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945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泡物包覆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折叠体两端分别接合盖体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
背景技术
以茶包所泡出的茶水具有定量、清洁等优点,使其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办公或待客的场所。一般传统的茶包结构是将茶叶置入小型包装袋内部,并于袋体上缘及另一可放于杯外的纸片之间设有一适当长度引线。上述小型包装袋通常设为扁平状,方便将多多个茶袋作较小体积的整体包装。但其缺点则是,此种传统茶袋因冲泡时,茶叶无充足的舒展膨胀空间,所以茶叶多为经碎末工艺处理之后的茶末。鉴于此种原因,近日市面上则流行使用立体茶包,该立体茶包由多面体所构成,由于其袋内空间为三角立体状,故能使袋内茶叶得到较充分的冲泡效果。然而,此类立体茶包冲泡前即已成三角立体状,不利多数茶袋的整体扁平包装作业,并且由于立体茶包呈三角立体状,使其冲泡时,立体茶包内较为角落的空间无法被有效的利用。再者,冲泡后,立体茶包中茶叶体积膨涨,使得立体茶包不易从冲泡容器中取出。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通过分离式接合设计以提升形体的稳固性,进而利于冲泡物的收纳与冲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用以容置一冲泡物以进行冲泡,该冲泡物于泡水前呈一第一状态,而于泡水时呈一第二状态,该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包括一适于水流动穿透的折叠体,其呈中空状且于内侧界定有一伸缩方向,该折叠体垂直于该伸缩方向的截面呈环状,且该折叠体形成有一折线单元,而于该折叠体相对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口 ;以及一第一盖体与一第二盖体,其分别接合于该折叠体两端以遮盖该两开口,且该第一盖体、该折叠体、及该第二盖体包围界定出一容置空间;其中,该折叠体两端能够依该冲泡物处于第一状态的体积,而通过该折线单元以沿该伸缩方向调整至一收纳位置,且该折叠体两端通过该折线单元而能沿该伸缩方向调整至一适于使该冲泡物于第二状态舒展的冲泡位置,并且通过该折叠体两端分别接合于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以使该折叠体适于泡在水中时,其两端能沿该伸缩方向调整并维持形状。较佳地,该第一盖体包含一第一盖本体及一第一拉环,该第一盖本体的相对两表面分别连接该折叠体一端及该第一拉环,该第二盖体包含一第二盖本体及一第二拉环,该第二盖本体的相对两表面分别连接该折叠体另一端及该第二拉环。较佳地,该折叠体两端分别朝内弯折接合于该第一盖本体与该第二盖本体。[0010]较佳地,该折叠体两端分别朝外弯折接合于该第一盖本体该第二盖本体。[0011]较佳地,该第一盖体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支撑体,该第一支撑体设于该第一盖本 体接合该折叠体的部位外侧,该第二盖体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二支撑体,该第二支撑体设于 该第二盖本体接合该折叠体的部位外侧。[0012]较佳地,该第一支撑体与该第二支撑体彼此相对,且当该折叠体两端处于该收纳 位置,该第一支撑体与该第二支撑体相互抵接。[0013]较佳地,该第一支撑体垂直于该第一盖本体,该第二支撑体垂直于该第二盖本体。[0014]较佳地,该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进一步包括一食品级防水胶,该第一盖 体与该第二盖体经由该食品级防水胶黏接于该折叠体两端。[0015]较佳地,该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进一步包括一引线及一纸持片,且该引 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二盖体及该纸持片。[0016]较佳地,该伸缩方向平行于铅锤线方向。[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折叠体、 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采用分离式接合设计,以使折叠体泡在水中时,折叠体两端能沿伸缩 方向调整并维持形状。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llO的流程 示意图;[0021]图3A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2]图3B为图3另一实施态样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20的流程 示意图;[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30的流程 示意图;[0025]图5A为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6]图5B为图5另一实施态样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40的流程 示意图;[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50的流程 示意图;[0029]图8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60的流程 示意图;[0030]图9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流程示意图 (一);[0031]图10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流程示意图 (二);[0032]图11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三实施例的折叠体两端位于冲泡位置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三实施例的折叠体两端位于收纳位置,且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相互抵接的示意图 '及图14为本实用新型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I折叠体11折线单元111内折线112外折线12、12,开口2第一盖体21第一盖本体22第一拉环23第一支撑体3第二盖体31第二盖本体32第二拉环33第二支撑体4食品级防水胶5引线(如棉线)6纸持片7密封包材200冲泡物(如原片茶叶)300容器(如茶杯)C伸缩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用以容置一冲泡物200 (如图9)以进行冲泡。其中,上述冲泡物200于泡水前呈一第一状态,而于泡水时呈一第二状态。附带说明一点,图1为侧视示意图,其无法直接看到内部的冲泡物200,但于实际应用时,不排除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为透明或半透明状,以使其可直接看到内部的冲泡物200。[0062]再者,所述冲泡物200于本实施例中以原片茶叶为例作说明,但于实际应用时,并 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冲泡物200亦可以是药材(如冬虫夏草)、咖啡粉(尤指非速溶 式)、养生茶、或花草茶等。[0063]再者,所述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包括一适于水流动穿透的折叠体1、一第一盖体2、及一第二盖体3。[0064]其中,上述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主要制作的材质为纸,但于实际应 用时,亦可为其它材质。举例来说,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的材质亦可为布、尼 龙、塑料、或铝箔等。[0065]再者,本实施例所述的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为分离的构件,而通过 组装方形成所述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下述先以图2来分别就折叠体1、第一 盖体2、及第二盖体3的构造作一介绍。[0066]所述折叠体I大致呈中空圆柱状且于内侧界定有一伸缩方向C,于本实施例中的 伸缩方向C相当于折叠体I的中心轴线方向,但不受限于此。再者,所述折叠体I垂直于伸 缩方向C的截面呈环状,且折叠体I形成有一大致对称于伸缩方向的折线单元11,而折叠体 I相对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口 12、12’。[0067]更详细地说,上述折线单元11包含有交错排列设置的多个形状大致相同的内折 线111与多个形状大致相同的外折线112。换言之,每一外折线112位于相邻的两内折线 111之间。所述折叠体I两端通过折线单元11而能沿伸缩方向调整,以位于一收纳位置(如 图6)与一冲泡位置(如图10)之间。[0068]所述第一盖体2包含有一第一盖本体21与一第一拉环22,上述第一盖本体21大 致呈圆形板状。[0069]其中,第一盖本体21的形体相较于折叠体I而言,较不易产生形变。具体来说, 所述第一盖本体21可通过设计其厚度(或密度、硬度)大于折叠体I的厚度(或密度、硬 度),以使第一盖本体21的形体较不易产生形变。[0070]所述第一拉环22大致呈拱形且其两端连接于上述第一盖本体21,并且第一拉环 22的中心位置(即第一拉环22远离第一盖体2的部位)大致正投影于所述第一盖本体21 的中央部位。[0071]再者,所述第二盖体3包含有一第二盖本体31与一第二拉环32,上述第二盖本体 31大致呈圆形板状且其表面积大于折叠体I另一端所围绕的开口 12’面积。[0072]其中,第二盖本体31的形体相较于折叠体I而言,较不易产生形变。具体来说, 所述第二盖本体31可通过设计其厚度(或密度、硬度)大于折叠体I的厚度(或密度、硬 度),以使第二盖本体31的形体较不易产生形变。[0073]所述第二拉环32大致呈拱形且其两端连接于上述第二盖本体31,并且第二拉环 32的中心位置(即第一拉环22远离第一盖体2的部位)大致正投影于所述第二盖本体31 的中央部位。[0074]上述已分别说明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的构造,下述将以图3至图8 大致介绍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的制造方法,其中,图3至图8为折叠体I进行 剖面的示意图。[0075]步骤S110,如图3和图3A所示,将所述第一盖体2与折叠体I 一端接合。更详细地说,上述第一盖体2是以第一盖本体21远离第一拉环22的表面外环部位以接合于折叠体I 一端,借以遮蔽上述折叠体I 一端所形成的开口 12。其中,上述第一盖体2与折叠体I的接合方式可通过食品级防水胶4进行黏接(接合)、超声波熔接方式进行熔接、或者其它合适的接合方式,在此不加以限制。须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折叠体I 一端以朝内弯折接合于第一盖本体21为例,但于实际应用时,折叠体I 一端亦可朝外弯折而接合于第一盖本体21 (如图3B所示),在此不加以设限。步骤S120,如图4所示,从所述折叠体I另一端所形成的开口 12’注入处于第一状态的冲泡物200。须说明的是,冲泡物200的数量于原则上,须保持其处于第二状态的体积不大于折叠体I位于冲泡位置时所包围的体积,但不受限于此。步骤S 130,如图5所示,将第二盖体3与折叠体I另一端接合。更详细地说,第二盖体3是以第二盖本体31远离第二拉环32的表面外环部位接合于折叠体I另一端,借以遮蔽上述折叠体I另一端所形成的开口 12’。其中,上述第二盖体3与折叠体I的接合方式可通过食品级防水胶4进行黏接(接合)、超声波熔接方式进行熔接、或者其它合适的接合方式,在此不加以限制。须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折叠体I另一端以朝内弯折接合于第二盖本体31为例,但于实际应用时,折叠体I另一端亦可朝外弯折而接合于第二盖本体31 (如图5B),在此不加以设限。步骤S140,如图6所示,依据注入冲泡物200处于第一状态的体积,而将折叠体I两端通过所述折线单元11以沿伸缩方向C调整置上述收纳位置。换言之,冲泡物200将抵接于第二盖体3,且此时第一盖体2、折叠体1、及第二盖体3所包围界定出的容积大致等于冲泡物200处于第一状态的体积,且保持冲泡物200原有的形体而不至于挤压冲泡物200而使其破碎。借此,取得适合冲泡物200放置的空间。步骤S150,如图7所示,将一引线5(如棉线)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第二盖体3的第二拉环32,并将上述引线5的另一端连接一纸持片6。其中,上述引线5与第二拉环32的连接方式,可通过引线5捆绑于第二拉环32、食品级防水胶4进行黏接(接合)、超声波熔接方式进行熔接、或者其它合适的接合方式,在此不加以限制。此外,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于制造时,可依使用者需求而选择性执行步骤S160。亦即,如图8所示,将第一拉环22与第二拉环32分别压贴于第一盖本体21与第二盖本体31上,再以一密封包材7包覆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借此,通过上述密封包材7来密封冲泡物200,使冲泡物200与外界隔绝,进而避免冲泡物200于未使用前受潮或损坏。上述已大致说明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的制造方法,下述将以图7、图9、及图10来对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的使用方法做一介绍,其中,图9和图10为折叠体I进行剖面的示意图。。需先说明的是,若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于制造时有执行步骤S160,则使用者需先将密封包材7拆除。[0090]若欲将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放入一容器(如茶杯)中冲泡,同时使 折叠体I的两端位于冲泡位置,本实施列举下述两种方式为例,但不受限于此。[0091]第一种方式如图7、图9、和图10,于冲泡前,手持第一拉环22与第二拉环32并 朝彼此远离的方向拉动,以使两端位于收纳位置的折叠体I通过折线单元11拉伸延展,再 将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沿铅锤线方向浸入盛有水的容器300中,并将纸持片 6通过引线5设置于容器300外。[0092]此时,折叠体I能够让水流从四周均匀流入,以利于冲泡物200的冲泡和舒展,并 且所述伸缩方向C即平行于铅锤线方向。[0093]其后,冲泡物200(如原片茶叶)于冲泡时会因浸水而膨胀,借以顶抵第一盖体2 与第二盖体3,使折叠体I两端自然地沿伸缩方向C上下伸展而位于冲泡位置,进而令冲泡 时处于第二状态的冲泡物200获得足够的浸泡以及舒展空间。[0094]第二种方式如图7和图10,直接将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沿铅锤线 方向浸入盛有水的容器300中,并将纸持片6通过引线5设置于容器300外。使两端位于 收纳位置的折叠体1,通过冲泡物200浸水膨胀顶抵于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以使折叠 体I两端自然地沿伸缩方向C上下伸展至冲泡位置,进而令冲泡时处于第二状态的冲泡物 200获得足够的浸泡和舒展空间。[0095]借此,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可随着容器300高度而调整或自由伸缩, 不会产生容器盖(如杯盖)无法盖合的问题产生。然而,现有立体三角状茶包若欲置放在 较小的容器时,容器盖会因茶包其中一凸角,而无法完全盖合。[0096]此外,上述冲泡物200是以原片茶叶为例,但若是如同咖啡粉(尤指非速溶式)般 浸水不会膨胀但会于水中漂浮的冲泡物200时(图未示),则可先将两端位于收纳位置的折 叠体I通过拉动第一拉环22与第二拉环32以调整至冲泡位置。[0097]经上述说明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的构造、制造方法、及使用方法后, 以下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以分离式接合设计的缘由及 诸多考虑。[0098]而主要考虑点在于,通过折叠体I两端分别接合于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以使 折叠体I泡在水中时,其两端能沿伸缩方向C调整并维持形状。[0099]具体而言,经由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的适度加固(如增加厚度、密度、或硬 度),借以使折叠体I完全浸入水中时,还能够维持原有的形状,亦即,可承载冲泡物200处 于第二状态时的重量而不至于变形。借此,使冲泡物200在冲泡时,得到完全浸泡和充分舒 展的空间。[0100]再者,通过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的适度加固,折叠体I浸泡水中时,不会因放 入水中角度倾斜或因上方注水水流冲击,造成折叠体I的重心偏差而以任意方向飘浮,致 使折叠体I部分浮出水面,让冲泡物200无法完全浸泡。并且,折叠体I也不会因冲泡物 20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重量增加,造成下垂变形,增加拉起时的困难度。[0101]另,当折叠体I两端沿伸缩方向调整至适当收纳位置时,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 可以达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冲泡物200因受到外力挤压而破碎。[0102]额外说明一点,若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为一体形成,贝U此种一体成 形结构的设计容易导致下述缺失产生[0103]所述一体形成结构浸泡水中时,容易因为放入水中角度倾斜或因上方注水水流冲击,造成所述一体形成结构的重心偏差而以任意方向飘浮,致使所述一体形成结构部分浮出水面,让冲泡物无法完全浸泡。纵使所述一体形成结构完全浸入水中时,其也会因为冲泡物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重量增加,造成下垂变形增加拉起时的困难度。无论在制造过程、运输路程、或使用过程,冲泡物易因受到上下外力挤压而破碎。欲将冲泡物装填(置入)所述一体形成结构内时,会有实施上的困难。由此可得知,本实用新型的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采用分离式接合设计,可产生较为突出且无法预期的功效。并且,通过上述一体成形缺失的说明,进而佐证出分离式设计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1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图11为侧视不意图,其无法直接看到内部的冲泡物200。然而,于实际应用时,不排除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为透明或半透明状,以使其可直接看到内部的冲泡物200。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相同处不再复述,而两者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折线单元11。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折线单元11仅具有该些形状大致相同的内折线111,而折叠体I的任两内折线111之间呈曲面状。〔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12和图1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中,图12和图13为折叠体I进行剖面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相同处不再复述,而两者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分别设有一第一支撑体23与一第二支撑体33。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支撑体23设于第一盖本体21接合折叠体I的部位外侧,且上述第一支撑体23大致垂直于第一盖本体21。同样地,所述第二支撑体33设于第二盖本体31接合折叠体I的部位外侧,且上述第二支撑体33大致垂直于第二盖本体31。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体23与第二支撑体33为彼此相对应的构造,亦即,当折叠体I两端处于收纳位置时,第一支撑体23与第二支撑体33相互抵接,以避免所述折叠体I内的冲泡物200受到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的挤压。再者,可通过第一支撑体23与第二支撑体33的高度设计,以使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于折叠体I两端处于收纳位置时的容积设计为一定值,借以冲填定量的冲泡物200,进而利于自动化生产作业。此外,所述第一支撑体23与第二支撑体33可呈环状或多个柱状的构造,在此不加以限制。〔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1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其中,图14为侧视示意图,其无法直接看到内部的冲泡物200。然而,于实际应用时,不排除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100为透明或半透明状,以使其可直接看到内部的冲泡物200。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相同处不再复述,而两者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外型。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折叠体1、第一盖体2、及第二盖体3可设计呈球状,借以呈现不同风貌,进而增添使用的趣味性。[0120]同理,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折叠体、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亦可设计为圆球 状、半球状、锥状、或其它合适的外型。[0121]〔实施例的可能功效〕[0122]综合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的折叠体、第一盖 体、及第二盖体采用分离式接合设计,以使折叠体泡在水中时,其两端能沿伸缩方向调整并 维持形状。[0123]再者,通过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适度加固,使折叠体不会因冲泡物处于第二状 态时的重量增加,而造成下垂变形。并且,可借由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达到保护作用,避免 折叠体内的冲泡物受到外力挤压而破碎。[0124]另,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体与一第二支撑体,以使折叠体两 端处于收纳位置时,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相互抵接,避免折叠体内的冲泡物受到外力 挤压而破碎。[0125]此外,折线单元可依设计者需求而加以变化调整。并且,所述折叠体、第一盖体、及 第二盖体亦可设计为圆球状、半球状、锥状、或其它合适的外型。[01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以容置一冲泡物以进行冲泡,该冲泡物于泡水前呈一第一状态,而于泡水时呈一第二状态,该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包括 一适于水流动穿透的折叠体,其呈中空状且于内侧界定有一伸缩方向,该折叠体垂直于该伸缩方向的截面呈环状,且该折叠体形成有一折线单元,而于该折叠体相对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口 ;以及 一第一盖体与一第二盖体,其分别接合于该折叠体两端以遮盖该两开口,且该第一盖体、该折叠体及该第二盖体包围界定出一容置空间; 其中,该折叠体两端能够依该冲泡物处于第一状态的体积,而通过该折线单元以沿该伸缩方向调整至一收纳位置,且该折叠体两端通过该折线单元而能沿该伸缩方向调整至一适于使该冲泡物于第二状态舒展的冲泡位置,并且通过该折叠体两端分别接合于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以使该折叠体适于泡在水中时,其两端能沿该伸缩方向调整并维持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盖体包含一第一盖本体及一第一拉环,该第一盖本体的相对两表面分别连接该折叠体一端及该第一拉环,该第二盖体包含一第二盖本体及一第二拉环,该第二盖本体的相对两表面分别连接该折叠体另一端及该第二拉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折叠体两端分别朝内弯折接合于该第一盖本体与该第二盖本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折叠体两端分别朝外弯折接合于该第一盖本体该第二盖本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盖体还包含有一第一支撑体,该第一支撑体设于该第一盖本体接合该折叠体的部位外侧,该第二盖体还包含有一第二支撑体,该第二支撑体设于该第二盖本体接合该折叠体的部位外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体与该第二支撑体彼此相对,且该第一支撑体与该第二支撑体在该折叠体两端处于该收纳位置时相互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体垂直于该第一盖本体,该第二支撑体垂直于该第二盖本体。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食品级防水胶,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经由该食品级防水胶黏接于该折叠体两端。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引线及一纸持片,且该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二盖体及该纸持片。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伸缩方向平行于铅锤线方向。
专利摘要一种接合式的冲泡物折叠包覆结构,用以容置一冲泡物以进行冲泡,其包括一适于水流动穿透的折叠体、一第一盖体、及一第二盖体。折叠体呈中空状且于相对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口,折叠体形成有一折线单元并于内侧界定有一伸缩方向。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分别接合于折叠体两端以遮盖开口,借以使折叠体泡在水中时,折叠体两端能沿伸缩方向调整并维持形状。再者,折叠体两端能够依冲泡物泡水前的体积,而通过折线单元以沿伸缩方向调整至一收纳位置。且折叠体两端通过折线单元而能沿伸缩方向调整至一适于使冲泡物泡水时能舒展的冲泡位置。
文档编号B65D85/812GK202828560SQ201220337759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2日
发明者曾叶雪英 申请人:曾叶雪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