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板及包含其的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0046发布日期:2018-09-01 02:51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风板及包含其的船舶。



背景技术:

如图1和2所示,船舶的驾驶甲板2′上一般会设置导风板3′,导风板3′安装在船首迎风侧的甲板2′的舷墙1′上,导风板3′的迎风面为弧形面,可将船舶行驶时迎面而来的风导流走,进而便于船员站在导风板3′后向船首观察航行情况。现有的导风板3′的上边缘为水平直线结构,这类导风板的高度固定,即挡风的高度固定,不同身高的船员站在挡风板3′后进行观察时,如图1所示,当船员的身高超过导风板3′的挡风的高度时,将被迎面的风吹到,舒适性差;如图2所示,当船员身高较矮时,其视线可能在导风板3′的上边缘以下,使得视线受阻,最终影响观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板及包含其的船舶,其结构简单,可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船员,提高观察舒适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导风板,包括固定在船舶的舷墙上的导风板主体,所述导风板主体具有位于远离所述船舶的甲板的一侧的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其具有高端和低端,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分设在所述第一侧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高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低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导风板主体内设置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端和入风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上,且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端引出的导风的风向与所述船舶的正面来风的风向相对。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侧面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侧面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侧面第一端和侧面第二端,所述侧面第一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侧面第二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间距,且所述侧面第一端邻近于所述舷墙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高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7m,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低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1m。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高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距离为1.5m,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低端与所述甲板之间的距离为1.4m。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通道为弧形通道。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板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舷墙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船舶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至少间隔设置两个导风肘板,所述导风肘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导风板为朝向远离所述船舶的中心的一侧凹设的弧形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风板为朝向远离所述船舶的中心的一侧凹设的弧形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甲板的一端设置第一加强圆钢,所述第一加强圆钢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远离所述甲板的一端设置第二加强圆钢,所述第二加强圆钢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面向船首的舷墙,所述舷墙上设置有上述的导风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位于导风板主体的上端的第一侧面设置为倾斜结构,使得导风板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船员使用,增加了导风板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观察的舒适性;通过设置导风通道,可以将船舶的正面来风部分引入到此导风通道内,并经过出风端引出后形成导风与其余正面来风相对形成抵消,使得导风板的第一侧面上形成一定的无风区域,便于船员的观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船员身高高于导风板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船员身高低于导风板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和2中:

1′、舷墙;2′、甲板;3′、导风板;

图3至5中:

1、舷墙;2、甲板;3、导风板主体;301、第一导风板;302、第二导风板;4、第一侧面;5、第二侧面;6、导风通道;7、侧面第一端;8、侧面第二端;9、第一加强圆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3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板,包括固定在船舶的舷墙1上的导风板主体3,所述导风板主体3具有位于远离所述船舶的甲板2的一侧的第一侧面4和与所述第一侧面4相对的第二侧面5,所述第一侧面4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其具有高端和低端,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分设在所述第一侧面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高端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低端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距离,所述导风板主体3内设置导风通道6,所述导风通道6的出风端和入风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4和所述第二侧面5上,且所述导风通道6的出风端引出的导风的风向与所述船舶的正面来风的风向相对。

通过将位于导风板主体3的上端的第一侧面4设置为倾斜结构,使得导风板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船员使用,增加了导风板的适用范围;通过设置导风通道6,可以将船舶的正面来风部分引入到此导风通道6内,并经过出风端引出后形成导风与其余正面来风相对形成抵消,使得导风板的第一侧面4上形成一定的无风区域,提高了观察的舒适性,便于船员的观察。

其中,所述第二侧面5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侧面5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侧面第一端7和侧面第二端8,所述侧面第一端7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侧面第二端8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间距,且所述侧面第一端7邻近于所述舷墙1设置。

通过将第二侧面5设置为倾斜结构,使得导风板主体3的下端可引入更大量的风,进而使出风端的导风量更大,便于形成高度更高的无风区域。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面4的所述高端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7m,所述第一侧面4的所述低端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1m。

通过限定第一侧面4的高端和低端与甲板2之间的距离,使得导风板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船员的使用,增加导风板的适用船员身高范围。船员可依据实际感觉改变站立于导风板后的位置,确保观察时不受正面来风的影响,提高观察的舒适性和观察效果。

优选的,所述导风通道6为弧形通道。弧形的导风通道6有利于对正面来风的引导,使得正面来风通过导向通道后风向改变,进而与导风板的第一侧面4上的正面来风形成抵消,在导风板的第一侧面4的上方形成一定的无风区域,提高船员观察时的舒适性,便于船员对航行状况的观察。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主体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板301和第二导风板302,所述第一导风板301与所述舷墙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302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301远离所述船舶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板30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302之间至少间隔设置两个导风肘板,所述导风肘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板30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302连接。第一导风板301和第二导风板302相互配合形成导风通道6,对正面来风进行引导,形成导风,通过导风与导风板的第一侧面4上方的正面来风形成抵消,在导风板上方形成无风区域,可提高船员观察时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风板302为朝向远离所述船舶的中心的一侧凹设的弧形板。

第二导风板302为弧形板时,不仅可使内部的导风通道6为弧形通道,还可以利用第二导风板302对船舶的正面来风进行导风,减少正面来风对导风板的冲击。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301为朝向远离所述船舶的中心的一侧凹设的弧形板。

弧形的第一导风板301和第二导风板302配合可形成弧形的导风通道6,利于对正面来风的引导,并且可减少风阻,使得导风的速度损失更少,可在导风板的第一侧面4上方形成更高的无风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板301远离所述甲板2的一端设置第一加强圆钢9,所述第一加强圆钢9沿所述第一导风板30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风板302远离所述甲板2的一端设置第二加强圆钢,所述第二加强圆钢沿所述第二导风板302的长度方向延伸。

通过在第一导风板301和第二导风板302上设置加强圆钢,可增强导风板的结构强度,防止正面来风对导风板的破坏,增强导风板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4的所述高端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距离为1.5m,所述第一侧面4的所述低端与所述甲板2之间的距离为1.4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位于船首的舷墙1,所述舷墙1上设置有上述的导风板。导风板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在船舶的船首的舷墙1上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板,可将船首的部分正面来风引导进入到导风板的导风通道6内形成导风,进而与导风板上方的正面来风形成抵消,从而形成一定高度的无风区域,可提高船员在观察时的舒适性,便于船员对航行状况的观察。同时导风板的第一侧面4为倾斜结构,可在导风板后形成不同高度的无风区域,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船员的观察需求。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