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597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包括桨距操纵杆(1)、助力器操纵杆(2)、输出齿轮(3)和尾桨轴(4),尾桨轴(4)与桨距操纵杆(1)通过花键连接,尾桨轴(4)与输出齿轮(3)通过电子束焊连接成一体,桨距操纵杆(1)与助力器操纵杆(2)之间通过双排球轴承(5)连接并传动,输出齿轮(3)与双排球轴承(5)之间设置有支承桨距操纵杆(1)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一滑套(6),尾桨轴(4)与桨距操纵杆(1)之间设置有支承桨距操纵杆(1)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二滑套(7)。滑套自润滑和抗磨能力强,反复运动摩擦也不会出现过度磨损或过热等故障,从而保证了整个传动系统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直升机传动结构【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直升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动结构对于直升机的运行尤为重要,而支承装置对于直升机的传动稳定运转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以往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中,通常采用轴承作为支承装置。轴承需要单独设计润滑结构或采用固体润滑的方式,轴承受灰尘、润滑的影响很大,而且容易产生裂纹,经过长期的摩擦容易发生断裂致使失去支承作用。由于桨距操纵杆要随尾桨一起运转还要进行往复运动来操纵尾桨的行程,以满足直升机的各种飞行状态,桨距操纵杆运动频繁,很可能使得轴承无法得到充分的润滑、内部受到灰尘污染,在反复运动过程中产生裂纹甚至断裂而失去支承作用,致使作为桨距操纵杆支承件的轴承寿命低、可靠性差,从而影响直升机的整体运行稳定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0003]因此,研究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已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以解决桨距操纵杆运动频繁,致使作为支承件的轴承的寿命低、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包括桨距操纵杆、助力器操纵杆、输出齿轮和尾桨轴,尾桨轴与桨距操纵杆通过花键连接,尾桨轴4与输出齿轮3通过电子束焊连接成一体,桨距操纵杆与助力器操纵杆之间设置双排球轴承连接并传动,输出齿轮与双排球轴承之间设置有支承桨距操纵杆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一滑套,尾桨轴与桨距操纵杆之间设置有支承桨距操纵杆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二滑套。
[0006]进一步地,第一滑套的外圈表面设置有用于储存滑油的第一储油槽,第一储油槽沿轴向分布在第一滑套的外圈表面并贯穿第一滑套的外圈表面。
[0007]进一步地,第一储油槽向桨距操纵杆的运动方向倾斜10°?30°的角度。
[0008]进一步地,第二滑套的内圈表面设置有用于储存滑油的第二储油槽,第二储油槽沿环向分布在第二滑套的内圈表面并在第二滑套的套体内表面形成贯通的环形槽。
[0009]进一步地,第二滑套的内圈表面还嵌固有至少一个便于拆卸并用以增强第二滑套耐磨性的方形环圈。方形环圈大大增强了第二滑套的耐磨性。
[0010]进一步地,方形环圈包括设置于第二滑套的第一套口部位的第一环圈以及设置于第二滑套的第二套口部位的第二环圈,第二储油槽分布在第一环圈与第二环圈之间。
[0011]进一步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的内圈表面均为适于相对滑动的滑动工作面。
[0012]进一步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得,并且经过油浸。
[0013]进一步地,第一滑套设置有八个第一储油槽,八个第一储油槽等间距分布在第一滑套的外表面。[0014]进一步地,第二滑套设置有三个第二储油槽,三个第二储油槽等间距分布在第二滑套的中部。
[0015]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分别支承桨距操纵杆的两端能保证桨距操纵杆平稳地进行操纵运动,并且滑套自润滑和抗磨能力强,不容易受到润滑、灰尘等问题的影响,反复运动摩擦也不会出现过度磨损或过热等故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从而保证了整个传动系统的稳定性,消除了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0017]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中第一滑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中第二滑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例说明:
[0023]1、桨距操纵杆;2、助力器操纵杆;3、输出齿轮;4、尾桨轴;5、双排球轴承;6、第一滑套;7、第二滑套;8、第一储油槽;9、第二储油槽;10、方形环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5]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中第一滑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中第二滑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包括桨距操纵杆1、助力器操纵杆2、输出齿轮3和尾桨轴4,尾桨轴4与桨距操纵杆I通过花键连接,桨距操纵杆I与助力器操纵杆2分别设置双排球轴承5连接并传动,输出齿轮3与双排球轴承5之间设置有支承桨距操纵杆I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一滑套6,尾桨轴4与桨距操纵杆I之间设置有支承桨距操纵杆I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二滑套7。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分别支承桨距操纵杆I的两端能保证桨距操纵杆I平稳地进行操纵运动,并且滑套自润滑能力强,不容易受到润滑、灰尘等问题的影响,反复运动摩擦也不会出现过度磨损或过热等故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从而保证了整个传动系统的稳定性,消除了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002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套6的外圈表面设置有用于储存滑油的第一储油槽8,第一储油槽8沿轴向分布在第一滑套6的外圈表面并贯穿第一滑套6的外圈表面。可以在第一滑套6的外表面形成滑油的输送通道,为第一滑套6上表面进行相互滑动运动带来润滑。
[002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油槽8向桨距操纵杆I的运动方向倾斜10°?30°的角度。优选的倾斜角度为20°。由于第一储油槽8与桨距操纵杆I的运动方向倾斜一角度,在桨距操纵杆I作往返运动时,滑油能够顺利进入和流出第一储油槽8,减少第一滑套6上堆积滑油、返油甚至产生堵塞的几率,得到充分的自润滑效果,减少因相互摩擦而造成磨损的几率,维持整体的运转稳定性。
[002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设置有用于储存滑油的第二储油槽9,第二储油槽9沿环向分布在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并在第二滑套7的套体内表面形成贯通的环形槽。滑油在经过第二滑套7时能够在环形槽内囤积一定的滑油,以便在桨距操纵杆I反复运转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自润滑效果,减少因相互摩擦而造成磨损的几率,维持整体的运转稳定性。
[0030]如图3所不,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还嵌固有至少一个便于拆卸并用以增强第二滑套7耐磨性的方形环圈10。第二滑套7内侧的方形环圈10能够增强第二滑套7的抗磨性,方形环圈10本身能够予以更换。方形环圈10大大增强了第二滑套7的耐磨性。
[003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方形环圈10包括设置于第二滑套7的第一套口部位的第一环圈以及设置于第二滑套7的第二套口部位的第二环圈,第二储油槽9分布在第一环圈与第二环圈之间。
[003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均为适于相对滑动的滑动工作面。便于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与桨距操纵杆I之间相互滑动,在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起到很好的支承的同时对于桨距操纵杆I反复运动又不构成阻碍。
[003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得,并且经过油浸。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由于是用来支承桨距操纵杆I同时又不能阻碍到桨距操纵杆I的运转的部件,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得并且经过油浸,制得的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具有足够地自润滑能力,并保证桨距操纵杆I平稳地进行操纵运动。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套6设置有八个第一储油槽8,八个第一储油槽8等间距分布在第一滑套6的外表面。在第一滑套6表面等间距的设置八个第一储油槽8能够保证桨距操纵杆I带动第一滑套6作往返运动时,对第一滑套6提供足够的润滑,同时还能保证第一滑套6对于桨距操纵杆I的支承作用,不至于失去支承的稳定性。
[0035]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套7设置有三个第二储油槽9,三个第二储油槽9等间距分布在第二滑套7的中部。在第二滑套7表面等间距的设置三个第二储油槽9能够在第二滑套7内储存足够的滑油,保证第二滑套7与桨距操纵杆I之间的相互润滑,同时还能保证第二滑套7对于桨距操纵杆I的支承作用,不至于失去支承的稳定性。
[0036]实施时,如图2、3所示,第一滑套6、第二滑套7均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并经过油浸。第一滑套6的外圈为滑动工作面,第一滑套6设置了八个第一储油槽8,第一储油槽8与第一滑套6轴线成20°角度,方便滑油进入和流出第一储油槽8中,使八个第一储油槽8中的滑油还能够循环利用;第二滑套7的内圈为滑动工作面,第二滑套7内侧设置了方形环圈10,增加了第二滑套7的抗磨性,同时第二滑套7的内圈设置了三个第二储油槽9。如图1所示,第一滑套6固定在桨距操纵杆I的一端的外恻,桨距操纵杆I作操纵运动时,第一滑套6随桨距操纵杆I 一起运动;第二滑套7设置在桨距操纵杆I另一端的外侧,桨距操纵杆I在第二滑套7的内圈作操纵运动。
[0037]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得知,根据本发明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第二滑套7内圈设置的方形环圈10增强了第二滑套7的抗磨性,第一滑套6和第二滑套7的粉末冶金技术为其提供润滑,第一滑套6外圈和第二滑套7内圈的储油槽大大改善了其润滑效果,保证桨距操纵杆I平稳地进行操纵运动。该支承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包括桨距操纵杆(I)、助力器操纵杆(2)、输出齿轮(3)和尾桨轴⑷, 所述尾桨轴(4)与所述桨距操纵杆(I)通过花键连接, 所述尾桨轴(4)与所述输出齿轮(3)通过电子束焊连接成一体, 所述桨距操纵杆(I)与所述助力器操纵杆(2)之间设置双排球轴承(5)连接并传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齿轮(3)与所述双排球轴承(5)之间设置有支承所述桨距操纵杆(I)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一滑套(6), 所述尾桨轴(4)与所述桨距操纵杆(I)之间设置有支承所述桨距操纵杆(I)反复操纵运动的第二滑套(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套(6)的外圈表面设置有用于储存滑油的第一储油槽(8), 所述第一储油槽(8)沿轴向分布在所述第一滑套(6)的外圈表面并贯穿所述第一滑套(6)的外圈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油槽(8)向所述桨距操纵杆(I)的运动方向倾斜10°~30°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设置有用于储存滑油的第二储油槽(9), 所述第二储油槽(9)沿环向分布在所述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并在所述第二滑套(7)的套体内表面形成贯通的环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还嵌固有便于拆卸并用以增强所述第二滑套(7)耐磨性的方形环圈(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形环圈(1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套(7)的第一套口部位的第一环圈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套(7)的第二套口部位的第二环圈, 所述第二储油槽(9)分布在所述第一环圈与所述第二环圈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套(6)和所述第二滑套(7)的内圈表面均为适于相对滑动的滑动工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套(6)和所述第二滑套(7)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得,并且经过油浸。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套(6)设置有八个所述第一储油槽(8), 八个所述第一储油槽(8)等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一滑套(6)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桨距操纵杆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滑套(7)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二储油槽(9), 三个所述第二储油槽(9)等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二滑套(7)的中部。
【文档编号】B64C27/82GK103482063SQ201310459983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陈江文 申请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