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676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托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部的中空部分形成有内加强筋的搬运用托盘及运输 集装箱用托盘。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更有效地搬运货物, 一般使用搬运用托盘或运输集装箱用托 盘。关于这样的托盘,正在开发一种托盘,其中,在具有中空双层壁结构的 货物放置台的内部,通过以凹部构成的支柱为中心局部形成十字形的内加强 筋,使其轻量化且具有高弯曲强度(参照专利文献l)。
通过在托盘的中空部内形成十字形的内加强筋,中空双层壁的托盘对于 在被叉式升降机等支承时施加的任一方向的弯曲应力都能够表现出很大的 弯曲强度。这样的中空双层壁结构的托盘主要通过吹塑成型的方法制造而 成。
通过吹塑成型制造中空双层壁结构的托盘的方法是对于配置在对开才莫 具之间的型坯,在型坯固化之前,从一模具侧朝向另一模具插上配置为格子 状的板状部件(以下记为"挡板,,),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伸出部。形成 伸出部后,将挡^反/人型坯拔出,向型坯内吹入加压流体。由此,在加压流体 的压力下,由伸出部构成的空间被强制封闭,从而制作出内部具有格子状的 内加强筋的中空双层壁结构的托盘。
要应用形成中空双层壁结构及加强筋的技术,制作具有更高弯曲刚性的 托盘的时候,为了制作满足强度规格的托盘,需要使板厚比现有托盘的板厚 更厚,并且密集配置加强筋。因此,需要扩大托盘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的间隔 (具体而言要在25mm以上),并缩小多个加强筋之间间距地来成型。然而 会存在以下问题,即, 一旦扩大第一壁和第二壁的间隔且缩小相邻的加强筋 之间的间距,型坯会被挡板大幅拉伸,尤其是在型坯被挡板拉伸得最为严重 的加强筋的交差部分附近,被拉伸的部分会破坏,从而导致难以进行吹塑成 型。
关于型坯被破坏的问题,如专利文献2所示,可以考虑通过将两块挡板从型坯的一侧和另一侧插上的方法来解决。即,相对于型坯从其左右两侧插上挡板,由此,拉伸的型坯在型坯的中央部分对接融合,从而形成加强筋。通过这种制造方法,将挡板插上型坯的时候型坯的移动量只要达到原有制造方法的一半就足够了,因此可以充分确保型坯的壁厚,并在不破坏型坯的情况下形成内加强筋。
专利文献l:(日本)实开平6-383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0-90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方法的情况下,从型坯的左侧插上的挡板的走向与从型坯的右侧插上的挡板的走向所形成的角度为直角,因此,通过从型坯的左侧插上的挡板形成的 一个内加强筋与通过从型坯的右侧插上的挡板形成的另一个内加强筋仅在交差点结合。由此,导致一个加强筋与另一个加强筋的结合状态不稳定, 一旦反复在托盘上施加弯曲应力,会出现加强筋以结合部分为起点发生破损的情况。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作出的发明。即,其目的为提供一种托盘厚度大、形成有难以破损的加强筋、从而具有高弯曲强度的托盘。
本发明人员基于以上课题背景不断锐意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发现在托盘的制造过程中,将由纵挡板(:/l^一 K)、横挡板及十字挡板构成的可动挡板从型坯的两侧插入,使被拉伸的型坯对接融合(衝合融着),由此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此见解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以吹塑成型的方法成型为中空双层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托盘具有放置货物的第一壁、与该第一壁有一定间隔的第二壁、和连接第一壁与第二壁的内加强筋,内加强筋由第一壁向中空部侧突出而构成的第一内加强筋的端面与第二壁向中空部侧突出而构成的第二内加强筋的端面连续对接而整体化来构成。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强筋由第一内加强筋的端面和第二内加强筋的端面对接融合为整体而构成,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的间隔距离为25mm以上,第一壁向第二壁垂直伸出而构成该第一内加强筋,第二壁向第一壁垂直伸出而构成该第二内加强筋。
另夕卜,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其中,所述内加强筋十字交差形成交差部。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其中,在所述第一内加强筋和第二内加强
筋的交界部,且在所述交差部的附近形成有空洞部。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其中,在所述交差部的周围形成空洞部。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其中,位于所述空洞部的第一壁侧的第一
折壁的壁部分厚及位于空洞部的第二壁侧的第二折壁部分的壁厚分别比内
加强筋的其他部分的壁厚厚。
而且,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其中,该托盘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物构成。
另外,作为满足本发明目的的发明,还可以采用适当组合上述各发明的构成方式。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托盘,在其制造过程中,将挡板从型坯的两侧插上,在中空部分的中间使型坯之间融合而形成内加强筋,因此可以将由于挡板而移动的树脂的伸长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尤其是在制造的时候,利用将用于形成配置为十字方向内加强筋的纵挡板以及横挡板、和用于形成位于内加强筋交点的实心状交差部的十字挡板有间距地配置而成的挡板,能够尽量防止型坯的破坏。
而且,因为仅通过以比现有技术更浅地将挡板插入型坯而形成内加强筋,所以形成的内加强筋的壁厚变得比以前的内加强筋更厚。尤其是在正对内加强筋的高度方向中央的、与第二内加强筋端面融合的位置,能够增大壁厚。其结果是,与现有的托盘的弯曲刚性相比,本发明的托盘的弯曲刚性(弯曲强度)变大。
另外,在本发明的托盘的各内加强筋彼此交差的交差部的附近形成有对应挡板间隔的空洞部。因此,由内加强筋分隔的各个空间并不"l瓜立,而是处于连通的状态,不会出现由于温度上升各个空间的空气膨胀,从而使托盘的上壁面产生凹凸的情况。另外,在吹塑成型的时候,使加压空气从吹入口开始循环顺畅,减少吹入销(吹含込^匕。乂)的数量,仅确保至少一处吹入口,就可以使型坯整体膨胀。
而且,由于伸长量小,因而与空洞部周围以外部分的内加强筋的壁厚相比,空洞部周围的内加强筋的壁厚变厚,本发明的托盘中形成的内加强筋与现有的内加强筋相比强度更强。


图1是表示使用本实施例的托盘的运输用集装箱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托盘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固定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通过吹塑成型形成的托盘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托盘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型坯被对开模夹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型坯上插上可动挡板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纵挡板、横挡板及十字挡板的配置说明图。
图9是表示形成内加强筋的方式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托盘
11放置槽
lla逃逸孔
12 脚部
13第一壁
13a第一内加强筋
13b第一内加强筋
14第二壁14a第二内加强筋
14b第二内加强筋
15 交差部
20 套筒
30 盖部
40 固定才几构
41 钩部件41a钩部
42 逃逸孑L50型坯
60对开模具
70可动挡板
7a纵挡板
7b横挡板
7c十字挡板
80凹部
A运输用集装箱
H空洞部
S货叉插入口
V中空部
具体实施例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l是表示使用本实施例的托
盘的运输用集装箱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托盘的说明图。首先说明组装了托盘的运输用集装箱A。如图1所示,运输用集装箱A由作为运输用集装箱A的底的本实施例的托盘10、形成运输用集装箱A的侧壁的套筒20以及作为运输用集装箱A的盖的盖部30构成。
托盘10为矩形,在其周围形成有未图示的放置槽。运输用集装箱A的侧壁通过将套筒垂直设置并固定于形成在托盘IO上的放置槽中而形成。另外,盖部30也同样形成有放置槽,套筒20嵌入并固定于该放置槽。
运输用集装箱A具有用于防止套筒20从托盘10脱落的固定机构4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通过将形成有钩部41a的钩部件41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套筒20,并通过在放置槽11中形成用于避免钩部41a与放置槽11的底接触的逃逸孔42,来固定套筒20和托盘10。将套筒20放置到放置槽11后,当旋转钩部件41时,钩部41a进入逃逸孔lla,并钩挂于》文置槽ll的底面内侧。其结果是,套筒20不会从托盘10脱离。
在托盘10的底面的边缘部,各边上分别形成有多个脚部12,底面变为浮起状态。通过将托盘抬高至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在托盘10与地面之间形成有用于插入货叉(叉式升降机的一部分)的货叉插入口 S。通过将货叉插入到该货叉插入口 S,可以容易地利用叉式升降机搬运运输用集装箱A。而且,在托盘10的各个边都形成有货叉插入口,因而无论运输用集装
箱A如何放置,货叉插入口 S都会朝向正面。因此,作业人员在装卸货的时候可以不必考虑集装箱的放置方式,能够有效地进行作业。这样的运输用集装箱极为有用。
托盘通过吹塑成型而制作为中空双层壁结构,并且在中空部形成有;f各子状的内加强筋,因而,可以实现其轻量化且具有高弯曲强度。
用于形成托盘10的材质为容易进行吹塑成型的材质,例如,热塑性树脂。尤其是从易成型性、融合性、成品的刚性等角度来看,优选使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物。
图4是本实施例的通过吹塑成型形成的托盘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托盘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托盘IO具有放置货物的第一壁13和距第一壁13 —定距离而配置并作为托盘10的底的第二壁14。在第一壁13与第二壁14之间形成的中空部V中,连接第一壁13和第二壁14的内加强筋形成为格子状(参照图2),从而提高了托盘10的弯曲强度。
沿箭头X方向走向的内加强筋,由第一内加强筋13a的端面和第二内加强筋14a的端面在中空部V的中间连续对接融合并一体化而形成,其中,第一内加强筋13a从第一壁13向第二壁14垂直伸出而成(即,延长而成),第二内加强筋14a从第二壁14向第一壁垂直伸出而成。由于第一内加强筋13a在成型过程中是第一壁13的一部分向第二壁14侧伸出而形成的,所以其与第一壁13结合为整体,具有优良的强度。其结果是,即使对第一内加强筋13a反复施加很大的弯曲应力,第一内加强筋13a也不易损坏等。
同样,第二内加强筋14a也是在成型过程中第二壁14的一部分向第一壁13侧伸出而形成的,因而同理,即使对第二内加强筋14a反复施加很大的弯曲应力,第二内加强筋14a也不易损坏等。
箭头Y方向走向的内加强筋,由第一内加强筋13b和第二内加强筋14b在中空部V的中间连续对接融合并一体化而形成,其中,第一内加强筋13b从第一壁13垂直伸出而成,第二内加强筋14b从第二壁14垂直伸出而成。箭头X方向走向的内加强筋与箭头Y方向走向的内加强筋,形成为中间没有缝隙的实心板状,各内加强筋彼此通过交差部整体交差。具有这样的交差部的内加强筋形成为格子状,由此使本实施例的托盘的相对任一方向的弯曲强度得到提高,容易地防止其发生变形。
另外,在第一壁13的表面,对应于第一内加强筋13b的折壁线90形成 为格子状,通过在对应于后述挡板的位置上,形成作为浅凹槽的纵挡板痕 7al、十字挡板痕7cl及横挡板痕7bl,从而使该折壁线90的位置处于各挡 板痕的底部。因此,折壁线90不会向表面突出,从而能够防止降低中空双 层壁结构体A的平滑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作为各挡板痕的凹槽的深度优 选0.1 5.0mm的范围。在使挡板后退的时候,通过在从模具模孔面稍微突出 的状态下进行成型而形成各挡板痕。
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内加强筋的交差部、个数、厚度等如后所述在 制造托盘10的时候能够自由设定,根据所制造的托盘的使用用途、使用环 境等可以适当决定。
例如,将托盘(例如200cmx 300cm) 10上装载的货杨最大总重量设定 为约30t的时候,只要确保以纵横的形式形成的内加强筋的交差部为10 12 个,内加强筋的个数分别为8~12个,而且其厚度为3 8mm左右就足够了。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托盘10的内加强筋上,在第一内加强 筋13a与第二内加强筋14a的交界部、以及第一内加强筋13b与第二内加强 筋14b的交界部,形成有空洞部H。空洞部H的第一内加强筋13b的第一壁 13侧的壁,即、第一折壁部分P形成为比第一内加强筋13b的其^^部分厚。 并且,空洞部H的第二内加强筋14b的第二壁14侧的壁,即、第二折壁部 分Q也同样形成为比第二内加强筋14b的其他部分厚。
另外,上述状况也同样适用于箭头X方向走向的内加强筋,因此,第一 内加强筋13a的第一折壁部分及第二内加强筋13b的第二折壁部分也形成为 比其他部分厚。
其结果是,由于第一内加强筋13a、 13b与第一壁13牢固结合,并且第 二内加强筋14a、 14b与第二壁14也牢固结合,因而与没有形成空洞部H的 内加强筋相比,本实施例的内加强筋壁更加牢固。
另夕卜,在本实施例的托盘10中,以交差部15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内加 强筋全部形成有空洞部H,其结果是,围绕交差部的内加强筋的强度均衡地 得到强化,从而增加了托盘10的整体强度。
另外,通过形成空洞部H,由内加强筋分隔的托盘内的空间并非彼此孤 立,而处于彼此连通的状态。 一般来说,如果在野外使用托盘IO,尤其是夏季使用而被烤热的时候,由内加强筋分隔的各个空间的空气不会随着这种温 度的升高而膨胀,也不会使托盘的上壁表面产生凹凸。另一方面,在吹塑成 型的时候,加压流体的吹入口仅设置一处就足够了,因而极为方1"更。
其次,对本实施例的托盘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托盘以吹塑
成型的方法制造而成,通过将设置于对开模具60上的可动挡板70插入还没
有吹入加压流体的型坯50,然后将其一部分向型坯内侧牵引而形成内加强
付 肋。
首先,由对开模具60夹住从未图示的塑模压出的型坯50 ,即、进行所 谓的合模。根据对开模具形状的不同,在进行合模的时候会存在型坯50没 有扩散到整个对开模具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型坯中设置吹入口, 注入指定量的加压流体,即、进行所谓预吹塑,使型坯膨胀后再进行合模。
其次,在型坯50固化之前,如图7 (a)所示,将对开模具所具有的一 对开动挡板朝向型坯50緩慢插入,如图7(b)所示,在型坯50的中央,使 可动挡板70移动,直到伸出的型坯50彼此对接融合。
图8是表示纵挡板、横挡板及十字挡板的配置方式的说明图。如图8所 示,可动挡板70分别具有多个纵挡板7a、横挡板7b、及十字挡板7c,其中, 纵挡板7a用于形成相对于垂下的型坯50,垂直设置于平行方向(图面所示 上下方向)上的内加强筋,横挡板7b用于形成在与纵挡板垂直交差的方向 上垂直设置的内加强筋,十字挡板7c用于形成交差部。纵挡板7a及横挡板 7b的长度优选20 125mm左右。另外,纵挡板7a及横挡板7b的宽度优选 1 7mm左右。而且,十字挡板7c的四个臂的长度优选全部相等,尤其优选 这些臂的长度为2 10mm左右。
纵挡板7a及十字挡板7c在一直线上以隔着指定间隔交互配置,另外, 横挡板7b及十字挡板7c也同样在一直线上隔着指定间隔交互配置。并且, 纵挡板7a与十字挡板7c的间隔dl在中空双层壁结构体的厚度为L的时候, 优选dl〈L,横挡板7b与十字挡板7c的间隔d2优选d2〈L。至于十字挡板 7c的形成间距d3,优选h〈d3〈5L,尤其优选2L《d3《3L。这3个挡板的 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维持其状态不变,整体平行移动。其中,X方向的内 加强筋和Y方向的内加强筋处于连接的状态,且在交差部15附近形成有空 洞部H的状态下,为了调节交差部15的形状,能够降低十字挡板7c的高度 或去掉十字挡板7c。在这种情况下,在交差部15,第一内加强筋13a、 13b及第二内加强筋14a、 14b处于前端彼此不融合的状态,^旦是交差部15成为 十字状折壁,连接由第一内加强筋13a及第二内加强筋14a构成的X方向的 内加强筋和由第一内加强筋13b及第二内加强筋14b构成的Y方向的内加强 筋,并且在交界部IOO形成较大的空洞部H。
纵挡板7a与十字挡板7c隔着指定间隔配置,因而如图7(b)所示,在 型坯50中,与纵挡板7a或十字挡板7c中的任一方都不接触的部分,因为 不会由挡板直接成型,所以会被拉伸。但是,没有充分被拉伸而处于松弛状 态,并且没有对接并融合为整体,其后通过吹入加压空气而被折叠成弧状, 变成所谓折壁,从而形成内加强筋的一部分。其结果是,被纵挡板7a板拉 伸的部分与被十字挡板7c拉伸的部分之间形成大致圓形的空洞部H。即,由 纵挡板7a形成的内加强筋与由十字挡板7c形成的内加强筋的交差部之间形 成空洞部H。
同样,横挡板7b与十字挡板7c隔着指定间隔配置,同理,由横挡板7b 形成的内加强筋与交差部之间形成空洞部H 。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连续形成X方向的内加强筋和Y方向的内加强筋 及交差部15,连续的直线状的折壁线90以交差部的基部为交点在第一壁13 及第二壁14的表面上形成为交差状。
将可动挡板70插入型坯50后,如图9 (a)(图7 (b)的B-B剖面)所 示,将可动挡板7a从型坯50緩慢拔出。此时,在型坯50的表面形成凹部 80。
接着,从型坯中设置的吹入口注入加压流体,从而4吏型坯50沿对开才莫 具60的形状膨胀。通过向型坯50中注入加压流体,如图9(b)所示,通过 加压流体的压力使凹部80闭合而融合,从而形成1片板状的实心内加强筋。
另外,此时,如前所述,由十字挡板7c形成的伸出部与由纵挡板7a或 横挡板7b形成的伸出部之间形成空洞部H,从而使由伸出部包围的各个空 间彼此不孤立,而是处于彼此连通的状态。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实施例,可以存在各种变形例。 例如,并不限于图1 图3所示的发明。十字挡板7c与纵挡板7a及横挡板 7b也可以整体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托盘,以吹塑成型的方法成型为中空双层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托盘具有放置货物的第一壁、与该第一壁有一定间隔的第二壁、和连接第一壁与第二壁的内加强筋,内加强筋由第一壁向中空部侧突出而构成的第一内加强筋的端面与第二壁向中空部侧突出而构成的第二内加强筋的端面连续对接而整体化来构成。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强筋由第一内加 强筋的端面和第二内加强筋的端面对接融合为整体而构成,所述第一壁和第 二壁的间隔距离为25mm以上,第一壁向第二壁垂直伸出而构成该第一内加 强筋,第二壁向第一壁垂直伸出而构成该第二内加强筋。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彼此垂直的方向上配置 多个所述内加强筋,多个内加强筋形成为通过交差部十字交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内加强筋和第 二内加强筋的交界部,且在所述交差部的附近形成有空洞部。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交差部的周围形成 有空洞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空洞部的第一壁 侧的第 一折壁部分的壁厚及位于空洞部的第二壁侧的第二折壁部分的壁厚 分别比内加强筋的其他部分的壁厚厚。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该托盘由聚乙烯和聚丙烯 的混合物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托盘,该托盘的厚度大,形成有不易破损的内加强筋,从而具有高弯曲强度。该托盘(10)以吹塑成型的方法成型为中空的双层壁结构,该托盘(10)具有放置货物的第一壁(13)、与该第一壁(13)有一定间隔的第二壁(14)、和连接第一壁(13)与第二壁(14)的内加强筋,其中,由第一壁向中空部侧突出而构成的第一内加强筋(13a)、(13b)的端面和第二壁14向中空部侧突出而构成的第二内加强筋(14a)、(14b)的端面连续对接为整体而构成内加强筋。
文档编号B65D19/32GK101678919SQ20088001825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7日
发明者远藤治弘 申请人:京洛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