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灰绞龙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59113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排灰绞龙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灰绞龙装置,由外壳、进料口、出料口、水套、进水口、出水口、绞龙、电机组成,其中,外壳为金属制成,呈圆筒状,外壳内部分为内外双层,内腔为灰渣料腔,外腔为水套,水套包在灰渣内腔的外围。灰渣料腔的中心轴线位置设有绞龙,绞龙轴通过轴承支撑架固定于装置外壳的两端,绞龙轴的一端连接电机。灰渣料腔的上下部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水套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排灰效果好。
【专利说明】排灰绞龙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植物桔杆生产燃油【技术领域】,具体是排灰绞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利用植物桔杆生产工业用燃油技术目前属新型能源技术,该技术以农作物的桔杆、锯末、果皮壳等植物碎屑作原料,经过高温反应、旋分、分馏等工序生产出工业生产所用的燃料油,节约了资源,降低成本,还可以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在生产的过程中,从反应器中出来的混合物经过旋分器的分离后气体进入分馏塔,俗称半胶的固体灰渣从旋分器排出,可以压制成固体的燃料,也可以作为生产肥料的原料。半胶排出过程中往往出现堵塞,不能顺利排出,影响正常生产。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设计出排灰绞龙装置。该装置能够将半胶进行降温,并通过绞龙的旋转及时将半胶排出。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排灰绞龙装置,由外壳、进料口、出料口、水套、进水口、出水口、绞龙、电机组成,其中,外壳为金属制成,呈圆筒状,外壳内部分为内外双层,内腔为灰渣料腔,外腔为水套,水套包在灰渣内腔的外围。灰渣料腔的中心轴线位置设有绞龙,绞龙轴通过轴承支撑架固定于装置外壳的两端,绞龙轴的一端连接电机。
[0005]所述灰渣料腔的上下部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0006]所述水套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0007]工作时,植物桔杆碎屑或锯末经过高温反应后经旋分塔分离,气体进入分馏塔进行分馏,高温固体灰渣则通过入料口排入装置内腔,此时水套内有冷水循环,循环水将内腔里的灰渣降温,由于灰渣温度高且具有粘性,容易在内腔形成硬结,此时绞龙在电机带动下在转动,绞龙的叶旋将灰渣搅动并排出。
[000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排灰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0]其中:1、外壳 2、进料口 3、出料口 4、水套 5、进水口 6、出水口 7、绞龙
8、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2]排灰绞龙装置,如图所示,由外壳1、进料口 2、出料口 3、水套4、进水口 5、出水口
6、绞龙7、电机8组成,其中,外壳I为金属制成,呈圆筒状,外壳I内部分为内外双层,内腔为灰渣料腔,外层为水套3,水套3包围在灰渣料腔的外围。灰渣料腔的中心轴线位置设有绞龙7,绞龙7通过轴承支撑架固定于装置外壳的两端,绞龙7的一端连接电机8。灰渣料腔的上下部分别设有进料口 2和出料口 3。水套4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 5和出水口 6。
【权利要求】
1.排灰绞龙装置,由外壳(I)、进料口(2)、出料口(3)、水套(4)、进水口(5)、出水口(6)、绞龙(7)、电机(8)组成,其特征在于,外壳(I)为金属制成,呈圆筒状,外壳(I)内部分为内外双层,内腔为灰渣料腔,外层为水套(3),水套(3)包围在灰渣料腔的外围;灰渣料腔的中心轴线位置设有绞龙(7),绞龙(7)通过轴承支撑架固定于装置外壳的两端,绞龙(7)的一端连接电机⑶;灰渣料腔的上下部分别设有进料口⑵和出料口(3);水套⑷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5)和出水口(6)。
【文档编号】B65G33/14GK203382114SQ201320328190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9日
【发明者】朱立军, 刘廷峰 申请人:茌平县信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