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车体移载方法及移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87342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车体移载方法及移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动车的制造过程中在移载装置及被移载装置之间进行车体交接的机动车车体的移载方法及移载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地,这种机动车车体移载方法及移载装置已被公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95161号公报现有的机动车车体的移载方法及移载装置,在通过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支承车体时,支承车体的底面,但由于车体底面的形状比较复杂,故支承车体底面的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的形状及构造也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的形状及构造简单化的机动车车体的移载方法及移载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机动车车体的移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机动车的制造过程中,在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之间进行车体交接时,由移载机构支承车身悬吊架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由被移载机构支承所述车身悬吊架的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所述车身悬吊架左右一对、前后两组地形成在车体的左右侧门框的下部。
另外,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机动车车体移载装置,其在机动车的制造过程中,用于在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之间进行车体的交接,其特征在于,在车体的左右侧门框的下部形成左右一对、前后两组车身悬吊架,在沿车体的搬运方向移动的台车上,将可支承所述车身悬吊架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的左右一对、前后两组的支承臂在支承该一半部的使用位置与向车体内侧后退的收纳位置之间可转动且可升降地安装,构成所述移载机构,由此,将所述被移载机构以能够支承所述车身悬吊架的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的方式配置成左右一对、前后两组,使其起重器的顶起部抵接并支承所述车身悬吊架的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使该被移载机构支承的所述车体位于固定组装位置,通过所述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将所述车体相对所述固定组装位置搬入、搬出。
再者,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可以调节所述支承臂的前后间距离,并且可以调节所述被移载机构的前后间距离。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在车体移载时,由移载机构支承在车体的左右侧门框的下部形成的四个车身悬吊架的各前后方向半部,由被移载机构支承这些车身悬吊架的另一半部,因此,所述车身悬吊架通常在水平的假想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整齐排列,因此,可以将支承这些车身悬吊架的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的形状及构造简单化,并且可准确地进行车体的移载。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在车体移载时,由移载机构支承在车体的左右侧门框的下部形成的四个车身悬吊架的各前后方向半部,由被移载机构的左右一对、前后两组支承臂支承这些车身悬吊架的另一半部,因此,所述车身悬吊架通常在水平的假想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整齐排列,因此,可以将支承这些车身悬吊架的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的形状及构造简单化,并且可以准确地进行车体的移载。而且,由于各支承臂可以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升降,因此,在非移载移动时,通过将支承臂控制在收纳位置及下降位置,可以避免其与在移载中待机的车体的前、后轮相干涉。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通过调节所述支承臂的前后间距及所述被移载机构的前后间距,可以对应形式及大小不同的车体的移载,并且可有助于多机种生产的效率提高。


图1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车体移载装置的平面图;(第一实施例)图2是用图1的2-2线剖面图表示的车体的移载工序说明图;(第一实施例)图3是通过上述机动车车体移载装置移载的车体的底面图;(第一实施例)图4是图1中的第一移载机构的平面图;(第一实施例)图5是图4的5-5线剖面图;(第一实施例)
图6是对应图4的作用说明图;(第一实施例)图7是图5的7-7线剖面图;(第一实施例)图8是图6的8-8线剖面图;(第一实施例)图9是图1中的固定组装位置的平面图;(第一实施例)图10是对应图9的作用说明图;(第一实施例)图11是图9的11-11线剖面图;(第一实施例)图12是图10的12-12线剖面图,是对应图11的作用说明图;(第一实施例)图13是图12的13-13线剖面图。(第一实施例)附图标记说明B......车体Bs......侧门框J......车身悬吊架Ja......车身悬吊架的前后方向一半部Jb......车身悬吊架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3......被移载机构5......移载机构(第一移载机构)6......移载机构(第二移载机构)12......台车28......支承臂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所示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首先,在图1及图2中,在机动车的生产线中,从其上游侧起设置由左右一对板条式输送机1a、1a构成的第一搬运线1、具备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的固定组装位置2、由左右一对板条式输送机4a、4a构成的第二搬运线4,在第一及第二搬运线1、4中,在各左右板条式输送机1a、1a;4a、4a上,装配中的车体B接受向其安装的前、后轮Wf、Wr并向一定方向搬运。在第一搬运线1及被移载机构3、3;3、3之间,可移动地配设将组装中的车体B从第一搬运线1向被移载机构3、3;3、3移载的第一移载机构5,另外,在被移载机构3、3;3、3及第二搬运线4之间配设将组装中的车体B从移载机构3、3;3、3向第二搬运线4移载的第二移载机构6。
作为组装中的车体B被第一、第二移载机构5、6及被移载机构3、3;3、3支承的部分,如图3所示,利用在车体B的左右侧门框Bs、Bs的下面形成的左右一对、前后2组共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的一半部Ja、Ja;Ja、Ja和另一半部Jb、Jb;Jb、Jb。上述车身悬吊架J、J;J、J是在车体B悬吊时接触起重器的顶起部的部分。
如图4~图8所示,在第一及第二搬运线1、4间形成有在各左右板条式输送机1a、1a;4a、4a各个之间通过的凹坑10,上述第一及第二移载机构5、6在该凹坑10的底部铺设的左右一对导轨11、11上移动。
第一及第二移载机构5、6的构成相同,因此,以此为代表说明第一移动机构5的构成。第一移载机构5具备在导轨11、11上滚动的多个车轮12、12...的台车13,在该台车13上安装有可驱动部分车轮12、12...的电动发动机14。因此,该台车是自行驶式的。
在台车13上,水平升降台15经由前后一对升降机16、16可升降地被支承。各升降机16具备齿条杆18,其与台车13上立设的导向筒17升降自如地嵌合,并且与升降台15结合;小齿轮轴20,其被台车13上立设的轴承台19转动自如地支承;小齿轮21,其固定设置在该小齿轮轴20上并与齿条杆18啮合。小齿轮轴20在前后的升降机16、16上通用,将两升降机16、16的小齿轮21、21间一体连接,在该小齿轮轴20的一端连接被轴承台19支承的电动发动机22的输出轴。而且,若使电动发动机22正转或反转,则经由小齿轮轴20使两升降机16、16的小齿轮21、21同时正转或反转,经由前后的齿条杆18、18可以使升降台15升降。
在升降台15上,经由导向导轨26、26可前后移动地搭载前后一对支承台25、25,并且在升降台15上安装可分别调节两支承台25、25前后移动的液压缸等执行器27、27,通过这些执行器27、27的动作,可调节支承台25、25的前后间距。此时,即使将一个支承台25固定在升降台15上,仅使另一个支承台25可以前后移动,也能够进行同样的调节。
另外,在各支承台25上,经由垂直方向的枢轴29、29;29、29安装左右一对、前后两组共计四根支承臂28、28;28、28,各支承臂28可以在被收纳在支承台25上的收纳位置K与向支承台25的外侧伸出的使用位置L间转动,在四根支承臂28、28;28、28的前端设置合成树脂制的承受垫28a、28a;28a、28a,其在四根支承臂28、28;28、28向使用位置L转动时,可支承上述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Ja、Ja;Ja、Ja。在各支承臂28上一体地形成有与枢轴29同轴的小齿轮23,在两侧具备与左右成对的支承臂28、28上的小齿轮23、23啮合的齿条的齿条板24上连接被安装在支承台25上的执行器38。通过该执行器38的动作使齿条板24前后动作,由此可使左右的支承臂28、28同时在收纳位置K及使用位置L之间转动。
下面,利用图9~图13对固定组装位置2的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的构成进行说明。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与车体B的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对应设置。
各被移载机构3包括固定台30;经由与上述导轨11、11平行的第一导向导轨31、31可移动地连接在该固定台30上的可动台33;可调节该可动台33移动的第一执行器34;经由向与第一导向导轨31、31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轨32、32可移动地连接在该可动台33上的支承杆36;使该支承杆36移动的第二执行器35。支承杆36在前端部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承受垫36a,通过第二执行器器35的动作,可以使支承杆36在使承受垫36a与对应的车身悬吊架J的另一半部Jb相对的前进位置M与使承受垫36a退到车体B的外侧的后退位置N之间移动。
对上述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一及第二移载机构5、6中,调节前后的支承台25、25的位置,以在将四根支承臂28、28;28、28向使用位置L打开时,使支承臂28、28;28、28的前后间距S1与车体B的前后的车身悬吊架J、J;J、J的前后间距S一致,另外,在被移载机构3、3;3、3中也调节前后的可动台33、33之间的距离,以使四根支承杆36、36;36、36的前后间距S2与车体B的前后的车身悬吊架J、J;J、J间的距离S一致。
下面,如图2(A)所示,使第一移载机构5在第一搬运线1的终点待机。这时,第一移载机构5的四根支承臂28、28;28、28如图4(实线位置)、图5及图7所示,在收纳位置K闭合,避免与在第一搬运线1上搬运至其终点的车体B前、后轮Wf、Wr相干涉。
当车体B到达第一搬运线1的终点时,将第一移载机构5的四根支承臂28、28;28、28打开至使用位置L(参照图6、8、9),接着通过升降机16、16使升降台15上升,由四根支承臂28、28;28、28的承受垫28a、28a;28a、28a承受车体B的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Ja、Ja;Ja、Ja,同时将车体B顶起到第一搬运线1的上方。即,使车体B的前、后轮Wf、Wr从板条式输送机1a、1a浮起(参照图7及图8)。
另一方面,在固定组装位置2,如图9所示,使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的支承杆36、36;36、36返回到后退位置N待机。
接着,如图2(B)所示,使将车体B顶起后的第一移载机构5的台车13移动到固定组装位置2的规定位置。然后先使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的支承杆36、36;36、36如图10所示向前进位置M突出,使这些承受垫36a、36a;36a、36a与车体B的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Jb、Jb;Jb、Jb的下面相对。
接着,如图2(C)所示,在第一移载机构5中,通过由升降机16、16使升降台15与车体B一同下降,使所述承受垫36a、36a;36a、36a阻挡车体B的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的另一半部Jb、Jb;Jb、Jb。这样,车体B被移载到固定组装位置2的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因此,如图2(D)所示,对该车体B进行例如通过装配机器人R安装前窗玻璃Gf及后窗玻璃Gr等组装作业。
在这样的组装作业期间,第一移载机构5的台车13后退到第一搬运线1的终点,并且在收纳位置K闭合该四根支承臂28、28;28、28,进入下一车体B的移载的准备。
对其进行替换,将第二移载机构6的台车13从第二搬运线4侧搬入固定组装位置2,使其四根支承臂28、28;28、28向使用位置L打开,通过用升降机16、16使升降台15上升,由此,使四根支承臂28、28;28、28的承受垫28a、28a;28a、28a承受车体B的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Ja、Ja;Ja、Ja,同时将车体B顶起到上述四根支承杆36、36;36、36的上方(参照图2(E))。
然后,如图2(F)所示,将该第二移载机构6的台车13移动到第二搬运线4的始点后,通过升降机16、16使升降台15下降,并且在收纳位置K闭合该四根支承臂28、28;28、28。这样,车体B被移载到第二搬运线4,避免第二搬运线4的支承臂28、28;28、28与前、后轮Wf、Wr的干涉,通过第二搬运线4可以向其它方向搬运。另一方面,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的支承杆36、36;36、36再次返回后退位置N。
与此同时,通过第一移载机构5使到达第一搬运线1的终点的新的车体B移动到固定组装位置2。之后重复同样的工序。
但是,组装中的车体B的移载所利用的、在该车体B的左右侧门框Bs、Bs的下部形成的左右一对、前后两组共计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通常在水平方向的假想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整齐排列,因此,可以使支承这些车身悬吊架J、J;J、J的第一、第二移载机构5、6的各四根支承臂28、28;28、28及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的支承杆36、36;36、36的形状及构造的简单化,并且可以准确地进行车体B的移载。
另外,在改变移载的车体B的形式与大小、改变四个车身悬吊架J、J;J、J的前后间距时,通过在各移载机构5、6中调节四根支承臂28、28;28、28的前后间距,调节四个被移载机构3、3;3、3的支承杆36、36;36、36的前后间距,由此可以立即与其车体B的移载对应,能够有助于多机种生产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车体B从第一搬运线1向固定组装位置2的移载,以及车体B从同一固定组装位置2向第二搬运线4的移载,通过一个移载机构5或6也可以进行。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车车体的移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机动车的制造过程中,在移载机构(5、6)及被移载机构(3)之间进行车体(B)交接时,由移载机构(5、6)支承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Ja、Ja;Ja、Ja),由被移载机构(3)支承所述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Jb、Jb;Jb、Jb),所述车身悬吊架(J、J;J、J)左右一对、前后两组地形成在车体(B)的左右侧门框(Bs、Bs)的下部。
2.一种机动车车体移载装置,其在机动车的制造过程中,用于在移载机构(5、6)及被移载机构(3)之间进行车体(B)的交接,其特征在于,在车体(B)的左右侧门框(Bs、Bs)的下部形成左右一对、前后两组车身悬吊架(J、J;J、J),在沿车体(B)的搬运方向移动的台车(13)上,将可支承所述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Ja、Ja;Ja、Ja)的左右一对、前后两组的支承臂(28、28;28、28)在支承该一半部(Ja)的使用位置(L)与向车体(B)内侧后退的收纳位置(K)之间可转动且可升降地安装,构成所述移载机构(5、6),由此,将所述被移载机构以能够支承所述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Jb、Jb;Jb、Jb)的方式配置成左右一对、前后两组(3、3;3、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车体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以调节所述支承臂(28、28;28、28)的前后间距离(S1),并且可以调节所述被移载机构(3、3;3、3)的前后间距离(S2)。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车车体移载方法及移载装置,在机动车的制造过程中,在移载机构(5、6)及被移载机构(3)间进行车体(B)交接时,用移载机构(5、6)支承在车体(B)左右侧门框(Bs、Bs)的下部形成的左右一对、前后两组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一半部(Ja、Ja;Ja、Ja),用被移载机构(3)支承这些车身悬吊架(J、J;J、J)的各前后方向另一半部(Jb)。由此,可以实现移载机构及被移载机构的形状及构造的简单化。
文档编号B65G47/52GK101048312SQ200580036960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8日
发明者古堂太郎, 铃木朗, 植草智之, 山田实, 金子克己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