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805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包装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材料,尤指一种一体制成并通过翻折组装实施的包装材。



背景技术:

随着商品生产的高度分工与全球化发展,商品或其原料经常需要经过长距离的运输方能抵达工厂或销售据点,在现今商品越趋精密的情况下,必须于运输过程中对商品提供良好的保护,诸多厂商会于商品周缘设置缓冲材料,一般而言为将所述缓冲材料固定在商品的边角或端面,以防止商品因碰撞受损。然而,现有的缓冲材料仍存在诸多缺点。

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390340号“纸浆成形之打包用角纸”,所述前案揭示其角纸是利用于一模具倒入纸浆烘干后而成形成L形状的角纸,成形后的L形状的角纸形成一定形的固定结构,无法以平整堆叠的方式收纳,导致收纳存放时会占据过多的仓储空间,不利于运送。又,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516507号“纸板型护角纸结构改良”,所述前案揭示其主要是利用多片纸板来相互黏合,预先形成一具有多层纸板而上下叠合黏固结合成一体的结构,之后再以一包覆面纸将上述已黏固成一体的多层结构包覆,最后经模具加压制成为L型护角纸结构。然而此种现有角纸结构需通过模具加压才能形成L型护角纸结构,工序复杂,且成形后的纸板型护角纸亦形成一固定的态样,而无法以平整堆叠的方式收纳,导致收纳存放时会占据过多的仓储空间,且不利仓储与运送。

由上述可知,现有的缓冲材料普遍具有制作工序繁杂以及占用空间过大的缺点,进而产生存放、运送不易的问题,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缓冲材料的制作工序繁杂的问题。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缓冲材料型态固定难以堆叠,而导致的运送及仓储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装材,由一缓冲材料一体制作而成,包含一底板、一第一侧板及一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包含有一供所述第一侧板连接的第一侧边以及一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并与所述第一侧边共同界定出一夹角并供所述第二侧板连接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板具有一第一板体、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板体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折线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邻近所述第二侧板一侧的第一组接部,所述第二侧板具有一第二板体、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板体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二折线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邻近所述第一侧板一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板体以所述第一折线朝所述底板弯折,而所述第二板体则以所述第二折线朝所述底板弯折,并令所述第一组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产生卡接完成所述包装材。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接部为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邻近所述第一侧板一侧的第一连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连接片朝远离所述第二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一连接片以所述第一折痕朝所述第一板体方向弯折,并令所述第一卡榫与所述第一凹槽产生卡接。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组接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邻近所述第二侧板一侧的第一连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连接片朝远离所述第一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一连接片以所述第一折痕朝所述第二板体方向弯折,并令所述第一卡榫与所述第一凹槽产生卡接。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更包含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第一折线一侧的第一加固片以及一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加固片的第一折叠线,且所述第一加固片于远离所述第一折叠线一侧为一第一组装侧边,所述第二侧板则更包含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第二折线一侧的第二加固片以及一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加固片的第二折叠线,而所述第二加固片于远离所述第二折叠线一侧为一第二组装侧边,于所述第一板体朝所述底板方向弯折后,令所述第一加固片以所述第一折叠线朝所述第一板体翻折而叠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进而以所述第一组装侧边抵顶所述底板形成固定,亦于所述第二板体朝所述底板方向弯折后,进一步令所述第二加固片以所述第二折叠线朝所述第二板体翻折而叠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以所述第二组装侧边抵顶所述底板形成固定。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具有一连接所述第二侧边并与所述第二侧边共同界定出另一夹角的第三侧边,而所述包装材更包含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三侧边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具有一第三板体、一形成于所述第三板体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三侧边的第三折线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邻近所述第二侧板一侧的第二组接部,而所述第二侧板更具有一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邻近所述第三侧板一侧的第二连接部,于所述第二板体朝所述底板弯折后,所述第三板体以所述第三折线朝所述底板弯折,并令所述第二组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产生卡接完成所述包装材。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接部及所述第二组接部分别为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邻近所述第一侧板一侧的第一连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连接片朝远离所述第二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邻近所述第三侧板一侧的第二连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片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二连接片朝远离所述第二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二卡榫,所述第一连接片以所述第一折痕朝所述第一板体方向弯折,而所述第二连接片以所述第二折痕朝所述第三板体方向弯折,令所述第一卡榫与所述第一凹槽产生卡接,且令所述第二卡榫与所述第二凹槽产生卡接。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为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组接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邻近所述第二侧板一侧的第一连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连接片朝远离所述第一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二组接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邻近所述第二侧板一侧的第二连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片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三板体的第二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二连接片朝远离所述第三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二卡榫,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片及所述第二连接片分别以所述第一折痕及所述第二折痕朝所述第二板体方向弯折,而令所述第一卡榫与所述第一凹槽产生卡接,且令所述第二卡榫与所述第二凹槽产生卡接。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板更包含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远离所述第三折线一侧的第三加固片以及一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三加固片的第三折叠线,且所述第三加固片于远离所述第三折叠线一侧为一第三组装侧边,所述第三板体朝所述底板方向弯折后,令所述第三加固片以所述第三折叠线朝所述第三板体翻折而叠置于所述第三板体上,进而以所述第三组装侧边抵顶所述底板形成固定。

通过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下述优点:

一、本发明制成时为一平面板状结构,当使用者需要时再通过折叠卡接的手法即可组装成立体结构而完成所述包装材的实施,具有便利性高、利于储存及运输的特点。

二、本发明通过所述多个组接部分别与所述多个连接部卡合固定,使不同侧板之间形成强固的连结关系,经碰撞不易松脱而可紧密迫紧于商品的边角,提升结构强度及可靠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E为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一)~(五)。

图4为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实施示意图。

图5为第三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6为第四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底板 11第一侧边

12第二侧边 13第三侧边

14第四侧边

2第一侧板 21第一板体

211第一折线 212第一凸出切破段

22第一加固片 221第一折叠线

222第一组装侧边 223第一卡接凸部

23第一组接部 231第一连接片

232第一折痕 233第一卡榫

24第四组接部 25第五凹槽

3第二侧板 31第二板体

311第二折线 312第二凸出切破段

32第二加固片 321第二折叠线

322第二组装侧边 323第二卡接凸部

33第一连接部 331第一连接片

332第一折痕 333第一卡榫

34第二连接部 341第二连接片

342第二折痕 343第二卡榫

4第三侧板 41第三板体

411第三折线 412第三凸出切破段

42第三加固片 421第三折叠线

422第三组装侧边 423第三卡接凸部

43第二组接部 44第三组接部

45顶板 451第五卡榫

5第四侧板 51第四板体

511第四折线 512第四凸出切破段

52第四加固片 521第四折叠线

522第四组装侧边 523第四卡接凸部

53第三连接部 531第三连接片

532第三折痕 533第三卡榫

54第四连接部 541第四连接片

542第四折痕 543第四卡榫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装材,所述包装材由一缓冲材料一体制作而成,如一瓦楞纸、一塑化材料板、一发泡板或是其它具有适当强度及弹性的材料所制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包装材包含一底板1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底板1的一第一侧板2、一第二侧板3、一第三侧板4与一第四侧板5,所述底板1包含一第一侧边11、一连接所述第一侧边11并与所述第一侧边11共同界定出一夹角的第二侧边12、一连接所述第二侧边12并与所述第二侧边12共同界定出另一夹角的第三侧边13及一连接所述第三侧边13及所述第一侧边11的第四侧边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为四边形,且任意二相邻侧边之间的夹角为90°,但本发明并不应以此为限,所述底板1亦可为三角形、五角形或其它多边形。

承上,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侧板3、所述第三侧板4及所述第四侧板5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1的所述第一侧边11、所述第二侧边12、所述第三侧边13及所述第四侧边14。其中,所述第一侧板2具有一第一板体21、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一侧边11的第一折线211、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21远离所述第一折线211一侧的第一加固片22、一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1与所述第一加固片22的第一折叠线221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21邻近所述第二侧板3一侧的第一组接部23。所述第一加固片22于远离所述第一折叠线221一侧为一第一组装侧边222,所述第一组装侧边222上设有至少一自所述第一加固片22朝远离所述第一折叠线221方向一体凸出的第一卡接凸部223,而所述第一折线211包含有至少一对应所述第一卡接凸部2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一凸出切破段212。又,所述第二侧板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板2相似,具有一第二板体31、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板体31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侧边12的第二折线311、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31远离所述第二折线311一侧的第二加固片32、一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板体31与所述第二加固片32的第二折叠线321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31邻近所述第一侧板2一侧的第一连接部33。又,所述第二加固片32于远离所述第二折叠线321一侧为一第二组装侧边322,所述第二组装侧边322上设有至少一自所述第二加固片32朝远离所述第二折叠线321方向一体凸出的第二卡接凸部323,所述第二折线311包含有至少一对应所述第二卡接凸部3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二凸出切破段312。再者,所述第一组接部23及所述第一连接部33可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实施,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接部23为一面向所述第二侧板3的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33包含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31邻近所述第一侧板2一侧的第一连接片331、一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片331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31的第一折痕332及一自所述第一连接片331朝远离所述第二板体31方向突出以与所述第一凹槽形成卡接关系的第一卡榫333。

请参阅图2及图3A至图3E,欲实施本发明,首先令所述第一加固片22以所述第一折叠线221朝所述第一板体21翻折而叠置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上,并令所述第二加固片32以所述第二折叠线321朝所述第二板体31翻折而叠置于所述第二板体31上,使所述第一卡接凸部223及所述第二卡接凸部32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出切破段212及所述第二凸出切破段312上方。接着,将所述第一板体21以所述第一折线211朝所述底板1弯折,使所述第一加固片22的所述第一组装侧边222紧密抵顶于所述底板1形成卡固,且弯折后所述第一凸出切破段212与所述底板1分离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一卡接凸部223移动的空间(图未示),以进一步加强所述第一侧板2与所述底板1之间的卡固关系。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板体31以所述第二折线311朝所述底板1弯折,使所述第二加固片32的所述第二组装侧边322紧密抵顶于所述底板1形成卡固,且弯折后所述第二凸出切破段312与所述底板1分离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二卡接凸部323移动的空间(图未示),以加强所述第二侧板3与所述底板1之间的卡固关系。承上,待所述第一侧板2及所述第二侧板3均朝向所述底板1弯折后,所述第二板体31的所述第一连接片331以所述第一折痕332朝向所述第一侧板2弯折,直至所述第一连接片331与所述第一板体21共平面,而令所述第一卡榫333卡接于所述第一组接部23(即所述第一凹槽)而使得所述第一侧板2与所述第二侧板3之间形成稳固的卡合关系,此时所述包装材即可装设于受保护商品的边角位置,做为缓冲防护角材使用。

再者,所述第三侧板4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侧板2的位置为对应,并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板2相似的结构,所述第三侧板4具有一第三板体41、一形成于所述第三板体41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三侧边13的第三折线411、一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41远离所述第三折线411一侧的第三加固片42、一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板体41与所述第三加固片42的第三折叠线421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41邻近所述第二侧板3一侧的第二组接部43。又,所述第三加固片42于远离所述第三折叠线421一侧为一第三组装侧边422,所述第三组装侧边422上设有至少一自所述第三加固片42朝远离所述第三折叠线421方向一体凸出的第三卡接凸部423,而所述第三折线411包含有至少一对应所述第三卡接凸部4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三凸出切破段412。又,所述第二侧板3更具有一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31邻近所述第三侧板4一侧的第二连接部34,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34与所述第三侧板4的所述第二组接部43产生卡接。具体来说,所述第二组接部43为一面向所述第二侧板3的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34包含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31邻近所述第三侧板4一侧的第二连接片341、一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片341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31的第二折痕342以及一自所述第二连接片341朝远离所述第二板体31方向突出以与所述第二凹槽形成卡接关系的第二卡榫343。

复请参阅图3A至图3E,欲进一步组装本发明,需令所述第三加固片42以所述第三折叠线421朝所述第三板体41翻折而叠置于所述第三板体41上,使所述第三卡接凸部423位于所述第三凸出切破段412上方,再将所述第三板体41以所述第三折线411朝所述底板1弯折,使所述第三加固片42的所述第三组装侧边422紧密抵顶于所述底板1,并使所述第三凸出切破段412与所述底板1分离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三卡接凸部423移动的空间(图未示),令所述第三侧板4与所述底板1之间形成稳定的卡固关系。接着,所述第二侧板3朝向所述底板1弯折固定之后,所述第二连接片341以所述第二折痕342朝向所述第三侧板4弯折,直至所述第二连接片341与所述第二板体31共平面,令所述第二卡榫343卡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即所述第二组接部43)而使得所述第二侧板3与所述第三侧板4之间亦形成稳固的组接关系。

最末,所述第四侧板5与所述第二侧板3为对应相似结构,所述第四侧板5具有一第四板体51、一形成于所述第四板体51上并用以连接所述第四侧边14的第四折线511、一连接于所述第四板体51远离所述第四折线511一侧的第四加固片52、及一用于连接所述第四板体51及所述第四加固片52的第四折叠线521,且所述第四加固片52于远离所述第四折叠线521一侧为一第四组装侧边522,所述第四组装侧边522上设有至少一自所述第四加固片52朝远离所述第四折叠线521方向一体凸出的第四卡接凸部523,而所述第四折线511包含至少一对应所述第四卡接凸部5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四凸出切破段5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板体41邻近所述第四侧板5的一侧设置有一第三组接部44,所述第一板体21邻近所述第四侧板5的一侧设置有一第四组接部24,而所述第四板体51邻进所述第三板体41及所述第一板体2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三连接部53及一第四连接部54。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组接部44及所述第四组接部24分别为一第三凹槽及一第四凹槽,所述第三连接部53包含有一第三连接片531、一用以连接所述第四板体51及所述第三连接片531的第三折痕532以及一朝远离所述第四板体51方向突出以与所述第三凹槽形成卡接关系的第三卡榫533,而所述第四连接部54包含有一第四连接片541、一用以连接所述第四板体51及所述第四连接片541的第四折痕542以及一朝远离所述第四板体51方向突出以与所述第四凹槽形成卡接关系的第四卡榫543。

欲完成本发明的包装材,需令所述第四加固片52以所述第四折叠线521朝所述第四板体51翻折而叠置于所述第四板体51上,再将所述第四板体51以所述第四折线511朝所述底板1弯折,以令所述第四组装侧边522紧密抵顶于所述底板1,并使所述第四凸出切破段512与所述底板1分离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四卡接凸部523移动的空间(图未示),使所述第四侧板5与所述底板1之间形成稳定的卡固关系。最后,于所述第一侧板2及所述第三侧板4朝向所述底板1弯折固定之后,令所述第三连接片531以所述第三折痕532朝向所述第三侧板4弯折至与所述第三板体41共平面,并令所述第四连接片541以所述第四折痕542朝向所述第一侧板2弯折至与所述第一板体21共平面,使所述第三卡榫533及所述第四卡榫543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三凹槽(即所述第三组接部44)及所述第四凹槽(即所述第四组接部24),以使所述第四侧板5稳固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及所述第三侧板4,而完成本发明所述包装材第一实施例的实施态样。此时彼此连接的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侧板3、所述第三侧板4及所述第四侧板5环绕定义出一容置空间,使用者可将所述商品置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对所述商品的周缘提供完成的防护效果。

需注意的是,本案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组接部23、24、43、44与所述多个连接部33、34、53、54的型态为相符,以图3E为例,所称型态相符的含意是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一卡榫333具有彼此对应的形状而能互相吻合,例如所述第一凹槽为一燕尾槽,而所述第一卡榫333为形状与所述燕尾槽相对应的燕尾卡榫,但不限为燕尾形。又,所述多个组接部23、24、43、44与所述多个连接部33、34、53、54的型态亦可为相异,请参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实施示意图,所述第四组接部24(所述第四凹槽)以燕尾槽型态实施,但所述第四卡榫543却以圆弧形卡榫的型态实施,如此一来,当所述第四卡榫543卡接于所述第四凹槽时会产生些微形变,并借由本身的弹性恢复力抵顶所述第四凹槽的内缘形成干涉,如此亦可使所述第四组接部24与所述第四连接部54形成稳固组接在一起。同理,所述第一组接部2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3的型态、所述第二组接部4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4的型态及所述第三组接部44与所述第三连接部53的型态亦可为相异。

再者,请参阅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此例中所述包装材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所述四侧板5的构造,仅以所述底板1、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侧板3及所述第三侧板4构成一畚箕状的实施态样,以此态样实施的所述包装材可包覆所述商品的边角及边缘,保护商品的末端。

最末,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此例中所述包装材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差异在于所述第三侧板4更具有一顶板45以取代所述第三加固片42。其中,所述顶板45通过所述第三折叠线421连接所述第三板体41远离所述第三折线411的一侧,并具有一设于所述顶板45远离所述第三板体41一侧的第五卡榫451,而所述第一板体21连接所述第一加固片22的一侧则对应所述第五卡榫451的位置设有一第五凹槽25。实施时,先将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侧板3、所述第三侧板4及所述第四侧板5分别向所述底板1弯折固定后,再令所述顶板45以所述第三折叠线421朝所述第一侧板2方向弯折并抵靠于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侧板3及所述第四侧板5上,再进一步将所述第五卡榫451朝所述第一板体21弯折卡接于所述第五凹槽25内,完成组装。借所述顶板45的弯折,使所述包装材形成一盒状结构并得以将所述商品封闭限制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对所述商品提供全方位的防护。

此外,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组接部23、24、43、44与所述多个连接部33、34、53、54的结构恰与第一实施例相反,以所述第一组接部23及所述第一连接部33为例,所述第一组接部23包含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21的第一连接片231、一用以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1与所述第一连接片231的第一折痕232以及一自所述第一连接片231朝远离所述第一板体21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233,而所述第一连接部33为一对应所述第一卡榫233并与所述第一卡榫233形成卡接关系的第一凹槽,也就是将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接部23及所述第一连接部33的型态互换实施。同理,所述第二组接部43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4、所述第三组接部44及所述第三连接部53及所述第四组接部24及所述第四连接部54亦为与第一实施例所揭露型态互换实施。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