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9089发布日期:2019-02-12 23:54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船舶修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



背景技术:

当船舶需要拖上船台进行维修或保养时,通常需要借助上排机构将船舶移动至船台的相应位置,当维修或保养完成时,需要借助下水机构将船舶移动至水中,现有技术中,船舶的上排机构多采用橡胶气囊支撑船底,通过牵引机构将船舶拉上船台,这种方式需要提前将大量的气囊充气,铺设在船舶上岸的路径上,需要耗费大量工时,且不利于船舶的横向位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船舶纵向及横向位移的上排及下水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包括船台上设置的轨道组、纵向船排车组、横向船排车和卷扬机;

所述轨道组包括一组纵向轨道和两组以上的与纵向轨道交错设置的横向轨道,所述纵向轨道上设置有纵向船排车,所述横向轨道上设置有横向船排车;

所述纵向轨道与水平面成4-10度角,所述纵向轨道的上游端设有卷扬机,所述纵向轨道的下游端浸入水中;

所述纵向船排车组包括多辆船排车单体,相邻两辆船排车单体之间通过绳索连接,最靠近上游端的船排车单体通过绳索与卷扬机连接;

所述船排车单体包括第一基座和第一支撑装置,所述第一基座下部通过滚轮与纵向轨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船底;

所述横向船排车包括第二基座、第二支撑装置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基座下部通过滚轮与横向轨道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基座沿横向轨道移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船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通过纵横交错的轨道,将纵向轨道的与水平面成4-10度角,纵向轨道的下游端浸没水中,上游端设置卷扬机,用于驱动纵向轨道上的纵向船排车组,利用纵向船排车组支撑水中的船舶,并通过卷扬机控制纵向船排车沿纵向轨道移动,从而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然后利用自带驱动机构的横向轨道车移动至船舶正下方,托起船舶并横向移动至需要停泊的位置,相比传统的利用气囊上排或下水的方式,更有利于船舶在船台上横向移动,从而使船台上能够同时停靠更多的船舶,大大提高船舶的上排及下水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船排车单体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船排车单体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横向船排车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支撑桩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1、轨道组;11、纵向轨道;12、横向轨道;2、船排车单体;21、第一基座;22、第一支撑装置;221、第一液压缸;222、第一支撑板;223、第一气垫;23、第一辅助支撑机构;231、第一辅助液压缸;232、第一辅助支撑板;

233、第三气垫;3、横向船排车;31、第二基座;32、第二支撑装置;

321、第二液压缸;322、第二支撑板;323、第二气垫;4、卷扬机;

5、支撑桩;51、底座;52、第三液压缸;53、第三支撑板;54、第四气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纵横交错的轨道,将纵向轨道的与水平面成4-10度角,利用纵向船排车组支撑水中的船舶,并通过卷扬机控制纵向船排车沿纵向轨道移动,从而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然后利用自带驱动机构的横向轨道车移动至船舶正下方,托起船舶并横向移动至需要停泊的位置。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包括船台上设置的轨道组1、纵向船排车组、横向船排车3和卷扬机4;

所述轨道组1包括一组纵向轨道11和两组以上的与纵向轨道11交错设置的横向轨道12,所述纵向轨道11上设置有纵向船排车,所述横向轨道12上设置有横向船排车3;

所述纵向轨道11与水平面成4-10度角,所述纵向轨道11的上游端设有卷扬机4,所述纵向轨道11的下游端浸入水中;

所述纵向船排车组包括多辆船排车单体2,相邻两辆船排车单体2之间通过绳索连接,最靠近上游端的船排车单体2通过绳索与卷扬机4连接;

所述船排车单体2包括第一基座21和第一支撑装置22,所述第一基座21下部通过滚轮与纵向轨道1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2用于支撑船底;

所述横向船排车3包括第二基座31、第二支撑装置32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基座31下部通过滚轮与横向轨道12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基座沿横向轨道12移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2用于支撑船底。

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的工作原理说明:上排:通过卷扬机4牵引绳索带动纵向船排车组浸没至水中,将船舶行驶至纵向船排车组的正上方,通过第一液压缸221调节第一支撑板222的高度,使支撑板的高度适应于相应型号的船底,通过卷扬机4牵引使纵向船排车组向卷扬机4方向移动,使最靠近卷扬机4的纵向船排车单体2的第一支撑板222接触船底,通过摩擦力使船舶拉向船台,使其他船排车单体2陆续接触船底,从而将船舶撑起,将船舶拉至船台,此时横向船排车3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通过横向轨道12移动至船舶的正下方,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液压缸将船舶撑起,通过驱动机构控制下将船舶横向移动至相应的位置,利用支撑桩5支撑船舶,横向船排车3的液压缸收缩,失去对船舶的支撑,再横向移动,用以运输下一船舶。下水:与上述上排的过程相反,先通过横向轨道12车将船舶运送至纵向轨道11上方,再通过纵向轨道11车组将船舶运送至水中。

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通过纵横交错的轨道,将纵向轨道11的与水平面成4-10度角,纵向轨道11的下游端浸没水中,上游端设置卷扬机4,用于驱动纵向轨道11上的纵向船排车组,利用纵向船排车组支撑水中的船舶,并通过卷扬机4控制纵向船排车沿纵向轨道11移动,从而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然后利用自带驱动机构的横向轨道12车移动至船舶正下方,托起船舶并横向移动至需要停泊的位置,相比传统的利用气囊上排或下水的方式,更有利于船舶在船台上横向移动,从而使船台上能够同时停靠更多的船舶,大大提高船舶的上排及下水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2包括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液压缸221和连接于第一液压缸221上端第一支撑板222,所述第一支撑板222上部设有压力控制器;所述第一液压缸221的缸体固定在第一基座21的中部,所述第一液压缸221的上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22下部。

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不同规格的船舶吃水深度不同,通过在船排车单体2上设置液压缸,通过液压缸能够根据不同船舶调节第一支撑板222的高度,方便船排车组支撑不同规格的船舶,通过在第一支撑板222上设置压力控制器,当压力达到预设的阈值时,液压缸停止向上移动,使各船排车单体2的液压缸调节至适宜的位置,使船排车能够更好地支撑船底,避免船底的损坏。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2包括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二液压缸321和连接于第二液压缸321上端的第二支撑板322,所述第二液压缸321的缸体固定在第二基座31的中部,所述第二液压缸321的上端焊接于第二支撑板322的下部,所述第二支撑板322的上部设有压力控制器。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横向船排车3上设置第二液压缸321和第二支撑板322,利用第二液压缸321控制第二支撑板322的上下移动,将船舶撑起,使船底脱离支撑桩5或纵向船排车组,从而通过横向船排车3沿横向轨道12移动实现船舶的横向运送。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第一支撑板222的下部纵向铰接于第一液压缸221的上端。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支撑板222下部纵向铰接于第一液压缸221的上端,其转动方向与牵引轨道的方向一致,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当船底刚接触第一支撑板222时,支撑板发生相应的转动,使第一支撑板222能够根据船底的倾斜角度完全贴合船底,增大船底与船排车单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船底与船排车单体2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在牵引过程中发生打滑。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第一支撑板222上固定有第一气垫223。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一支撑板222上固定第一气垫223,能够增大船底和船排车单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进一步避免牵引过程中发生打滑,还能起到船底的进一步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第二支撑板322上固定有第二气垫323。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二支撑板322上固定第二气垫323,能够增大船底和横向船排车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进一步避免牵引过程中发生打滑,还能起到船底的进一步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2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辅助支撑机构23,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机构23包括第一辅助液压缸231和第一辅助支撑板232,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上部设有压力控制器,所述第一辅助液压缸231的上端通过万向节连接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下端,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一侧铰接于第一支撑板222的侧部。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一支撑装置22两侧对称设置第一辅助支撑装置,通过在第一支撑板222两侧铰接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第一辅助支撑板232下部铰接于第一辅助液压缸231上端,通过第一辅助液压缸231带动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竖直方向移动,通过压力控制器控制第一辅助液压缸231的上升高度,当压力达到预设的阈值时,及第一辅助支撑板232服帖船底时,停止第一辅助液压缸231的上升,通过第一辅助支撑板232能够包裹船底,进一步避免牵引过程中发生侧滑。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上部连接有第三气垫233。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一辅助支撑板232上部设置第三气垫233,能够增大船底和船排车单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进一步避免牵引过程中发生打滑,还能起到船底的进一步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船台上呈矩阵排列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支撑船体的支撑桩5。

进一步的,上述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所述支撑桩5包括底座51、第三液压缸52和第三支撑板53,所述第三液压缸52竖直方向固定在基座上,所述第三液压缸52上端通过万向节连接于第三支撑板53下端,所述第三支撑板53的上部固定有第四气垫54。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船台上呈举证排列设置多个用于固定支撑船体的支撑桩5,通过第三液压缸52来控制其上端万向连接的第三支撑板53竖直方向移动,使第三支撑板53贴合船底,通过设置第四气垫54,增大船底的接触面积,使船舶能够稳固地停泊在船台上。

上述压力控制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及其连接的at89c51单片机,通过at89c51单片机分别连接相应的液压缸,从而控制液压缸的行程。

实施例1

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包括船台上设置的轨道组1、纵向船排车组、横向船排车3和卷扬机4;所述轨道组1包括一组纵向轨道11和两组以上的与纵向轨道11交错设置的横向轨道12,所述纵向轨道11上设置有纵向船排车,所述横向轨道12上设置有横向船排车3;所述纵向轨道11与水平面成4-10度角,所述纵向轨道11的上游端设有卷扬机4,所述纵向轨道11的下游端浸入水中;所述纵向船排车组包括多辆船排车单体2,相邻两辆船排车单体2之间通过绳索连接,最靠近上游端的船排车单体2通过绳索与卷扬机4连接;所述船排车单体2包括第一基座21和第一支撑装置22,所述第一基座21下部通过滚轮与纵向轨道1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2用于支撑船底;所述横向船排车3包括第二基座31、第二支撑装置32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基座31下部通过滚轮与横向轨道12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基座沿横向轨道12移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2用于支撑船底。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2包括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液压缸221和连接于第一液压缸221上端第一支撑板222,所述第一支撑板222上部设有压力控制器;所述第一液压缸221的缸体固定在第一基座21的中部,所述第一液压缸221的上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22下部。

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2包括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二液压缸321和连接于第二液压缸321上端的第二支撑板322,所述第二液压缸321的缸体固定在第二基座31的中部,所述第二液压缸321的上端焊接于第二支撑板322的下部,所述第二支撑板322的上部设有压力控制器。

所述第一支撑板222的下部纵向铰接于第一液压缸221的上端。

所述第一支撑板222上固定有第一气垫223。

所述第二支撑板322上固定有第二气垫323。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2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辅助支撑机构23,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机构23包括第一辅助液压缸231和第一辅助支撑板232,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上部设有压力控制器,所述第一辅助液压缸231的上端通过万向节连接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下端,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一侧铰接于第一支撑板222的侧部。

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232的上部连接有第三气垫233。

所述船台上呈矩阵排列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支撑船体的支撑桩5。

所述支撑桩5包括底座51、第三液压缸52和第三支撑板53,所述第三液压缸52竖直方向固定在基座上,所述第三液压缸52上端通过万向节连接于第三支撑板53下端,所述第三支撑板53的上部固定有第四气垫54。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船舶上排及下水机构中,通过纵横交错的轨道,将纵向轨道的与水平面成4-10度角,纵向轨道的下游端浸没水中,上游端设置卷扬机,用于驱动纵向轨道上的纵向船排车组,利用纵向船排车组支撑水中的船舶,并通过卷扬机控制纵向船排车沿纵向轨道移动,从而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然后利用自带驱动机构的横向轨道车移动至船舶正下方,托起船舶并横向移动至需要停泊的位置,相比传统的利用气囊上排或下水的方式,更有利于船舶在船台上横向移动,从而使船台上能够同时停靠更多的船舶,大大提高船舶的上排及下水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