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903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处理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图像形成装置等输出的片材成摞(部揃元)地对 齐堆集,进行装订成册等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涉及对将处理后的片 材摞输出到下游侧的堆叠盘的片材摞输出机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已知的这种片材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等输出的片材 进行对齐堆集并装订成册,然后进行开孔处理、盖章处理等后处理, 将处理后的片材摞收纳在堆叠盘上。因此,将处理盘设置在排纸路径 的下游侧、再将堆叠盘设置在其更下游侧,将依次输出的片材对齐堆 集在该处理盘上、利用装订组件等进行后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片材 摞收纳于连续设置在处理盘的排纸口的堆叠盘上。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2006-256729中,在排纸路径的下游侧形 成层差、设置处理盘,在该处理盘上设置碰到片材端进行限制的止动 器和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装置。然后将从排纸路径输出的片材对齐堆 集在处理盘上,利用制动器将该片材进行定位,利用装订装置进行装 订成册。因此,需要从该处理盘向下游侧的堆叠盘输出处理后的片材 摞的片材摞输出机构。
上述的日本专利^^开2006-256729中的片材摞输出机构采用以下
结构,即,装载有从处理盘的片材支撑面的一端起沿着另一端移动的
环形带等承载部件,在该承载部件上设置与盘上的片材后端卡合的片 材卡合部件(片材卡合爪)。并且,通过使该承载部件沿着盘移动,利
用片材卡合爪推出片材的后端,由此进行输出。
虽然在日本专利/〉开2006-256729中没有记载,但该片材卡合爪 在处理盘的片材宽度方向隔开距离设置左右一对,利用该左右一对的 卡合爪将片材摞沿着盘推出。并且,该片材卡合爪在处理盘的后方侧
4在隔开距离的待机位置(初始位置)待机,在处理盘上堆集片材、进 行后处理后,从该待机位置向片材输出方向前进、与片材后端边卡合。 然后,将该片材摞沿着处理盘的片材支撑面向下游侧的堆叠盘输出。
如上所述,在将堆集在盘上的片材摞向下游側的堆叠盘输出时, 目前釆用利用环形带等使片材卡合爪从盘的一端向另 一端移动的输出 机构。这种情况下, 一体连接环形带等承载部件和片材卡合爪,利用 带的移动使片材卡合爪向片材输出方向移动位置。然后,片材卡合爪 沿着处理盘的片材支撑面旋转或进行往复运动。
这样的现有的片材摞输出机构一体连接环形带等承载部件和片材 卡合爪。并且,该片材卡合部件形成如下结构,即,为了在处理盘的 基端部与片材摞的后端边卡合而在其后方侧待机,并且,在处理盘的
前端部、在向下游侧的堆叠盘推出的位置送出片材。因此,具有片材 卡合部件的移动行程长、装置大型化的缺点。
并且,已知现有的片材卡合爪由于是由与片材摞的后端边卡合的 突起爪形成的,因此,在将片材摞送到下游侧的堆叠盘上时,将片材 摞从处理盘向堆叠盘推落,从而不能将片材摞井然有序地堆积收納在 堆叠盘上,具有不能整齐收容的缺点。
因此,希望将该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夹住地推出、输出,并且,将 该片材摞送到堆叠盘上时使之无落差地到达堆叠盘。由此,在使片材 摞沿着处理盘移动时,不会发生皱褶、折角等问题,同时可井然有序 地收纳在堆叠盘内。
本发明者提出了在将处理盘上的片材摞输出到下游侧的堆叠盘上 时,夹持片材摞的后端边地输出的机构的方案(例如特愿)。在此,如 果将该夹持机构装载在带等承载部件上,则会遭遇到装置大型化的问 题。
因此,本发明者考虑了可向片材摞输出方向自由移动位置地将夹 持机构等片材卡合部件装载在带等承载部件上,将该片材卡合部件在 与托盘上的片材摞卡合的初期位置存储成与承载部件重叠的姿势,在 将片材摞向堆叠盘输出的输出位置、将其位置移动成从承载部件向前方突出的姿势。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在将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向下游侧的堆叠盘输 出时,片材摞不会发生褶皱、折角等,可井然有序地收纳在堆叠盘上 的片材处理装置。而且,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可小型地、紧凑地构成 输出片材摞的片材摞输出机构的片材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构成。片材处理装置具有 依次输出片材的排纸路径(后述的第一输入路径Pl);将来自上述排 纸路径的片材堆集成摞状的处理盘29;设置在上述处理盘的下游侧、 收容来自该处理盘的片材的堆叠机(后述的堆叠盘21);为了将片材 摞向着上述堆叠机输出而设置在上述处理盘的片材摞输出机构100。 上述片材摞输出机构由可向上述处理盘的片材摞输出方向移动地设置 的承载部件110和与上述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卡合的片材卡合部件105 构成,上述片材卡合部件可向片材摞输出方向位置移动地搭载在上述 承载部件上。
上述承载部件110具有沿着上述处理盘29使该承载部件向片材摞 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的承栽驱动机构114,上述片材卡合部件105 具有沿着上述承载部件110使该片材卡合部件向片材摞输出方向进行 位置移动的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
控制上述承载驱动机构114和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的控制机构 167对上述承载驱动机构进行控制,使上述承载部件从上述处理盘的 基端向前端移动,该控制机构控制上述卡合部件驱动机构,使之在与 上述承载部件重叠的基端存储位置和从上述承载部件起向片材摞输出 方向突出的前端输出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控制机构具有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在上述片材卡合部件在 基端收容位置的状态下、使上述承载部件从上述处理盘的基端向前端 进行往复运动;第二动作控制模式,在使上述承载部件静止在上述处 理盘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使上述片材卡合部件从基端收容位置向着 朝片材摞输出方向突出的前端输出位置移动;以及第三动作控制模式,使上述承载部件从上述处理盘的基端向前端移动、而且使片材卡合部
件向着朝片材摞输出方向突出的前端输出位置移动;上述控制机构在 装置启动时在上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和/或上述第二动作控制模式下 进4亍初始动作。
上述片材卡合部件由把持堆集在上述处理盘上的片材摞的夹持部 件构成,该夹持部件具有夹持解除机构。
上述承载部件驱动机构和上述卡合部件驱动机构在输出上述处理 盘上的片材摞时,可使上述承载部件和片材卡合部件分别向相反方向 移动,上述片材卡合部件在与上述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卡合以及/或向上 述堆叠盘上投放片材时,使片材卡合部件向承载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反 方向移动,使上述片材卡合部件静止或减速。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由依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和对来自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构成, 上述片材处理装置具有上述的构成。
本发明由于在将处理盘上的片材摞输出到下游侧的堆叠盘上时, 对与片材摞卡合的片材卡合部件和使该片材卡合部件沿着盘从一端向 另一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承载部件进行位置控制,使片材卡合部件可向 片材摞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地搭载在承载部件上,在基端位置使片 材卡合部件与承载部件重叠,在前端输出位置使片材卡合部件从承载
部件向堆叠盘侧突出,因此,具有以下效果。
与片材摞的端边缘卡合的片材卡合部件在利用承载部件从处理盘 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时,在基端存储位置被位置控制成与承载部件重 叠的存储姿势,在前端输出位置被位置控制成从承载部件向片材摞输 出方向突出的输出姿势,因此,整个片材摞输出机构的移动行程缩短, 可小型、紧凑地形成装置。
并且,由于片材卡合部件可向片材摞输出方向位置移动地搭载在 承载部件上,因此,例如以规定的速度使承载部件向输出方向移动时, 可将片材卡合部件控制在与片材摞卡合(包括夹持)的最佳速度。因 此,也可使片材卡合部件相对于例如以规定的速度移动的承载部件相
7对静止,可切实进行片材摞的卡合动作和卡合解除动作。
即,在通过夹持片材摞输出的夹持部件构成片材卡合部件的情况 下,在处理盘的基端部夹住片材摞时,也可使夹持部件相对予以规定 的速度移动的承载部件静止,可切实稳定地把持片材摞。同样,将片 材摞转送到堆叠盘上时,也可通过使夹持部件静止或减速切实输出片 材摞。因此,在输送片材摞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损坏,并且,在收纳在 堆叠盘上时收纳姿势也不会紊乱。
而且,本发明具有在上述片材卡合部件在基端收容位置的状态下 使上述承载部件从处理盘的基端向前端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一动作控制 模式、和在从处理盘的基端向前端移动后使承栽部件向着使片材卡合 部件向片材摞输出方向突出的前端输出位置移动的第二动作控制模 式,由此,在装置的初始时,可在第一动作控制模式下迅速设定成初 期状态,在输出片材摞时,可在第二动作控制模式下输出片材摞。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图1的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片材处理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3是图2的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位的说明图。
图4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引导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8a、 8b和9c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夹持机构的说明图,图8a 是夹住片材摞的状态,图8b是解除夹住片材摞的状态,图9c是将片 材摞向堆叠盘输出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至图10d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动作状态说明图,图10a表 示第一待机位置状态,图10c表示后退到第二待机位置的初期状态。
图lle至图llg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动作状态说明图,图lle表 示第二待机位置的状态,图llf表示夹住片材摞的状态,图llg表示输出片材摞的状态。
图12h至图12k是片材摞输出机构的动作状态说明图,图12h表 示将片材摞转送到堆叠盘上的状态,图12i表示将片材摞输出到堆叠 盘上的状态,图12j表示将片材摞刚装载在堆叠盘上后的状态,图12k 表示恢复到第 一待机位置后的状态。
图13是图3的装置上的堆叠盘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14a至图14c是图3的装置上的堆叠盘的升降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表示将片材从排纸路径收纳到堆叠盘上的状态,图14b表示将 片材从排纸路径对齐堆集在处理盘上的状态,图14c表示将片材摞从 处理盘向堆叠盘上输出的状态。
图15a和图15b是图2的装置上的边缘装订机构的说明图,图15a 表示其整体构成,图15b表示向片材宽度方向的移动机构。
图16是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上的控制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就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有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B的图像形成系统 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后处理装置B的具体构成的说明图,图3是其 主要部位的说明图。
[图像形成系统的构成I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片材 处理装置,以下相同)B构成。并且,后处理装置B的输入口 23a与 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口 3连接,后处理装置B将用图像形成装置A 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装订,收纳在堆叠盘21和鞍形盘22上。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I
根据图1就图像形成装置A进行说明。该图像形成装置A从供纸 部1向图像形成部2输送片材,在图像形成部2向片材上印刷,然后, 从排纸口3排出。供纸部l,将多种尺寸的片材收纳于供纸盒la、 lb 内,将指定的片材一张张地分离、向图像形成部2供给。图像形成部 2例如设置静电鼓4、设置在其周围的打印头(激光发光器)5和显影器6、转印充电器7和定影器8,利用激光发光器5在静电鼓4上形成 静电潜像,并利用显影器6将调色剂附着在其上,利用转印充电器7 将图像转印在片材上,利用定影器8进行加热定影。将这样形成了图 像的片材依次从排纸口 3排出。图示9是循环路径,是双面印刷的路 径,使从定影器8向表面侧进行了印刷的片材通过转向路径10翻转正 反面后,再次向图像形成部2供给,向片材的背面侧进行印刷。这样 进行了双面印刷的片材在转向路径IO上进行正反翻转后,从排纸口 3 排出。
图示11是图像读取装置,利用扫描组件13扫描放置在压板12 上的原稿片材,利用无图示的光电转换元件进行电读取。该图像数据 在图像处理部进行例如数据处理后,转送到数据存储部14,然后向上 述激光发光器5输送图像信号。并且,图示15是原稿输送装置,是将 收容在堆叠盘16上的原稿片材向压板12供给的送纸器装置。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上设置图16所示的控制部(控制 器)150,通过控制面板18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指定片材尺寸、 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印刷份数、指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 缩小印刷等印刷条件。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上,上述扫描组 件13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转送来的图像数据积蓄在数据 储存部17,图像数据从该数据储存部17向緩沖存储器19转送,数据 信号从该緩冲存储器19依次向激光发光器5转送。
从上述控制面板18输入指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印刷、 黑白/彩色印刷等图像形成条件的同时,也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该后 处理条件可选择例如"打印输出模式"、"装订加工模式"、"册子加工模
式,,等。
后处理装置的构成
后处理装置B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口 3接收形成了图像的片 材,为了进行
(i) 将该片材收容在堆叠盘21内(上述的"打印输出模式"),
(ii) 将来自排纸口 3的片材对齐成摞状、装订,然后,收纳在堆叠盘(第一堆叠盘)21内(上述的"装订加工模式"),
(iii)将来自排纸口 3的片材对齐成摞状、装订其中央,然后, 折叠成册子形状、收纳于鞍形盘(第二堆叠盘)22中(上述的"册子 加工模式")。
输入口 23a设置在后处理装置B的壳体(外壳)20上,该输入口 23a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口 3连接。并且,在壳体20内设置将来 自输入口 23a的片材对齐堆集、装订完成的第一处理部BX1,和将来 自输入口 23a的片材对齐堆集、制成册子的第二处理部BX2。在第一 处理部BX1和输入口 23a之间设置第一输入路径Pl,并且,在第二 处理部BX2和输入口 23a之间设置第二输入路径P2,将来自输入口 23a的片材向第一处理部BX1和第二处理部BX2分开引导。在输入口 23设置输入辊25、片材传感器Sl和将片材向上述第一或第二输入路 径P1、 P2分开的路径转换机构(挡板部件)24。
在第一输送路径Pl上,緩冲路径P3设置在打孔组件60和处理 盘29之间。设置该緩冲路径P3是为了在对对齐堆集在处理盘上的片 材摞进行装订等后处理动作中、使送到输入口 23a的后续片材暂时滞 留。因此,在第一输入路径P1上,在到达处理盘29的路径上游侧, 如图2所示,在壳体20的竖直方向分叉设置緩冲路径P3。使来自第 一输入路径Pl的片材转向、滞留在该路径上。因此,在对对齐堆集 在处理盘29上的片材摞进行后处理(后述的边缘装订处理)时,使送 到输入口 23a的后续片材暂时滞留,在将处理盘29的处理片材输出后, 可将该路径中的后续片材转送到处理盘29。
上述第一输入路径Pl大致水平方向地设置在由壳体20构成的装 置外壳的上部,在该第一输入路径Pl的下游侧设置第一处理部BX1, 在其下游侧设置堆叠盘21。并且,上述第二输入路径P2沿大致竖直 方向地设置在壳体20的下部,在该第二输入路径P2的下游侧设置第 二处理部BX2,在其下游侧设置鞍形盘22。另外,在上述第一输入路 径Pl上,后述的打孔组件60设置在输入口 23a和第一处理部BX1 之间。在上述第二输入路径P2上,修整组件卯设置在第二处理部BX2和鞍形盘22之间。
在上述第 一输入路径Pl上,排纸辊25和排纸口 25x设置在路径 出口端,排纸传感器S2设置在该排纸口 25x上,检测通过该第一输入 路径Pl的片材、检测卡纸和计算片材通过的数量。并且,在该排纸 口 25x的下游侧形成层差,设置下述的处理盘29。并且,输送辊27 设置在上述第二输入路径P2上,在其下游侧形成层差,设置堆集引 导件45。
[第一处理部的构成

上述的第一处理部BX1由设置在第一输入路径Pl上的处理盘 29、 i殳置在该处理盘29上的边缘装订组件31以及才交准才几构51构成。 [处理盘的结构
处理盘29由合成树脂板等形成,具有用于装载支撑片材的片材支 撑面29a。该片材支撑面29a在排纸口 25x的下游侧形成层差地设置, 装载收纳来自排纸口 25x的片材。图示的片材支撑面29a形成比片材 的排纸方向长度短的长度尺寸,支撑来自排纸口 25x的片材的后端部, 将片材前端部支撑(桥式支撑)在堆叠盘21的最上面的片材之上。
在上述处理盘29上设置片材端部限制机构32,碰到来自排纸口 25x的片材后端(或者也可以是前端)地排列。并且,在处理盘29的 上方设置将输入到盘上的片材转送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32的转向辊 (第一摩擦旋转体、以下同样)26 (可动辊26a、固定辊26b)、校准 机构51以及侧面整合才几构34。以下就各构成进行说明。 [角装订模式I
控制CPU161的构成是在利用后述的装订机构(边缘装订组件) 31将对齐堆集在处理盘上的片材摞装订在一起时,将左右的整合板 34L、 34R向片材宽度方向移动规定的量进行调整(才7七7卜)。这 在装订片材角时、将装订机构31向该位置移动的装置构成的情况下, 装置在片材的宽度方向形成大型化。因此,图示的装置在角装订模式 时,通过向相同的方向驱动左右的整合板34L、 34R的位移电才几MZ1、 MZ2相同的量,可调整处理盘上的片材摞。[片材摞输出机构的构成
在上述处理盘29上设置将处理后的片材摞输出到下游侧的堆叠 盘21上的片材摞输出机构100。该片材摞输出机构IOO设置在上述处 理盘29的底部,由向片材支撑面29a的上方突出、与片材摞卡合的片 材卡合部件105和搭载支撑该片材卡合部件105的承载部件110构成。 图4是片材摞输出机构100的立体构成的说明图,图5是平面构成的 说明图,图7是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片材摞输出机构100由片材卡合部件105和承载部 件110以及卡合部件驱动才几构127和承载部件驱动才几构114构成。片 材卡合部件105由可动夹具105a和固定夹具105b构成。并且,承载 部件110搭载片材卡合部件105,从处理盘29的基端部(后处理位置) 向前端部(摞输出位置)进行往复运动。以下就各构成进行说明。
[片材卡合部件
片材卡合部件105由与堆集在处理盘上的片材摞的后端边卡合的 突起片、夹具等卡合部件构成,设置在形成于处理盘29的片材支撑面 29a上的导槽20G内。如图5所示,在处理盘29上,在处理位置和设 置在该处理盘29的下游侧的堆叠盘21之间,导槽29G沿片材摞输出 方向(以下只称为"摞输出方向")形成。图中示出了在片材宽度方向 具有间隔地形成两个导槽29Gl、 29G2,在该左右的导槽29G1、 29G2 上分别如下地设置片材卡合部件105。
图示的片材卡合部件105由夹住处理盘29上的片材摞的后端边、 进行输出的夹具机构形成。如图4和图8所示,可动夹具105a和固定 夹具105b通过枢销(连接轴)106相互摆动地连接。并且,在可动夹 具、固定夹具两个夹具之间设置加力弹簧107,使得可动夹具105a的 前端钳夹部105ax和固定夹具105b的前端钳夹部105bx总是压接(参 照图8a )。
因此,上述固定夹具105b可沿输出方向位置移动地嵌合支撑在形 成于承载部件IIO上的导槽115上。并且,上述可动夹具105a的后端 部利用连接弹簧117与内置于承载部件110的移动带116连接。因此,若后述的承栽部件110的移动带116向图8所示的左方向移动,则固 定夹具105b和可动夹具105a在其前端钳夹部105ax、 105bx压接的 状态下向片材摞输出方向移动(图8a的状态)。如果该移动带116向 图8的右侧逆移动,则可动夹具105a以枢销106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 摆动,前端钳夹部105ax离开固定夹具105b的前端钳夹部105bx,解 除钳夹(图8b的状态)。 [承载部件
以下就搭栽支撑上述的片材卡合部件(以下称为"夹具部件"(机 构))105的承载部件IIO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8所示,该承载部件 110由承载夹具部件(机构)105的适当形状的机架部件构成,被可沿 着形成在处理盘29上的导槽29G向片材摞输出方向移动地支撑。
就该支撑结构进行说明。承载部件110的后端部110b可沿着图5 所示的滑动部件119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地被支撑。并且,承载部件110 的前端部110a可沿着下述的环形导槽29Ga形成环形地往复运动。通 过这样,搭载在承载部件110上的夹具部件(机构)105在向处理盘 上突出的上部通路从待机位置向输出位置移动,将片材摞向堆叠盘21 上输出,然后,在隐没在处理盘内的下部通路复原到待机位置。图示 111是设置在承载部件110的前端部的导销,与环形导槽29Ga嵌合。 [滑动部件
如图5所示,上述滑动部件119被嵌合支撑在设置于处理盘29 底部的导轨121上,被以规定的行程可向与导槽29G相同的方向(图 5的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地支撑。驱动旋转轴125架设该滑动部件119 上,承载部件110的后端部110b与该驱动旋转轴125进行轴连接。该 轴连接状态如图8所示,承载部件110利用其后端部110b的驱动旋转 轴125在片材摞输出方向以规定的行程进行往复运动地连接,同时, 其前端部110a可以该驱动旋转轴125为中心地摆动。另外,后述的驱 动臂(曲柄部件)126与上述滑动部件119连接,利用该驱动臂(曲 柄部件)126在规定的行程间往复运动。并且,后述的移动带116的 驱动带轮与上述驱动旋转轴125连接,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与该驱动旋转轴125连接。 [环形导槽
在上述导槽29G的左右侧壁上形成相互相对的环形导槽29Ga(参 照图5)。形成在上述承载部件110的前端部110a上的导销111被嵌合 支撑在该环形导槽29Ga上。如图6所示,该环形导槽29Ga形成沿着 处理盘的片材支撑面29a、具有上部移动通路U3a和下部移动通路 113b的环形形状。并且,上述导销lll从待机位置向输出位置沿着上 部移动通路113a移动(去路),从输出位置到待机位置沿着下部移动 通路113b移动(回路)。
如上所述,滑动部件119和环形导槽29Ga支撑的承载部件110 如图6所示地从待机位置向堆叠盘21侧移动时,导销111沿着上部移 动通路113a,承载部件110以大致水平的姿势移动。并且,从堆叠盘 21向待机位置复原时,导销111沿着下部移动通路113b,承载部件 110在倾斜的状态下移动。
并且,如图6所示,引导设置于片材卡合部件(可动夹具部件) 105a上的导销108的环形槽112形成在导槽29G上。可动夹具105a 和固定夹具105b沿着该环形槽112移动。
并且,如后所述,搭载在上述承载部件IIO上的片材卡合部件(夹 具部件)105在承载部件110的导销111被上部移动通路113a引导、 向片材摞输出方向移动时,片材卡合部件(夹具部件)105成为向处 理盘29的上方突出的动作姿势,在导销111被下部移动通路113b引 导、向待机位置移动时,片材卡合部件(夹具部件)105成为沉入导 槽内的待机姿势。根据图10至图12、在后面就该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这样构成的承载部件IIO上,在片材摞输出方向 的前后设置一对带轮130a、 130b,移动带116挂在该带轮之间。并且, 一方的驱动带轮130b被轴支撑在上述的驱动旋转轴125上。因此,利 用该驱动旋转轴125的旋转,片材卡合部件(夹具部件)105可在与 承载部件IIO重叠的基端存储位置(后述的图10a的状态)和从承栽 部件110向片材摞输出方向突出的前端输出位置(后述的图12h的状态)之间移动。
[片材卡合部件的搭载结构I
上述的承载部件110设置在处理盘29的底部,在其上部搭载片材 卡合部件(夹具部件)105。如上所述,片材卡合部件(夹具部件)105 的可动夹具105a通过枢销106与固定夹具105b的上部连接。因此, 该固定夹具105b可向片材摞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地支撑在承载部 件110上。图示的115是形成在承载部件IIO上的滑动导槽,固定夹 具105b嵌合支撑在该导槽115上。并且,可动夹具105a被枢销106 可摆动地支撑在固定夹具105b上,其后端部利用连接弹簧117与内置 于承载部件IIO上的移动带116连接。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承栽 部件110和片材卡合部件(夹具部件)105分别具有承载驱动机构114 和卡合部件驱动一;L构127。承载驱动机构
如图5所示,上述承载部件110利用驱动旋转轴125与滑动部件 119连接(结合)。因此,如图8概念化地所示,轴销122—体形成在 滑动部件119上,在该轴销122上嵌合驱动臂126。该驱动臂126与 驱动电机MH连接,利用曲柄部件以轴支撑在装置机架上的摆动轴 131为中心地摆动。并且,驱动臂126与轴销122进行沟槽(长孔) 连接。因此,如果利用驱动电机MH使驱动臂126前后移动规定的角 度,则滑动部件119以规定的行程向前后进行往复运动。承载部件110 的后端部110b利用该驱动臂126的前后移动以直线轨迹进行前后移 动,其前端部110a沿着环形导槽29Ga以环形轨迹进行前后移动。这 样,在承载部件110上具有沿着处理盘29使该承载部件IIO向片材摞 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的承载驱动机构114。 [卡合部件驱动机构
构成片材卡合部件(夹具部件)105的固定夹具105b和可动夹具 105a相互利用枢销106连接。并且,固定夹具105b沿着滑动导槽115 可向片材摞输出方向前后移动地支撑在承载部件110上。并且,可动 夹具105a的后端部利用连接弹簧117与承载部件110的移动带116连接(以上参照图8)。因此,如图8概念地所示,在设置于承载部件110 上的移动带116上,在其驱动带轮130b上连接驱动电机ME。该驱动 电机ME由可正反转的电机构成,如果使其向正方向旋转,则移动带 116向图8的左方向移动。可动夹具105a、固定夹具105b从动于该移 动带116的移动沿着滑动导槽115从待机位置向输出位置移动(摞输 出方向)。
并且,如果使驱动电机ME向反方向旋转,则如图8b所示,可 动夹具105a、固定夹具105b从输出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复原方向)。 与此同时,如果移动带116从待机位置进一步向其后方侧移动,则连 接弹簧117沿着驱动带轮130b向顺时针方向移动。利用该驱动带轮 130b的后退动作,连接弹簧117将可动夹具105a的后端部向下方拉 伸。此时,可动夹具105a以枢销106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前端 的钳夹部105ax向上方张开(参照图8b)。这样,片材卡合部件(夹 具部件)105具有沿着承载部件IIO使该片材卡合部件(夹具部件) 105向片材摞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的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片材卡合部件的动作
基于图10a至图12k、就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片材卡合部件(夹具 部件)105的动作进行说明。使夹具机构(夹具部件)105以"第一待 机位置Gpl""第二待机位置Gp2""钳夹位置Gp3""片材摞输出位置 Gp4""钳夹解除位置Gp5""第一待机位置Gpl"的顺序移动地控制, 其控制机构的构成之后说明。 [第一待机状态
后述的控制机构167利用装置启动时的"初始动作"(后述)使夹 具机构(夹具部件,以下相同)105向图10a所示的第一待机位置Gpl 移动。在该第一待机位置Gpl,夹具机构105成为没入处理盘29的 导槽29G内的待机姿势。如图10b所示,以该姿势输入处理盘29上 的片材碰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32进行整合。因此,片材以该姿势从排 纸口 25x对齐堆集在处理盘29上,在事先设定的片材摞的处理位置进 行后处理。[夹具机构的后退动作l
控制机构167收到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工作结束信号,使夹具 机构105向着后方側的第二待机位置Gp2后退。因此,控制机构167 使上述的驱动臂126的驱动电机MH反转规定的量。在向着该第二待 机位置Gp2后退的过程中,夹具机构105的承栽部件110的导销111 从上述的环形导槽29Ga的下部移动通路113b向上部移动通路131a 转移,该可动夹具105a向片材支撑面29a的上方突出(参照图10c)。 此时,片材的前端被可动夹具105a向上方推起,如图10d所示,片材 端部限制机构32发生弹性变形,追随片材的前端向上方弯曲变形。通 过这样保证夹具机构105圆滑的运动。
[第二待机位置状态
然后,控制机构167使驱动臂126的驱动电机MH反转规定的量 后,使其停止。然后,控制机构167使设置在承载部件IIO上的驱动 带轮130b的驱动电机ME向顺时针方向(参照图8a、 8b)旋转。这 样,可动夹具105a从图10c的钳夹姿势向图lle的钳夹解除姿势转移。 在该状态下,夹具机构105被定位在第二待机位置Gp2。
[钳夹动作l
然后,控制才几构167^f吏驱动臂126的驱动电4几MH向正方向(图 8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承载部件IIO向片材摞输出方向移动。利用 该移动、片材卡合部件位于钳夹位置(片材端部限制部件位置)。因此, 控制机构167使承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向顺时针方向(参照图 8a、图8b)旋转。这样,与移动带116连接的可动夹具105a压接在 固定夹具105b上、夹住片材摞。该控制机构167使承载部件向利用移 动带116进行移动的夹具机构105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Vb)的反方 向移动(移动速度Ve)。此时,通过调节相对于承载部件110的移动 速度Vc的移动带116的移动速度Vb,可使夹具才几构105静止。即, 通过使夹具机构105相对于处理盘上的片材向承载部件110的移动方 向的反方向移动,从片材上看,夹具机构105处于静止状态。例如使 速度Vc和Vb为相同的速度(Vc=- Vb ),夹具机构105成为静止状态。通过这样,夹具机构105以相对片材静止的状态从解除姿势向钳夹姿 势进行夹住动作。
然后,控制才几构167继续使驱动臂126的驱动电才几MH进4亍正方 向旋转,同时,使承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向逆时针方向(参照 图8a、图8b)旋转。这样,如在图8a、图8b中所说明的,利用移动 带116的移动,连接弹簧117松緩,可动夹具105a利用加力弹簧107 与固定夹具105b压接。此时,夹住处理盘上的片材摞的后端部。该状 态如图llf所示。
[片材摞输出位置移动
控制机构167使承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停止,继续进行驱 动臂126的驱动电机MH的正方向旋转。这样,被夹具机构105夹住 的片材摞沿着处理盘29从图llf的状态被转移到图llg的状态。在该 图llg的状态中,在片材摞被转送到输出位置的状态下、控制机构167 使承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向逆时针方向》走转。这样,与移动带 116连接的固定夹具105b、可动夹具105a在图12h的状态下从承载部 件110向处理盘上方突出。由此,片材摞后端被输出到堆叠盘21上, 其前端收纳于盘上的最上面的片材之上。钳夹解除状态l
然后,控制机构167暂时停止驱动臂126的驱动电机MH。这样, 承载部件110在环形导槽29Ga中下降。这样,夹具机构105在图12i 的状态下、下降到盘上的最上面的片材上。在此,控制机构167使驱 动臂126的驱动电机MH倒转。这样,承载部件110沿着环形导槽29Ga 的下部移动通路113b复原到第一待机位置侧。此时,被夹具机构105 夹住的片材摞被盘侧壁阻止、解除钳夹(图12j的状态)。 [复原状态l
进而,控制机构167继续使驱动臂126的驱动电机MH旋转,使 承载部件IIO从片材摞输出位置Gp4复原到第一待机位置Gpl。这样, 夹具机构105在图12k的状态下复原到沉没于处理盘29的导槽29G 内的状态。[边缘装订组件的构成

如图15a所示,上述后处理机构(装订机构)31由驱动器70和 夹子75构成。驱动器70由向放置在装订位置的片材摞扎入装订钉的 钉头部件70a、收容装订钉的盘部71、导动凸轮77、驱动该导动凸轮 77的装订电机MD构成。夹子75由弯曲槽75a构成,用于使扎入片 材摞的装订钉的前端弯曲。并且,边缘装订组件(后处理装置)31的 驱动器70和夹子75 —体安装在组件机架上,钉头部件70a利用导动 凸轮77向图15a的上下方向往复运动,折页三角板73和弯曲块74 内置于内部。
[堆叠盘的升降机构
根据图13就上述堆叠盘21的构成进行说明。该堆叠盘(以下称 为"升降盘")21根据片材的装载量进行上下升降地构成。升降盘21 形成装载片材的盘形状,从壳体20的侧壁向装置外部突出。因此,如 图13所示,盘基端部21a在上下两处设置导滚20r,该导滚20r被嵌 合支撑在设置于装置机架(无图示)上的升降引导件20u上。
并且,在升降盘21的底部搭载升降电机(变位机构)MS,驱动 小齿轮21p通过减速机构与该升降电机MS连接。在具有上述升降引 导件20u的装置机架上,齿条20h设置在片材装载方向(图13的上 下方向),驱动小齿轮21p与该齿条20h啮合。并且,升降电机MS 由可正反转的电机构成,在其驱动轴上设置检测旋转量的编码器(无 图示)。并且,设置用于检测装载在上述升降盘21上的最上面的片材 高度位置的水平传感器Sr。因此,通过使升降电机MS进行规定的正 反旋转,升降盘21在片材装载方向(图13的上下方向)进行位置移 动。并且,利用上述水平传感器Sr检测升降盘21的高度位置,基于 该检测结果向正反方向旋转驱动升降电机MS。利用上述编码器检测 该升降电机MS的旋转量。 [水平传感器的构成
如图13所示,上述水平传感器Sr由臂控制柄58和检测该臂控制 柄58的位置的传感器构成,动作电磁线圏SL2与上述臂控制柄58连接。并且,升降控制机构164利用排纸指示信号使该臂控制柄58上下 运动。排纸指示信号利用从排纸传感器S2例如从片材后端通过信号起 至该片材到达堆叠盘21的预计时间经过后的时间、从上述的片材摞输 出机构的动作信号起至片材摞的后端到达堆叠盘21的预计时间经过 后的时间信号,使堆叠盘21上下运动。升降控制机构
控制上述升降电机(变位机构)MS的升降控制机构(后述的控 制CPU161) 164如下地构成。首先,对将片材从排纸口 25x向堆叠盘 上转送的控制模式进行说明,从排纸口 25x利用"直线排纸模式(第二 排纸动作模式)"、"桥式输出模式(第一排纸动作模式)"、"处理片 材摞输出模式"输出片材。该输出模式例如在设定图像形成装置A的 后处理模式时选定。
并且,上述"直线排纸模式(第二排纸动作模式)"将形成图像的 片材不进行后处理直接从排纸口 25x输出。在该模式时,输送到输入 口 23a的片材向第一输入路径Pl输送,经过排纸辊25、排纸传感器 S2输送到处理盘29上。在该处理盘29上,转向辊26a在与设置于片 材支撑面29a上的从动辊26b压接的状态下向排纸方向(图14a的顺 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来自排纸口 25x的片材被输出到处理盘29 上,利用在该盘上准备的之字线路辊26a、 26b输送到升降盘21上, 堆集在其最上面的片材之上。
上述"桥式输出模式(第一排纸动作模式)"为了对形成了图像的 片材进行后处理,从排纸口 25x将其对齐堆集在处理盘29上。在该模 式时,输送到输入口 23a的片材被输送到第一输入路径Pl,经过排纸 辊25、排纸传感器S2输送到处理盘29上。在该处理盘29上准备片 材端部限制机构32、转向辊26a、校准机构51以及侧面整合机构34。 并且,来自排纸口 25x的摞状地堆集在处理盘29上的最上面的片材之 上。上述"处理片材摞输出模式"将对齐堆集在处理盘上、利用边缘装 订机构31进行了装订处理的片材摞从处理盘29向升降盘21输出。因 此,在处理盘29上设置上述的片材摞输出机构100。因此,升降控制机构164将收纳于升降盘21的最上面的片材和处 理盘29的片材支撑面29a的高低差H在上述"直线排纸模式"时设定 为第一高度位置Hl,在上述"桥式输出模式"时设定为第二高度位置 H2,在上述"处理片材摞输出模式,,时设定为第三高度位置H3。按照 第一、第二、第三的高度位置的顺序增大(H1<H2<H3)地设定此时 的高低差H。如上所述,该高度位置的控制是利用水平传感器Sr检测 盘的最上面片材的位置,以该检测信号为基准,使升降电机MS旋转 规定的量、设定高低差H。
将上述第一高度位置Hl设定成最上面片材和片材支撑面29a的 高低差实质上为零。即,设定成使输送到片材支撑面29a的排纸片材 顺畅地输入最上面的片材之上。此时,考虑到最上面的片材的后端巻 曲而上翘、由于控制误差而使得最上面的片材位于上方,将最上面的 片材设定成相对于片材支撑面29a稍低。
在这样考虑的同时,很难进行在每次输入片材时使处理盘29下降 一张纸的厚度的控制。因此,通常的处理盘29的构成是利用上述水平 传感器Sr检测从排纸口 25x多次反复输出片材,而后依次下送盘。因 此,将第一高度位置Hl设定在例如5mm 10mm。
上述第二高度位置H2在将片材对齐堆集在处理盘29上时,将最 上面片材和片材支撑面29a的高低差设定成至少与所装载的片材摞的 厚度相当或比其稍厚。这是由于如果将两者的高低差设定成实质上为 零,则从排纸口 25x输出的片材逐渐堆积在其上面,因此发生在每次 输入时堆集上层部的片材带走其最上面的片材、使其位置偏移的问题。 具有该位置移动问题的同时,在使升降盘21的排纸方向前方高地倾斜 设置的情况下(参照图14b),堆集在处理盘29上的片材摞弯曲,形 成排纸方向的前端侧向上方翘起的状态。由于该弯曲,对齐堆集成摞 状的片材的后端边(装订处理端)没有对齐,如果在该状态下进行装 订处理,则片材端边向前后进行移位,没有对齐。
因此,第二高度位置H2形成大于第一高度位置H1的高低差,通 过实验,根据在处理盘的片材支撑面29a上装载允许最大量的片材摞的情况下、弯曲产生的处理端边的位置偏移量弄清楚了该高低差。将
图示的第二高度位置H2设定在10mm 30mm左右。
另外,上述的升降控制机构164进行如下控制,在"处理片材摞输 出模式,,时,在使升降盘21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位置移动时, (i)通过上述装订机构31的动作结束信号或利用该信号使上述承载 部件110开始向片材输出方向移动的时间信号,启动上述升降电机 MS,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位置移动;或者(ii)从上述装订机 构31的动作结束信号起至装订处理后的片材摞到达升降盘21,在片 材后端就要落到最上面的片材之上之前,启动升降电机MS,从第二 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位置移动。
并且,升降控制机构164控制处理盘29的片材支撑面29a和升降 盘21之间的高低差(上述第三高度位置H3 ),在片材摞的后端下降的 过程中解除夹具部件(机构)105的夹持。因此,片材摞以小落差緩 和地下落堆集在最上面的片材之上。由此,可保持堆集在升降盘21 上的片材的排列性。基于图12j、通过如上所述夹具部件105向复原 方向的移动,片材摞被盘侧壁挡住,解除钳夹地解除该夹具部件(机 构)105的夹持。该夹具部件105向复原方向的移动和盘侧壁构成钳 夹解除机构(无图示)。 [控制结构的说明I
根据图16的框图就上述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结构进行说明。图 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以下称为"本体 控制部")150和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以下称为"后处理控制部") 160。本体控制部150具有图像形成控制部151、供纸控制部152和输 入部153。并且,通过设置在该输入部153上的控制面板18 i史定"图 像形成模式""后处理模式"。如上所述,图像形成模式设定打印输出份 数、片材尺寸、彩色/黑白印刷、方文大/缩小印刷、双面/单面印刷以及 其他图像形成条件。并且,本体控制部150根据该设定的图像形成条 件、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151和供纸控制部152,在规定的片材上形 成图像后,从本体排纸口 3依次排出片材。与此同时,通过来自控制面板18的输入而设定后处理模式。该后 处理模式设定成例如"打印输出模式""边缘装订加工模式""片材摞折 叠加工模式"。因此,本体控制部150向后处理控制部160传递后处理 的加工模式和片材数量、份数信息和装订模式(一处装订还是两处以 上的多处装订)信息。与此同时,本体控制部150每当图像形成结束 后,向后处理控制部160传递工作结束信号。 [后处理控制部
后处理控制部160具有根据所指定的加工模式而使后处理装置B 动作的控制CPU161、存储动作程序的ROM162以及存储控制数据的 RAM163。并且,该控制CPU161由对输送到输入口 23a的片材进行 输送的"片材输送控制部164a"、在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片材上打孔 的"打孔控制部164p"、控制向处理盘29的片材的对齐堆集的"片材堆 集动作控制部164b"、对堆集在处理盘29上的片材摞进行装订处理的 "边缘装订动作控制部164c"、对堆集在堆集引导件45上的片材摞进 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控制部164d"以及剪裁对齐折叠处理后的片 材摞的"修整控制部164f,构成。 [片材输送控制部l
上述的片材输送控制部164a与上述的第一输入路径Pl的排纸辊 25的驱动电机(无图示)的控制回路连接,并且,接收来自设置在该 输入路径上的片材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该片材输送控制部164a针 对来自输入口 23a的片材、根据后处理模式、控制路径转换机构24。 该控制是在图像形成装置A上设定的后处理模式为"打印输出模式"、 "边缘装订模式"时,将片材向第一输入路径Pl引导。该控制利用来 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指示信号、使输入辊23和排纸辊25向排纸 方向驱动旋转,基于来自片材传感器S1的片材检测信号,使路径转换 机构24动作,向第一输入路径P1引导片材。另一方面,在后处理模 式选择了"片材摞折叠加工模式"时,使路径转换机构24动作,向第二 输入路径P2引导片材。
[片材堆集动作控制部片材堆集动作控制部164b在将后处理模式设定为"打印输出模 式"或"边缘装订加工模式"时,控制上述之字线路辊26、校准机构51 和片材摞输出机构100。该片材堆集动作控制部164b为了将片材堆集 在处理盘29上,与上述之字线路辊26上的升降电机MY的驱动回路 和校准机构51上的步进电机MC的驱动回路连接。并且,利用来自 设置在排纸口 25x的排纸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使之字线路辊26从待 机位置向片材卡合位置移动,将输入处理盘29上的片材向堆叠盘21 侧转送。之后,在将片材后端输入盘上后的预计时间后,使之字线路 辊26反转,将片材向着设置在处理盘上的片材端部限制机构32输送。
并且,在上述片材堆集动作控制部164b上,与设置在处理盘上的 整合板34L、 34R的位移电机MZ1、 MZ2的驱动回路连接。并且,利 用整合板34L、 34R对通过之字线路辊26输送来的片材进行靠近宽度 的整合。因此,上述片材堆集动作控制部164b根据片材的尺寸在规定 的范围使左右的整合板34L、 34R向片材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
上述片材堆集动作控制部164b接收设置在上述盘排纸口 29x的传 感器机构(微动开关)138的检测信号,利用来自该传感器机构138 的信号判断盘排纸口 29x是否开口。并且,片材堆集动作控制部164b 与根据堆集在处理盘29上的片材的装载量改变上述传感器机构138 的高度位置的步进电动机MT的驱动回路连接。 [边缘装订动作控制部
边缘装订动作控制部164c是在将后处理模式设定成"边缘装订加 工模式"时,控制上述的装订机构(边缘装订组件)31、片材摞输出机 构100以及堆叠盘21的升降电机MS。因此,图示的装置是在设定后 处理模式时,在设定加工模式的同时,利用无图示的模式设定机构设 定多装订加工模式(以下称为"多装订模式,,)和单装订加工模式(以 下称为"单装订模式")。在"多装订模式"时,在片材摞的多处进行装订, 在"单装订模式"时,在片材摞的一处进行装订。
因此,边缘装订动作控制部164c在"多装订模式"时,使上述的片 材摞输出机构100位于第一待机位置(图10a的状态,前方待机位置),在单装订模式时,使片材摞输出机构100位于第二待机位置(图lie 的状态,后方待机位置)。这是由于在"多装订模式,,(多处装订)时, 因使装订组件向片材宽度方向移动的关系,使片材摞输出机构IOO(可 动夹具105a、固定夹具105b)在装订位置(后处理位置)的下游侧待 机,而在无需使装订组件移动的单装订模式时,使片材摞输出机构100 在装订位置的上游侧待机。因此,边缘装订动作控制部164c与驱动电 机MH的驱动回路和驱动电机ME的驱动回路连接,驱动电机MH设 置在使片材摞输出机构100的承载部件110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臂 126上;驱动电机ME与移动带116的带轮连接。
并且,上述边缘装订动作控制部164c在启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 系统或后处理装置B时,控制上述驱动电才几MH和驱动电机ME, 4吏 片材摞输出机构100实行"初始动作"。此时,控制部164c在进行初 始动作时,使片材摞输出机构100从初始位置起如图10、图ll所示, 从图10a的笫一待机位置向图10c的后退位置、然后向图lle的第二 待机位置移动,从该第二待机位置向图llf的钳夹位置移动,在图llg 的输出位置停止。通过上述的驱动电机MH的旋转控制进行该动作。 并且,在"多装订模式"时,从图llg的输出位置复位到图10a的第一 待机位置,并且,在单装订模式时,从图llg的输出位置复位到图lie 的第二待机位置,结束"初始动作"。
而且,上述边缘装订动作控制部164c与内置于处理盘29的边缘 装订组件31和堆集导轨45的中间装订组件40的驱动电机MD的驱 动回路连接。并且,例如从图像形成装置A利用工作结束信号控制边 缘装订组件31和中间装订机构40的各驱动电机MD,进行装订动作。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控制部使后处理装置B进行以下的处理动作。
"打印输出模式"
在该模式下,图像形成装置A例如从第一页起在连续的文件上形 成图像,从本体排纸口 3依次面朝下地输出,输送到第一输入路径P1 上的片材被向排纸辊25引导。因此,利用在排纸口 25x检测到片材前 端的信号,在片材前端到达处理盘29的正反转辊(上述的之字线路辊)26a的预计时间后,片材输送控制部164a使正反转辊26a从上方待机 位置下降到盘上,使该正反转辊26a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 进入处理盘29上的片材利用该正反转辊26a向着堆叠盘21输出,收 纳在该盘上。这样,依次将后续的片材向堆叠盘21输出,堆积收纳在 该盘上。
因此,在该打印输出模式下,利用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了图像的 片材经过后处理装置B的第一输入路径Pl、收容在堆叠盘21上,例 如,以面朝下的姿势从第一页依次按照n页的顺序装载收纳在上方。 在该模式下,片材不导入上述第二输入路径P2。 [装订加工模式
在该模式下,图像形成装置A与上述的模式相同,将连续的文件 从第一页至n页的顺序形成图像,以面朝下的状态从本体排纸口 3排 出,输送到第一输入路径P1的片材被向排纸辊25引导。因此,利用 在排纸口 25x检测到片材前端的信号在片材前端到达处理盘29的正反 转辊26a的预计时间后,片材输送控制部164a使正反转辊26a从上方 待机位置下降到盘上,使该正反转辊26a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然后,在片材后端输入处理盘29上的预计时间后,片材输送控制部 164a使正反转辊26a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这样,从排纸口 25x进入的片材沿着第一输入路径Pl转向输送到处理盘29上。通过 反复该片材输送,在处理盘29上,连续的片材以面朝下的状态堆集成 摞状。
另外,片材每次堆集到上述处理盘29上时,控制CPU161使无图 示的侧面整合板动作来整合堆集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位置。然后,控制
CPU161利用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工作结束信号使边缘装订组件31 动作,将堆集在处理盘上的片材摞的后端边装订在一起。该装订动作 结束后,控制CPU161使片材摞输出机构100移动。这样,被装订上 的片材摞被输出到堆叠盘21上收纳。由此,对利用图像形成装置A 形成的连续片材进行装订,收纳在堆叠盘21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具有依次输出片材的排纸路径,将来自所述排纸路径的片材堆集成摞状的处理盘,设置在所述处理盘的下游侧、收容来自该处理盘的片材的堆叠机,以及为了将片材摞向着所述堆叠机输出而设置在所述处理盘的片材摞输出机构,所述片材摞输出机构由可向所述处理盘的片材摞输出方向移动地设置的承载部件和与所述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卡合的片材卡合部件构成,所述片材卡合部件可向片材摞输出方向位置移动地搭载在所述承载部件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 件具有沿着所述处理盘使该承载部件向片材摞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 的承载驱动机构,所述片材卡合部件具有沿着所述承载部件使该片材卡合部件向片 材摞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的卡合部件驱动机构。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承控制,使所述承载部件从所述处理盘的基端向前端移动,并且,该控 制机构控制所述卡合部件驱动机构,使之在与所述承载部件重叠的基 端存储位置和从所述承载部件向片材摞输出方向突出的前端输出位置 之间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 构具有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在所述片材卡合部件在基端收容位置的状态 下、使所述承载部件从所述处理盘的基端向前端进行往复运动;第二动作控制模式,在使所述承载部件静止在所述处理盘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片材卡合部件从基端收容位置向着朝片材摞输出方向突出的前端输出位置移动;以及第三动作控制模式,使所述承载部件从所述处理盘的基端向 前端移动、而且使所述片材卡合部件向着朝片材摞输出方向突出的前 端输出位置移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 构在装置启动时在所述第一动作控制模式和/或所述第二动作控制模 式下进行初始动作。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卡 合部件由把持堆集在所述处理盘上的片材摞的夹持部件构成,该夹持部件具有夹持解除机构。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时,可使所述承载部件和片材卡合部件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所述片材卡合部件在与所述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卡合以及/或向所述堆叠盘上投放片材时,使承载部件向与所述片材卡合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8. —种图像形成系统,由依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和对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构成,所述片材处理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在将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向下游侧的堆叠盘输出时,片材摞不会发生褶皱、折角等,可井然有序地收纳在堆叠盘上的片材处理装置。该片材处理装置具有依次输出片材的排纸路径(第一输入路径P1);将来自上述排纸路径的片材堆集成摞状的处理盘(29);设置在上述处理盘的下游侧、收容来自该处理盘的片材的堆叠机(堆叠盘21);以及为了将片材摞向着上述堆叠机输出而设置在上述处理盘的片材摞输出机构(100),上述片材摞输出机构由可向上述处理盘的片材摞输出方向移动地设置的承载部件(110)和与上述处理盘上的片材摞卡合的片材卡合部件(105)构成,上述片材卡合部件可向片材摞输出方向进行位置移动地搭载在上述承载部件上。
文档编号B65H37/00GK101565134SQ20091013280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2日
发明者齐藤隆 申请人:立志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