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动力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0264发布日期:2018-08-14 19:3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螺旋桨、应用该螺旋桨的动力组件以及应用该动力组件的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无人飞行器是一种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和内置的程序来控制飞行姿态的不载人飞行器,由于其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驾驶、操作要求低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航拍、植保、电力巡检、救灾等众多领域。随着无线互联网、无线局域网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无人飞行器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当前,在无人飞行器设计中,螺旋桨的桨叶和桨毂通常是一体注塑成型,因此螺旋桨的桨叶不能进行折叠,导致无人飞行器的体积大,携带不方便以及空间利用率低。

因此,现有的无人飞行器的螺旋桨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旋桨、动力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能够解决现有的螺旋桨的桨叶不能进行折叠并且不可拆卸,导致无人飞行器的体积大,携带不方便以及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旋桨,包括:

第一桨夹片;

第二桨夹片,所述第一桨夹片和第二桨夹片沿所述螺旋桨的旋转轴线对齐;

连接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桨夹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桨夹

片连接;

至少两个桨叶,每个所述桨叶均包括枢接部,所述桨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桨夹片和第二桨夹片旋转,所述桨叶的枢接部通过所述连接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桨夹片和第二桨夹片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桨还包括弹性抵持件,所述弹性抵持件容置在所述第一桨夹片和所述第二桨夹片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夹片和所述第二桨夹片均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弹性抵持件进行定位的收容部,所述弹性抵持件的两端分别容置在所述第一桨夹片和所述第二桨夹片的收容部中;或者,所述第二桨夹片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弹性抵持件进行定位的收容部,所述弹性抵持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桨夹片固定连接,另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二桨夹片的收容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夹片的中部与所述弹性抵持件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夹片或所述第二桨夹片设置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中空的收容腔,所述弹性抵持件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桨还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也置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弹性抵持件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桨夹片,另一端抵接所述滑动件;当所述弹性抵持件压缩或伸展时,所述滑动件可在所述收容腔内沿所述旋转轴线做直线往复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的外侧包括两个凸起部,所述两个凸起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收容腔的内壁上与所述两个凸起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两个凸起部形状相适配的两个凹槽;其中,当所述弹性抵持件压缩或伸展时,所述两个凸起部沿着所述两个凹槽做直线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桨夹片包括本体和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中空的收容腔,所述弹性抵持件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面对所述第一桨夹片;所述收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收容腔与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旋转轴线对齐,并且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夹片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桨夹片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桨夹片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桨夹片连接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并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夹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夹片由金属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桨夹片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桨夹片与所述连接件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或者,所述第二桨夹片与所述连接件通过铆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桨夹片还包括从所述第二表面延伸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将所述螺旋桨与给所述螺旋桨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旋转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另一端具有挡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组件,包括:安装座、驱动装置和以上所述的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螺旋桨连接,用于给所述螺旋桨的转动提供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的驱动轴,所述本体具有承载面,所述螺旋桨通过所述安装座安装于所述承载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及位于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之间的侧壁;所述安装座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中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还设置有行程槽,所述行程槽呈圆弧形;所述第二桨夹片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桨夹片延伸形成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将所述螺旋桨与给所述螺旋桨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旋转卡接;其中,所述卡接部可穿过所述行程槽与所述安装座卡扣连接,并且所述卡接部可沿所述行程槽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行程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并且其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另一端的横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为一阶梯轴,其具有一台阶面;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弹性抵持件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桨夹片,另一端抵持所述台阶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机臂及如上所述的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与所述机臂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动力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通过设置螺旋桨的桨叶可相对其第一桨夹片和第二桨夹片转动,使得该螺旋桨的桨叶可以相对其第一桨夹片和第二桨夹片旋转折叠,一方面,可以在收纳具有该螺旋桨的无人飞行器时,提升其空间利用率,方便携带;另一方面,该螺旋桨可拆卸地安装于驱动装置上,可以在收纳具有该螺旋桨的无人飞行器时,可以将该螺旋桨拆卸下来单独收纳,以防损坏,并可在使用具有该螺旋桨的无人飞行器时,能够快速地更换已损坏的螺旋桨。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动力组件中的螺旋桨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动力组件中的螺旋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螺旋桨中第二桨夹片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5是图3中所示的螺旋桨中滑动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动力组件中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动力组件中的安装座的从另一角度示出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动力组件中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组件100,包括螺旋桨10、安装座20和驱动装置30。所述螺旋桨1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20,所述安装座20固定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30,所述驱动装置30与所述螺旋桨10连接,用于给所述螺旋桨10的转动提供动力。所述动力组件100可用于无人飞行器、无人船等。

如图2和3所示,所述螺旋桨10包括第一桨夹片11、第二桨夹片12、弹性抵持件13、至少两个连接件14和至少两个桨叶15。所述螺旋桨10具有旋转轴线A,所述第一桨夹片11和第二桨夹片12 沿所述旋转轴线A对齐。所述弹性抵持件13容置在所述第一桨夹片 11和所述第二桨夹片12之间,其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桨夹片11。

所述第二桨夹片12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弹性抵持件13进行定位的收容部122,该收容部122呈中空的筒状,具有中空的收容腔123,弹性抵持件13收容在该收容腔123中。所述弹性抵持件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桨夹片11固定连接,另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二桨夹片12的收容部122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夹片11和所述第二桨夹片12均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弹性抵持件13进行定位的收容部,当第一桨夹片11和第二桨夹片12组装好后,两个收容部在端部扣合,行程封闭的收容空间,共同将弹性抵持件13收容在该收容空间内,其中,所述弹性抵持件13的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一桨夹片11的收容部中,另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二桨夹片12的收容部中。

所述连接件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桨夹片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桨夹片12连接。每个桨叶15均包括枢接部,所述桨叶15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桨夹片11和第二桨夹片12旋转。所述连接件14与所述桨叶15一一对应,并且所述桨叶15的枢接部通过所述连接件 14枢接于所述第一桨夹片11和第二桨夹片1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弹性抵持件13可以是弹簧或弹片等。所述驱动装置30可以是电机或气动马达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抵持件13的一端可以抵持所述第二桨夹片12。

所述弹性抵持件13用于在所述螺旋桨10与所述驱动装置30旋转卡接时,抵持所述螺旋桨10,从而防止螺旋桨10从驱动装置30 上松脱。

当螺旋桨10与驱动装置30旋转卡接时,所述驱动装置30的驱动轴32穿过所述弹性抵持件13,最终所述弹性抵持件13套设在所述驱动轴32上,并抵持于所述螺旋桨10和所述驱动装置3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抵持件13也可以设置在驱动装置30上,例如,可以套设在驱动装置30的驱动轴32上,只要弹性抵持件13能够在螺旋桨10与驱动装置30旋转卡接时,为螺旋桨 10提供防止螺旋桨10从驱动装置30上松脱的抵持力即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夹片11由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桨夹片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孔111,所述第一桨夹片11的中部与所述弹性抵持件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 14大体呈圆柱状,且共有两个。所述两个连接件1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桨夹片1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不同的实现方式中,其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两个连接件14与所述第二桨夹片12一起注塑成型,为一体式结构或者两个连接件14通过铆接或者螺纹连接及加胶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14的另一端分别穿过所述连接孔111,并且所述两个连接件14的另一端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夹片11的一端。例如,所述连接件14为一半空心铆钉,所述连接件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桨夹片11铆接。

如图4所示,为图3中所示的螺旋桨中第二桨夹片12的结构示意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桨夹片12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第二桨夹片12包括本体121和收容部122。所述本体121 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210和第二表面1212,所述第一表面1210 面对所述第一桨夹片11。所述收容部122为中空圆柱体,所述收容部12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本体121的所述第一表面1210。所述收容部122其内部形成有收容腔123,所述弹性抵持件13置于所述收容腔123内。

所述本体12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1211,所述收容腔123与所述第一通孔1211沿所述旋转轴线A的方向对齐,并且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桨夹片12还包括从第二桨夹片12延伸行程的卡接部 124,所述卡接部12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本体121的第二表面1212;所述卡接部124的另一端具有挡块1241。具体的地,所述第二桨夹片12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桨叶旋转角度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本体12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124的个数为3 个,所述挡块1241为由所述卡接部124的一端向垂直于所述卡接部 124的方向延伸而成的凸块。所述卡接部124用于与所述安装座20 卡扣连接,从而将螺旋桨10与为其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30相互连接。

所述桨叶15共有两个。所述桨叶15的一端设置有枢接孔151,所述连接件14穿过所述枢接孔151,使得所述桨叶15枢接于所述第一桨夹片11和第二桨夹片12。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4和桨叶15 的个数可以均为三个或三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部122可为第一桨夹片11的一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4与所述第一桨夹片11固定连接,并且所述连接件14可安装于所述第二桨夹片 12。

如图5所示,所述螺旋桨10还包括滑动件16,所述滑动件16 包括滑动件本体161和凸起部162,所述滑动件本体大体呈圆环状,所述凸起部162位于所述滑动件本体161的外侧面,并且所述凸起部 162共有两个,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A对称设置。

所述滑动件16也置于所述收容部122的收容腔123内,并且当所述弹性抵持件13压缩或伸展时,可在所述收容腔123内沿所述旋转轴线A做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收容腔126的内壁上与两个凸起部16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两个凸起部形状相适配的凹槽1231。所述凸起部162嵌入所述凹槽 1231内,用于防止所述滑动件16在所述收容腔123内发生相对所述第二桨夹片12的转动。所述弹性抵持件13的一端抵持第一桨夹片 11,另一端抵持所述滑动件16。设置所述凸起部162和凹槽1231的目的是,通过所述凸起部162和凹槽1231的相互配合,限制弹性抵持件13只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不会左右移动。若无上述结构,则弹性抵持件13会在所述收容腔123内发生左右晃动,从而影响螺旋桨10的动平衡。

图6和图7是分别从不同角度示出的图1的动力组件100中的安装座20的结构示意立体图。如图6-7所示,所述安装座20包括上端面210、下端面214及位于所述上端面210和所述下端面214之间的侧壁22。所述安装座20设置有第二通孔211,安装座20上还设置有行程槽212,在本实施例中,行程槽212设置在上表面210上。所述行程槽212呈圆弧形,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为所述第二通孔211的中心。所述行程槽212的数量与所述卡接部124的数量相等。所述卡接部 124可穿过所述行程槽212与所述安装座20卡扣连接,并且所述卡接部124可沿所述行程槽212滑动。所述行程槽21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并且其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另一端的横截面积。所述卡接部 124可从所述行程槽212的横截面积大的一端插入该行程槽212,并且所述卡接部124的挡块1241进入所述行程槽212内。

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安装座20呈圆柱状,安装座20的下表面214向内凹陷形成凹槽216,所述凹槽216与所述行程槽212的另一端相对应,所述卡槽216与该行程槽212连通。每两个所述行程槽212之间设置有螺纹孔213,用螺栓或者螺丝穿过所述螺纹孔213 可将所述安装座20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30。

如图8所示,所述驱动装置30包括本体31和设置于本体31且能够相对于本体31转动的驱动轴32,所述本体31具有一承载面311,所述安装座20固定安装于所述承载面311上。所述螺旋桨10通过所述安装座20安装于所述承载面311上,进而安装至所述驱动装置30。所述安装座20的第二通孔211的中轴线与所述安装座20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驱动轴32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211中,并与所述第二桨夹片12连接。所述驱动轴32为一阶梯轴,其具有一台阶面321。所述弹性抵持件13和滑动件16均套设于所述驱动轴32,所述滑动件16可沿所述驱动轴32滑动。所述驱动轴32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11,所述弹性抵持件13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桨夹片11,另一端抵持所述滑动件16一表面。所述滑动件16的另一表面与所述驱动轴32的台阶面321抵接,即,所述弹性抵持件1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滑动件16 抵持所述驱动轴32的台阶面321。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机臂和上述动力组件100,所述机臂的一端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动力组件100与所述机臂的另一端连接。

在对动力组件100进行组装时,先将所述安装座20固定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30的承载面311上。然后将所述螺旋桨10中卡接部 124的另一端对准所述行程槽212的一端,所述弹性抵持件13与所述驱动轴32对齐。接下来,按压所述螺旋桨10,使所述卡接部124 的另一端进入所述行程槽212,并使得弹性抵持件13套设在所述驱动轴32上。此时,所述弹性抵持件13一端抵持第一桨夹片11,另一端抵持所述滑动件16,所述滑动件16抵接所述驱动轴32的台阶面321。所述弹性抵持件13受压力,被压缩。待所述卡接部124的挡块完全穿过所述行程槽212时,旋转所述螺旋桨10,使得所述卡接部124沿所述行程槽212,由所述行程槽212的一端滑动至另一端,直至所述卡接部124的挡块与所述卡槽对齐,此时,轻轻放松对所述螺旋桨10的压力,使得弹性抵持件13可将所述螺旋桨10的其它部件沿所述驱动轴32向远离所述安装座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挡块嵌入所述卡槽。此时,所述挡块的左右侧面被所述卡槽卡住,上表面被所述安装座20的下表面214挡住,弹性抵持件13可防止所述挡块向下移动,即,所述挡块1241被完全固定住,从而使所述螺旋桨10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20。

当需要对动力组件100进行拆卸时,先用手按压所述螺旋桨10,使所述卡接部124向下移动,直至所述挡块完全从所述卡槽中出来,然后旋转所述螺旋桨10,使所述卡接部124沿所述行程槽212,由所述行程槽212的另一端滑动至其一端,然后将所述卡接部124从所述行程槽212的一端内抽出,使得所述螺旋桨10与所述安装座20分离。然后松开螺栓,把所述安装座20从所述驱动装置30上卸下,从而完成拆卸过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螺旋桨10的桨叶15 可相对其第一桨夹片11和第二桨夹片12转动,使得该螺旋桨10的桨叶15可以相对其第一桨夹片11和第二桨夹片12旋转折叠,一方面,可以在收纳具有该螺旋桨10的无人飞行器时,提升其空间利用率,方便携带;另一方面,该螺旋桨10可拆卸地安装于驱动装置30 上,可以在收纳具有该螺旋桨10的无人飞行器时,可以将该螺旋桨 10拆卸下来单独收纳,以防损坏,并可在使用具有该螺旋桨10的无人飞行器时,能够快速地更换已损坏的螺旋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