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4191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用于装订片材堆的图像形成系统(参见日本专利NO.388M10),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多个装订单元,诸如粘接剂涂敷单元、半成品装订单元、订书钉装订单元和临时装订单元等。此外,已知一种如下的片材后处理根据将片材装订在一起的难度从多个装订单元中选择装订单元(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 2004-155537)。此外,已知一种通过在片材中形成舌状件并将舌状件插入切口中而将片材装订在一起的文档装订装置(参见日本专利No. 354624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降低当在片材处理装置中传送片材堆时片材堆的被装订部分受到损坏的风险,其中,片材处理装置能够利用多种装订处理将片材堆装订在一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片材在一起叠置成片材被对齐的片材堆;第一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一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一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第二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二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布置单元,其布置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使得所述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与所述第二片材堆的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部分所通过的区域不重叠,并且使得在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的传送路径上,所述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和所述第二片材堆的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部分所通过的区域在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以及传送单元,其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并且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被设置在不同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片材处理装置中,第二装订单元通过使所述片材堆的一部分变形而使得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变形部分彼此接合来装订所述片材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片材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包括切割部件,其在所述片材堆中形成切口部分;舌状部分形成部件,其通过将所述片材堆部分地切割为预定形状而在所述片材堆中形成舌状部分,所述舌状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片材堆相连;以及舌状部分插入部件,其将所述舌状部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切口部分中。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片材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利用订书钉将所述片材堆装订起来。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片材处理装置中,所述布置单元沿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片材在一起叠置成片材被对齐的片材堆,每张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所述第一缘部相对的第二缘部;第一缘部对齐部件,其设置成面向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第二缘部,所述第一缘部对齐部件通过推动所述片材的第二缘部将包含于所述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一缘部对齐;第二缘部对齐部件,其设置成面向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第一缘部,所述第二缘部对齐部件通过推动所述片材的第一缘部将包含于所述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二缘部对齐;第一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一装订处理,以将由所述第一缘部对齐部件对齐的第一缘部装订在一起;第二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二装订处理,以将由所述第二缘部对齐部件对齐的第二缘部装订在一起,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分离开的位置并且距所述第一装订单元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缘部与所述第二缘部之间的距离大;以及传送单元,其传送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或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片材堆。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片材在一起叠置成片材被对齐的片材堆;第一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一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一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第二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二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传送单元,其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在所述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上放置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来的第一片材堆或第二片材堆;以及布置机构,其将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所述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上的、在与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的传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与不采用第一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利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能够利用多种装订处理将片材堆装订在一起的片材处理装置中能够降低当传送片材堆时片材堆的被装订部分受到损坏的风险。与不采用第二方面结构的装置不同,利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能够在除了利用包含在片材堆中的片材之外不使用其它部件的情况下装订片材堆。与不采用第三方面结构的装置不同,利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即使当沿片材的叠置方向施加压力时,也能够在除了利用包含在片材堆中的片材之外不使用部件的情况下装订片材堆。与不采用第四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利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能够以更大的力装订片材堆。与不采用第五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利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装订片材堆。与不采用第六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利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能够利用多种装订处理将片材堆装订在一起的片材处理装置中能够降低当传送片材堆时片材堆的被装订部分受到损坏的风险。与不采用第七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利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能够利用多种装订处理将片材堆装订在一起的片材处理装置中能够降低当传送片材堆时片材堆的被装订部分受损坏的风险。与不采用第八方面结构的系统相比,利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能够利用多种装订处理将片材堆装订在一起的图像形成系统中能够降低当传送片材堆时片材堆的被装订部分受到损坏的风险。


将参考下述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所应用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收集支撑单元周围的区域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朝图2中的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看到的收集支撑单元周围的区域的示意图;图4A至图4D是示出无钉装订装置的结构和经历无钉装订处理的片材堆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5A和图5B是示出由无钉装订装置装订在一起的片材堆的移动的示意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待由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无钉装订装置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的移动的示意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待由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订书机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的移动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已经经历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的片材堆的位置的示意图;以及图9A和图9B是示出经历了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无钉装订处理的片材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能够利用多种装订处理装订片材堆的片材处理装置中,可以采用两种类型的结构作为用于降低在传送片材堆时损坏片材堆的被装订部分的风险的结构。这两种类型的结构如下第一种类型的结构根据片材堆已经经历的装订处理来切换每个片材堆的传送路径;第二种类型的结构排出片材堆使得片材堆的被装订部分彼此偏离。<图像形成系统1>图1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所应用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和片材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2例如是利用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图像的打印机或复印机。片材处理装置3对由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形成色调剂图像的纸张片材S执行后处理。<图像形成装置2>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片材馈送单元6,其馈送待形成图像的片材S ;以及图像形成单元5,其在由片材馈送单元6馈送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2还包括片材反转装置7,其使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5形成了图像的片材S反转;以及排纸辊9,其将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排出。图像形成装置2还包括用户接口 90,其从用户接收关于装订处理的 fn息ο片材馈送单元6包括第一片材馈送支撑单元61和第二片材馈送支撑单元62,第一片材馈送支撑单元61和第二片材馈送支撑单元62上叠置有多张片材S并将片材S馈送到图像形成单元5。片材馈送单元6还包括第一片材馈送传感器63,其检测片材S是否存在于第一片材馈送支撑单元61上;以及第二片材馈送传感器64,其检测片材S是否存在于第二片材馈送支撑单元62上。<片材处理装置3>片材处理装置3包括传送装置10和后处理装置30。传送装置10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片材S,并将片材S进一步向下游传送。后处理装置30包括收集支撑单元35,片材S收集和叠置在该收集支撑单元上;以及订书机40,其将片材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片材处理装置3还包括控制器80,该控制器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操作。包含于片材处理装置3中的传送装置10包括入口辊11,其是接收经由排纸辊9 从图像形成装置2排出的片材S的一对辊;以及打孔机12,其根据需要在由入口辊11接收的片材S上打孔。传送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打孔机12的下游处的第一传送辊13和第二传送辊14。第一传送辊13是将片材S进一步向下游传送的一对辊,第二传送辊14是将片材S朝后处理装置30传送的一对辊。包含于片材处理装置3中的后处理装置30包括接收辊31,该接收辊是从传送装置 10接收片材S的一对辊。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收集支撑单元35和排出辊34。收集支撑单元35设置在接收辊31的下游,并且多张片材S被收集和叠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排出辊34是将每张片材S朝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的一对辊。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桨叶单元37,该桨叶单元进行旋转以将每张片材S朝收集支撑单元35的端导件3 (如下所述)推送。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将每张片材S的缘部对齐的捣压单元38。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排纸辊39,该排纸辊按压叠置在收集支撑单元 35上的片材S,并通过朝向前和相反的方向旋转将处于装订状态的片材S堆朝下游侧传送。 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反转传送辊73和反转排纸辊74。反转传送辊73朝着与排纸辊39传送片材S堆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传送从排纸辊39传送出的片材S堆。反转排纸辊74接收由反转传送辊73传送的片材S堆,并传送片材S堆以排出片材S堆。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订书机40利用订书钉41 (如下所述)将叠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片材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无钉装订装置50在不利用订书钉41的情况下将片材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第一开口 69和第一堆叠器70。可以利用排纸辊39将片材 S堆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到后处理装置30的外部。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出的多堆片材S可以叠置在第一堆叠器70上,从而用户可以容易地取走片材S堆。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位于第一开口 69下方的第二开口 72和位于第一堆叠器70下方的第二堆叠器71。可以利用反转排纸辊74将片材S堆经由第二开口 72排到后处理装置30的外部。经由第二开口 72排出的多堆片材S可以叠置在第二堆叠器71上,从而用户可以容易地取走片材S堆。<装订单元周围的结构>接下来将参考图2和图3描述收集支撑单元35以及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的诸如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等装置。图2是示出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的区域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朝图2中的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看到的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的区域的示意图。在图3中,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系统1的面向用户的一侧,即图1和图2中的前侧。 为了简洁明了,图3中未示出诸如排纸辊39等部件。作为支撑单元实例的收集支撑单元35包括底部部分35a,其具有供片材S叠置在上面的上表面;端导件35b,其设置在底部部分35a的周边处。如下面的详细描述,在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的区域中,朝收集支撑单元35(沿图 2中的第一移动方向Si)传送每张片材S,然后片材S的移动方向被反转,从而片材S沿着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5a向下(沿图2中的第二移动方向幻)滑动。然后,每张片材S的缘部被对齐,并形成片材S堆。片材S堆可以沿着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进一步向下移动。作为选择,移动方向可以被反转,从而片材S堆沿着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5a向上(沿图2中的第三移动方向S; )移动。端导件3 将沿着底部部分35a向下滑动的每张片材S的在片材S的移动方向上位于前端的缘部对齐。端导件3 包括对齐部分35bl,其将各张片材S的缘部对齐;臂部 351^2,其一个缘部与对齐部分35bl相连;以及旋转轴35c,其设置在臂部35 的另一缘部处。当对齐部分35bl和臂部35 旋转时,旋转轴35c用作旋转中心。因此,端导件3 设置成使得端导件3 能够围绕旋转轴35c旋转。旋转轴35c设置在底部部分35a的下部处并与每张片材S的在移动方向上位于前端的缘部大致平行。在本说明书中,表述“大致平行”、“大致垂直”和“大致矩形”分别包括平行、垂直和矩形。如图2所示,当端导件3 将沿着底部部分35a向下滑动的每张片材S的在片材S 的移动方向上位于前端的缘部对齐时,端导件3 设置成防止沿着底部部分35a的上表面滑动的片材S下落。更具体地说,端导件3 设置成使得对齐部分35bl在底部部分35a的在每张片材S(片材S沿着底部部分35a的上表面向下滑动)的移动方向上的前端(位于图2中第二移动方向S2的下游端)处包括与底部部分3 大致垂直的表面。当片材S堆沿着第二排纸传送路径(如下所述)排出时,端导件3 布置成不防止片材堆沿着底部部分35a的上表面向下移动。更具体地说,端导件35b围绕旋转轴35c 旋转成使得对齐部分35bl不阻挡第二排纸传送路径,并使得对齐部分35bl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位于旋转轴35c的下方。桨叶单元37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上方,并且在每张片材S的第一移动方向 Sl上设置在排出辊34的下游。桨叶单元37受电动机等(未示出)驱动,从而桨叶单元37 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之间的距离被改变。更具体地说,桨叶单元37可沿图 2中的箭头Ul和U2所示的方向移动。桨叶单元37朝着箭头Ul所示的方向移动到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附近的位置(桨叶单元37以实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Pb),并且朝着箭头U2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远离的位置(桨叶单元37 以虚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Pa)。桨叶单元37构造成在片材S沿着第一移动方向Sl传送来之后通过朝图2中的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而朝向第二移动方向S2沿着收集支撑单元35推动每张片材S。捣压单元38是布置单元的实例,并且包括彼此对置的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收集支撑单元35置于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 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在与第二移动方向S2相交叉的方向(图3中的竖直方向)上彼此相对置。在图3中,第一捣压器38a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下侧,第二捣压器38b 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上侧。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由电动机等(未示出) 驱动,从而使得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之间的距离改变。捣压单元38构造成将每张片材S的在片材S沿底部部分3 向下滑动的方向上延伸的缘部对齐。更具体地说,第一捣压器38a布置成可(沿箭头Cl和C2所示的方向)在收集支撑单元35附近的位置(第一捣压器38a以实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I^x)与远离收集支撑单元35的位置(第一捣压器38a以虚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by)之间移动。第二捣压器38b布置成可(沿箭头C3和C4所示的方向)在靠近收集支撑单元35附近的位置(第二捣压器38b以实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I^bx)与远离收集支撑单元35的位置(第二捣压器 38b以虚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I^by)之间移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供应到收集支撑单元35的片材S的尺寸和取向来改变第一捣压器38a的位置I^ax、Pay和第二捣压器38b的位置Pbx、Pby0排纸辊39用作传送单元的实例,并且包括第一排纸辊39a和第二排纸辊39b。第一排纸辊39a和第二排纸辊39b分别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5a的上方和下方,从而第一排纸辊39a和第二排纸辊39b在底部部分3 位于第一排纸辊39a与第二排纸辊39b之间的情况下彼此相对置。第一排纸辊39a设置成在叠置有片材S的一侧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相邻。第一排纸辊39a受电动机等(未示出)驱动,而使得第一排纸辊39a朝向或远离第二排纸辊39b移动。换句话说,第一排纸辊39a与放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上的片材S堆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第二排纸辊39b设置成在与叠置有片材S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相邻。第二排纸辊39b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第二排纸辊39b只进行旋转。第一排纸辊39a朝箭头Ql所示的方向移动到第一排纸辊39a位于收集支撑单元 35的底部部分35a附近的位置(第一排纸辊39a以虚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P》。第一排纸辊39a朝箭头Q2所示的方向移动到第一排纸辊39a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远离的位置(第一排纸辊39a以实线表示时所在的位置Pl)。在第一排纸辊39a与片材S堆接触时,第一排纸辊39a受电动机等(未示出)驱动而旋转。第一排纸辊39a朝箭头Tl所示的方向旋转以将片材S堆向上(朝第三移动方向S3)传送,或者朝箭头T2所示的方向(与箭头Tl所示的方向相反)旋转以将片材S堆向下(朝第二移动方向S》传送。可以根据供应到收集支撑单元35的片材S的数目和片材S的厚度来改变第一排纸辊39a的位置Pl和P2。将参考图1进行进一步的说明。第一开口 69在第三移动方向S3上位于第一排纸辊39a的下游。可以经由第一开口 69传送已经经历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
作为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的实例,第一堆叠器70包括可以供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出的多堆片材S叠置在上面的表面。第一堆叠器70的供片材S堆叠置在上面的表面是倾斜的。更具体地说,该表面倾斜成使得该表面的远离第一开口 69的端部位于与第一开口 69 相邻的另一端部的上方。反转传送辊73是在第二移动方向S2上位于第一排纸辊39a的下游处的一对辊。 反转传送辊73布置成沿着第二排纸传送路径(如下所述)传送片材S堆,该第二排纸传送路径是在传送片材S堆的同时将片材S堆上下反转的路径。反转传送辊73沿着与U形转弯路径类似的路径传送片材S堆。反转传送辊73在第二排纸传送路径置于反转传送辊73之间的情况下彼此相对置。反转传送辊73布置成使得朝反转传送辊73传送的片材S堆的取向不同于从反转传送辊73进一步向下传送的片材S堆的取向。虽然为了简化起见将反转传送辊73作为单对辊进行说明,但是可以提供多对辊作为反转传送辊73。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多对辊沿着第二排纸传送路径(如下所述)设置, 并且沿不同的取向进行布置使得当片材S堆通过所述多对辊时片材S堆的取向改变。反转排纸辊74是在片材S堆的传送方向上位于反转传送辊73的下游处的一对辊。反转排纸辊74构造成从反转传送辊73接收片材S堆,并且朝第二开口 72传送片材S 堆。第二开口 72设置在片材处理装置3的与设置第一开口 69的一侧相同的一侧,并且位于第一开口 69的下方。可以经由第二开口 72传送已经经历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第二堆叠器71包括可以供经由第二开口 72排出的多堆片材S叠置在上面的表面。第二堆叠器71的供片材S堆叠置在上面的表面是倾斜的。更具体地说,该表面倾斜成使得该表面的远离第二开口 72的端部位于与第二开口 72相邻的另一端部的下方。因此, 第二堆叠器71的表面沿着与第一堆叠器70的表面的倾斜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订书机 40>订书机40作为第一装订单元的实例构造成通过将订书钉41 (如下所述)逐一推入片材S中而将叠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片材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订书机40在设置有第一捣压器38a的一侧(图3中的下侧)设置成与收集支撑单元35相邻。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订书机40设置在第一捣压器38a所在的一侧,并且设置在端导件3 所在的一侧。换句话说,订书机40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设置有第一捣压器38a的一侧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设置有端导件35b的一侧之间的角部。订书机40设置在面向用户的一侧(图3中的下侧),从而可以容易地对订书机40 执行处理,诸如用订书钉41重新填充订书机40等。现在将描述由订书机40执行的装订处理。驱动订书机电动机(未示出),以使得订书机40将单个订书钉41 (如下所述)推入片材S堆中。当订书钉41被推入片材S堆中时,片材S的位于第一捣压器38a所在的一侧处的缘部被装订在一起。<无钉装订装置50>现在将参考图3和图4A至图4D描述无钉装订装置50的结构。图4A至图4D是示出无钉装订装置50的结构和经历无钉装订处理的片材堆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4A示出无钉装订装置50的结构。图4B示出形成在片材S堆中的切口 521和舌状部分522。图4C示出将舌状部分522插入切口 521中的方式。图4D示出已经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的一部分。作为第二装订单元的实例,无钉装订装置50在不使用订书钉41的情况下将叠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片材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下面将详细描述。无钉装订装置50在第二捣压器38b所在的一侧(图3中的上侧)设置成与收集支撑单元35相邻。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订书机40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设置有第一捣压器38a的一侧,并且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设置有端导件35b的一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订书机40设置在面向用户的一侧(图3中的下侧),并且设置在端导件3 所在的一侧(图3中的左侧)。此外,无钉装订装置50设置在与订书机40 相反的一侧(图3中的上侧),并且设置在端导件3 所在的一侧(图3中的左侧)。对于采用这种布置,存在两个原因,即,与工作效率有关的原因以及与装置的尺寸有关的原因。首先,将描述与工作效率有关的原因。将订书机40与无钉装订装置50彼此相比较,显然,订书机40在一段时间之后要用订书钉41重新填充,而由于无钉装订装置50不使用订书钉41,所以对于无钉装订装置50而言不必执行这种处理。因此,为订书机40执行维护的频率高于为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维护的频率。因此,与对无钉装订装置50的处理相比,可以使对订书机40的处理执行起来较便利。接下来,将描述与装置的尺寸有关的原因。如果无钉装订装置50和订书机40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相同侧,那么由于无钉装订装置50和订书机40的尺寸使得难以在无钉装订装置50和订书机40之间不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将无钉装订装置50和订书机40彼此靠近地放置。由于上述原因,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以上述方式布置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 50。接下来,将参考图4A至图4D更详细地描述无钉装订装置50的结构。无钉装订装置50包括彼此相对地布置的基板501和基部部件503。参考图4A,当片材S堆放置在基板501与底部部件502之间时,无钉装订装置50通过朝基板501 (朝图 4A中箭头F 1所示的方向)移动基部部件503将片材S装订在一起。首先,将描述基板501。基板501设置有底部部件502,底部部件502大致平行于基板501,从而片材S可以放置在基板501与底部部件502之间。基板501还设置有突出部 506,突出部506与基板501 —体地形成而朝基部部件503突出。接下来,将描述基部部件503。基部部件503包括刀片504,其切入片材S堆;以及打孔部件505,其在片材S堆中形成舌状部分522 (如下所述),并且使舌状部分522弯折以将舌状部分522插入由刀片504形成的切口部分。作为切割部分的实例,刀片504由朝向置于基板501与底部部件502之间的片材S 堆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形成。更具体地说,刀片504具有形成在其大致矩形表面中的孔眼50 ,并且包括宽度朝片材S减小的端部504b。作为舌状部分形成部件和舌状部分插入部件的实例,打孔部件505包括L形弯曲部分。打孔部件505的位于其一端处的部分用作第一部分50 ,打孔部件505的位于其另一端的部分用作第二部分50恥。打孔部件505还包括设置在L形弯曲部分处的第一部分旋转轴505r。打孔部件505可围绕第一部分旋转轴505r旋转。更具体地说,第一部分50 能够朝刀片504倾斜。 第二部分50 与基部部件503之间设置有间隙,以允许打孔部件505旋转。第一部分50 朝基板501延伸。第一部分50 设置有切割刃部分505c,该切割刃部分505c位于与第一部分旋转轴505r所在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即基板501附近的端部处。切割刃部分505c包括用于切割片材S堆以形成舌状部分522的形状的切割刃。切割刃部分505c在面向刀片504的一侧不具有切割刃,从而舌状部分522的端部52 与片材 S相连,下面将对此进行描述。第一部分50 还设置有突起部505d,突起部505d在第一部分50 的一侧,更具体地说在面向刀片504的一侧朝刀片504突出。现在将描述利用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的装订处理。首先,驱动无钉装订电动机(未示出),以朝基板501移动基部部件503。相应地, 刀片504的端部504b和打孔部件505的切割刃部分505c刺穿片材S堆。结果,如图4B所示,在片材S堆中形成切口 521和舌状部分522。通过切割片材S堆而不切割舌状部分522 的端部52 来形成舌状部分522。然后,当进一步向下推动基部部件503时,打孔部件505的第二部分50 和与基板501 —体形成的突出部506形成接触,从而导致打孔部件505围绕第一部分旋转轴505r 朝着图4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相应地,第一部分50 朝刀片504倾斜,并且打孔部件 505上的突起部505d靠近刀片504。然后,如图4C所示,舌状部分522被弯折,并且被设置在打孔部件505上的突起部505d朝图4C中箭头F2所示的方向推入刀片504的孔眼50 中。在图4C中,未示出打孔部件505。在该状态下,基部部件503远离基板501移动。当基部部件503朝图4C中的箭头 F3所示的方向向上移动时,刀片504向上移动,同时将舌状部分522卡在刀片504的孔眼 50 中。因此,如图4D所示,舌状部分522被插入切口 521中,由此将片材S装订在一起。 在该状态下,在片材S堆中在切割出舌状部分522的位置形成装订孔523。<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接下来,将参考图1至图5B描述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图5A和图5B是示出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移动的示意图。更具体地说,图5A示出从收集支撑单元35传送出的片材S堆的移动,图5B示出排到第二堆叠器71上的片材S堆的移动。此处描述的图像形成系统1仅仅利用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中的一个装置来装订各个片材S堆。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2中的图像形成单元5在第一片材S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之前的状态下,各个部件以下述方式布置。也就是说,第一排纸辊39a设置在位置Pl处,桨叶单元37设置在位置1 处。此外,第一捣压器38a设置在位置Pay处,第二捣压器38b设置在位置I^bx处。首先,利用图像形成装置2中的图像形成单元5在第一片材S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如图1所示,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第一片材S根据需要由片材反转装置7反转,并且经由排纸辊9供应至片材处理装置3。在供应有第一片材S的片材处理装置3的传送装置10中,第一片材S由入口辊11 接收,并且根据需要由打孔机12进行打孔处理。然后,第一传送辊13和第二传送辊14将第一片材S朝位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30传送。
第一片材S由后处理装置30中的接收辊31接收。第一片材S通过接收辊31,并由排出辊34朝第一移动方向Sl传送。此时,第一片材S被传送通过收集支撑单元35与第一排纸辊39a之间的空间以及收集支撑单元35与桨叶单元37之间的空间。在第一片材S在第一移动方向Sl上的前端通过收集支撑单元35与桨叶单元37 之间的空间之后,桨叶单元37从位置1 向下(朝图2中箭头Ul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此。结果,桨叶单元37与第一片材S形成接触。然后,当桨叶单元37朝图2中的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时,第一片材S受到朝图2中的第二移动方向S2的推动,从而使第一片材S 的面对端导件35b的缘部与端导件3 形成接触。然后,桨叶单元37远离第一片材S向上 (朝图2中箭头U2所示的方向)移动,并且再次设置在位置1 处。这样,第一片材S被收集支撑单元35收纳。在第一片材S的面对端导件35b的缘部到达端导件3 之后,第一捣压器38a从位置Pay朝收集支撑单元35 (朝图3中箭头C2 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I^ax。此时,第二捣压器38b保持在位置I^bx。因此,第一捣压器 38a推动第一片材S,使得第一片材S与第二捣压器38b形成接触。然后,第一捣压器38a 朝远离收集支撑单元35的方向(朝图3中箭头Cl所示的方向)移动,从而第一捣压器38a 与第一片材S分离,并且再次设置在位置Pay处。此外,当第二片材S和随后的片材S (图像形成单元5在其中每张片材上形成有色调剂图像)在第一片材S之后相继供应到后处理装置30时,桨叶单元37和捣压单元38利用与上述操作类似的操作将这些片材S的缘部对齐。更具体地说,在第一片材S对齐的状态下供应第二片材S,并且使第二片材S相对于第一片材S对齐。当供应第三片材S和随后的片材S时执行类似的处理。于是,将预定数目的片材S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作为片材S堆,并且在片材S堆中,片材S的缘部是对齐的。然后,第一排纸辊39a从位置Pl向下(朝图2中箭头Ql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P2。因此,第一排纸辊39a和第二排纸辊39b将处于对齐状态的片材S堆夹紧和保持住。接下来,利用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中的一个装置将叠置在收集支撑单元 35上的片材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当第一排纸辊39a朝向前的方向(图2中箭头Tl所示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图 2中箭头T2所示的方向)旋转时,从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被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 中的一个装置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片材S堆从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所经过的排纸传送路径可以是第一排纸传送路径或第二排纸传送路径。当片材S堆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传送时,片材S堆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到第一堆叠器70上。当片材S堆沿第二排纸传送路径传送时,片材S堆由反转传送辊 73传送并且经由第二开口 72排到第二堆叠器71上。这样,为了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片材S堆而采用的从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片材S堆的方向与为了沿第二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片材S堆而采用的从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片材S堆的方向相反。如果利用订书机40处理片材S堆,则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片材S堆,而如果利用无钉装订装置50处理片材S堆,则沿第二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片材S堆。将进一步描述从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片材S堆的操作。首先,描述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排出片材S堆的操作。然后,将描述沿第二排纸传送路径排出片材S堆的操作。在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排出片材S堆的情况下,第一排纸辊39a朝图2中的箭头Tl所示的方向旋转以从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片材S堆(朝图2中的第三移动方向S3)。那么,片材S堆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到第一堆叠器70上。在沿第二排纸传送路径排出片材S堆的情况下,端导件35b围绕旋转轴35c旋转。 结果,端导件3 移动到端导件3 不干扰片材S堆沿朝向第二排纸传送路径的方向(沿图2的第二移动方向S》移动的位置。然后,第一排出辊39a朝图2中箭头T2所示的方向旋转,以从收集支撑单元35排出片材S堆(朝图2的第二移动方向S2)。如此排出的片材S堆在被反转传送辊73上下反转的同时被传送。然后,片材S堆经由第二开口 72排到第二堆叠器71上。如上所述,分别沿彼此不同的第一排纸传送路径和第二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由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和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因此,可以降低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被装订部分受到损坏的风险。将对此进行更详细地描述。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每一个被装订部分包括沿片材S堆的厚度方向从片材S堆的表面突出的部分。例如,舌状部分522的顶端从片材S堆的表面突出(参见图4D)。此外,虽然图4D未示出,但是舌状部分522的被弯折部分在片材S堆的背面侧从片材S堆的背面突出。在存在从片材S堆的表面突出的部分的情况下,当利用装订处理连续地形成片材 S堆时,容易损坏从片材S堆的表面突出的部分。现在将描述突出部分的损坏。作为实例,将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到第一堆叠器70 上的片材S堆假设为基准片材S堆(下文中,称为基准片材堆),并且将考虑基准片材堆和紧接在基准片材堆之前排到第一堆叠器70上的片材S堆(在下文中,称为先前片材堆)。在基准片材堆和先前片材堆被独立传送并叠置在同一堆叠器上的情况下,基准片材堆以如下方式传送,该基准片材堆在与先前片材堆接触的同时沿着先前片材堆的表面滑动。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基准片材堆和先前片材堆彼此面对的表面上存在突出部分,则如果在基准片材堆与先前片材堆接触的情况下传送基准片材堆,则容易损坏突出部分。例如,当从先前片材堆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部分干涉或卡住基准片材堆的在传送方向上位于前端的缘部时,可能会损坏上述突出部分。无钉装订装置50通过处理一部分片材S而将片材S装订在一起。因此,无钉装订装置50用来将例如大约两张至十张片材S装订在一起。订书机40通过利用金属订书钉将片材S装订在一起。因此,订书机40能够装订例如大约100张片材S。结果,由订书机40 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重量可以比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重量大得多。因此,具体地说,如果先前片材堆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起来而基准片材堆由订书机40装订起来,那么由于基准片材堆的重量会导致极易损坏先前片材堆上的突出部分。为了降低从片材S堆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分被损坏的风险,可以使得突出部分, 即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被装订部分通过的区域不同于由订书机40 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所通过的区域。如上所述,可以沿不同的路径传送由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和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在这种情况下,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被装订部分通过的区域不同于由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所通过的区域。因此,可以降低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被装订部分受到损坏的风险。如上所述,当从先前片材堆的上表面上突出的突出部分干涉或卡住基准片材堆的在传送方向上位于前端的缘部时,可能损坏上述突出部分。因此,片材S堆可以在第二堆叠器71上叠置成使得从片材S堆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分面向下方。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先前片材堆上的突出部分被基准片材堆的在传送方向上位于前端的缘部损坏的风险。〈其它示例性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6A至图8描述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 排出片材S堆使得片材S堆的被装订部分彼此偏离。图6A和图6B是示出待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S的移动的示意图。图6A和图6B示出朝图2中的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看到的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的区域。在图6A和图6B中,未示出收集支撑单元35。图6A示出捣压单元38与待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S之间的位置关系。图6B示出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S的位置。图7A和图7B是示出待由订书机40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S的移动的示意图。图 7A示出捣压单元38与待由订书机40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S之间的位置关系。图7B示出由订书机40执行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S的位置。图8是示出已经由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过装订处理并且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到第一堆叠器70上的片材S堆的位置的示意图。现在将描述图3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与图6A至图8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在图3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无论待进行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装订处理还是由订书机40执行装订处理,该片材S堆都放置在恒定的位置。换句话说,片材S堆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上的恒定位置经历装订处理。在图6A至图8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待进行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装订处理还是由订书机40执行装订处理,而将片材S堆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上的不同位置。具体地说,片材S堆在与排纸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图8中的竖直方向)上放置在不同位置。更具体地说,在图8中,由无钉装订装置50 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比由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设置在更高的位置(更靠近第二捣压器38b)。为了允许在预定位置执行装订处理,在图6A至图8所示的结构中订书机40与无钉装订装置50之间的距离大于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订书机40与无钉装订装置50之间的距离。在图6A至图8所示的结构中,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布置成使得订书机40 与无钉装订装置50之间的距离大于待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的尺寸(在图8中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由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沿第二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然而,在图6A和图6B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沿同一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由订书机 4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和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在该实例中,片材
17S堆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传送。现在将参考图6A至图8更详细地描述将片材S堆设置在不同位置的结构。首先,将参考图6A和图6B描述捣压单元38和经历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的装订处理的片材S的布置方式。如图6A所示,当片材S供应到收集支撑单元35时,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设置在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5a(参见图幻远离的位置。更具体地说,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分别设置在位置Pay和I^by。片材S供应到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远离的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之间的位置。然后,如图6B所示,当片材S位于第一捣压器38a与第二捣压器38b之间(参见图6B中虚线表示的片材幻时,第一捣压器38a朝第二捣压器38b (朝图6B中箭头C2所示的方向)移动。更具体地说,第一捣压器38a从位置Pay移动到位置I^x。随着第一捣压器 38a移动,片材S朝第二捣压器3 移动,并且与设置在位置I^by的第二捣压器3 形成接触(参见图6B中实线表示的片材S)。此外,当第二片材S和随后的片材S相继供应到后处理装置30时,捣压单元38利用与上述操作类似的操作将这些片材S的缘部对齐,使得片材S与设置在位置In3y的第二捣压器3 相接触。片材S在片材S与第二捣压器38b相接触的位置经历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的装订处理。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无钉装订部分51是片材S堆的已经由无钉装订装置50 执行过装订处理的部分并且在图6B中位于片材S堆的上缘(靠近第二捣压器38b的缘部) 处。已经经历过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由排纸辊39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朝图6A和图6B 中的右侧)排出,并且被放置在第一堆叠器70上。接下来,将参考图7A和图7B描述捣压单元38和经历由订书机40执行的装订处理的片材S的布置方式。如图7A所示,当片材S供应到收集支撑单元35时,形成与图6A 所示状态类似的状态。更具体地说,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分别设置在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5a(参见图幻远离的位置Pay和I^by。片材S供应到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5a (参见图幻远离的第一捣压器38a和第二捣压器38b之间的位置。图7B所示的操作不同于图6B所示的操作。如图7B所示,当片材S位于第一捣压器38a与第二捣压器38b之间(参见图7B中虚线表示的片材幻时,第二捣压器38b朝第一捣压器38a移动(朝图7B中箭头C3所示的方向)。更具体地说,第二捣压器38b从位置 Pby移动到位置I^bx。随着第二捣压器38b移动,片材S朝第一捣压器38a移动,并且与设置在位置I^y的第一捣压器38a形成接触(参见图7B中实线表示的片材S)。此外,当第二片材S和随后的片材S相继供应到后处理装置30时,捣压单元38利用与上述操作类似的操作将这些片材S的缘部对齐,使得片材S与设置在位置Pay的第一捣压器38a相接触。片材S在片材S与第一捣压器38a相接触的位置经历由订书机40执行的装订处理。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7B中,订书钉41 (其限定片材S堆的已经由订书机40执行过装订处理的部分)位于片材S堆的下缘(第一捣压器38a附近的缘部)处。已经经历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由排出辊39沿第一排纸传送路径(朝图7A和图7B中的右侧)排出,并且被放置在第一堆叠器70上。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无钉装订装置50执行过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和由订书机40执行过装订处理的片材S堆被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部分3 上的不同位置。更具体地说,片材S堆在与片材S堆的传送方向(图8中箭头S3所示的方向) 相交叉的方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在传送片材S堆的同时,订书钉41和无钉装订部分51在与片材S堆的传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持续地位于不同位置。因此,订书钉41通过的区域不与无钉装订部分51 通过的区域重叠。同样地,如图8所示,在片材S堆放置在第一堆叠器70上的状态下,将片材S堆装订起来的订书钉41的位置与将另一片材S堆装订起来的无钉装订部分51的位置不重叠。因此,可以降低传送期间无钉装订部分51 (作为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的被装订部分)被损坏的风险。虽然上面描述了如下情况每次供应片材S时操作捣压单元38,然后在任一预定位置执行装订处理,但是操作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不将片材S从其被供应到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形成片材S堆。然后,可以利用无钉装订装置50或订书机40 在片材S被供应的位置对片材S堆进行处理,随后将片材S堆移动到对应的预定位置。更具体地说,不是每次都移动片材S,而是可以在对片材S执行装订处理之后将片材S堆朝与片材S堆的传送方向(图2中箭头S3所示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到彼此不同的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在上述实例中,将片材S对齐的捣压单元38用来将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和由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的片材S堆放置在不同位置。然而,用来将片材S 堆放置在不同位置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利用不同于捣压单元38的部件来移动片材 S堆。此外,虽然在上述实例中将片材S堆移动到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不同位置,但是作为代替,可以将片材S堆移动到另一位置。例如,可以利用布置机构在片材S堆经由第一开口 69排到第一堆叠器70上时,移动片材S堆。布置机构例如设置在第一开口 69处。当各个片材S堆通过第一开口 69时,布置机构根据片材S由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还是由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朝与片材S堆的传送方向(图8中箭头S3所示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片材S堆。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无钉装订装置50通过形成舌状部分522和切口 521来装订片材S。然而,无钉装订装置50的结构不限于此。现在将参考图9A和图9B描述无钉装订装置50的其它结构。图9A和图9B是示出经历了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无钉装订处理的片材堆的示意图。图9A示出通过形成箭头形部分执行的装订处理,图9B示出通过形成压印部分执行的装订处理。在图9A所示的装订处理中,在片材S堆的一部分处形成箭头形部分511。箭头形部分511形成为在与尖锐端部相反的端部处连接至片材S。箭头形部分511凸起,从而利用箭头形部分511与切割箭头形部分511时所形成的孔之间的摩擦力将片材S保持在一起。在图9B所示的装订处理中,通过在片材S堆的一部分处形成压印标记512而将片材S装订在一起。更具体地说,用于形成压印标记512的部件朝着从位于图9B中上侧的表面向位于相反侧的表面的方向压在片材S堆上。因此,在片材S堆的位于图9B中的可见侧的表面形成凹部(在位于相反侧的表面形成突起部),从而将片材S装订在一起。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任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片材S堆至少在其一侧具有从片材S 堆的表面突出的部分。因此,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当片材S堆相继经历装订处理时, 容易损坏从片材S堆的表面突出的部分。虽然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的位置没有移动,但是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可以沿着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周边处的轨道移动。在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可移动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片材S被装订在一起的位置。此外,可以根据片材S的尺寸或取向改变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如上所述,图像形成系统1仅仅使用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中的一个装置来装订各个片材S堆。可以任意选择使用订书机40还是使用无钉装订装置50。控制器80可以基于片材S堆中所包含的片材S的数目、片材S的种类(纸板纸、 薄纸、涂层纸等)以及片材S堆的厚度来确定使用订书机40还是使用无钉装订装置50。例如,当片材S的数目小于或等于预定数目时可以使用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片材S,而当片材 S的数目大于预定数目时可以使用订书机40装订片材S。即使当命令控制器80使用其中一个装订单元装订片材S时,如果使用由命令所选的装订单元装订片材S不合适,则控制器 80也可以将要使用的装订单元转换为其它装订单元。作为选择,控制器80可以通过用户接口 90显示命令不合适的信息。例如,控制器80可以基于片材S的种类(纸板纸、薄纸、涂层纸等)以及片材S堆的厚度来判断利用命令所选的装订单元将片材S装订在一起是否合适。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容易地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片材在一起叠置成片材被对齐的片材堆; 第一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一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一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第二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二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布置单元,其布置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使得所述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与所述第二片材堆的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部分所通过的区域不重叠,并且使得在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的传送路径上,所述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和所述第二片材堆的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部分所通过的区域在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以及传送单元,其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并且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被设置在不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装订单元通过使所述片材堆的一部分变形而使得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变形部分彼此接合来装订所述片材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包括切割部件,其在所述片材堆中形成切口部分;舌状部分形成部件,其通过将所述片材堆部分地切割为预定形状而在所述片材堆中形成舌状部分,所述舌状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片材堆相连;以及舌状部分插入部件,其将所述舌状部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切口部分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利用订书钉将所述片材堆装订起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利用订书钉将所述片材堆装订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布置单元沿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布置单元沿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布置单元沿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布置单元沿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
10.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片材在一起叠置成片材被对齐的片材堆,每张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所述第一缘部相对的第二缘部;第一缘部对齐部件,其设置成面向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第二缘部,所述第一缘部对齐部件通过推动所述片材的第二缘部将包含于所述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一缘部对齐;第二缘部对齐部件,其设置成面向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第一缘部,所述第二缘部对齐部件通过推动所述片材的第一缘部将包含于所述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二缘部对齐;第一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一装订处理,以将由所述第一缘部对齐部件对齐的第一缘部装订在一起;第二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二装订处理,以将由所述第二缘部对齐部件对齐的第二缘部装订在一起,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分离开的位置并且距所述第一装订单元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缘部与所述第二缘部之间的距离大;以及传送单元,其传送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或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片材堆。
11.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片材在一起叠置成片材被对齐的片材堆; 第一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一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一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第二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二装订处理,以将作为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传送单元,其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在所述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上放置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来的第一片材堆或第二片材堆;以及布置机构,其将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所述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上的、在与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的传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12.—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10和11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3.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4.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5.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6.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7.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8.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9.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到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20.一种片材处理方法,包括 利用第一装订单元装订第一片材堆; 利用第二装订单元装订第二片材堆;布置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使得所述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与所述第二片材堆的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部分所通过的区域不重叠,并且使得在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的传送路径上,所述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和所述第二片材堆的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部分所通过的区域在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以及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被设置在不同位置。
21.一种片材处理方法,包括将片材堆支撑在支撑单元上,所述片材堆包括以片材对齐的方式叠置在一起的片材, 每张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所述第一缘部相对的第二缘部;通过利用第一缘部对齐部件推动片材的第二缘部来将包含于所述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一缘部对齐,所述第一缘部对齐部件设置成面向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第二缘部;通过利用第二缘部对齐部件推动片材的第一缘部来将包含于所述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二缘部对齐,所述第二缘部对齐部件设置成面向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中所包含的片材的第一缘部;利用第一装订单元将由所述第一缘部对齐部件对齐的第一缘部装订起来; 利用第二装订单元将由所述第二缘部对齐部件对齐的第二缘部装订起来,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分离开的位置并且距所述第一装订单元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缘部与所述第二缘部之间的距离大;以及传送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或所述第二装订单元装订起来的片材堆。
22.—种片材处理方法,包括将片材堆支撑在支撑单元上,所述片材堆包括以片材对齐的方式叠置在一起的片材; 利用第一装订单元将作为第一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 利用第二装订单元将作为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装订起来; 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以及将所述第一片材堆和所述第二片材堆布置在传送片材堆支撑单元上的、在与所述第一片材堆或所述第二片材堆的传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其上,片材在一起叠置成片材被对齐的片材堆;第一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一装订处理装订作为第一片材堆放置在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第二装订单元,其执行第二装订处理装订作为第二片材堆放置在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布置单元,其布置第一和第二片材堆,使得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与第二片材堆的由第二装订单元装订的部分通过的区域不重叠,并且使得在第一和第二片材堆的传送路径上,第一片材堆通过的区域和第二片材堆的由第二装订单元装订的部分通过的区域在与传送路径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以及传送单元,其传送第一或第二片材堆,并且第一和第二片材堆被设置在不同位置。
文档编号B65H37/04GK102275762SQ20101059076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9日
发明者木村雅俊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