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522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
背景技术
生活中,大多数的物品需要进行密封。但是,现存的各种密封方法多为一次性的, 使用者打开容器后无法很好地再次密封,致使容器内的物品极易受潮,进而变质。固体物质由于形状相对稳定,分子间的空隙较大,在固体与固体之间被撕开后,再进行紧密结合密封,必然不可能做到完全隔绝空气。目前,市场上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密封装置,仍然不能实现完全的密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性好、使用方便的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设有内腔的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平面,所述密封平面上配合有密封带。所述内腔的数目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每个内腔上的密封平面配合有所述密封带,或所述整个容器本体上的密封平面配合一块所述密封带。所述密封带为不干胶面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内腔的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平面,所述密封平面上配合有密封带,所以,通过密封带与所述容器本体上的密封平面的配合,可以实现完全密封,极好地防止了所述内腔中的物品发生受潮而变质。而且,所述密封带可以多次使用,既实现了能源节约,又实现了快速方便的操作。由于所述内腔的数目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密封带的数目可以设置成与所述内腔的数目一致,每个所述内腔上配合一块所述密封带,或者在所述容器本体上设置一块面积较大的一块所述密封带,与所述容器本体上的密封平面相配合,这样,可使得使用者能有较多的操作选择。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个内腔时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个内腔且采用单块密封带时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个内腔且采用多块密封带时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容器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一个内腔11。所述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平面12,所述密封平面12上配合有密封带2,所述密封带2与所述密封平面12完全密封配合。所述密封带2设置为不干胶面。或者所述密封平面12上也设置有不干胶面,利用两个不干胶面之间的密封配合。实施例2: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多个内腔11。所述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平面12,所述密封平面12上密封配合有密封带2,所述密封带2设置为不干胶面。所述密封带2的数目设置为一,所述密封带2把所述多个内腔11 盖住并密封。当使用者需要从所述内腔11中取出物品时,只要撕开相对应的一块密封带2, 取出物品后再盖上密封。或者所述密封平面12上也设置有不干胶面,利用两个不干胶面之间的密封配合。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相比较,其不同点在于如图4、图5所示,所述每个内腔11上对应地设置有一块所述密封带2。当需要取出所述内腔11里的物品时,只要揭开一块所述密封带2即可,在取出物品后,可以再盖上所述密封带2。对于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只需要撕开所述不干胶密封带2即可打开开口,取出物品使用完毕后压合所述密封带2即可。所述密封带2可以重复使用,而且灭此均可达到完全密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可用于便装食品、药品、液体及其它需要密封保存的材料。在这里,在所述容器本体1上的所述密封平面12需要设置有一定的面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容器密封领域。
权利要求1.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它包括设有内腔(11)的容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平面(12),所述密封平面(12)上配合有密封带(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11)的数目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内腔(11)上的密封平面(12)配合有所述密封带(2),或所述整个容器本体(1)上的密封平面(12)配合一块所述密封带(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带(2)为不干胶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旨在提供一种密封性好、使用方便的自带密封装置的容器。本实用新型包括设有内腔(11)的容器本体(1),所述容器本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平面(12),所述密封平面(12)上配合有密封带(2),所述内腔(11)的数目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每个内腔(11)上的密封平面(12)配合有所述密封带(2),或所述整个容器本体(1)上的密封平面(12)配合一块所述密封带(2)。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容器密封领域。
文档编号B65D53/08GK202038570SQ20102067217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5日
发明者刘勇舟 申请人:刘勇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