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单元、运输架以及运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4128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单元、运输架以及运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单元。
背景技术
填充体积大约为10至30升的大型瓶体适用于人工运输,并且同时提供在容器中较大体积的液体。多数情况,公知的大型瓶体为存水器,当然还可以用于许多其它液体,诸如用在大型厨房、食品生产或工业生产中。这些大型瓶体基于重量原因而由塑料制成。为了运输,这些大型瓶体通常水平、即平放地设置在运输架中,运输架以其刚性支架结构而承受所有载荷。这种运输包装装置的缺点在于,在支架中最多能够容纳八个大型瓶体,而且对于支架的材料要求相对较高。如果采用多个支架以堆叠的形式组装成一个运输包装装置, 那么则具有较高的空间要求,这样对于存放和运输都十分不利,特别是价格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输单元,该运输单元特别适用于平板运输,其能够容纳大量的大型瓶体,而且由以堆叠形式相互叠置的运输单元构成一个便于操作的运输包装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单元的优势还在于较小的材料消耗。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输单元,包括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运输架以及大型瓶体,大型瓶体设置在运输架上,并且大型瓶体在瓶体颈部下方形成有瓶体肩部,大型瓶体配置为具有大约10至30升的填充体积,并且所述大型瓶体彼此相邻地设置在运输架的瓶体容纳格中,其中,运输包装装置配置用于在堆叠互连中进行载荷作用。运输架由平板形的盖板构成,盖板在顶侧具有瓶体容纳格;瓶体竖立设置,这就意味着,其瓶体底部相应地在盖板上的瓶体容纳格中接触所述盖板;并且,盖板在底侧上具有与瓶体容纳格对准设置的、向下突伸出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这样构成,即,使载荷在堆叠互连时从堆叠在上方的盖板经由相应接触瓶体肩部的支撑部件而传递到位于下方的盖板上。优选地,位于盖板底侧上的支撑部件、和/或盖板逐段具有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优选地,瓶体容纳格各自通过向上朝向的支撑件限定在盖板的顶侧。支撑件形成为中空格局。形成在盖板顶侧上的支撑件的高度小于所述大型瓶体高度的1/3,特别地小于 1/4。优选地,盖板设有用于容纳大型瓶体的瓶体头部的开孔,其中,每个瓶体容纳格各设有一个开孔,并且开孔设置在格子中央。优选地,盖板除了突伸出的支撑部件和支撑件以外形成平面结构。优选地,支撑部件在盖板的底侧上相应配置为向下突伸出的周围封闭的环状结构,或者针对各个分段配置多个支撑部件,特别呈环状组。位于盖板底侧上的支撑部件在该支撑部件面向大型瓶体的肩部的正端面上形成圆形、倾斜结构,或者与大型瓶体的肩部结构相匹配。位于盖板底侧上的支撑部件在大型瓶体直径的一半以外、优选在三分之二以外, 为实现载荷传递而以堆叠的形式支撑在大型瓶体的肩部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架,所述大型瓶体的填充体积为10 至30升,所述运输架具有所述平板形的盖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包装装置,所述大型瓶体的填充体积为大约10至30升,所述运输包装装置具有多个所述相互叠置的运输架、竖立容纳在运输架中的大型瓶体以及平板形底板,底板设有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输单元,其主要由平板形盖板构成,在盖板上竖立设置大型瓶体,也就是使大型瓶体的底部坐落于盖板的上表面上。在盖板的底侧设有向下突伸出的支撑部件,从而用于每个容纳格。这些支撑部件这样设置,即,在运输单元以堆叠形式设置的情况下,这些支撑部件分别就位在位于下方的运输单元的瓶体上,从而使载荷由上方的盖板或从上方的运输单元经由支撑部件传递到特别是大型瓶体的肩部上,并且由此再经由瓶体最终传递到位于下方的盖板上。通过大型瓶体的竖立设置,可以在运输架中放置显著更多的瓶体,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而实现由多个运输单元相互叠加构成的紧凑的运输包装装置。通过经由支撑部件的载荷传递,就需要运输单元具有非常平整的构造,从而使用于大量的瓶体的每个支架需要较少的材料,并且对于返回的空载运输架仅需要很小的空间需求。运输架的高度仅通过向下突起的支撑部件的高度以及盖板的高度来确定,其中,支撑部件的高度基本上在大型瓶体的颈部高度的范围内。然而,在具有优势的实施方案中,盖板还具有向上突伸出的优选呈柱形的支撑件,这些支撑件彼此之间限定出瓶体容纳格并支撑住大型瓶体,然而,这些支撑件必须仅具有很小的高度。支撑件的高度在大型瓶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以下,特别在大型瓶体高度的四分之一以下。根据实际需要,支撑件的高度可以这样个别选择,即,将瓶体在底部区域上从侧面进行固定和定位。运输架设置用于叉式装卸机的咬合,并且由此使运输架可以与已经承载有大型瓶体的层一起通过叉式装卸机而放置在位于下一层的瓶体上。支撑部件相对于位于上方的瓶体容纳格中心对准设置。由此使在堆叠互连的情况下各个位于上方的盖板上的载荷经由各个接触于瓶体肩部上的支撑部件而传递到各个位于下方的盖板上。从支撑部件到大型瓶体肩部上的载荷传递具有的优点是,一方面使力传递的表面增大,并由此使特定的应力减小, 从而使薄壁的大型瓶体能够无缺陷地且可靠地进行运输。适宜地,使支撑部件形成为圆环结构,并且优选具有较大的直径,从而使在肩部区域上的支撑部件到大型瓶体肩部的外侧端部边缘的载荷传递距离显著减小。以这种方式使大型瓶体上的载荷以这样的程度减小,即,该载荷不再继续加强,而且对于该运输包装装置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惯用大型瓶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特定实施方案中,还可以在位于盖板底侧上的支撑部件中逐段设置凹部。由此实现了,将叉式装卸机的容纳面集成在运输架中,而不需要额外的空间需求。在另一个特定实施方案中,位于盖板顶侧上的瓶体容纳格由向上竖起的支撑件来限定。这些支撑件从侧面支撑住大型瓶体,并且防止大型瓶体从盖板的顶侧滑出。支撑件的支撑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拱起的,或者与大型瓶体的外侧形状相匹配。支撑件可以具有不同数量和不同的位置,只要能够确保使大型瓶体可靠地定位在运输架上就可以。还可以考虑在运输架的内部弃用支撑件,那么在此,使位于内部的大型瓶体被支撑住位于外侧的大型瓶体处。为了利于提高支撑件的稳定性,使盖板在底侧通过附加的肋条而获得支撑。 此外还具有优势的是,支撑件形成中空布局,从而使运输架的重量减少,而且尽可能减少对材料的使用。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特定实施方案中,盖板设有开孔,这些开孔分别设置在各个瓶体容纳格的中央,并且用于容纳位于下方的瓶体头部。为了便于将运输架放置在位于下面一层的大型瓶体上,具有优势地,使开孔的直径明显大于瓶体头部的直径。因为许多大型瓶体在直立面中央具有向内延伸的拱形结构,所以实现了,使位于下方的瓶体头部穿过开孔而容纳在这些拱形结构中,由此可以使大型瓶体以及运输包装装置的堆叠的高度和空间需求降低。在又一个具有优势的实施方案中,运输架的盖板具有平面结构,而且支撑件及其端面具有封闭结构。在一个具有优势的实施方案中,位于盖板底侧上的支撑部件形成一个向下突伸出的周围封闭的环状结构,或者对于每个格子呈环状围绕设置多个支撑部件。这些环形的支撑部件通过到达大型瓶体的肩部区域的端部边缘的恒定距离而确保实现了大型瓶体在肩部区域上的均勻载荷。由此,避免个别区域上出现载荷极值,而且实现了运输包装装置的最高承载性能。为了实现从支撑部件到大型瓶体肩部的承载载荷的尽可能大面积的传递,以及为了避免意外出现载荷极值,有利的是,使支撑部件的各面形成圆形、倾斜结构,或者与大型瓶体的肩部结构相匹配。此外还可以考虑,使所述面径向在两个方向上延长,从而实现尽可能大面积的载荷传递。由前述内容可知,具有优势的,使大型瓶体的肩部外缘到位于大型瓶体肩部上的支撑部件的力传递区域的距离尽可能维持很小。在此经证实有意义的是,使位于盖板底侧上的支撑部件在大型瓶体直径的一半以外、优选在三分之二以外支撑在大型瓶体的肩部上。本实用新型的运输架适宜地由塑料一体制成,特别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即使在这样的运输架上运输很多个大型瓶体(约15个大型瓶体)的情况下,也能使盖板的厚度、以及还有支撑部件和支撑件的侧壁厚度保持很小,其中,壁厚可以在2至8毫米的范围内,特别为2至5毫米。经由瓶体进行载荷传递在容纳标准尺寸的饮料瓶的饮料箱领域内是公知的,但是并不公知的是,对于平板式运输架要容纳多于10个大型瓶体,特别是15个大型瓶体。由于尺寸、较大重量、特别还由于多个运输架相互叠加在平板上进行运输的情况,使这些大型瓶体水平地、即平放地设置,并且每个运输架只能最多放置8个瓶体,才能使运输架承受住该
较大重量。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这样的运输架,该运输架用于以竖立设置的方式容纳大型瓶体,并且还涉及一种这样的运输包装装置,该运输包装装置具有多个堆叠连接的运输单元,其中,在一个这种运输包装装置中优选采用一个位于下方的平板式底部,该底部在侧面上优选各设有两个叉式装卸机咬合凹座或咬合开孔。由此使运输包装装置在使用中可以采用四个运输架,并因此在这些运输架上运输60个瓶体,而且同时具有很小的空间需求。
接下来,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示出图1为运输包装装置以倾斜角度从上方观察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用于成列设置的大型瓶体的运输架以倾斜角度从上方观察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运输架以倾斜角度从下方观察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可成列调换设置的大型瓶体的运输架以倾斜角度从上方观察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的运输架以倾斜角度从下方观察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运输包装装置的侧视图;图7为运输包装装置沿图6所示截面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运输包装装置,其具有平板型底座架1和四层相互顺序叠放的大型瓶体2,这些大型瓶体容置在运输架3上。在该实施例中对于运输架,在每个运输架3上设有大型瓶体,这些大型瓶体分成三列、每列五个。底座1形成为用于运输的平板,该平板具有叉式装卸机凹座4,以实现该运输包装装置的运输。而且,运输架3还各自具有叉式装卸机凹座5。由附图可知,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运输架的底部构件具有平板测量量度,其中,这种运输架通常所采用的平板的尺寸在1100X 1100毫米、800X 1200毫米、1000X 1200毫米或1200 X 1200毫米的范围内,其中,运输架针对这些平板尺寸配置。此处指的是这种平板的惯用标准测量量度。也就是说,运输架的平板大概具有这样的平面尺寸,即,使平板式底座架的运输容置面基本上全部得到利用。图2示出了一种具有呈平面或平坦形式的盖板6的运输架,从该运输架的顶侧向上突伸出柱形支撑件7。在平板的拐角上设有对应的支撑件8。支撑件7具有多个支撑面 9,用于将瓶体放置在盖板6上;然而,拐角支撑件8仅各具有一个支撑面10。这些支撑件分别沿着平行列设置,其中,每四个支撑件相互之间形成用于大型瓶体的容纳格11。显然, 在图2的盖板6上一共可以相邻且前后相继设置一共15个大型瓶体。在每个瓶体容纳格11的中央各设有一个开孔12,使分别位于下一层的大型瓶体的颈部可以插入到该开孔中。盖板6还在边缘上环绕地设有包围颈圈13,该包围颈圈从盖板6垂直向下延伸。在盖板6的底侧上、针对每个容纳格各设一个与开孔12同轴的支撑部件14,在图 4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支撑部件形成为环形支撑部件14。在运输架的堆叠过程中,支撑部件 14以其支撑面15支撑在位于下一层的大型瓶体的肩部上。这样就实现了,载荷从盖板经由支撑部件直接作用到瓶体的肩部上,并由肩部再作用到位于下方的盖板上。由向上突伸出的支撑件7、8通过它们的支撑面9、10将大型瓶体侧向地支撑在盖板6的容纳格中,并且进一步各个大型瓶体的瓶体头部和瓶体颈部则咬合到堆叠在上方的盖板6的开孔12中,所以当运输架以堆叠连接的方式相互叠置互连而形成运输包装装置时,确保实现了大型瓶体在运输架内的稳定支撑,或者在由多个相互叠置设置的运输架构成的运输包装装置内的稳定支撑。为了使载荷优化地在叠置堆中通过瓶体传递,使支撑部件14的直径这样确定, 即,使其直径尽可能接近于大型瓶体的立足面的外半径,从而使载荷尽可能直接地经由支撑部件、瓶体列而传递到位于下方的盖板6上。对于载荷传递还适宜的是,支撑部件14由围绕的环状结构形成,然而这并不是必须的。换句话说,在盖板6底侧上还可以采用多个环绕的、特别是呈环状成组的支撑部件,以替换单个的周围封闭的环形结构。如图2显著所示,在支撑部件14的边缘上设置凹部或削平部,以便构造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5,从而促使叉式装卸机的叉具的咬合。在此,根据图2所示,在长边2上设有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5,然而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将凹座设置在图2的短边上。 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将凹座设置在包围颈圈13的区域上。支撑件7、8的高度是任意设置的,但是适宜地这样确定较低的高度,即,使整个高度刚好还具有适合于形成容纳格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支撑件的高度小于大型瓶体高度的1/3,特别小于1/4。支撑件7、8在堆叠互连的情况下并不用于载荷传递,它们仅起到侧面支撑瓶体的作用。仅为了清楚示出盖板6的底侧,在图2中以敞开或截面图的形式示出了两个部分。 由此可知,支撑件7以及支撑件8在拐角处配置如形成中空布局的柱形结构,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盖板6底侧上的肋条结构,特别在图3中能够清楚了解到。显然,在每个格子的开孔12和环形支撑部件14之间延伸有用附图标记18表示的肋条,设置这些肋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结构的稳定。在图3中,肋条形成为径向杆。在图3中,在支撑部件14中的一凹部也清晰地从图3和5中看出,并因此还位于相邻的支撑部件14处,由此形成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另外,在底部的拐角区域中,于两个支撑件13处设有对应的凹部,以形成叉式装卸机的咬合凹座。在图2的形成为托盘的运输架(该运输架一般总体用附图标记19来表示)中,瓶体容纳格11彼此前后成列设置,其中,一共形成三个由瓶体容纳格11构成的平行列,这三个平行列并不相互偏移。在图4的实施例中,同样设有三列由瓶体容纳格11,但是其中,中间列相对于两个外侧列位置发生偏移。因此,图4的托盘仅能够容纳14个大型瓶体。但是对于其他方面, 图4的运输架的结构基本上与图2和3的运输架19的结构相同。由图3还可以清晰看出贯穿带20,贯穿带对准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5,这些贯穿带与所接合的叉式装卸机的叉相互作用。在图4和5的实施例中没有设置对应的带, 然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支撑部件的侧壁上设置对应的凹部,从而形成对应的叉式装卸机凹座。由图5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盖板6的底部线处的肋条结构形成垂直交错的肋条, 而在支撑部件14内部的肋条结构形成为径向肋条14,从而使托盘加固。图6示出了图1所示的运输包装装置的侧视图,该运输包装装置包括一个底座1 以及一共四个相互叠置的运输架19,该底座具有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4,从而在使用图2的运输架的情况下,在该运输包装装置中一共包含75个大型瓶体。由图6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大型瓶体在瓶体颈部21或瓶体头部的下方具有轻微呈倾斜状的肩部22,如上文所述,支撑部件的支撑面15支撑在这些肩部上,并且所述肩部将上方装有大型瓶体的托盘的载荷经由瓶体作用于位于下方的盖板。由于大型瓶体在运输架中的明显竖立的设置,使在一个易于运输的运输包装装置中可以相对容纳许多大型瓶体。因此确保实现了运输架经由瓶体的稳定和可靠的互连,这些瓶体在底部区域上由支撑件侧向地固定,另外在顶部区域上通过将瓶体颈部咬合在位于上方的盖板中来固定。
权利要求1.一种运输单元,包括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运输架(19)以及大型瓶体0),所述大型瓶体设置在所述运输架上,并且所述大型瓶体在瓶体颈部下方形成有瓶体肩部,所述大型瓶体配置为具有大约10至30升的填充体积,并且所述大型瓶体彼此相邻地设置在所述运输架(19)的瓶体容纳格(11)中,其中,运输包装装置配置用于在堆叠互连中进行载荷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架由平板形的盖板(6)构成,所述盖板在顶侧具有瓶体容纳格 (11);所述瓶体( 竖立设置,这就意味着,其瓶体底部相应地在盖板(6)上的瓶体容纳格 (11)中接触所述盖板(6);并且,所述盖板(6)在底侧上具有与所述瓶体容纳格(11)对准设置的、向下突伸出的支撑部件(14),所述支撑部件这样构成,S卩,使载荷在堆叠互连时从堆叠在上方的盖板经由相应接触所述瓶体肩部0 的支撑部件而传递到位于下方的盖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盖板(6)底侧上的所述支撑部件(14)、和/或所述盖板(6)逐段具有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容纳格(11)各自通过向上朝向的支撑件(7、8)限定在所述盖板的顶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7、8)形成为中空格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盖板(6)顶侧上的支撑件 (7,8)的高度小于所述大型瓶体O)高度的1/3,特别地小于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6)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大型瓶体⑵的瓶体头部的开孔(12),其中,每个瓶体容纳格(11)各设有一个开孔(12), 并且所述开孔优选设置在格子中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除了突伸出的支撑部件 (14)和支撑件(7,8)以外形成平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14)在所述盖板(6) 的底侧上相应配置为向下突伸出的周围封闭的环状结构,或者针对各个分段配置多个支撑部件,特别呈环状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盖板底侧上的所述支撑部件(14)在该支撑部件面向所述大型瓶体的肩部的正端面上形成圆形、倾斜结构,或者与所述大型瓶体的肩部结构相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盖板底侧上的所述支撑部件(14)在所述大型瓶体( 直径的一半以外、优选在三分之二以外,为实现载荷传递而以堆叠的形式支撑在所述大型瓶体的肩部0 上。
11.一种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架,所述大型瓶体的填充体积为10至30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架具有根据前述至少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平板形的盖板(6)。
12.一种用于大型瓶体的运输包装装置,所述大型瓶体的填充体积为大约10至30升, 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包装装置具有多个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相互叠置的运输架(19)、竖立容纳在所述运输架中的大型瓶体(6)以及平板形底板(1),所述底板设有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凹座G)。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单元、运输架以及运输包装装置。运输单元包括用于叉式装卸机咬合的运输架以及设置在运输架上的、在颈部下方具有肩部的大型瓶体,大型瓶体具有大约10至30升的填充体积并且相邻设置在运输架的瓶体容纳格中,其中,运输单元为实现载荷分布以堆叠连接的方式组装成运输包装装置。运输架由平板式的盖板构成,盖板在顶侧具有瓶体容纳格;瓶体竖立地、即通过以瓶体底部分别坐落于盖板上而设置在位于盖板上的瓶体容纳格中;盖板在底侧上具有与瓶体容纳格对准设置的、向下突伸出的支撑部件,从而使载荷在堆叠连接的条件下从堆叠在上方的盖板经由各个置放在瓶体肩部上的支撑部件而传递到位于下方的盖板上。
文档编号B65D19/38GK202186577SQ20112012265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4日
发明者维托尔德·奥尔沃夫斯基, 赖因哈德·洛伦茨 申请人:舒乐阿卡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