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451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卫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日常生活相关场所有机垃圾存放形式普遍为常温式、开放式,是细菌病毒繁殖的温床,容易造成空气污染、疾病传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对生活中产生的有机垃圾,在运到垃圾场以前,各环节实行低温、封闭、杀菌存放与运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由箱体、上盖1和外桶17组成。箱体的上部包括储物桶2、内桶3、内桶4,外桶17与内桶4之间设有岩棉5,用于隔热,减少冷量损失。内桶3与内桶4之间设有蒸发盘管6,用于制冷剂蒸发吸热。内桶3设在蒸发盘管6的内侧,保护蒸发盘管6。内桶4设在蒸发盘管6外侧和岩棉5的内侧,保护蒸发盘管6与岩棉5,箱体的下部包括制冷压缩机12、轴流风机13、冷凝器14、温控盒9和电控盒11,轴流风机13位于压缩机12与冷凝器14之间,用于提高冷凝器14的除热系数。排气管10与蒸发盘管6连接之间设有毛细管7,制冷剂节流膨胀。温控盒9控制箱内温度。电控盒11为压缩机12与轴流风机13送电。蒸发盘管6出口与压缩机12的吸气口之间设有进气管8,为压缩机吸气。蒸发盘管6的入口与冷凝器14的出口之间设有排气管10。上盖1与箱体之间设有合页15,箱体下部设有上盖开启连杆18,箱体后部外侧设有后盖栅板16,上盖1上设有橡胶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好,使有机垃圾在该装置内处于低温无菌状态,避免了有机垃圾腐败所带来的生活办公环境的危害。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盖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盖,2.储物桶,3.内桶,4.内桶,5.岩棉,6.蒸发盘管,7.毛细管,8.进气管,9.温控盒,10.排气管,11.电控盒,12.制冷压缩机,13、轴流风机,14、冷凝器,15、合页,16、后盖栅板,17、外桶,18、上盖开启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外桶17外形尺寸长400mm,宽4001m,高600mm,采用不锈钢板材折弯焊接。制冷压缩机(12)采用全封闭活塞式,冷凝器14采用高效内螺纹铜管铝翅片,13轴流风机采用静音高耐磨轴承,放置于桶体下部。内桶4采用不锈钢板,将岩棉5充填于内桶4与外桶17之间,并作出排水口。蒸发盘管6采用高效内螺纹铜管弯制后,固定于内桶4内壁,内桶3采用不锈钢板,贴附于蒸发盘管6固定。上盖1采用不锈钢板中加岩棉保温,下沿贴附耐低温橡胶密封条,合页15固定于外桶17上部。脚踏式上盖开启连杆18沿外桶17内壁与上盖1连接。温控盒9与电控盒11固定于外桶17内侧下部,打开后盖栅板16后即可调节与维修。
权利要求1.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由箱体、上盖(1)和外桶(17)组成,其特征在于,箱体的上部包括储物桶(2)、内桶(3)、内桶(4),外桶(17)与内桶(4)之间设有岩棉(5),内桶(3)与内桶(4)之间设有蒸发盘管(6),内桶(3)设在蒸发盘管(6)的内侧,内桶(4)设在蒸发盘管(6)外侧和岩棉(5)的内侧,箱体的下部包括制冷压缩机(12)、轴流风机(13)、冷凝器(14)、温控盒(9)和电控盒(11),轴流风机(13)位于压缩机(12)与冷凝器(14)之间,排气管(10)与蒸发盘管(6)连接之间设有毛细管(7),蒸发盘管得(6)的出口与压缩机(12)的吸气口之间设有进气管(8),蒸发盘管(6)入口与冷凝器(14)出口之间设有排气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盖(1)与箱体之间设有合页(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箱体下部设有上盖开启连杆(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后部外侧设有后盖栅板(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1)上设有橡胶密封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低温无菌存放装置,由箱体、上盖和外桶组成。箱体的上部包括储物桶、内桶、内桶,外桶与内桶之间设有岩棉,内桶与内桶之间设有蒸发盘管,内桶设在蒸发盘管的内侧,内桶设在蒸发盘管外侧和岩棉的内侧,保护蒸发盘管与岩棉。箱体的下部包括制冷压缩机、轴流风机、冷凝器、温控盒和电控盒,轴流风机位于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排气管与蒸发盘管连接之间设有毛细管,蒸发盘管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有进气管。蒸发盘管的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之间设有排气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好,使有机垃圾在该装置内处于低温无菌状态,避免了有机垃圾腐败所带来的生活办公环境的危害。
文档编号B65F1/14GK2851181SQ20062008940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2日
发明者孙天栋 申请人:孙天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