朝向后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4,支承结构体81具有容纳突出部54的凹部65。这样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易于从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的后方装卸支承结构体81。特别是在儿童座椅10是被固定在自行车2的后方部分的后侧儿童座椅的情况下,该方式是有利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头枕30被配置在头枕30的上端部30a最接近座椅主体20的上端部20a的位置时,突出部54沿着座椅主体20的侧壁部24的缘部24a。根据这样的自行车用儿童座椅10,易于从儿童座椅10的后方在保持件51装卸篷60或支承结构体81。

应予说明,以上对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将多个变形例适当地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