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0863阅读:9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震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94236663.8号公开了一种防震自行车,该自行车对现有自行车中传递较大震动力的后斜叉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中部分断的形式,并在其分断处设置缓冲式减震器,使传递给主车架及骑行者的震动力得到削弱,使骑行者更为舒适,并相应延长车体寿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在上述改进方案中,后横叉的前端与后斜叉的上端与主车架的连接均需改为铰接,这将引起车身结构的较大改动,其加工制作相对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单的抗震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抗震自行车具有车把、车座、主车架、前轮、后轮、前叉、后斜叉、后横叉和驱动机构。前叉设置于车把与前轮轮轴之间,后斜叉上端和后横叉前端均与主车架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特别地设置有后叉座,后斜叉的下端和后横叉的后端同与后叉座固定连接,后叉座与后轮轮轴之间竖向设置有相互套接的上、下套筒,上、下套筒的相对端之间设置有与该相对端相接的缓冲式减震器,上套筒的上端与后叉座固定连接,下套筒的下端与后轮轮轴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于上、下套筒的相对端之间的缓冲式减震器可由与二相对端相接触的弹簧或弹性橡胶等弹性元件构成,也可直接在二相对端之间设置市售的现有减震器,如空气减震器或类似结构。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还可对车前叉作类似改进,以减弱车前轮传递的震动力。在本实用新型中,自行车的其余结构,如车把、车座、主车架、车前轮、后轮和驱动机构等,均可沿用现有自行车的结构形式。上述改进方案还可用于摩托车上,以改进摩托车的现有减震结构。
由于具有上述减震结构的本实用新型自行车不改变后横叉前端和后斜叉上端与主车架的现有固定连接形式,使本自行车既具有减震功能,结构又较为简单,便于车体的制作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结合以下实施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容。


图1是实施例中自行车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后叉座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实施例中的自行车主要由车把1、车座2、三角式主车架3、前轮4、后轮5、链轮驱动机构6和前叉7、后斜叉8、后横叉9和后叉座10构成。其中,前叉7设置于车把与前轮轮轴之间,后斜叉8的上端和后横叉9的前端均与主车架3固定连接,后斜叉8的下端和后横叉9的后端与后叉座10固定连接。后叉座10与后轮轮轴之间竖向设置有相互套接的上、下套筒11、12,在上、下套筒的相对端之间设置了缓冲式减震器13。此处,缓冲式减震器13的具体形式为顶推弹簧,它亦可由适当强度的簧片、卷簧或弹性橡胶等构成。下套筒12的下端具有轴孔14,利用该轴孔可使下套筒12的下端与后轮轮轴固定连接。在骑行本自行车的过程中,当承力较大的车后轮因路况不好而产生较强烈的竖向震动时,由于缓冲式减震器13的存在,上、下套筒之间产生轴向往复运动,经后叉座10传递给主车架3及骑行者的震动力将大为衰减,从而降低了震动强度,有利于减轻震动造成的危害。
权利要求1.一种抗震自行车,具有车把、车座、主车架、前轮、后轮、前叉、后斜叉、后横叉和驱动机构,前叉设置于车把与前轮轮轴之间,后斜叉上端和后横叉前端均与主车架固定连接,其特征是设置有后叉座,后斜叉的下端和后横叉的后端同与后叉座固定连接,后叉座与后轮轮轴之间竖向设置有相互套接的上、下套筒,上、下套筒的相对端之间设置有与该相对端相接的缓冲式减震器,上套筒的上端与后叉座固定连接,下套筒的下端与后轮轮轴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具有车把、车座、主车架、前轮、后轮、前叉、后斜叉、后横叉和驱动机构,特别地设置有后叉座,后斜叉的下端和后横叉的后端与后叉座固定连接,后叉座与后轮轮轴之间竖向设置有相互套接的上、下套筒,上、下套筒的相对端之间设置有缓冲式减震器,上套筒的上端与后叉座固定连接,下套筒的下端与后轮轮轴固定连接。该自行车既具有减震功能,结构又较为简单,便于车体的制作加工。
文档编号B62K25/06GK2213110SQ94230089
公开日1995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1994年12月28日
发明者王书林 申请人:王书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