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重卡驾驶室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3545发布日期:2022-11-05 03:42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重卡驾驶室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悬挂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程重卡驾驶室悬挂系统。


背景技术:

2.针对工程重卡的使用,其驾驶室规格较大且重量较大,同时工程重卡有时应用的环境较为颠簸,现有的卡车悬挂的减震器直接参与支撑,长时间的使用和承压会直接影响减震器安装位置的稳定性和固定能力,耐用性不足,影响悬挂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重卡驾驶室悬挂系统,通过设计新型连接方式的前悬挂和后悬挂,同时前悬挂和后悬挂,减震器不会直接参与固定和支撑,从而保证减震器的使用寿命,提高悬挂耐用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工程重卡驾驶室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挂和后悬挂,所述前悬挂包括前平衡杆和两个前悬挂组件,所述后悬挂包括后平衡杆和两个后悬挂组件;
6.所述前悬挂组件包括第一下支座、第二下支座、第一上支座、第一连接座和第一减震器;
7.所述第一下支座底部和第二下支座底部均固定在车架上;
8.所述第一上支座与驾驶室固定,所述第一连接座一端与第一下支座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另一端与第一上支座前侧转动连接;
9.所述前平衡杆端部与第一上支座前端固定,所述第一下支座、第二下支座、第一上支座和第一连接座平行设置且与前平衡杆垂直分布;
10.所述第一减震器固定在第一上支座和第二下支座之间;
11.所述后悬挂组件包括弧形下支座、第二连接座、第二上支座和第二减震器;
12.所述弧形下支座底部与车架固定,所述第二上支座与驾驶室固定;
13.所述第二连接座一端与弧形下支座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另一端通过液压锁与第二上支座固定,所述第二减震器固定在第二连接座和弧形下支座之间;
14.所述后平衡杆端部与弧形下支座后侧固定,所述弧形下支座和第二连接座均与后平衡杆平行设置。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支座前侧通过支架固定有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端与第一连接座内侧固定。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下支座顶端固定有缓冲垫,所述第一连接座底面且与缓冲垫相对的位置设有限位凸起。
17.进一步地,一所述后悬挂组件上的弧形下支座一侧通过支架固定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端与第二连接座侧面固定。
18.进一步地,另一所述后悬挂组件上的弧形下支座外侧固定有弧形护罩,所述弧形
护罩位于第二减震器外侧。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支座与驾驶室之间固定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为斜杆结构。
20.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设计新型连接方式的前悬挂和后悬挂,同时前悬挂和后悬挂,减震器不会直接参与固定和支撑,从而保证减震器的使用寿命,提高悬挂耐用性。
22.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悬挂上的弧形下支座、第二连接座、第二上支座和第二减震器平行设置并与前平衡杆垂直分布,将后悬挂上的弧形下支座和第二连接座与后平衡杆平行设置,能够对驾驶室进行稳定支撑和减震,能够对驾驶室前后左右方向进行稳定的缓冲,提高悬挂与驾驶室之间的紧固性以及抗偏移能力,从而提高悬挂的使用寿命。
23.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程重卡驾驶室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前悬挂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后悬挂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9.1-第一下支座,2-第二下支座,3-第一上支座,4-第一连接座,5-第一减震器,6-弧形下支座,7-第二连接座,8-第二上支座,9-第二减震器,10-前悬挂,11-后悬挂,12-前平衡杆,13-前悬挂组件,14-后平衡杆,15-后悬挂组件,16-液压锁,17-第一传感器,18-缓冲垫,19-限位凸起,20-第二传感器,21-弧形护罩,22-加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工程重卡驾驶室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挂10和后悬挂11,前悬挂10包括前平衡杆12和两个前悬挂组件13,后悬挂11包括后平衡杆14和两个后悬挂组件15;
32.前悬挂组件13包括第一下支座1、第二下支座2、第一上支座3、第一连接座4和第一减震器5;
33.第一下支座1底部和第二下支座2底部均固定在车架上;
34.第一上支座3与驾驶室固定,第一连接座4一端与第一下支座1顶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座4另一端与第一上支座3前侧转动连接;
35.前平衡杆12端部与第一上支座3前端固定,第一下支座1、第二下支座2、第一上支
座3和第一连接座4平行设置且与前平衡杆12垂直分布;
36.第一减震器5固定在第一上支座3和第二下支座2之间;
37.后悬挂组件15包括弧形下支座6、第二连接座7、第二上支座8和第二减震器9;
38.弧形下支座6底部与车架固定,第二上支座8与驾驶室固定;
39.第二连接座7一端与弧形下支座6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座7另一端通过液压锁16与第二上支座8固定,第二减震器9固定在第二连接座7和弧形下支座6之间;
40.后平衡杆14端部与弧形下支座6后侧固定,弧形下支座6和第二连接座7均与后平衡杆14平行设置。
41.其中如图1-2所示,第一下支座1前侧通过支架固定有第一传感器17,第一传感器17检测端与第一连接座4内侧固定。
42.其中如图1-2所示,第二下支座2顶端固定有缓冲垫18,第一连接座4底面且与缓冲垫18相对的位置设有限位凸起19。
43.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一后悬挂组件15上的弧形下支座6一侧通过支架固定有第二传感器20,第二传感器20检测端与第二连接座7侧面固定。
44.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另一后悬挂组件15上的弧形下支座6外侧固定有弧形护罩21,弧形护罩21位于第二减震器9外侧。
45.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上支座8与驾驶室之间固定有加固杆22,加固杆22为斜杆结构。
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7.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