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4226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纸折叠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 切纸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日常用纸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盒抽纸 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国内市场近年来的生产重点是卷筒纸,因此对盒抽纸折纸设备研发 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盒抽纸折叠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统的盒抽纸折叠机主要结构如 图1、图2所示,它包括有呈#字形分布的左上刀轴1、右上刀轴11和左折纸辊7、右折纸 辊21,在左上刀轴1、右上刀轴11分别固定上刀,在左折纸辊7、右折纸辊21分别设置在 转动时可与上刀触碰的下切纸刀,从而达到切断纸的目的;自盒抽纸折叠机的问世以来,传 统的观点认为由于折纸辊或折纸辊与上刀轴均处于转动状态,为了保证所切纸的整齐度, 其下切纸刀采用直条形刀时,上刀轴上的上刀必然也只能采用直条形刀,如果不采用直条 形刀则会出现切纸不齐的情况,因此目前还没有人对折叠机的上刀条形结构进行改进,而 且在上刀轴与折纸辊均设置三张切纸刀的情况下,转速是相等的,而在上刀轴设置一张刀、 折纸辊设置三张下切纸刀的前提下,其转速为3 1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在如中国专利号为 CN200720062015. 6、公开(公告)日2008. 10.四、名称为一种纸成型机用的折叠切断装置的 实用新型专利,它包括两对轴向相切并可作同步反向旋转的送纸辊和折叠辊,且两折叠辊 的圆周面上分别设有呈一定间距对称错位排列的插纸组件、夹纸组件,其特点是所述两折 叠辊之间的输出端位置设有固定的断纸底刀组件,且各折叠辊的圆周面位于其夹纸组件的 后方设有可与断纸底刀组件碰接而实现剪切纸的断纸面刀组件。由于采用在两折叠辊之间 的输出端位置设置断纸底刀组件和在各折叠辊圆周面的夹纸组件后方分别设置断纸面刀 组件的结构,从而使纸在经折叠辊上的夹纸组件折叠夹住后,就可直接通过断组底刀组件 与位于该夹纸组件后方的断纸面刀组件碰接而将纸剪断。上述刀组件同样均采用直条形刀 结构。以上现有盒抽纸折叠机切纸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一、 切纸厚度有限,作业效率低由于上刀与下切纸刀均为直条形刀,触碰相切 时,刀面同时接触,对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多层纸时,则会出现无法全部切断的情况,从而无 法进一步完成下一步动作;因此,上述切纸方式及装置每次切纸厚度具有一定限制,无法提 高工作效率。噪音及震动大,影响机件寿命,切纸精度低如上所述,当刀面全部同时接触时,对 于宽度达到1. 2m以上的折叠机,采用上述切纸装置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及震动,从而也影响 了机件寿命和折叠速度,大大影响了纸的整齐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不仅提高折叠速度、整齐度,而且噪音小、而且噪音低、使用寿命更长、安装调试更方便, 更有效降低使用成本。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 置,包括两条并排配合转动的折纸辊以及两条和折纸辊配合切纸的刀轴,刀轴上固定有上 刀,折纸辊上设置有可与上刀触碰的下切纸刀,折纸辊连接有转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轴为固定式连接的定刀轴结构,固定在刀轴上的上刀为抛物线形内凹结构,上刀在 刀轴上为倾斜式安装。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上刀为薄片板型结构,通过固定板被扭曲成螺旋状 结构安装在刀轴上。所述刀轴上设置有与抛物线形上刀相配的刀槽。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切纸效率高,切纸噪音小;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减小上刀与下切纸刀之间的 同时接触面积,切纸时斜向刀如抛物线形内凹刀面与下切纸刀错时接触切断纸,因而比传 统结构的同时切断更能切割更大的厚度,相应其切纸噪音大大减小,同时刀轴及折纸辊的 震动也大为降低,从而也延长了刀具及相关机件的使用寿命,安装调试更为方便,更有效降 低使用成本;2.本实用新型装置使折叠速度更快,切纸精度,整齐度高,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切 纸,不会出现连纸切不断的状态。3.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式连接的上刀结构(即定刀轴、刀轴不能转动),无需动力 驱动,只要调整好上刀的安装斜角及上刀的内弧度,即可实现切纸动作。总之,本实用新型由于上下切纸刀之间同时接触面小,可使盒抽纸折叠机宽度更 大、速度更快提供了有效保障,以适应现代卫生纸机械生产更宽的原纸卷的要求。

图1所示为现有盒抽纸折叠机的辊轴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现有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刀具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辊轴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切纸刀具结构示意图;图5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上刀与下切纸刀切纸运动过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左上刀轴,2.右上刀轴,3.右上刀,4、右折纸辊,5、右下切纸刀, 6、左下切纸刀,7、左折纸辊,8、左上刀,10、折纸辊转动驱动机构,11、上刀与下切纸刀切纸 接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 明实施例一如图3、4所示为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包括两条在水平面上配合转动的 左折纸辊7、右折纸辊4以及两组和折纸辊配合的左右上刀轴1 (2),该左右上刀轴1 (2)与折纸辊7 (4)配合转动,其转动方向相反,折纸辊7 (4)均连接有转动驱动机构9 (10), 固定在刀轴1 (2)上的上刀8 (3)为抛物线形内凹结构。抛物线形刀成一倾斜角安装在刀 轴1 (2)上,由于上刀8 (3)为薄片状,因而,在安装在刀轴1 (2)上时扭曲成螺旋状,也可 以将刀轴安装设置为斜安装,刀轴与折纸辊成一夹角。本实施例中,折纸辊7 (4)上设置有三条下切纸刀6 (5),其安装位置沿折纸辊圆 周面均勻间隔设置,所述上刀轴上固定的上刀为一条。本实施例中切纸装置的切纸方法及工作过程如下它是在上刀轴上设置抛物线形刀,通过抛物线形内弧结构与折纸辊上的下切纸刀 刀面错时接触切纸;具体步骤是步骤一左上刀轴1逆时针旋转,当左上刀轴1上的切刀3转到切纸位置时,其抛 物线形刀的最低端与左折纸辊7上的切纸刀相接触,此时,由于上刀与下切纸刀之间的转 速差异,其两者的相对转动即补偿了由于抛物线形刀两端倾斜安装时的高度差异,使本实 用新型的抛物线形刀从低到高的每一处刀面与下切纸刀的每一处刀面逐步分时接触,起到 与直条形刀的相同的直切作用,如图5 —图7所示,即表示在切纸过程中的三个典型状态, 可以看出上刀与下切纸刀切纸接触点11的变化,这样使左上刀轴1上的抛物线形内弧刀的 刀口端面快速通过左折纸辊7上的切刀端面,从而实现切断纸;步骤二 右上刀轴1顺时针旋转,当右上刀轴上的切刀转到切纸位置时,其抛物线 形内弧刀的最低端与左折纸辊7上的切刀相接触,此时,感应开关启动带动右上刀轴加速 转动,由于上刀下切纸刀之间的转速差异,其两者的相对转动即补偿了由于抛物线形内弧 刀两端的高度差异,使本实用新型的抛物线形内弧刀从低到高的每一处刀面与下切纸刀的 每一处刀面逐步分时接触,起到与直条形刀的相同的直切作用,使右上刀轴上的抛物线形 内弧刀的刀口端面快速通过左折纸辊7上的切刀端面,从而实现切断纸;上述步骤一、二中被切断的纸经折纸辊的吸附动作完成折叠后续工序,本实用新 型与申请人早先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折纸辊的吸纸方法和结构进行结合,可以形成一完整 的盒抽纸折叠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刀轴上固定的上刀可以为二或 三张,此时,其安装位置沿刀轴圆周面均勻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其抛物线形内弧刀也可以采用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斜向设计结 构,如图8所示,并不局限于抛物线形内弧刀。在复卷打孔机中虽然也有螺旋刀的应用,然而复卷打孔机的下切纸刀辊(从位置 看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的下切纸刀)是固定不动的,其上下切纸刀辊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倾 斜角度,其不能采用水平安装方式,否则打孔时就会出现斜向打孔的情况;而本实用新型的 折纸辊是转动状况,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折纸辊与刀轴为两个相对平行设置,没有倾斜角度, 且相对转动,因此,复卷打孔机与折叠机为不同完全功能、结构也不同的两种机械,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不能得到启示,这也是盒抽纸折叠机问世以来,对于上切纸刀,人们一直采用直 条形刀的根本原因,本实用新型采用抛物线形内弧刀克服了人们传统的观念,而且弧度与 安装的倾斜角度、刀辊的圆周大小范围有关。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和附图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部分,并不能 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髓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的任何变动,都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包括两条并排配合转动的折纸辊以及两条和折纸辊 配合切纸的刀轴,刀轴上固定有上刀,折纸辊上设置有可与上刀触碰的下切纸刀,其特征在 于所述刀轴为固定式连接的定刀轴结构,固定在刀轴上的上刀为抛物线形内凹结构,上刀 在刀轴上为倾斜式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刀为薄片板 型结构,通过固定板被扭曲成螺旋状结构安装在刀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轴安装为斜 安装,刀轴与折纸辊成一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轴上设置有 与抛物线形上刀相配的刀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盒抽纸折叠机的切纸装置,包括两条并排配合转动的折纸辊以及两条和折纸辊配合切纸的刀轴,刀轴上固定有上刀,折纸辊上设置有可与上刀触碰的下切纸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轴为固定式连接的定刀轴结构,固定在刀轴上的上刀为抛物线形内凹结构,上刀在刀轴上为倾斜式安装。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折叠速度、整齐度,而且噪音低、使用寿命更长、安装调试更方便,更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文档编号B65H45/28GK201900746SQ201020646859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8日
发明者吴兆广 申请人:吴兆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