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309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折叠箱是台架式集装箱的一种,其包括一个载货用底架,以及位于底架两端的可折叠端架。空箱情况下,可将端架折叠到底架上,然后将折叠之后的折叠箱联挂在一起,这样操作可使减少其所占空间,减少码头吊装次数,也降低了空箱的运输、存放及码头吊装的成本低,使折叠箱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

折叠箱底架两端的端架重量较大,在端架由立起状态折叠到底架上面或者由折叠状态立起到竖直位置时,会经常采用一种用于减轻劳动强度和减少冲击的平衡缓冲装置。常见的平衡缓冲装置包括板簧平衡缓冲装置和拉簧平衡缓冲装置。板簧平衡缓冲装置包括板簧、板簧固定座以及板簧支撑板等;拉簧平衡缓冲装置包括拉簧,以及拉簧固定座等;两种平衡缓冲装置都可以起到较好的平衡缓冲作用。但是,一个端架设置两个平衡缓冲装置,一台箱4个,大幅提高了设备购置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箱体自重,降低了运输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架两端的两个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架和所述端架之间的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包括固定铰链、活动铰链以及将所述固定铰链和活动铰链枢接的转轴,所述固定铰链与所 述底架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铰链与所述端架固定连接,单个所述端架通过两个所述铰链装置与所述底架铰接,使得所述端架可从竖直位置翻转至折叠位置,至少一个所述端架的两个所述转轴不同轴线设置。

可选地,所述端架的一个转轴到所述底架的底部的第一距底距离大于同一所述端架上另一个转轴到所述底架的底部的第二距底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距底距离比所述第二距底距离大3-100mm。

可选地,所述端架处于竖直位置时,所述端架的两侧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至少一个所述端架的一个转轴到所述端架的顶部的第一距顶距离小于同一所述端架上另一个转轴到所述端架的顶部的第二距顶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距顶距离比所述第二距顶距离小3-100mm。

可选地,所述端架一侧的所述转轴到该侧的所述端架的外端部的水平距离等于所述转轴到该侧的所述固定铰链的外端部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转轴到所述固定铰链的顶部的距离等于所述转轴到所述固定铰链的外端部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转轴到所述固定铰链的顶部的距离大于所述转轴到所述固定铰链的外端部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端架位于折叠位置时,所述端架两侧的顶部到各自侧所述固定铰链的端部的距离差值是第一距底距离与第二距底距离差的两倍,所述第一距底距离为所述端架的一个转轴到所述底架的底部的距离,所述第二距底距离为同一个所述端架上另一个转轴到所述底架的底部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距离差值为6-200mm。

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集装箱,至少一个端架的所述两个转轴不同轴线设置,折叠操作过程中,端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微平行四边形的弹性变形,利用其自身的变形内力,实现端架的折叠/外翻缓冲和竖起平衡作用,可以取消或者减少平衡缓冲装置,大幅降低设备构成成本和自身重量,进而提高产品运输效率。本发明的折叠式集装箱,采用一种全新的平衡缓冲结构,甚至是一种无平衡缓冲装置的平衡缓冲结构,具有显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为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折叠式集装箱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端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端架的示意图;

图4为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第一活动铰链的左侧视图;

图5为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第二活动铰链的右侧视图;

图6为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第一固定铰链的左侧视图;

图7为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第二固定铰链的右侧视图;以及

图8为图1所示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端架处于折叠(内翻)位置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底架 2、 端架

3、 铰链装置 31、 转轴

41、 第一固定铰链 411、 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

42、 第二固定铰链 421、 第二固定铰链转轴孔

51、 第一活动铰链 511、 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

52、 第二活动铰链 521、 第二固定铰链转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折叠式集装箱,按照端架2的折叠方向划分,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 仅可由竖直位置向箱内方向折叠到折叠(内翻)位置,另一种是不仅可由竖直位置向箱内方向折叠到折叠(内翻)位置,还可以由竖直位置向向外翻转到折叠(外翻)位置,以使得端架2可作为车辆类货物的装载坡道。

下文的实施方式主要描述从由竖直位置向箱内折叠到折叠(内翻)位置的折叠式集装箱。而可由竖直位置向箱外翻转到折叠(外翻)位置的铰链装置与折叠(内翻)位置的铰链装置基本相同,不做详细说明。

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其包括底架1、分别设置在底架1两端的两个端架2,以及设置在底架1和端架2之间的铰链装置3,端架2通过铰链装置3与底架1铰接。具体地,每个端架2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铰链装置3,端架2的两侧分别通过铰链装置3与底架1的两侧铰接。使得端架2可从竖直位置向折叠式集装箱内翻转至折叠(内翻)位置(如图1所示),且使得端架2可从竖直位置向折叠式集装箱外翻转至外翻位置(未示出)。在图1中,折叠式集装箱两端的两个端架2分别处于竖直位置和折叠(内翻)位置。

在折叠(内翻)位置时,端架2处于大致水平的状态,在竖直位置和折叠(水平)位置时,两个端架2各自两端的顶部均处于同一水平面,即在端架2位于竖直位置时,处于竖直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四个角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其高度为H。在端架2位于折叠(内翻)位置时,处于折叠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四个角部处于另一水平面,高度为H′。

而在外翻位置时,端架2可与地面呈一定的角度,诸如10度,以形成用于承载诸如车辆类货物的坡道。即端架2的开放端与地面接触,以使得车辆等能够从地面经过端架2形成的坡道顺畅地进入折叠式集装箱。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常见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端架2的两端均设置有端柱,而端柱的顶部设置有角件,上文的两个端架2各自两端的顶部可以为角件的朝上面,此外折叠式集装箱的四个角部,同样为角件的朝上面。此处角件的朝上面根据端架2的位置而不同,在端架2位于竖直位置时,角件的朝上面为顶表面,而在端架2位于折叠(内翻)位置时,角件的侧表面朝上。

参考图1,铰链装置3包括转轴31,每个端架2通过两个分别设置在折叠式集装箱的底架1的两侧的转轴31与底架1枢接,两个端架2中的至少一个端架2的两个转轴31不同轴线设置。

这样,折叠式集装箱通过将端架2两侧的转轴31中心设置为不同轴 线,折叠操作过程中,端架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微平行四边形的弹性变形,利用其自身的变形内力,实现端架2的折叠缓冲和竖起平衡作用,可以取消或者减少平衡缓冲装置,大幅降低设备构成成本和自身重量,进而提高产品运输效率。

铰链装置3包括固定铰链和活动铰链,固定铰链上设置有固定铰链转轴孔,活动铰链上设置有活动铰链转轴孔,转轴31经由固定铰链转轴孔和活动铰链转轴孔穿设在固定铰链和活动铰链之间。固定铰链与底架1固定连接,活动铰链与端架2固定连接。为了清晰,下文将固定铰链、活动铰链及各自的铰链转轴孔以“第一”和“第二”区分。

参考图6和图7,图6为第一固定铰链41的左侧视图,图7为第二固定铰链42的右侧视图。在同一个端架2上设置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同一端的端架2上的第一转轴(其穿设在第一固定铰链41的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411和第一活动铰链51的第一活动铰链转轴孔511之间)到底架1的底部的距离(第一距底距离)H5与第二转轴(其穿设在第二固定铰链42的第二固定铰链转轴孔421和第二活动铰链52的第二活动铰链转轴孔521之间)到底架1的底部的距离(第二距底距离)H6不同,距离差为δ1=H5-H6。

由此,存在的距离差δ1可以使得同一个端架2上的两个转轴不同轴线设置,这样,在翻转时(至箱内的内翻位置或至箱外的外翻位置)端架2会由于微平行四边形的弹性变形(变形内力)而缓慢的翻转。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该弹性变形(变形内力),优选地,δ1的范围为3-100mm。

需要说明的,第一转轴到底架1的底部的距离(第一距底距离)和第二转轴到底架1的底部的距离(第二距底距离)分别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各自的中心到底架1的底部的距离。另外,在此处及下文中,转轴到其它构件的距离均指的是转轴的轴向中心(即中心轴线)到其它构件的距离。

参考图3,同样地,在竖直位置时,同一个端架2上的第一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竖直距离(第一距顶距离)H1与第二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竖直距离(第二距顶距离)H2不同,具体地,H2大于H1,距离差为δ2=H2-H1。优选地,δ2的范围为3-100mm。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H相同,因此第一转轴到端架2的顶部的竖直距离(第一距顶距离)H1与第一转轴到底架的底部的距离(第一距底距离)H5之和等于第二转轴到端架2的顶部的竖直距离(第二距顶距离)H2与第二转轴到底架1的距离(第二距顶距离)H6之和。因此优选地,δ1的 范围与δ2的范围相同。

在竖直位置时,第一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竖直距离和第二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竖直距离分别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各自的轴向中心(中心轴线)到端架2顶部的竖直距离。

此外,可以知道的是,处于竖直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四个角部处于的同一水平面的高度H=H5+H1=H6+H2。

现在转到图6和图7,为了使端架2能够保持在竖直位置时,端架2的顶部可与底架1的外端部对齐。因此端架2的一侧的转轴到该侧的端架2的外端部的水平距离等于转轴到该侧的固定铰链的外端部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端架2的外端部指的是端架2的顶部的外端部,因为通常端架2的顶部在长度方向上更加突出。

具体地,端架2的第一固定铰链41的第一转轴(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411)到第一固定铰链41的外端部的距离(第一距端距离)L1等于同一个端架2的第一活动铰链51的第一转轴(第一活动铰链转轴孔511)到端架2的顶部的外端部的水平距离L3(图4),即L1=L3。

同样地,第二固定铰链42的第二转轴(第二固定铰链转轴孔421)到第二固定铰链42的外端部的距离(第二距端距离)L2等于同一个端架2的第二活动铰链52的第二转轴(第二活动铰链转轴孔521)到端架2的顶部的外端部的水平距离L4(图5),即L2=L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转轴穿过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411,因此第一转轴的轴向中心与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411的轴向中心(中心轴线)重合,由此第一转轴到第一固定铰链41的外端部的距离(即第一距端距离)L1为第一转轴或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411的中心到第一固定铰链41的外端部的距离。同样的,第二转轴到第二固定铰链42的外端部的距离(即第二距端距离)L2为第二转轴或第二固定铰链转轴孔421的中心到第二固定铰链42的端部的距离。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折叠式集装箱的端部指的是折叠式集装箱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而诸如第一固定铰链41的外端部指的是第一固定铰链41在折叠式集装箱长度方向上远离折叠式集装箱长度方向中心的端部,而第一固定铰链41的内端部指的是第一固定铰链41在折叠式集装箱长度方向上靠近折叠式集装箱长度方向中心的端部。

可以知道的是,处于折叠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四个角部处于的同一水平面的高度H’=H5+H3=H4+H6。

为保证端架2折叠到底架1上后,固定铰链的顶部处于最高位置,以确保折叠式集装箱折叠状态的吊装、堆码等操作。固定铰链上对应设置的固定铰链转轴孔到固定铰链的顶部的距离,即第一转轴到第一固定铰链41的顶部的距离H3(第二转轴到第二固定铰链42的顶部的距离H4)不小于第一活动铰链51上的对应的第一活动铰链转轴孔511或第一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外端部的水平距离L3(第二活动铰链52上的对应的第二活动铰链转轴孔521或第二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外端部的水平距离L4),即H3≥L3,H4≥L4(参考图4至图7)。而由于L1=L3,L2=L4,对于固定铰链来说,即H3≥L1,H4≥L2。

当转轴31到固定铰链的顶部的距离H3(H4)等于转轴31到固定铰链外端部的距离L1(L2),即L1=H3,L2=H4时,在端架2折叠后,端架2顶部的外端面与固定铰链顶部平齐,折叠后的集装箱可作为平台使用,同时满足折叠式集装箱折叠状态的吊装、堆码等操作。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采用一种全新的思路,通过将端架2两侧的转轴中心设置为不同轴线,折叠操作过程中,端架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微平行四边形的弹性变形,利用其自身的变形内力,实现端架2的折叠缓冲和竖起平衡作用,可以取消或者减少平衡缓冲装置,大幅降低设备构成成本和自身重量,进而提高产品运输效率。

此外,如图8所示,端架2两侧的顶部到各自侧的固定铰链的端部的距离差值是第一距底距离与第二距底距离差的两倍,以达到两倍的技术效果。优选地,距离差值为6-200mm。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端架2折叠后,即端架2位于折叠(内翻)位置时,端架2顶部到第一固定铰链41外端部(其为远离端架2的顶部的端部)的距离L5小于另一侧的距离(端架2顶部到第二固定铰链42外端部的距离)L6,且距离差δ3=L6-L5。

由上,端架2顶部到第一固定铰链41外端部的距离L5等于第一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竖直距离(第一距顶距离)H1与第一固定铰链41的第一固定铰链转轴孔411到第一固定铰链41的外端部的距离L1之和,即L5=L1+H1。同样的,端架2顶部到第二固定铰链42外端部的距离L6等于第二转轴到端架2顶部的竖直距离(第二距顶距离)H2与第二固定铰链42的第二固定铰链转轴孔421到第二固定铰链42的外端部的距离L2之和,即L6=L2+H2因此,δ3=L6-L5=(L2+H2)-(L1+H1)=(L2-L1)+(H2-H1)。

在H3=L1而H4=L2的情况下,(L2-L1)+(H2-H1)=(H4-H3)+(H2-H1)。

由于端架2的长度是相等的,即与第一转轴所在的第一固定铰链41连接的角柱和于第二转轴所在的第二固定铰链42连接的角柱长度L是一致的,因此,H1=H3+L,而H2=H4+L,所以,H4-H3=H2-H1。

由上文,δ1=H5-H6,且H5+H1=H6+H2,因此,H2-H1=H5-H6=δ1,进而H4-H3=H2-H1=H5-H6=δ1,最后,(H4-H3)+(H2-H1)=2*δ1,即第一距顶距离H1与第一距端距离L1之和与第二距顶距离H2与第二距端距离L2之和的差为第一距底距离H5与第二距底距离H6的差的两倍。优选地,该差的范围为6-200mm。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在既可将端架2由竖直位置向箱外翻转到折叠(外翻)位置又可将端架2由竖直位置折叠(内翻)位置的铰链装置上,需要再设置一个附加转轴(未图示),附加转轴用于将端架2向箱外外翻。因此,每个铰链装置可在上文所描述的基础上在增加一个用于外翻的转轴,以及相应的附加转轴孔(未图示)。

该转轴设置的位置与用于内翻的转轴相似,区别在于端架2的第一固定铰链41的附加转轴到第一固定铰链41的内端部(在内翻时,其为固定铰链远离端架2顶部的端部)的距离L1’等于同一个端架2的第一活动铰链51的附加转轴到端架2的顶端的距离L3’,即L1’=L3’。同样地,第二固定铰链42的附加转轴到第二固定铰链42的内端部的距离L2’等于同一个端架2的第二活动铰链52的附加转轴到端架2的顶端的距离L4’,即L2’=L4’。

相应的,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类似,同一端架2上的两个铰链装置各自的附加转轴具有距顶距离和距底距离,因此可上文的推算过程也同样适用于附加转轴。

以此可以实现将端架2由竖直位置向箱外翻转到折叠(外翻)位置达到与内翻一致的效果。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 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