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2955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船舶上设置有直升机牵引系统,以便于将船舶甲板上的直升机牵引至机库,或者从机库中迁出。而为了实现对直升机的牵引,现阶段多采用牵引车以对直升机的前轮进行牵引作业,然而在该牵引作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直升机行走不顺的情况发生,即无法保证直升机可以安全平稳的进入或离开机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船舶直升机牵引系统无法安全平稳地将直升机牵引至机库或迁出机库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包括甲板、设于甲板上的机库和用于将直升机沿机库的进口牵引至机库的牵引装置,所述甲板上设有定位线、第一水平导向轮和第二水平导向轮,所述定位线与所述机库沿其进口方向的中心线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设于所述甲板的上方,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定位线的两侧;所述牵引装置包括具有第一牵引钩的第一绞车机构、具有第二牵引钩的第二绞车机构以及具有第三牵引钩的第三绞车机构,所述第一牵引钩、所述第二牵引钩以及所述第三牵引钩均设于所述甲板上方,且分别与待牵引的直升机的前轮和两个后轮连接;所述第一绞车机构用于驱使所述第一牵引钩沿所述定位线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绞车机构用于驱使所述第二牵引钩围绕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在所述甲板的上方的水平面运动,所述第三绞车机构用于驱使所述第三牵引钩围绕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在所述甲板的上方的水平面运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绞车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库内的第一绞车和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设置于所述定位线上,所述第一绞车的缆线通过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第一牵引钩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绞车固定于所述机库内的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的上方。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甲板下方的控制室;所述第二绞车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控制室内的第二绞车和设于所述甲板下方的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绞车的缆线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二牵引钩连接;所述第三绞车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控制室内的第三绞车和设于所述甲板下方的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三绞车的缆线依次通过所述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三牵引钩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还包括以可拆卸方式设置于甲板下方的多个第四导向轮,所述第二绞车的缆线与所述第三绞车的缆线分别与对应的第四导向轮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还包括套于所述第一绞车的缆线上的第一保护管、套于所述第二绞车的缆线上的第二保护管以及套于所述第三绞车的缆线上的第三保护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甲板上开有与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的位置分别对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还包括枢接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下侧的第一翻转组件、枢接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下侧的第二翻转组件、以可拆卸方式密封于所述第一开口上侧的第一密封盖以及以可拆卸方式密封于所述第二开口上侧的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固定于所述第一翻转组件上,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固定于所述第二翻转组件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库的进口处的两个第五导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第一牵引钩的第一绞车机构、第二牵引钩的第二绞车机构以及具有第三牵引钩的第三绞车机构可以分别对应直升机的前轮和两个后轮产生牵引力,而由于第一绞车机构可以使第一牵引钩沿着定位线移动,而对第一牵引钩形成定位导向作用的第一水平导向轮和对第二牵引钩形成定位导向作用的第二水平导向轮是分设于甲板上,且对称位于定位线的两侧,因此,在牵引作业的过程中对直升机的两个后轮产生的牵引力可以相互平衡,从而使直升机可以安全平稳地被牵引至机库或迁出机库,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虚线表示设于甲板下方的缆线,矩形虚线框表示控制室;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的侧剖视图。

其中,1、甲板;11、定位线;12、第一水平导向轮;13、第二水平导向轮;2、机库;21、机架;3、第一绞车机构;31、第一牵引钩;32、第一绞车;33、第一导向轮;4、第二绞车机构;41、第二牵引钩;42、第二绞车;43、第二导向轮;5、第三绞车机构;51、第三牵引钩;52、第三绞车;53、第三导向轮;6、控制室;7、第四导向轮;8、第一翻转组件;81、第二翻转组件;9、第五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包括甲板1、设于甲板1上的机库2和用于将直升机沿机库2的进口牵引至机库2的牵引装置。而所述甲板1上设有定位线11、第一水平导向轮12和第二水平导向轮13,其中,所述定位线11与所述机库2沿其进口方向的中心线的位置对应,以便于后续待牵引的直升机的前轮可以沿该定位线11平稳地进入机库2;而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与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设于所述甲板1的上方,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定位线11的两侧,如此可使后续施加于待牵引的直升机的两个后轮的力均衡。

具体的,所述牵引装置包括具有第一牵引钩31的第一绞车机构3、具有第二牵引钩41的第二绞车机构4以及具有第三牵引钩51的第三绞车机构5,其中,所述第一牵引钩31、所述第二牵引钩41以及所述第三牵引钩51均设于所述甲板1上方,且分别与待牵引的直升机的前轮和两个后轮连接;而所述第一绞车机构3用于驱使所述第一牵引钩31沿所述定位线11的方向移动,以对待牵引的直升机的前轮提供一个水平向前的第一牵引力;与此同时,所述第二绞车机构4用于驱使所述第二牵引钩41围绕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在所述甲板1的上方的水平面运动,可以对待牵引的直升机的两个后轮中的一个后轮产生水平的第二牵引力;所述第三绞车机构5用于驱使所述第三牵引钩51围绕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在所述甲板1的上方的水平面运动,可以对待牵引的直升机的两个后轮中的另外一个后轮产生水平的第三牵引力。

在牵引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和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是对称设置于所述定位线11的两侧的,因此,所述第二牵引力与所述第三牵引力相平衡,从而使待牵引的直升机可以在所述第一牵引力的作用下平稳且安全地沿所述定位线11进入机库2。而相应的,也可以将直升机从机库2中安全迁出,从而简单高效地实现对甲板1上的直升机的牵引作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绞车机构3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库2内的第一绞车32和第一导向轮33,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轮33设置于所述定位线11上,而所述第一绞车32的缆线通过所述第一导向轮33与所述第一牵引钩31连接,以确保所述第一牵引钩31的支点在所述定位线11上。而将所述第一绞车32与所述第一导向轮33设置于所述机库2内还可以避免受损,提高其使用寿命。进一步的,还可以将所述第一绞车32固定于所述机库2内的机架21(例如上层甲板)上,并使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轮33的上方,如此,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而且可以使第一绞车32的缆线可以正好与所述第一导向轮33的导轨接触,从而顺利地沿所述第一导向轮33的导轨转至所述定位线11的上方以和所述第一牵引钩31连接,避免打滑。

此外,还可以在所述甲板1的下方设置控制室6,并将所述第二绞车机构4中的第二绞车42和所述第三绞车机构5中的第三绞车52安置于所述控制室6内,以便于人员操作,并避免两绞车受损。而为了将所述控制室6内的所述第二绞车42的缆线和所述第三绞车52的缆线引至对应的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与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的下方,示例性的,还可以在所述甲板1的下方增设第二导向轮43和第三导向轮53,并使所述第二绞车42的缆线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导向轮43、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与所述第二牵引钩41连接,而所述第三绞车52的缆线依次通过所述第三导向轮53、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与所述第三牵引钩51连接。

由于甲板1下方还设有不同的管路系统,因此,还可以在所述甲板1的下方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多个第四导向轮7,并使所述第二绞车42的缆线与所述第三绞车52的缆线分别与对应的第四导向轮7配合,从而改变所述甲板1下方的所述第二绞车42的缆线与所述第三绞车52的缆线的布线方式,以绕开其他管路,避免损伤。当然,也可以在所述第一绞车32的缆线上套上的第一保护管、在所述第二绞车42的缆线上套上第二保护管以及在所述第三绞车52的缆线上套上第三保护管,以对各绞车的缆线进行保护,避免因摩擦、雨水等的损害。

为了使甲板1下方的所述第二绞车42的缆线与所述第三绞车52的缆线可以顺利地连接到对应的第一水平导向轮12与第二水平导向轮13上,示例性的,还可以在所述甲板1上开设与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的位置分别对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并在所述第一开口的下侧枢接第一翻转组件8、在所述第二开口的下侧枢接第二翻转组件81、并以可拆卸方式在所述第一开口的上侧固定第一密封盖以及以可拆卸方式在所述第二开口的上侧固定第二密封盖,而将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固定于所述第一翻转组件8上,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固定于所述第二翻转组件81上。

如此,在不需要进行牵引作业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可以随所述第一翻转组件8旋转至所述甲板1的下方,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可以随所述第二翻转组件81旋转至所述甲板1的下方,而所述第一密封盖可以密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密封盖可以密封所述第二开口,从而避免雨水灰尘等污染物进入甲板1的下方。而在需要进行牵引作业时,只需打开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并旋转所述第一翻转组件8与所述第二翻转组件81,使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12与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13回到作业位置即可。

此外,所述第一密封盖与所述第二密封盖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甲板1之间、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甲板1之间的缝隙,以便于操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所述第一翻转组件8和所述第二翻转组件81可以是由翻板与弹簧机构形成的,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机构。而所述翻板上可以开设供缆线穿过的开孔。

为了避免在牵引直升机时,相关缆线对所述机库2的进口端接触,还可以在所述机库2的进口处设置两个第五导向轮9,以分别对所述第二绞车42的缆线与所述第三绞车52的缆线形成很好地导向,从而避免缆线受损。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导向轮的设置都可以通过基座或机架21等安置于所述甲板1上,而各导向轮的安置方向也可以通过基座或机架21实现。而所述缆线可以是钢缆等。

为了保证上述的直升机牵引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进行牵引作业,还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布置安装:

步骤一、根据总体布置图,初步确定直升机牵引系统的布置方案;

步骤二、模拟直升机牵引系统运行,验证直升机牵引系统布置方案的正确性;

步骤三、根据直升机牵引系统布置方案,设绘相关零部件、基座和布置安装图,完成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

步骤四、按图纸要求,完成船舶直升机牵引系统的布置安装;

步骤五、实船试验验证。

其中,所述步骤一具体为:根据直总体布置图,初步确定直升机牵引系统布置方案,建立计算机三维模型。

所述步骤二具体为:根据建立的计算机三维模型,模拟直升机牵引系统运行,牵引直升机出入库,检查验证直升机牵引系统布置方案的正确性。

所述步骤三具体为:按三维模型确定船体结构开孔;选择钢缆护管及通舱件;绘制绞车机构、滑轮组基座和布置安装图;编制物料清单和试验细则等。

所述步骤四具体为:

1)船体分段制作阶段,在船体分段上进行开孔。

2)预舾装阶段,安装各绞车和导向轮的基座。

3)船台或码头阶段,安装绞车和导向轮等设备;固定牵引系统护管;在护管中穿牵引系统,连接并编结钢缆和牵引钩。

所述步骤五具体为:在系泊和航行试验中,按试验细则要求,对直升机模型进行出入库试验,验证升机牵引系统布置方案的正确性。

由于上述布置安装方法中的各步骤之间科学合理,使得布置安装的用于船舶的直升机牵引系统,既可以规避常规布置安装经常遇到的牵引钢缆发生干涉或摩擦问题,又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牵引系统的布置安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