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避震鞍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7015阅读:17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避震鞍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鞍座,特别是自行车鞍座减震避震结构的改进。
人们在骑自行车时,由于路面不平坦,致使车身产生震动,这种震动使骑车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震动大时甚至会导致骑车人失去平衡而发生意外。为了减轻震动,以往都在自行车鞍座设有减震避震装置,最为普通的自行车鞍座减震避震装置是由二根或三根垂直的立簧和数根紧托在鞍座面下面并且向同一方向排列的拉簧组成,这种自行车鞍座主要缺点是组成的零件数量多,鞍座较重,造价较高,且由于担簧紧托鞍座面,使鞍座面极易磨损,使用寿命短。其它公知的自行车鞍座,其设计者为了增加减震效果,大多在鞍座的鞍面、鞍衬垫的材料方面或者在鞍座与车身连接部位做文章,如87207299号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行车鞍座就是采用吸塑工艺在鞍面上制出凸形块与人体坐骨相适应,并在凸形块的下部衬垫聚乙烯钙塑泡沫或聚氯乙烯泡沫等材料,这种鞍座虽然增强了骑车人的舒适感,但减震效果并没有增加。87205036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器,由滑管、套管、减震弹簧、导向块等组成,安装在车架立管内,并和鞍座相连接,这类减震器减震效果较好,但是安装更换不便,并且增加了整车价格。85203924号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扭簧取带立簧和拉簧的减震结构,扭簧虽然能产生足够的减震弹性,但由于自行车鞍座是承受骑车人体重负荷的直接受力部件,所以为了防止扭簧变形和延长使用寿命,对扭簧的强度和所选用的材质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改进减震避震装置,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减震避震效果的自行鞍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在增加减震避震效果的同时,减少鞍座的零件数量,使其结构更简单,并能减少鞍座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是在达到上述目的的同时,替换安装鞍座更加方便,并且无需增加整车价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行车鞍座由软组织座垫、避震支架、和连接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软组织座垫从外及由里鞍面、衬垫和底壳三层构成,底壳由硬质材料制成,呈马鞍状,并与人体坐骨相适应,鞍面包裹衬垫直接蒙在底壳之上。避震支架由托板、托架和中央避震弹簧组成,其中托板采用金属面板,也呈马鞍状,与底壳相配,其前端与托架前端相铰接,托架也采用金属制成,呈一定弧度,在托板中心部位和托架之间安装一中央避震弹簧,该弹簧承受震动冲击力。由于托架固定安装在车身之上,托板前端与托架前端相铰接,所以在托板前端形成一固定支点,中央避震弹簧和骑车人的体重负荷共同作用于托板上,使托板的受力状况似扛杆受力原理,当无震动冲击力作用时,人体体重负荷和中央避震弹簧的作用力相平衡,当震动冲击力产生时,冲击力将全部由中央避震簧承受,托板下沉,中央避震弹簧压缩,随后在中央避震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托板升起,重新达到平衡,从而将冲击力化解,实现减震避震目的。托架后端开叉,在开叉部位安装有紧固螺母、螺杆和夹座,构成鞍座与车身相连接的连接装置。
附图
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自行车鞍座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附图所示,鞍面(1)可选用人革、皮革或布料,最经济的选择为人革。衬垫(2)一般选用海棉或泡沫塑料等软组织材料。底壳(3)由硬质材料制成如硬质塑料、木板、金属面板等,最佳选择为塑料,其优点是易成型、轻便、经济。底壳(3)分布有数个圆孔,在托板(4)上亦分布有数个圆孔与之相对应,采用螺钉、螺母穿过圆孔将底壳(3)与托板(4)连接在一起。其圆孔数最佳为二个,对称分布在底壳(3)与托板(4)的后端。托板(4)的前端和托架(8)的前端由介子(5)、轴套(6)和轴销(7)铰接。在托板(4)的中心部位和托架(8)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压冲出有凸缘的圆孔或凸起部位,中央避震弹簧(9)的两端直接套入该圆孔的凸缘或凸起部位。中央避震弹簧(9)选用碳素钢或锰丝钢绕制而成。鞍座和车身的连接装置安装在托架的后端开叉部位,由紧固螺母(10)、螺杆(11)和夹座(12)组成,安装鞍座时,可将车身立管直接套入夹座(12),调校正中、高低至最佳位置,旋紧固螺母即可使用。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相同,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在底壳(3)的后端和托板(4)的后端对称安装有两个辅助减震弹(13),本实施例基本避震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即遇有路面不平,车身产生震动时,中央避震弹簧(9)仍主要承受震动冲击力,力度缓后,托板(4)上升,这时产生的作用力主要集中于托板(4)的后端,而这股作用力将由辅助减震弹簧(13)所吸收化解,从而达到最佳的减震避震效果。
实施例三上述实施例二所述的辅助减震弹簧(13)可用其它弹性材料替换,同样可起到辅助减震作用,最常见的替换材料是具有弹性的橡胶,用橡胶做成圆柱状或方柱状以及其它仍何形状,安装位置与辅助减震弹簧(13)相同,即对称安置在底壳(3)和托板(4)的后端之间。也可将两块橡胶做成一个整块如橡胶条块状,安置在底壳(3)和托板(4)的后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杠杆结构具有更佳的减震避震效果。
2、在增加减震避震效果的同时,减少了零件数量,使其结构简单,成本更低廉。
3、采用了底壳与托板相配的结构使鞍座减少了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4、替换、安装方便简捷。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鞍座由软组织座垫、避震支架和连接装置组成,其中所述的软组织座垫由鞍面(1)包裹衬垫(2)直接蒙在底壳(3)之上而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壳(3)与避震支架相配,避震支架由托板(4)、托架(8)和中央避震弹簧(9)组成,中央避震弹簧(9)安装在托板(4)的中心部位与托架(8)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底壳(3)的后端和托板(4)的后端之间安装有辅助减震弹簧(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底壳(3)的后端和托板(4)的后端之间安装有弹性橡胶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壳(3)由塑料或木板或金属面板板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板(4)和托架(8)由介子(5)、轴套(6)、轴销(7)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板(4)的中央部位和托架(8)靠近后端的部位压冲有凸缘的圆孔或凸起部位,中央避震弹簧(9)的两端直接套入凸缘或凸起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装置由紧固螺母(10)、螺杆(11)和夹座(12)组成,并安装在托架(8)的后端开叉部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自行车鞍座减震避震装置的改进,采用中央避震弹簧构成杠杆结构,辅以辅助减震弹簧,使自行车鞍座具有更佳的减震避震效果,且结构简单合理,减少磨损,延长寿命,安装方便。
文档编号B62J1/00GK2112563SQ9123325
公开日1992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1991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1年12月25日
发明者萧景佳 申请人:萧景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