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4123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电器产品,尤其是导线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一种可收卷的导线盒,要么只有一端导线可以拉伸,要么必须两端 同步拉伸导线才可使用,一端拉伸而另一端不拉会产生导线从卷线盘上脱落或卡塞住不能 使用的弊病,导致使用者的繁复和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入、输出端的导线可以单独拉伸和收卷的导线盒。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线盒,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卷线盘、第二卷 线盘、第一涡卷弹簧、第二涡卷弹簧、第一导线、第二导线、隔板、第一收卷按键和第二收卷 按键;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纳内腔;所述第一卷线盘和第二卷线 盘均位于容纳内腔内并且分别转动支撑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所述隔板隔置在第一卷 线盘与第二卷线盘之间;所述第一卷线盘上具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收卷按键铰接在第一 壳体上且第一收卷按键上具有第一齿牙,第一齿牙与第一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二卷线盘上 具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收卷按键铰接在第二壳体上且第二收卷按键上具有第二齿牙,第 二齿牙与第二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一卷线盘的朝向第二卷线盘的面上具有第一导电圈和第 二导电圈,所述第二卷线盘的朝向第一卷线盘的面上具有与第一导电圈对应设置的第三导 电圈和与第二导电圈对应设置的第四导电圈;所述第一导电圈与第三导电圈电接触,第二 导电圈与第四导电圈电接触;第一卷线盘上卷绕有第一导线,第一导线一端的两根电线分 别与第一导电圈和第二导电圈电连接;第二卷线盘上卷绕有第二导线,第二导线一端的两 根电线分别与第三导电圈和第四导电圈电连接;第一涡卷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卷线盘装连, 另一端与第一壳体装连;第二涡卷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卷线盘装连,另一端与第二壳体装连。所述隔板上与第一导电圈、第二导电圈、第三导电圈、第四导电圈相对应处开有若 干通孔,通孔内装有第一导电珠和第二导电珠,第一导电珠的一侧与第一导电圈电接触,另 一侧与第三导电圈电接触,第二导电珠的一侧与第二导电圈电接触,另一侧与第四导电圈 电接触。所述第一卷线盘上的第一导电圈和第二导电圈上均有突起的上导电触角,该上导 电触角抵在第二卷线盘上的对应的第三导电圈和第四导电圈上。所述第二卷线盘上的第三导电圈和第四导电圈上均有突起的下导电触角,该下导 电触角抵在第一卷线盘上的对应的第一导电圈和第二导电圈上。所述第一卷线盘上的第一导电圈上有突起的上导电触角,该上导电触角抵在第二 卷线盘上的对应的第三导电圈上;所述第二卷线盘上的第四导电圈上有突起的下导电触 角,该下导电触角抵在第一卷线盘上的对应的第二导电圈上。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定位卡槽,所述隔板上具有定位卡头,定位卡头嵌在定位卡槽内。所述第一收卷按键铰接在第一壳体的铰支轴上且装连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的另 一端装连在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收卷按键铰接在第二壳体的铰支轴上且装连有第二扭 簧,第二扭簧的另一端装连在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的中部具有第一壳体中孔,第二壳体的中部具有第二壳体螺母,一 锁紧螺钉穿过第一壳体中孔与第二壳体螺母螺纹连接,第一壳体上具有卡槽,第二壳体上 具有卡头,卡头与卡槽卡合。所述第一导电圈、第二导电圈、第三导电圈和第四导电圈均具有导电珠滚动轨道。所述第一导电圈、第二导电圈、第三导电圈和第四导电圈均具有导线焊接定位脚。采用上述结构后,第一卷线盘上卷绕的第一导线可以单独拉伸,并通过第一齿轮 与第一齿牙的配合,使第一导线的伸出到符合要求的长度;不用时,揿按第一收卷按键使第 一齿牙与第一齿轮脱离,第一卷线盘在第一涡卷弹簧的作用下回转,使第一导线自动收卷 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容纳内腔中;同理,第二导线也可以单独拉伸和收卷,第一、 第二导线的操作彼此不受影响,不需要输入、输出端的导线同步拉伸,因此导线不易脱落, 也不易卡塞住而拉不动。本发明改变了市场上普通导线盒的导线散乱放置的状态;本发明 任何一端导线都可任意拉伸,而且两端的导线拉伸长度可以不一致,操作十分方便。


以下对照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描述,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3为图2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沿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沿C-C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去掉隔板后的视图; 图7为图6在导线拉伸后的视图8为图1中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隔板的组装结构主视图9为图8的俯视图10为图9沿D-D线的剖视图11为图1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主视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13为图11的仰视图14为图1中的第二壳体的结构主视图15为图14的俯视图16为图14的仰视图17为图1中的第一绕线盘的结构主视图18为图17的仰视图19为图17的俯视图20为图19沿E-E线的剖视5图21为图1中的第二绕线盘的结构主视图22为图21的俯视图23为图21的仰视图24为图23沿F-F线的剖视图25为图1中的第一、第三导电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6为图1中的第二、第四导电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7为图1中的第一收卷按键、第二收卷按键的结构示意图28为图27的俯视图29为图1中的隔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0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31为图30中的第一绕线盘的结构主视图32为图31的仰视图33为图30中的第二绕线盘的结构主视图34为图33的俯视图35为图30中的第一导电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0中的第二导电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0中的第三导电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图30中的第四导电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 29所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一种导线盒,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 体2、第一卷线盘3、第二卷线盘4、第一涡卷弹簧5、第二涡卷弹簧5’、第一导线6、第二导 线7、隔板8、第一收卷按键9和第二收卷按键9’ ;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 并形成容纳内腔20 ;所述第一卷线盘3和第二卷线盘4均位于容纳内腔20内并且分别转 动支撑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所述隔板8隔置在第一卷线盘3与第二卷线盘4之 间;所述第一卷线盘3上具有第一齿轮3-1,所述第一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一壳体1上且第 一收卷按键9上具有第一齿牙9-1,第一齿牙9-1与第一齿轮3-1相配合;所述第二卷线盘 4上具有第二齿轮4-1,所述第二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二壳体2上且第二收卷按键9’上具 有第二齿牙9’ -1,第二齿牙9’ -1与第二齿轮4-1相配合;所述第一卷线盘3的朝向第二 卷线盘4的面上具有第一导电圈3-2和第二导电圈3-3,所述第二卷线盘4的朝向第一卷 线盘3的面上具有与第一导电圈3-2对应设置的第三导电圈4-2和与第二导电圈3-3对应 设置的第四导电圈4-3 ;所述第一导电圈3-2与第三导电圈4-2电接触,第二导电圈3-3与 第四导电圈4-3电接触;第一卷线盘3上卷绕有第一导线6,第一导线6 —端的两根电线分 别与第一导电圈3-2和第二导电圈3-3电连接;第二卷线盘4上卷绕有第二导线7,第二导 线7 —端的两根电线分别与第三导电圈4-2和第四导电圈4-3电连接;第一涡卷弹簧5的 一端与第一卷线盘3装连,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装连;第二涡卷弹簧5’的一端与第二卷线 盘4装连,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装连。如图3、5、29所示,所述隔板8上与第一导电圈3_2、第二导电圈3_3、第三导电圈 4-2、第四导电圈4-3相对应处开有若干通孔8-1,通孔8-1内装有第一导电珠12和第二导电珠12’,第一导电珠12的一侧与第一导电圈3-2电接触,另一侧与第三导电圈4-2电接 触,第二导电珠12’的一侧与第二导电圈3-3电接触,另一侧与第四导电圈4-3电接触。如图5、6、7、10、29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上具有定位卡槽1_3,所述隔板8上具有 定位卡头8-2,定位卡头8-2嵌在定位卡槽1-3内。如图4、5、6、7、8、11、14所示,所述第一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一壳体1的铰支轴1-1 上且装连有第一扭簧1-2,第一扭簧1-2的另一端装连在第一壳体1上;所述第二收卷按键 9’铰接在第二壳体2的铰支轴2-1上且装连有第二扭簧2-2’,第二扭簧2-2’的另一端装 连在第二壳体2上。如图3、4、6、10、13、14、15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的中部具有第一壳体中孔1_4,第 二壳体2的中部具有第二壳体螺母2-4,一锁紧螺钉13穿过第一壳体中孔1-4与第二壳体 螺母2-4螺纹连接,第一壳体1上具有卡槽1-5,第二壳体2上具有卡头2-5,卡头2_5与卡 槽1-5卡合。如图20、24、25、26所示,所述第一导电圈3_2、第二导电圈3_3、第三导电圈4_2和 第四导电圈4-3均具有导电珠滚动轨道14。如图19、20、23、24、25、26所示,所述第一导电圈3-2、第二导电圈3-3、第三导电圈 4-2和第四导电圈4-3均具有导线焊接定位脚15。如图3、4、6、13、15、18、20、22、24所示,所述第一卷线盘3和第二卷线盘4分别转 动支撑在第一壳体1的支撑轴1-6和第二壳体2的支撑轴2-6上;第一涡卷弹簧5的一端 嵌装在第一卷线盘3的第一卡槽3-4中,另一端装连在第一壳体1的支撑轴1-6上;第二涡 卷弹簧5’的一端嵌装在第二卷线盘4的第二卡槽4-4中,另一端装连第二壳体2的支撑轴 2-6 上;
如图1、2、3、4、5、6、7所示,所述第一导线6的外端连接有第一电插头10 ;第二导线7的 外端连接有第二电插头11。当然,也可以不连接任何电插头。如图18、22、27、28所示,所述上卷线盘3的上齿轮3_1和下卷线盘4的下齿轮4_1 均为棘轮,上收卷按键9的上齿牙9-1和下收卷按键9’的下齿牙9’ -1均为棘爪。如图30 38所示,并参见图1、2,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一种导线盒,包括第一 壳体1、第二壳体2、第一卷线盘3、第二卷线盘4、第一涡卷弹簧5、第二涡卷弹簧5’、第一 导线6、第二导线7、隔板8、第一收卷按键9和第二收卷按键9’ ;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 体2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纳内腔20 ;所述第一卷线盘3和第二卷线盘4均位于容纳内腔20 内并且分别转动支撑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所述隔板8隔置在第一卷线盘3与第 二卷线盘4之间;所述第一卷线盘3上具有第一齿轮3-1,所述第一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一 壳体1上且第一收卷按键9上具有第一齿牙9-1,第一齿牙9-1与第一齿轮3-1相配合;所 述第二卷线盘4上具有第二齿轮4-1,所述第二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二壳体2上且第二收 卷按键9’上具有第二齿牙9’ -1,第二齿牙9’ -1与第二齿轮4-1相配合;所述第一卷线盘 3的朝向第二卷线盘4的面上具有第一导电圈3-2和第二导电圈3-3,所述第二卷线盘4的 朝向第一卷线盘3的面上具有与第一导电圈3-2对应设置的第三导电圈4-2和与第二导电 圈3-3对应设置的第四导电圈4-3 ;所述第一导电圈3-2与第三导电圈4-2电接触,第二导 电圈3-3与第四导电圈4-3电接触;第一卷线盘3上卷绕有第一导线6,第一导线6 —端的 两根电线分别与第一导电圈3-2和第二导电圈3-3电连接;第二卷线盘4上卷绕有第二导
7线7,第二导线7 —端的两根电线分别与第三导电圈4-2和第四导电圈4-3电连接;第一涡 卷弹簧5的一端与第一卷线盘3装连,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装连;第二涡卷弹簧5’的一端 与第二卷线盘4装连,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装连。如图30 38所示,所述第一卷线盘3上的第一导电圈3_2和第二导电圈3_3上 均有突起的上导电触角16,该上导电触角16抵在第二卷线盘4上的对应的第三导电圈4-2 和第四导电圈4-3上。这时第三导电圈4-2和第四导电圈4-3最好为表面平整的圆圈,见 图37、38 ;第一导电圈3-2和第二导电圈3-3的导电触角16可以在平整的圆圈上冲压制造 出来,见图35、36。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卷线盘4上的第三导电圈4-2和第四导电圈4-3上均有突起的 下导电触角,该下导电触角抵在第一卷线盘3上的对应的第一导电圈3-2和第二导电圈3-3 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卷线盘3上的第一导电圈3-2上有突起的上导电触角16,该上 导电触角16抵在第二卷线盘4上的对应的第三导电圈4-2上;所述第二卷线盘4上的第四 导电圈4-3上有突起的下导电触角,该下导电触角抵在第一卷线盘3上的对应的第二导电 圈3-3上。本实施例中的隔板8的直径小于第二导电圈3-3和第四导电圈4-3的直径,以免 彷碍第二导电圈3-3与第四导电圈4-3之间的电接触。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如图1、2、3所示,本发明使用时,以第一个实施例为例,第一卷线盘3上卷绕的第 一导线6可以单独拉伸,并通过第一齿轮3-1与第一收卷按键9的第一齿牙9-1的配合,使 第一导线6的伸出到符合要求的长度;不用时,揿按第一收卷按键9使第一齿牙9-1与第一 齿轮3-1脱离,第一卷线盘3在第一涡卷弹簧5的作用下回转,使第一导线6自动收卷到第 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的容纳内腔20中;同理,第二导线7也可以单独拉伸和收卷,第 一、第二导线6、7的操作彼此不受影响,不需要输入、输出端的导线同步拉伸,因此导线不 易脱落,也不易卡塞住而拉不动。
权利要求
一种导线盒,其特征在于a、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第一卷线盘(3)、第二卷线盘(4)、第一涡卷弹簧(5)、第二涡卷弹簧(5’)、 第一导线(6)、第二导线(7)、隔板(8)、第一收卷按键(9)和第二收卷按键(9’);b、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纳内腔(20);c、所述第一卷线盘(3)和第二卷线盘(4)均位于容纳内腔(20)内并且分别转动支撑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所述隔板(8)隔置在第一卷线盘(3)与第二卷线盘(4)之间;d、所述第一卷线盘(3)上具有第一齿轮(3 1),所述第一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一壳体(1)上且第一收卷按键(9)上具有第一齿牙(9 1),第一齿牙(9 1)与第一齿轮(3 1)相配合;e、所述第二卷线盘(4)上具有第二齿轮(4 1),所述第二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二壳体(2)上且第二收卷按键(9’)上具有第二齿牙(9’ 1),第二齿牙(9’ 1)与第二齿轮(4 1)相配合;f、所述第一卷线盘(3)的朝向第二卷线盘(4)的面上具有第一导电圈(3 2)和第二导电圈(3 3),所述第二卷线盘(4)的朝向第一卷线盘(3)的面上具有与第一导电圈(3 2)对应设置的第三导电圈(4 2)和与第二导电圈(3 3)对应设置的第四导电圈(4 3);g、所述第一导电圈(3 2)与第三导电圈(4 2)电接触,第二导电圈(3 3)与第四导电圈(4 3)电接触;h、第一卷线盘(3)上卷绕有第一导线(6),第一导线(6)一端的两根电线分别与第一导电圈(3 2)和第二导电圈(3 3)电连接;i、第二卷线盘(4)上卷绕有第二导线(7),第二导线(7)一端的两根电线分别与第三导电圈(4 2)和第四导电圈(4 3)电连接;j、第一涡卷弹簧(5)的一端与第一卷线盘(3)装连,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装连;k、第二涡卷弹簧(5’)的一端与第二卷线盘(4)装连,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装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8)上与第一导电圈(3-2)、 第二导电圈(3-3)、第三导电圈(4-2)、第四导电圈(4-3)相对应处开有若干通孔(8-1),通 孔(8-1)内装有第一导电珠(12)和第二导电珠(12’),第一导电珠(12)的一侧与第一导电 圈(3-2)电接触,另一侧与第三导电圈(4-2)电接触,第二导电珠(12’)的一侧与第二导电 圈(3-3)电接触,另一侧与第四导电圈(4-3)电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卷线盘(3)上的第一导电圈 (3-2)和第二导电圈(3-3)上均有突起的上导电触角(16),该上导电触角(16)抵在第二卷 线盘(4)上的对应的第三导电圈(4-2)和第四导电圈(4-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卷线盘(4)上的第三导电圈 (4-2)和第四导电圈(4-3)上均有突起的下导电触角,该下导电触角抵在第一卷线盘(3)上 的对应的第一导电圈(3-2)和第二导电圈(3-3)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卷线盘(3)上的第一导电圈 (3-2)上有突起的上导电触角(16),该上导电触角(16)抵在第二卷线盘(4)上的对应的第 三导电圈(4-2)上;所述第二卷线盘(4)上的第四导电圈(4-3)上有突起的下导电触角,该下导电触角抵在第一卷线盘(3)上的对应的第二导电圈(3-3)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上具有定位卡槽 (1-3),所述隔板(8)上具有定位卡头(8-2),定位卡头(8-2)嵌在定位卡槽(1-3)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卷按键(9)铰接在第一壳体 (1)的铰支轴(1-1)上且装连有第一扭簧(1-2),第一扭簧(1-2)的另一端装连在第一壳体 (1)上;所述第二收卷按键(9 ’)铰接在第二壳体(2 )的铰支轴(2-1)上且装连有第二扭簧 (2-2 ’),第二扭簧(2-2 ’)的另一端装连在第二壳体(2 )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中部具有第一壳体 中孔(1-4),第二壳体(2)的中部具有第二壳体螺母(2-4),一锁紧螺钉(13)穿过第一壳体 中孔(1-4)与第二壳体螺母(2-4)螺纹连接,第一壳体(1)上具有卡槽(1-5),第二壳体(2) 上具有卡头(2-5),卡头(2-5)与卡槽(1-5)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圈(3-2)、第二导电圈 (3-3 )、第三导电圈(4-2 )和第四导电圈(4-3 )均具有导电珠滚动轨道(14 )。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导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圈 (3-2)、第二导电圈(3-3)、第三导电圈(4-2)和第四导电圈(4-3)均具有导线焊接定位脚 (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线盒,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卷线盘、第二卷线盘、第一涡卷弹簧、第二涡卷弹簧、第一导线、第二导线、隔板、第一收卷按键和第二收卷按键;隔板隔置在第一卷线盘与第二卷线盘之间;第一收卷按键的第一齿牙与第一齿轮相配合;第二收卷按键的第二齿牙与第二齿轮相配合;第一卷线盘具有第一导电圈和第二导电圈,第二卷线盘第三导电圈和第四导电圈;第一导电圈与第三导电圈电接触,第二导电圈与第四导电圈电接触;第一导线一端的两根电线分别与第一导电圈和第二导电圈电连接;第二导线一端的两根电线分别与第三导电圈和第四导电圈电连接。本发明输入、输出端的导线可以单独拉伸和收卷。
文档编号B65H75/48GK101986475SQ20101054759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7日
发明者杨全国 申请人:常州市亚细亚吸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