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涵道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194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涵道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空、低速、大载荷飞行的多涵道飞行器。
背景技术
目前,碟形飞行器以其尺寸小、重量轻、操作方便且能在恶劣的气动环 境下飞行等优势在许多国家倍受关注。与其它旋翼式飞行器相比,碟形飞行器能产生更大的升力,具有更高的推进效率,结构更加紧凑,且噪音小,隐蔽性高。因此在民用、军事等领域都可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我国对碟形飞行器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碟形飞行器的设计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难点尚待突破。目前碟形飞行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飞行器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碟形飞行器稳定性差;动力不足,导致续航时间短、装载能力低等问题。未来碟形飞行器的发展趋势主要向智能化、隐身方向发展;向长航时方向发展;向传感器综合化方向发展;向机载设备模块化方向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涵道飞行器。上下旋翼反向旋转,使飞行器水平方向的力矩平衡,由于搭载探测仪的飞行器,飞行高度越低,探测信号越强,飞行速度越慢,探测信号的分辨率越高。因此,本发明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完成低空、低速、大载荷飞行。该涵道飞行器结构简单、造价低、易于实现工程产业化。本发明主要由主升力涵道机构、调节涵道机构、连接架5、发动机6组成,其中主升力涵道机构包括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 ;调节涵道机构包括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1110、调节涵道机构
III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 ;连接架5由外围的四根梁和中间呈十字形的梁组成,其中夕卜围的四根梁首尾固接成方框形,方框形对角与十字形梁的四端固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经各自的底部中心分别固接于四根梁的四个首尾结合处;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的动力源为发动机6,发动机6固接于十字形梁的中心,发动机6上设有动力输出轴14、动力输出轴II 7、动力输出轴III14和动力输出轴IV 15,并分别与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连接,发动机6经动力输出轴14、动力输出轴117、动力输出轴III 14和动力输出轴IV 15将动力传递给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 ;与连接架5的十字形梁四端延伸线方向一致的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的外表面,分别经调节涵道连接架12、调节涵道连接架II 9、调节涵道连接架III 12和调节涵道连接架
IV17,与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11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固接。所述的主升力涵道机构包括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其中主升力涵道机构13由主涵道19、桨叶支撑架120、桨叶支撑架1121、整流罩22、连接体23、桨叶支撑架11124、桨叶支撑架IV25、旋转体126、桨叶支撑架V27、桨叶支撑架VI28、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与桨叶1130相同的四片桨叶、传动轴131、桨盘132、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3、锥齿轮134、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135、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136、锥齿轮1137、填入式滚动支承38、传动轴1139、桨盘II 40、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V41和锥齿轮III42组成;主升力涵道机构13的动力源为发动机6,发动机6输出的动力经动力输出轴14将动力传递给锥齿轮1137、锥齿轮134和锥齿轮11142,进而传递给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和与桨叶1130相同的四片桨叶,使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和与桨叶Π30相同的四片桨叶反向旋转,为飞行器的飞行提供升力;动力输出轴14一端和中部分别与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I36和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135内圈过盈配合;锥齿轮134固接于传动轴131下部,锥齿轮II 37固接于动力输出轴14顶端,锥齿轮III42固接于传动轴Π39上部,且锥齿轮134、锥齿轮1137和锥齿轮III42互相啮合;主涵道19呈圆
环状,连接体23经桨叶支撑架120、桨叶支撑架1121、桨叶支撑架11124、桨叶支撑架IV25、桨叶支撑架V27和桨叶支撑架VI28固接于主涵道19内表面;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132四周,桨盘132与传动轴131固接,与桨叶1130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Π40四周,桨盘II 40与传动轴II 39固接;传动轴131上端与整流罩22螺纹连接,传动轴131中部和下端分别由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3和填入式滚动支承38支承,传动轴1139中部和上端分别由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V41和填入式滚动支承38支承,旋转体126与传动轴1139固接;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内部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调节涵道机构包括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II 10、调节涵道机构
III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其中调节涵道机构Il由固定件143、电机支撑架144、电机45、调节涵道46、电机支撑架1147、固定件1148、固定件11149、电机支撑架11150、旋转体1151、传动轴11152、桨叶支撑架VII53、桨叶11154、电机支撑架IV55、固定件IV56、桨盘III57和双列角接触球轴承V58组成;调节涵道机构Il的动力源为电机45,电机45位于调节涵道46上部中心位置,电机45分别经电机支撑架144和固定件143、电机支撑架II 47和固定件II 48、电机支撑架II150和固定件11149、电机支撑架IV55和固定件IV56与调节涵道46固接;旋转体1151与传动轴III52固接;传动轴III52顶端与电机45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传动轴III52底端与固接于桨叶支撑架ΥΠ53中心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V58内圈过盈配合;与桨叶III54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III57四周,电机45经传动轴II152将动力传递给与桨叶II154相同的四片桨叶;桨盘II157与传动轴II152固接;桨叶支撑架VII53呈十字状,经其端部与调节涵道46固接;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11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部结构完全相同。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采用共轴反转旋翼系统,空气动力保持对称,具有较高的操纵效率,可以提高飞行器升力。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采用发动机6为动力,其调节的变化梯度较小,采用定桨定转速的方案,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只负责产生升力,不参与调节,确保安全。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1110、调节涵道机构III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采用变矩单桨,不调节时桨叶处于零位,可实现节能。本发明中多涵道飞行器的工作状态控制原理如下I)垂直起降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内的两个旋翼等速反转,产生竖直向上的升力,当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内旋翼产生的总升力大于或者小于飞行器自身重力时,飞行器处于垂直升降状态。同时通过控制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II 10、调节涵道机构III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旋翼的桨距和转速,产生飞行器所需的纵向配平力矩和滚转配平力矩。2)空中悬停通过控制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 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内的两个旋翼的桨距和转速使其产生的总升力刚好能平衡飞行器的重力,同时通过控制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11110、调节涵道机构III11和 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旋翼的桨距和转速,产生飞行器所需的纵向配平力矩和滚转配平力矩,保证飞行器悬停状态的稳定性。飞行器处于空中悬停状态。通过控制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II 10、调节涵道机构III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旋翼的桨距和转速,产生偏转力矩,使飞行器原地旋转,实现航向控制。3)低速前飞通过控制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旋翼的桨距和转速,增大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旋翼产生的升力,使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向前逐渐倾转到一定角度,同时控制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的桨距和转速使其既能平衡飞行器的部分重量,又能产生一定的推力推动飞行器低速飞行。同时通过控制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11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旋翼的桨距和转速,产生飞行器所需的纵向配平力矩和滚转配平力矩,保证飞行的稳定性。本发明是一种新型的飞行动力装置,可作为空中的运输工具,结构紧凑、造价低廉、操作简单,且使用时不受地域、场地限制,便于推广。


图I为多涵道飞行器的主视轴测2为主升力涵道机构的轴测3为主升力涵道机构的局部结构剖视4为主升力涵道机构(图3中A)的局部剖视放大5为调节涵道机构的仰视轴测6为调节涵道机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其中1·调节涵道机构I 2.调节涵道连接架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 4.动力输出轴I 5.连接架6.发动机7.动力输出轴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 9.调节涵道连接架II 10.调节涵道机构II 11.调节涵道机构III 12.调节涵道连接架III 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4.动力输出轴III 15.动力输出轴IV 16.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7.调节涵道连接架IV 18.调节涵道机构IV 19.主涵道20.桨叶支撑架I 21.桨叶支撑架II22.整流罩23.连接体24.桨叶支撑架III 25.桨叶支撑架IV 26.旋转体I 27.桨叶支撑架V 28.桨叶支撑架VI 29.桨叶I 30.桨叶II 31.传动轴I 32.桨盘I 33.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4.锥齿轮I 35.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 36.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I37.锥齿轮II 38.填入式滚动支承39.传动轴II 40.桨盘II 41.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V 42.锥齿轮III 43.固定件I 44.电机支撑架I 45.电机46.调节涵道47.电机支撑架II 48.固定件II 49.固定件III 50.电机支撑架III 51.旋转体II 52.传动轴III 53.桨叶支撑架VII 54.桨叶II155.电机支撑架IV 56.固定件IV 57.桨盘III58.双列角接触球轴承V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一种多涵道飞行器,由主升力涵道机构、调节涵道机构、连接架5、发动机6组成,其中主升力涵道机构包括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 ;调节涵道机构包括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
II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 ;连接架5由外围的四根梁和中间呈十字形的梁组成,其中外围的四根梁首尾固接成方框形,方框形对角与十字形梁的四端固接;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经各自的底部中心分别固接于四根梁的四个首尾结合处;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的动力源为发动机6,发动机6固接于十字形梁的中心,发动机6上设有动力输出轴14、动力输出轴II 7、动力输出轴III14和动力输出轴IV 15,并分别与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连接;与连接架5的十字形梁四端延伸线方向一致的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1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的外表面,分别经调节涵道连接架12、调节涵道连接架19、调节涵道连接架III 12和调节涵道连接架IV 17,与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11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固接。如图2、图3和图4所不主升力涵道机构13的动力源为发动机6,发动机6输出的动力经动力输出轴14将动力传递给锥齿轮1137、锥齿轮134和锥齿轮III 42,进而传递给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和与桨叶1130相同的四片桨叶,使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和与桨叶Π30相同的四片桨叶反向旋转,为飞行器的飞行提供升力;动力输出轴14一端和中部分别与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136和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35内圈过盈配合;锥齿轮134固接于传动轴131下部,锥齿轮1137固接于动力输出轴14顶端,锥齿轮ΙΙΙ42固接于传动轴1139上部,且锥齿轮134、锥齿轮1137和锥齿轮ΙΙΙ42互相啮合;主涵道19呈圆环状,连接体23经桨叶支撑架120、桨叶支撑架1121、桨叶支撑架11124、桨叶支撑架IV25、桨叶支撑架V27和桨叶支撑架VI28固接于主涵道19内表面;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132四周,桨盘132与传动轴131固接,与桨叶1130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Π40四周,桨盘1140与传动轴II 39固接;传动轴131上端与整流罩22螺纹连接,传动轴131中部和下端分别由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3和填入式滚动支承38支承,传动轴Π39中部和上端分别由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V41和填入式滚动支承38支承,旋转体126与传动轴II 39固接;主升力涵道机构1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
III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内部结构完全相同。如图5、图6所示调节涵道机构Il的动力源为电机45,电机45位于调节涵道46上部中心位置,电机45分别经电机支撑架144和固定件143、电机支撑架II 47和固定件
II48、电机支撑架III50和固定件11149、电机支撑架IV55和固定件IV56与调节涵道46固接;旋转体II 51与传动轴III52固接;传动轴III52顶端与电机45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传动轴ΠΙ52底端与固接于桨叶支撑架VII53中心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V58内圈过盈配合;与桨叶III54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III57四周,电机45经传动轴III52将动力传递给与桨叶III54相同的四片桨叶;桨盘III57与传动轴III52固接;桨叶支撑架VII 53呈十字状,经其端部与调节涵道46固接;调节涵道机构II、调节涵道机构 11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部结构完全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涵道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主升力涵道机构、调节涵道机构、连接架(5)、发动机(6)组成,其中主升力涵道机构包括主升力涵道机构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I(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调节涵道机构包括调节涵道机构I (I)、调节涵道机构II (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连接架(5)由外围的四根梁和中间呈十字形的梁组成,其中外围的四根梁首尾固接成方框形,方框形对角与十字形梁的四端固接;主升力涵道机构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经各自的底部中心分别固接于四根梁的四个首尾结合处;主升力涵道机构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的动力源为发动机¢),发动机¢)固接于十字形梁的中心,发动机(6)上设有动力输出轴I (4)、动力输出轴II (7)、动力输出轴III (14)和动力输出轴IV (15),并分别与主升力涵道机构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连接;与连接架(5)的十字形梁四端延伸线方向一致的主升力涵道机构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的外表面,分别经调节涵道连接架I (2)、调节涵道连接架II (9)、调节涵道连接架III (12)和调节涵道连接架IV (17),与调节涵道机构I (I)、调节涵道机构II (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固接。
2.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涵道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升力涵道机构包括主升力涵道机构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其中主升力涵道机构1(3)由主涵道(19)、桨叶支撑架I (20)、桨叶支撑架II (21)、整流罩(22)、连接体(23)、桨叶支撑架III (24)、桨叶支撑架IV (25)、旋转体I (26)、桨叶支撑架V(27)、桨叶支撑架VI (28)、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与桨叶II (30)相同的四片桨叶、传动轴I (31)、桨盘I (32)、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 (33)、锥齿轮I (34)、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35)、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I (36)、锥齿轮II (37)、填入式滚动支承(38)、传动轴II (39)、桨盘II (40)、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V (41)和锥齿轮III (42)组成;主升力涵道机构1(3)的动力源为发动机¢);动力输出轴1(4) 一端和中部分别与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II (36)和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1(35)内圈过盈配合;锥齿轮1(34)固接于传动轴1(31)下部,锥齿轮11(37)固接于动力输出轴1(4)顶端,锥齿轮III (42)固接于传动轴11(39)上部,且锥齿轮I(34)、锥齿轮11(37)和锥齿轮III (42)互相啮合;主涵道(19)呈圆环状,连接体(23)经桨叶支撑架I (20)、桨叶支撑架II (21)、桨叶支撑架III (24)、桨叶支撑架IV (25)、桨叶支撑架V(27)和桨叶支撑架VI (28)固接于主涵道(19)内表面;与桨叶1(29)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I (32)四周,桨盘1(32)与传动轴1(31)固接,与桨叶II (30)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II (40)四周,桨盘11(40)与传动轴11(39)固接;传动轴I (31)上端与整流罩(22)螺纹连接,传动轴1(31)中部和下端分别由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3)和填入式滚动支承(38)支承,传动轴11(39)中部和上端分别由双列角接触球轴承IV (41)和填入式滚动支承(38)支承,旋转体1(26)与传动轴11(39)固接;主升力涵道机构I (3)、主升力涵道机构II (8)、主升力涵道机构III (13)和主升力涵道机构IV (16)内部结构完全相同。
3.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涵道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涵道机构包括调节涵道机构I (I)、调节涵道机构II (10)、调节涵道机构III (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其中调节涵道机构I⑴由固定件I (43)、电机支撑架I (44)、电机(45)、调节涵道(46)、电机支撑架II(47)、固定件II (48)、固定件III (49)、电机支撑架III (50)、旋转体II (51)、传动轴III (52)、桨叶支撑架VII (53)、桨叶III (54)、电机支撑架IV (55)、固定件IV (56)、桨盘III (57)和双列角接触球轴承V (58)组成;调节涵道机构I(I)的动力源为电机(45),电机(45)位于调节涵道(46)上部中心位置,电机(45)分别经电机支撑架I (44)和固定件I (43)、电机支撑架11(47)和固定件II (48)、电机支撑架III (50)和固定件III (49)、电机支撑架IV (55)和固定件IV (56)与调节涵道(46)固接;旋转体11(51)与传动轴III (52)固接;传动轴III (52)顶端与电机(45)输 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传动轴III (52)底端与固接于桨叶支撑架VII (53)中心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V(58)内圈过盈配合;与桨叶III (54)相同的四片桨叶内端均布并固接于桨盘III (57)四周,桨盘III (57)与传动轴III (52)固接;桨叶支撑架VII (53)呈十字状,经其端部与调节涵道(46)固接;调节涵道机构I (I)、调节涵道机构II (10)、调节涵道机构III(11)和调节涵道机构IV (18)内部结构完全相同。
全文摘要
多涵道飞行器属飞行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发动机固接于连接架中十字形梁中心,四个主升力涵道机构固接于连接架中四根梁结合处,四个调节涵道机构分别固接于四个与十字形梁四端延伸线方向一致的主升力涵道机构的外表面,发动机经四个动力输出轴将动力传递给四个主升力涵道机构,进而传递给各自的四片桨叶;每个调节涵道机构的动力源为各自的电机,电机经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四片桨叶;本发明是一种新型的飞行动力装置,可作为空中的运输工具,结构紧凑、造价低廉、操作简单,且使用时不受地域、场地限制,便于推广。
文档编号B64C27/20GK102935892SQ20121047334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0日
发明者刘顺安, 杨璐鸿, 贺兴柱, 孟凡华, 姚永明, 陈延礼, 杨嵩, 王拓 申请人:吉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