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防护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90295发布日期:2023-01-17 23:22阅读:2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防护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护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2.为了降低整车风阻,并且满足车辆的气流导流要求,现有车辆一般会在保险杠底部靠近前轮位置增加局部凸起特征,此凸起特征由平缓渐变至凸起,起到引导气流,降低风阻作用,但是,此凸起特征在车辆z轴方向上的高度往往与整车布置的离地高度产生冲突,并且此凸起特征和前保险杠底部护板采用双色注塑一体成型制成,由此造成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比普通模具的生产成本高近一倍,单件产品的成本也会增加近20%。
3.综上所述,现有车辆在保险杠底部靠近前轮位置增加局部凸起特征容易与整车布置的离地高度产生冲突,进而造成碰撞之后被损坏且生产成本较高。
4.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用于车辆的防护组件和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车辆在保险杠底部靠近前轮的位置增加局部凸起特征容易与整车布置的离地高度产生冲突,进而容易导致碰撞之后被损坏且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6.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碰撞构件和护板,所述护板和所述车辆的保险杠相连,所述防碰撞构件和所述护板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所述防碰撞构件上设置有第一气流导流面,所述护板上设置有第二气流导流面,所述第一气流导流面和所述第二气流导流面共同形成气流导流结构。
7.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碰撞构件上设置有排水凹槽,所述排水凹槽上设置有多个贯穿所述排水凹槽侧壁的排水孔。
8.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气流导流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流部、第二导流部和第三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和所述第三导流部均与所述第二气流导流面相抵接以共同形成所述气流导流结构。
9.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碰撞构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构件,所述护板上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和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共同设置成能够在所述防碰撞构件和所述护板连接到位时限制所述防碰撞构件的移动。
10.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碰撞构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护板上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固定孔,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中以实现所述防碰撞构件和所述护板的固定。
11.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碰撞构件上设置有第一压接部,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上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护板上设置有第二压接部,所述第一压接部位于所述承载部和所述第二压接部之间。
12.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压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
第二压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承载部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中以实现所述第一压接部、所述第二压接部和所述承载部连接。
13.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护板上还设置有多个漏水孔,所述漏水孔位于所述排水凹槽的上方。
14.在上述防护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碰撞构件采用软质材料制成。
15.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
1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防护组件通过在防碰撞构件上设置有第一气流导流面,在护板上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气流导流面,在防碰撞构件和护板连接到位的情况下,第一气流导流面和第二气流导流面共同形成气流导流结构,以满足车辆气流导流要求,进而降低整车风阻;通过防碰撞构件和护板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使得防护组件在方便拆装的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组件和保险杠连接到位后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组件和保险杠连接到位后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20.图3是本实现新型的防护组件和保险杠连接到位后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21.图4是图3中位于左侧的防碰撞构件处的放大图;
22.图5是图3中位于右侧的防碰撞构件处的放大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组件和保险杠连接到位后的部分结构图;
24.图7是图6中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碰撞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碰撞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护板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护板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29.附图标记:
30.1、防碰撞构件;11、第一气流导流面;111、第一导流部;112、第二导流部;113、第三导流部;12、排水凹槽;121、排水孔;13、限位舌片;14、第一固定孔;15、第一压接部;151、第一连接孔;152、避让结构;16、折弯部;2、护板;21、第二气流导流面;22、第二固定孔;23、漏水孔;24、插接孔;25、第二压接部;3、保险杠。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防护组件具体应用车辆的类型作任何限制,所述车辆可以是商务车、轿车,也可以是客车,可以是燃油车、电动车,也可以是油电混合动力车辆。这种具体应用对象的改
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首先参阅图1至5,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组件包括防碰撞构件1和护板2,护板2和车辆的保险杠3相连,防碰撞构件1和护板2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防碰撞构件1上设置有第一气流导流面11,护板2上设置有第二气流导流面21,第一气流导流面11和第二气流导流面21共同形成气流导流结构。具体而言,以图3所示方向为基准方向,护板2为左右对称结构,防碰撞构件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在护板2的左右两侧,在防碰撞构件1安装到位的情况下,两个防碰撞构件1分别位于车辆的两个前轮的前方,第一气流导流面11和第二气流导流面21均为带有弧度的面,且两者接合后,能够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以满足车辆的气流导流要求,进而降低车辆的风阻,通过防碰撞构件1和护板2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省却了两者采用双色注塑一体成型的工序,在方便拆装的同时能够节省生产成本。
3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防碰撞构件1的具体数量作任何限制,例如,防碰撞构件1的数量为1个,以图1所示方向为基准方向,在防碰撞构件1安装到位的情况下,防碰撞构件1自护板2的下方的左侧延伸至右侧,且防碰撞构件1的形状结构和护板2的下方相匹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只要是防碰撞构件1和护板2以可拆卸方式相连,均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6.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优选实例中与护板2相连的保险杠3是前保险杠,但这仅仅是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在另一种可行的实例中,与护板2相连的保险杠3是车辆的后保险杠,此时,在防碰撞构件1安装到位的情况下,防碰撞构件1位于车辆后轮的后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37.继续参阅图2,如图2所示,防碰撞构件1上设置有排水凹槽12,排水凹槽12上设置有多个贯穿排水凹槽12侧壁的排水孔121。排水凹槽12和排水孔121的设置,方便积水的排出,同时排水凹槽12的设置使得防碰撞构件1的各处壁厚相同,且排水凹槽12形成的缓冲空间,能够进一步提升防碰撞构件1的防碰撞性能。
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排水凹槽12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排水凹槽12使得防碰撞构件1的各处壁厚相同,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只要是排水凹槽12能够满足排水要求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39.接下来参阅图6和7,如图6和7所示,第一气流导流面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流部111、第二导流部112和第三导流部113,第一导流部111、第二导流部112和第三导流部113均与第二气流导流面21相抵接以共同形成气流导流结构。具体而言,以图6所示方向为基准方向,第一导流部111、第二导流部112和第三导流部113分别位于第一气流导流面的右中左
侧,第一导流部111向着靠近第二导流部112的方向弯曲一定的弧度,第三导流部113向着靠近第二导流部112的方位弯曲一定的弧度,且第一导流部111、第二导流部112和第三导流部113均为带有弧度的面。基于上述结构设置,满足气流导流要求。
4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一气流导流面11和第二气流导流面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能够满足车辆的气流导流要求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车辆的不同要求自行设定。
41.接下来参阅图8至11,如图8至11所示,防碰撞构件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构件,护板2上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限位构件,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共同设置成能够在防碰撞构件1和护板2连接到位时限制防碰撞构件1的移动。具体而言,第一限位构件为限位舌片13,且防碰撞构件1上设置有两个限位舌片13,第二限位构件为插接孔24,护板2的左右两侧上均设置有两个插接孔24,限位舌片13能够插入插接孔24内,限位舌片13和插接孔24共同限制防碰撞构件1的移动,提升了防碰撞构件1和护板2连接后的稳固性,参阅图2,以图2所示方向为基准方向,在限位舌片13和插接孔24连接到位的情况下,护板2的部分结构位于排水凹槽12的上方,且与排水凹槽12的内壁抵接。
4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构件为限位舌片13,第二限位构件为插接孔24,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例如,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中的一个限位凸起,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中的另一个为限位凹槽,本实用新型也不对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的具体数量作任何限制,这种有关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具体结构和具体数量的改变,均没有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3.继续参阅图8至11,防碰撞构件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4,护板2上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固定孔22,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22中以实现防碰撞构件1和护板2的固定。
4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22的具体数量作任何限制,不对紧固件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例如,紧固件为拉铆螺钉,还可以是紧固螺栓和螺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45.接下来参阅图4、8和11,防碰撞构件1上设置有第一压接部15,车辆的前保险杠3上设置有承载部(图中未示出),护板2上设置有第二压接部25,第一压接部15位于承载部和第二压接部25之间。通过第一压接部15的设置,第一压接部15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承载部和第二压接部25抵接相连,能够提升防护组件安装到位后的整体稳定性。
46.进一步地,在本优选实例中,第一压接部15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51,第二压接部25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承载部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紧固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51、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中以实现第一压接部15、第二压接部25和承载部连接。紧固件可以是拉铆螺钉,也可以是螺栓,基于上述结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防碰撞构件1安装后的牢固性。
47.此外,在本优选实例中,护板2上还设置有多个漏水孔23,漏水孔23位于排水凹槽12的上方。护板2上的积水通过漏水孔23排至排水凹槽12内,最后经由排水孔121排出。
48.接下来参阅图8和9,如图8和9所示,第一压接部15上还设置有避让结构152,防碰撞构件1上还设置有折弯部16,避让结构152的设置和折弯部16的设置均为了满足车辆的装
配需求。
49.优选地,防碰撞构件1采用epdm软质材料制成,当然还可以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不对软质材料的具体材质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50.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要求保护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优选实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
51.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