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8174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上救生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



背景技术:

游泳是人们喜爱的运动,孩子大多喜欢玩水,因此对于游泳更是喜爱,然而每到夏天,我们总是能从新闻报道中听到许多关于溺水死亡的事故,溺水死亡在非正常死亡中占了很大比例。人们在游泳馆等一些游泳场所游泳时,若游泳馆人较多,或场馆环境较暗时,救生员可能无法快速发现险情,并难以及时发现需救者的准确位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传统的溺水救生设备有救生圈,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人们抓住救生圈即可悬浮在水面上。当有人溺水时,人们可以通过将救生圈投掷到溺水人员周围,使得溺水人员能够抓住救生圈而得救,然而当溺水者位置较远或人们投掷不准时,救生圈难以到达溺水人员周围,便无法起到救援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该救生圈能够快速发现溺水险情并自动到达溺水人员周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包括有佩戴在人体上的信号发生装置、救生圈本体、设置在救生圈本体上的电源、信号接收装置、红外线感应器、电机、叶轮、控制主机以及蜂鸣器;

所述信号发生装置包括有:无线通信器,用于发出求救信号;

和防水按钮,其与无线通信器连接,用于启闭无线通信器;

所述信号接收装置包括有:无线接收器,其与无线通信器无线信号连接,并连接控制主机,用于接收求救信号并解调后传输给控制主机;

和距离检测装置,其与无线通信器信号连接,并连接无线接收器与控制主机,用于检测无线通信器与无线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并传输距离信号给控制主机;

所述蜂鸣器与控制主机电连接,用于发出警示声音。

所述电机设置有三个,成环状均匀分布于救生圈本体上,三个电机均与控制主机电连接;

所述叶轮设置有三个,分别连接在三个电机的输出轴上;

所述红外线感应器设置有三个,分别位于三个电机处,每个红外线感应器均与周围的一个电机相连,用于感应救生圈移动过程中的障碍物并控制与之相连的电机工作以避开障碍物;

所述电源分别与信号接收装置、红外线感应器、电机以及控制主机电连接;

所述控制主机分别与无线通信器、距离检测装置、蜂鸣器以及三个电机相连接,其接收到解调后的求救信号后控制蜂鸣器开始工作,接收到距离信号后控制相应的电机转动使得救生圈向溺水人员移动;

所述救生圈本体外侧设置有便于落水人员抓住救生圈的网绳,所述网绳设置为横纵交错的网状结构,且网绳一端与救生圈本体外侧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使网绳在水下保持竖直状态的重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上设置有连接带,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与连接带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连接带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表扣和连接孔,所述连接带绕过手腕后能够通过表扣与连接孔相互扣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按钮外侧设置有可启闭的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信号发生装置相铰接,所述保护盖开启时,人们能够按动防水按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盖长度方向的一侧与信号发生装置相铰接,另一侧设置有伸出柱,所述信号发生装置上相对平行设置有两个弹性块,所述弹性块之间的距离大于伸出柱的外径,两个弹性块的正对面上均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之间的距离小于伸出柱的外径,两个凸块、两个弹性片以及信号发生装置围成能够容纳伸出柱的容置腔,所述保护盖合上时,伸出柱能够卡入到容置腔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出柱一端与保护盖固定连接,另一端从容置腔内伸出且设置有拨动片,所述拨动片背离保护盖的一端向背离信号发生装置一侧延伸,所述拨动片与信号发生装置之间形成有供手指拨动所述拨动片的拨动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为能够充电和放电的蓄电池,所述外圈上设置有能够给电源充电的接口,所述接口上设置有防水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装置包括有开设于救生圈本体外侧的圆柱状凹槽和能够堵住凹槽开口的堵柱,所述接口位于凹槽内,所述堵柱由橡胶制成,所述堵柱的外径与凹槽的内径相适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堵柱堵住凹槽开口时,其背向救生圈本体的一侧设置有供人们拉出堵柱的拉杆,所述拉杆弯制成半圆环状,且拉杆两端均固定连接在堵柱上,所述拉杆与堵柱围成能够供手指穿过的穿孔,所述拉杆上设置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绕过拉杆后,其两端固定连接在救生圈本体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三个能够容纳叶轮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口均朝向救生圈本体外侧,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大于叶轮的厚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纳槽的槽口设置有能够避免手与旋转的叶轮相接触的围网,所述围网设置为横纵交错的网状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信号发生装置、信号接收装置、电机、叶轮、红外线感应器、蜂鸣器以及控制主机的设置,使得该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能够快速接收到溺水人员发出的求救信号,发出警示声音提醒人们发生溺水险情,并自动到达溺水人员周围,使得溺水人员能够抓住救生圈而得救,避免由于游泳馆等游泳场所人较多,或场馆环境较暗等原因,使得救生员无法快速发现险情,并难以及时发现需救者的准确位置,导致溺水人员无法及时获救甚至致其溺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的剖视图;

图3为信号发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无连接带的信号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伸出柱与弹性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救生圈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防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信号发生装置;11、无线通信器;12、防水按钮;13、连接带;131、表扣;132、连接孔;14、保护盖;141、伸出柱;1411、拨动片;1412、拨动腔;15、弹性块;151、凸块;152、容置腔;2、救生圈本体;21、网绳;211、重块;22、接口;23、防水装置;231、凹槽;232、堵柱;233、拉杆;234、穿孔;235、连接绳;24、容纳槽;241、围网;3、电源;4、信号接收装置;41、无线接收器;42、距离检测装置;5、红外线感应器;6、电机;7、叶轮;8、控制主机;9、蜂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至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包括有佩戴在人体上的信号发生装置1、救生圈本体2、设置在救生圈本体2上的电源3、信号接收装置4、红外线感应器5、电机6、叶轮7、控制主机8以及蜂鸣器9;

信号发生装置1包括有:无线通信器11,用于发出求救信号;

和防水按钮12,其与无线通信器11连接,用于启闭无线通信器11;

信号接收装置4包括有:无线接收器41,其与无线通信器11无线信号连接,并连接控制主机8,用于接收求救信号并解调后传输给控制主机8;

和距离检测装置42,其与无线通信器11信号连接,并连接无线接收器41与控制主机8,用于检测无线通信器11与无线接收器41之间的距离,并传输距离信号给控制主机8;

蜂鸣器(9)与控制主机(8)电连接,用于发出警示声音。

电机6设置有三个,成环状均匀分布于救生圈本体2上,三个电机6均与控制主机8电连接;

叶轮7设置有三个,分别连接在三个电机6的输出轴上;

红外线感应器5设置有三个,分别位于三个电机6处,每个红外线感应器5均与周围的一个电机6相连,用于感应救生圈移动过程中的障碍物并控制与之相连的电机6工作以避开障碍物;

电源3分别与信号接收装置4、红外线感应器5、电机6以及控制主机8电连接;

控制主机8分别与无线通信器11、距离检测装置42、蜂鸣器9以及三个电机6相连接,其接收到解调后的求救信号后控制蜂鸣器9开始工作,接收到距离信号后控制相应的电机6转动使得救生圈向溺水人员移动;

救生圈本体2外侧设置有便于落水人员抓住救生圈的网绳21,网绳21设置为横纵交错的网状结构,且网绳21一端与救生圈本体2外侧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使网绳21在水下保持竖直状态的重块211。

当人们在游泳馆等游泳场所游泳时,若有人不慎溺水,溺水人员可以按下身上的信号发生装置1的防水按钮12,无线通信器11发出求救信号,无线接收器41接收到求救信号并解调后传输给控制主机8,控制主机8输出电压控制蜂鸣器9开始工作,蜂鸣器9发出警示声音以提醒人们发生溺水险情,且距离检测装置42开始检测无线通信器11与无线接收器41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信号传输给控制主机8,控制主机8随机驱动一个电机6带动一个叶轮7转动,使得救生圈移动,当距离检测装置42检测到距离变大时,控制主机8控制原先的电机6停止,驱动另一电机6转动,直到距离检测装置42检测到距离减小;救生圈移动过程中,红外线感应器5能够感应到非溺水人员和能够阻碍其移动的障碍物,并控制与之相连的电机6转动以避开障碍物,救生圈绕过障碍物后继续向溺水人员移动直到救生圈到达溺水人员的位置。溺水人员溺水时通常很紧张,且身体容易下沉,当救生圈到达溺水人员身边时,溺水人员通常难以抓住救生圈,甚至溺水人员的手碰到救生圈时,容易将救生圈推离自己,通过救生圈外侧的网绳21以及网绳21上的重块211的设置,使得网绳21能够在水中处于竖直状态,溺水人员的手容易抓住网绳21,从而抓住救生圈。通过信号发生装置1、信号接收装置4、电机6、叶轮7、红外线感应器5、蜂鸣器9以及控制主机8的设置,使得该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能够快速接收到溺水人员发出的求救信号,发出警示声音提醒人们发生溺水险情,并自动到达溺水人员周围,使得溺水人员能够抓住救生圈而得救,避免由于游泳馆等游泳场所人较多,或场馆环境较暗等原因,使得救生员无法快速发现险情,并难以及时发现需救者的准确位置,导致溺水人员无法及时获救甚至致其溺亡。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信号发生装置1上设置有连接带13,信号发生装置1与连接带13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连接带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表扣131和连接孔132,连接带13绕过手腕后能够通过表扣131与连接孔132相互扣接。通过连接带13的设置,使得信号发生装置1能够穿戴在人们的手腕上,不易对人们的正常游泳产生影响,且表扣131与连接孔132的扣接方式简单实用,便于加工。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防水按钮12外侧设置有可启闭的保护盖14,保护盖14与信号发生装置1相铰接,保护盖14开启时,人们能够按动防水按钮12。通过保护盖14的设置,当保护盖14关闭时,人们无法按动防水按钮12,避免人们在游泳过程中误触防水按钮12,导致该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误启动,对人们的正常游泳造成影响。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保护盖14长度方向的一侧与信号发生装置1相铰接,另一侧设置有伸出柱141,信号发生装置1上相对平行设置有两个弹性块15,弹性块15之间的距离大于伸出柱141的外径,两个弹性块15的正对面上均设置有凸块151,凸块151之间的距离小于伸出柱141的外径,两个凸块151、两个弹性片以及信号发生装置1围成能够容纳伸出柱141的容置腔152,保护盖14合上时,伸出柱141能够卡入到容置腔152内。由于两个凸块151之间的距离小于伸出柱141的外径,当伸出柱141卡入到容置腔152内后,伸出柱141不易从容置腔152内滑出,因此人们在游泳过程中,保护盖14不易自动打开,进一步避免了保护盖14自行打开后,人们在游泳过程中误触防水按钮12,导致该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误启动,对人们的正常游泳造成影响。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伸出柱141一端与保护盖14固定连接,另一端从容置腔152内伸出且设置有拨动片1411,拨动片1411背离保护盖14的一端向背离信号发生装置1一侧延伸,拨动片1411与信号发生装置1之间形成有供手指拨动拨动片1411的拨动腔1412。通过拨动片1411的设置,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将手指伸入到拨动腔1412内拨动拨动片1411,带动伸出柱141从容置腔152内移出,使得保护盖14打开,当人们发生溺水时,人们能够通过拨动拨动片1411来快速、方便的打开保护盖14,避免溺水人员难以打开保护盖14,使得溺水人员无法按动防水按钮12,导致溺水人员无法及时得到救援。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电源3为能够充电和放电的蓄电池,外圈上设置有能够给电源3充电的接口22,接口22上设置有防水装置23。通过接口22的设置,使得蓄电池没电后,人们能够对该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进行充电,且防水装置23的设置避免了该接口22因进水而损坏,降低了该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的使用寿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防水装置23包括有开设于救生圈本体2外侧的圆柱状凹槽231和能够堵住凹槽231开口的堵柱232,接口22位于凹槽231内,堵柱232由橡胶制成,使得堵柱232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堵柱232插入到凹槽231内,堵柱232的外径略大于凹槽231的内径。通过堵柱232和凹槽231的设置,且堵柱232的外径略大于凹槽231的内径,当堵柱232插入凹槽231内时,堵柱232的外侧面与凹槽231的内侧面相抵接,水无法进入到凹槽231内,使得位于凹槽231内的接口22不会与水相接触,该结构简单方便,且便于加工。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堵柱232堵住凹槽231开口时,其背向救生圈本体2的一侧设置有供人们拉出堵柱232的拉杆233,拉杆233弯制成半圆环状,且拉杆233两端均固定连接在堵柱232上,拉杆233与堵柱232围成能够供手指穿过的穿孔234,拉杆233上设置有连接绳235,连接绳235绕过拉杆233后,其两端固定连接在救生圈本体2上。当人们需要对该自动移动救生圈进行充电时,可以将手指穿过穿孔234来拉动拉杆233,将堵柱232从凹槽231内拉出,通过拉杆233的设置,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省力的拉出堵柱232,通过连接绳235的设置,使得堵柱232从凹槽231内拉出后仍与救生圈本体2相连接,避免充电过程中堵柱232遗失,使得接口22处无法防水,导致该自动移动智能救生圈无法正常使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救生圈本体2上设置有三个能够容纳叶轮7的容纳槽24,容纳槽24的槽口均朝向救生圈本体2外侧,当叶轮7转动时,槽口内的水向救生圈本体2外侧流动,提供救生圈本体2反方向的驱动力,容纳槽24的深度大于叶轮7的厚度,使得叶轮7能够完全置于容纳槽24内,避免叶轮7凸设于救生圈本体2上时,溺水人员容易因触碰到旋转的叶轮7而受伤。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容纳槽24的槽口设置有能够避免手与旋转的叶轮7相接触的围网241,围网241设置为横纵交错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使得容纳槽24内的水能够顺利向救生圈本体2外侧流出。通过围网241的设置,使得溺水人员不会触碰到叶轮7,进一步避免了溺水人员因触碰到旋转的叶轮7而受伤。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