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式浮岛的多点系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9728发布日期:2018-09-11 23:0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系泊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漂浮式浮岛的多点系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水面漂浮光伏工程等系统中,为了对水面漂浮的结构物定位,限制其运动范围,通常必须有相应的系泊系统。系泊系统由若干系泊线和锚组成,系泊线上端连接于被系泊结构物,下端连接于锚。锚固定于水底,为系泊系统提供承载力,以系留被系泊结构物。

对于设于水面上的漂浮式光伏电站,需要系泊系统来约束其浮岛位置,以保证浮岛不被风吹走、不被水流冲跑,避免发生与周围浮岛或其它设施或堤岸碰撞而毁坏的情况。但是漂浮式光伏浮岛的支持结构的材质主要为塑料,相对于钢质、混凝土或其它金属材质而言,塑料材质的浮岛的强度较低,若采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常见的单点系泊方案或多角点系泊方案,由于浮岛外围单个系泊点的载荷过大,容易导致浮岛外围的浮体或连接销等部件被系泊线的系泊力撕裂或破坏。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适应漂浮式光伏浮岛低强度特点的系泊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漂浮式浮岛的多点系泊系统,能够适应浮岛的低强度特点,满足浮岛水面定位要求的同时不破坏浮岛自身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漂浮式浮岛的多点系泊系统,包括多个布置在水底和/或岸上的锚点,每个锚点上设有至少一根系泊线,所有系泊线均与浮岛的外周边缘相连接且在浮岛的外周边缘上呈间隔分布。

优选地,在浮岛的外周边缘上间隔设有多个承力件,所有系泊线与所有承力件一一对应地相连接。

优选地,承力件的两端均与浮岛的外周边缘相连接,系泊线在承力件的中部与承力件相连接。

优选地,承力件的中部开设有连接孔,系泊线与连接孔相连接。

优选地,所有系泊线在浮岛的外周边缘上相对浮岛的中线成对称分布。

优选地,浮岛的外周边缘具有角点,所有系泊线与浮岛的外周边缘相连接的位置均避开角点。

优选地,在系泊线上设有至少一个配重件。

优选地,在系泊线上设有至少一个浮筒。

优选地,系泊线为锚链或钢丝绳或合成纤维绳。

优选地,锚点为板锚或拖拽锚或螺旋桩或钢桩或水泥桩或吸力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浮岛的多点系泊系统通过在浮岛的外周边缘上间隔布置多根系泊线,可以在浮岛的外周边缘上形成多个系泊点,有效减轻单个系泊点处的系泊载荷,形成多点分布的小拉力系泊系统,从而避免浮岛外周边缘与系泊线相连接的位置处因系泊线的拉力过大而被撕裂或破坏,因此能够适应浮岛的低强度特点,满足浮岛水面定位要求的同时不破坏浮岛自身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在浮岛上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中一个锚点上设有两根系泊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中承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中一个锚点上设有一根系泊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中系泊线的组成示意图。

图中:

1、浮岛 2、锚点

3、系泊线 4、承力件

41、安装孔 42、连接孔

5、浮筒 6、配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漂浮式浮岛的多点系泊系统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适用于水上漂浮式的浮岛1,尤其是以塑料材质为支持结构而强度较低的浮岛,例如水上光伏浮岛,可实现浮岛1在水面上的定位,并限制浮岛1在水面上的运动范围。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包括多个锚点2,每个锚点2上设有至少一根系泊线3,所有系泊线3均与浮岛1的外周边缘相连接且在浮岛1的外周边缘上呈间隔分布。由此,通过在浮岛1的外周边缘上间隔布置多根系泊线3,可以在浮岛1的外周边缘上形成多个系泊点,有效减轻单个系泊点处的系泊载荷,形成多点分布的小拉力系泊系统,从而避免浮岛1外周边缘与系泊线3相连接的位置处因系泊线3的拉力过大而被撕裂或破坏,因此本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能够适应浮岛1的低强度特点,满足浮岛1水面定位要求的同时不破坏浮岛1自身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多个锚点2可以布置在水底和/或岸上。当浮岛1的工作位置距离岸边较近时,为便于施工且减少水下施工的工作量,可以将所有的锚点2都布置在岸上。当浮岛2的工作位置距离较远时,为保证系泊效果,可以将所有的锚点2都布置在水底。当浮岛1的工作位置距岸边距离较为合适时,则可以将一部分锚点2布置在岸上且另一部分锚点2布置在水底,以在保证系泊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水下施工的工作量。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有系泊线3在浮岛1的外周边缘上相对浮岛1的中线成对称分布,以使浮岛1的外周边缘受力分布均匀,保证浮岛1的平衡和稳性。

优选地,所有系泊线3可以在浮岛1的外周边缘上等间隔地分布。但相邻系泊线3与浮岛1外周边缘连接位置之间的间隔距离并不局限,可以根据实际浮岛1的形状及尺寸进行设计,而且不同方向上的系泊线3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可以有不同设计。例如如图1中所示出的,浮岛1的外周边缘围成一矩形时,其相邻两条边上的系泊线3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设置为不同,但为保证浮岛1受力平衡,在该矩形相对的两条边上(即同一方向上)的系泊线3之间的间隔距离应保持一致,亦即相对该矩形的中线成对称分布。

优选地,当浮岛1的外周边缘具有角点时,例如如图1所示的矩形外周边缘的四个角点,则所有系泊线3与浮岛1的外周边缘相连接的位置均避开角点,以避免角点处因受力集中而产生撕裂或破坏。

进一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浮岛1的外周边缘上间隔设有多个承力件4,所有系泊线3与所有承力件4一一对应地相连接。通过承力件4直接承载系泊线3的拉力,可以进一步对浮岛1的外周边缘起到保护作用。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承力件4的两端均与浮岛1的外周边缘相连接,系泊线3在承力件4的中部与承力件4相连接,由此可进一步分散单根系泊线3施加在浮岛1上的拉力。如图3所示,可以在承力件4的两端个开设一个安装孔41,在承力件4的中部开设一个连接孔42。则承力件4的两端可以通过穿设于安装孔41的连接件(例如螺栓)与浮岛1的外周边缘相连接,从而将承力件4安装在浮岛1的外周边缘上。系泊线3则与承力件4上的连接孔42相连接,系泊线3的一端(如上端)可以直接与承力件4上的连接孔42通过捆绑相连接,也可以在系泊线3的一端(如上端)设置一卸扣,并通过该卸扣与承力件4上的连接孔42相连接。

系泊线3的另一端(如下端)则与锚点2相连接。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所有锚点2上均设有用于连接系泊线3的承力孔。系泊线3的另一端(如下端)可以直接与锚点2上的承力孔通过捆绑相连接,也可以在系泊线3的另一端(如下端)设置一卸扣,并通过该卸扣与锚点2上的承力孔相连接。

如图4所示,所有的锚点2与所有的系泊线3可以一一对应地设置,即每个锚点2对应连接一根系泊线3。为减少锚点的施工数量,优选地,可以在每个锚点2上设置两根或两根以上系泊线3,例如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每个锚点2可以对应连接两根系泊线3。

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水深较深或者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工作环境下,为获得满足要求的系泊线形状,可以在系泊线3上设有至少一个浮筒5。浮筒5为在水中的浮力大于自身重量而能提供一定浮力的结构物,其具体的结构形式并不局限。通过浮筒5的作用可以改变系泊线3的形状,从而改善系泊线3的系泊性能。

进一步,为使系泊线3具有较适宜的动态性能,可以在系泊线3上设有至少一个配重件6。配重件6可以是钢质或混凝土等满足强度和重量要求的结构物,通过配重件6的重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系泊线3的动态性能。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系泊线3可以为锚链或钢丝绳或合成纤维绳,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可以承载拉力的索具。系泊线3可以采用单一材质构成,也可以由多段不同材质或规格的索具首尾相连接构成。进一步,系泊线3与锚点2的连接段优选采用无档锚链,系泊线3与承力件4的连接段优选采用无档锚链。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锚点2可以为板锚或拖拽锚或螺旋桩或钢桩或水泥桩或重力基础,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形式的能够在水下提供承载力而不发生大范围位移或翻转的水下设施。锚点2的形式可以根据锚点2设置位置的不同进行选择,例如对于水底土质较松软的情况,可以选用板锚或螺旋桩作为锚点;对于水底土质较硬的情况,则可以选择钢桩或水泥桩作为锚点。为了降低水下施工工作量,也可以采用吸力锚作为水下锚点。

本实施例中,在浮岛1外周边缘上布置的承力件4的数量、相邻承力件4之间的间隔距离、系泊线3的数量以及锚点2的数量均不局限,可根据实际浮岛1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选用的锚点2和系泊线3的系泊性能进行设计。

实际应用时,本实施例的多点系泊系统的施工可以在浮岛1组装期间同步进行。以采用水下系泊方式为例,在组装浮岛1的同时,可以将系泊线3与锚点2对应连接,通过打桩船将锚点2打入水底目标系泊位置的泥土中,并在系泊线3的上端连接临时浮球,使其漂浮于水面。当浮岛1及位于其上的部件组装完毕后,将其拖至目标位置,并在浮岛1外周边缘上的设计位置安装预备好的承力件4,然后捞起对应系泊线3上端的临时浮球,解下临时浮球后即可将系泊线3与承力件4一一对应地连接。浮岛1的系泊工作即完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