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纸板包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7662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平板纸板包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护平板的平板纸板包装,其中,所述包装包装包括基部、沿基部的平行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适于在侧壁之间覆盖放置在基部上的平板的至少第一盖部、至少第一侧变形区以及沿基部的第三侧布置的至少第一缓冲部。



背景技术:

室内装饰用的诸如装饰板、门、桌面以及搁板之类的家居平板在这些板的运输与销售过程中常常需要保护。如果这样的板在运输与销售过程中未被适当保护,那么板可能以负面影响板的视觉外观的方式损坏。视觉外观上的这种负面影响会减小板的经济价值,导致经济损失。

ep0796796b1公开了这样一种包装,此包装具有梯形剖面与短边,这些短边缩进包装的外边界的内部。尽管这样的包装可以对储存在其中的物体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仍存在很大风险:如果其中储存有物体的包装例如意外落到地板上那么物体会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板纸板包装,该平板纸板包装对储存在其中的平板提供改进的保护。

此目的借助保护平板用的平板纸板包装实现,其中所述包装包括基部、沿所述基部的平行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适于在所述侧壁之间覆盖放置在所述基部上的平板的至少第一盖部,以及沿所述基部的第三侧布置的至少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三侧垂直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关于垂直于所述基部的平面pv以不同于0°的第一角度α1被支撑以形成第一侧变形区,其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连接至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三侧的外山墙部并包括内山墙部,所述内山墙部与所述外山墙部隔开自由内间距布置,从而在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之间形成端部变形区。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平板至少在其一侧受第一侧变形区保护,并且在相互以一定间距布置的外山墙部与内山墙部提供也能对抗严重冲击的特别稳固的端部变形区的情况下还借助端部变形区在平板的端部处获得提高的保护。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侧壁关于垂直于所述基部的平面pv以不同于0°的第二角度α2被支撑以形成第二侧变形区。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平板在其两侧处受保护。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以所述第一角度α1被所述第一缓冲部支撑。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第一侧壁以提高第一侧变形区的强度与整体性的方式被支撑。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缓冲部包括至少第一侧边缘,所述至少第一侧边缘以第一角度α1支撑第一侧壁。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第一侧壁获得提高的侧部支撑,这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侧变形区的强度。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侧壁以所述第二角度α2被所述第一缓冲部支撑。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第二侧壁以提高第二侧变形区的强度与整体性的方式被支撑。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至少第二侧边缘,所述至少第二侧边缘以不同于0°的所述第二角度α2支撑所述第二侧壁。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第二侧壁获得提高的侧部支撑,这进一步提高了第二侧变形区的强度。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平板纸板包装还包括沿所述基部的第四侧布置的第二缓冲部,所述第四侧垂直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并且与所述第三侧相对。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平板免受其两端部处的冲击。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缓冲部是所述第一缓冲部的镜像实施。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平板将在其两个端部处获得相似的保护。

根据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山墙部与所述外山墙部之间的所述自由内间距is至少是10mm。如果所述自由内间距is小于10mm,那么所述第一端变形区以及/或者所述第二端变形区的保护功能将会相当有限。

根据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山墙部与所述外山墙部之间的所述自由内间距is最大是100mm。超过100mm的所述自由内间距is将意味着包装在基本不进一步增大第一端变形区以及/或者所述第二端变形区的保护功能的情况下用掉过大的运输容积。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端变形区以及/或者所述第二端变形区设置有填料。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增大了端部变形区的强度。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填料包括纸材料,例如瓦楞纸板。纸材料廉价,具有高强度并且适于与包装的其余部分一起回收利用。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横梁部以斜对角方式在第一端变形区以及/或者所述第二端变形区中在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之间延伸。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端部变形区被横梁进一步加强。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平板的端部的保护。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角度α1是10°至60°。所述第一角度α1优先为10°以上,或者更优选在20°以上,因为这对平板的侧部提供改进的保护。所述第一角度α1优选不大于60°,因为大于60°的角度产生非常大的包装,这会是不太经济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α1优选不大于30°,因为这提供具有相对小的体积的有效包装。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相互平行。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获得了大强度的变形区。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外山墙部垂直于所述底部。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提高了缓冲部的稳固性并且提高了对垂直于底部方向上的冲击的抵抗性。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缓冲部包括山墙连接部,所述山墙连接部使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相互连接并且保持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彼此相距所述自由内间距is。这提高了缓冲部的稳固性。根据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山墙连接部平行于所述基部。这进一步增强了缓冲部的稳固性以及强度。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山墙连接部基本平行于所述基部延伸并且位于所述基部上方的高度h1。高度h1优选在8至100mm的范围内。据发现,这样的高度h1适于需要受纸板包装保护的多种类型的平板。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内山墙支撑部,所述内山墙支撑部与所述山墙连接部相对地连接至所述内山墙部,并且所述内山墙支撑部适于从所述内山墙部朝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基部平行地延伸。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内山墙部被牢固地保持在期望的位置中。根据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山墙支撑部延伸从所述内山墙部到所述外山墙部的整个距离。因此,内山墙部经由内山墙支撑部支靠外山墙部并且因此获得进一步支撑。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包装的端部山墙在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区域中具有无直角的梯形形状。此形状为平板提供有效保护。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α1等于所述第二侧壁与垂直于所述基部的所述平面pv之间的第二角度α2。因此,获得了对称的包装,这使得更容易储存与搬运。优选地,所述端部山墙具有截头三角形的大体形状。据发现,此形状结实并且此形状对平板提供良好保护。优选地,完成的包装具有金条或者梯形棱柱的形状。这些形状形成有效并且结实的包装。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朝所述基部向内倾斜。此实施方式为包装中的平板提供简单的包装。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包装的端部山墙在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区域中具有无直角的长方体的形状。此实施方式例如在不同边缘处保护平板的两侧的一些应用中是有用的。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内山墙部借助诸如胶水或者胶带之类的粘合装置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至所述基部。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内山墙部被保持在适当位置,这使得容易将平板放置在包装中的适当位置中。而且,粘合剂还可以提高完成的缓冲部的强度。粘合装置可以例如布置在内山墙支撑部与基部之间或者布置在内山墙部本身与基部之间。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包装包括瓦楞纸板,其中所述瓦楞纸板的沟槽沿平行于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的方向延伸。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外山墙部与内山墙部的强度增大,从而增大了缓冲部的强度。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缓冲部设置有另外的第二外山墙部,此第二外山墙部在所述第一外山墙部内侧邻近所述第一外山墙部。这增强了外山墙部,并且使得外山墙部更能对抗诸如刀子之类的侵入性物体并且更能对抗沿平行于外山墙部作用的压缩力。这还增强了缓冲部的总体强度。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缓冲部设置有另外的第二内山墙部,此第二内山墙部在所述第一内山墙部内侧邻近所述第一内山墙部。这增强了内山墙部,并且减小了平板暴露受损的风险(在缓冲部上的冲击力大的情形下也是如此)。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内山墙部连接至横梁部。这用于将第二内山墙部有效保持在其应在的位置。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内山墙部被平行于基部延伸的第二内山墙支撑部支撑。这对第二内山墙部提供额外强度,并且确保第二内山墙部保持在应在的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适于覆盖放置在所述基部上的平板的所述至少第一盖部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者。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所述至少第一盖部被在包装上有效保持就位。

根据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适于形成保护平板用的平板包装的平板纸板包装坯件,其中,所述坯件包括基部、沿所述基部的平行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沿所述基部的第三侧布置的至少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三侧垂直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缓冲部适于关于垂直于所述基部的平面pv以不同于0°的第一角度α1支撑所述第一侧壁以形成第一侧变形区,其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连接至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三侧的外山墙部、内山墙部以及山墙连接部,所述山墙连接部布置在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之间并且适于使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保持彼此相距自由内间距,以在所述外山墙部与所述内山墙部之间形成端部变形区。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侧边缘,当所述包装坯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侧边缘与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侧形成第一角度,并且此第一角度不同于0°,其中,所述第一侧边缘适于在所述包装坯件被折叠而成为平板纸板包装时以所述第一角度支撑所述第一侧壁。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侧壁获得了特别好的支撑。

所述平板纸板包装坯件适于形成平板纸板包装,此平板纸板包装在至少一侧上提供有效保护并且也在储存于其中的平板的至少一个端部上提供有效保护。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平板纸板包装坯件还包括适于覆盖放置在所述基部上的平板的至少第一盖部。此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完成的包装能由较少的零件制成,因为盖部也包括在包装坯件中。优选地,所述至少第一盖部沿包装坯件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延伸。

根据描述与权利要求,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以及特征会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包装坯件的平面图;

图2a是示出由图1的坯件折叠包装的第一步的立体图;

图2b是沿图2a的箭头ii-ii剖切的剖面图并且示出了第一缓冲部;

图3是示出由坯件制作包装的第二步的立体图;

图4a是示出由坯件制作包装的第三步以及最后一步的立体图;

图4b是示出包装的端部山墙的侧视图;

图4c是示出包装的保护布置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另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的剖面图;

图6是根据另一另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再一另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的剖面图;

图8是平面图并且示出了根据另选实施方式的端部山墙;

图9是根据再一另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平板纸板包装的包装坯件1。包装坯件1包括基部2,在此实施方式中,基部2具有矩形形状,并且沿其第一侧4连接至第一长侧壁6并且沿其与第一侧4相对的第二侧8连接至第二长侧壁10。

第一长侧壁6沿其第一侧12连接至第一盖部14,所述第一侧12平行于基部2的第一侧4,并且第二长侧壁10以相似的方式沿其第一侧16连接至第二盖部18,所述第一侧16平行于基部2的第二侧8。

基部2还包括第三侧20与第四侧22。第三侧20与第四侧22沿基部2的相反的端部延伸并且与第一侧4和第二侧8成直角。第一缓冲部24连接至基部2的第三侧20,并且第二缓冲部26连接至基部2的第四侧22。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部24与第二缓冲部26根据相似的原则设计,其中,第二缓冲部26相对于第一缓冲部24成镜像(如图1中所示),并因此下文中仅详细描述第一缓冲部24。

第一缓冲部24包括:外山墙部28,此外山墙部连接至基部2的第三侧20;以及内山墙部30。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借助山墙连接部32相互连接。如下文中将描述的,山墙连接部32适于使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相互保持自由的内间距,并且适于靠在第一盖部14与第二盖部18上。

外山墙部28设置有相对的第一侧边缘34与第二侧边缘3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边缘34与第二侧边缘36以不平行的方式布置。如图1中所示,当包装坯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侧边缘34与基部2的第一侧4形成第一角度α1,并且此第一角度α1不同于0°。优选地,第一角度α1在10°至60°的范围内。第二侧边缘36与基部2的第二侧8形成第二角度α2,并且此第二角度α2不同于0°并且优选与第一角度α1在相同范围内。优选地,第一角度α1与第二角度α2具有相同的值,例如25°,并且其中,侧边缘34、36指向公共的第一顶点ax1。

内山墙部30设置有相对的第一侧边缘38与第二侧边缘40,优选地,第一侧边缘38与第二侧边缘40以不平行的方式布置。第一侧边缘38与基部2的第一侧4形成第三角度α3,并且此第三角度α3不同于0°。优选地,第三角度α3在10°至60°的范围内,并且第三角度α3优选与第一角度α1的值相同。第二侧边缘40与基部2的第二侧8形成第四角度α4,并且此第四角度α4不同于0°并且优选与第三角度α3在相同范围内,并且第四角度α4优选与第二角度α2的值相同。优选地,第三角度α3与第四角度α4具有相同的值,例如25°,并且其中,侧边缘38、40指向与第一顶点ax1相反定位的公共的第二顶点ax2。

第一外山墙折叠线41布置在基部2与外山墙部28之间。第一外山墙折叠线41与基部2的第三侧20一致。第二外山墙折叠线42布置在外山墙部28与山墙连接部32之间,并且第一内山墙折叠线44布置在山墙连接部32与内山墙部30之间。

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部24还包括可选的内山墙支撑部46,此内山墙支撑部连接至内山墙部30,与内山墙部30的连接山墙连接部32的那端相对,其中,第二内山墙折叠线47布置在内山墙部30与内山墙支撑部46之间。如下文中将描述的,内山墙支撑部46布置成靠在基部2上以增强内山墙部30的稳固性。

而且,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部24包括可选的横梁部48,此横梁部连接至内山墙支撑部46,其中,横梁折叠线50布置在内山墙支撑部46与横梁部48之间。在横梁部48的相对端布置有远边缘52。与基部2的第三侧20平行的远边缘52标志缓冲部24的端部。如下文中将描述地,横梁部48布置成以斜对角方式从邻近第一外山墙折叠线41的位置朝第一内山墙折叠线44延伸以根据横梁的原理增强缓冲部24的稳固性。

包装坯件1优选由纸板或者瓦楞纸板制成。如图1中所示,包装坯件1具有长轴线la,此长轴线延伸穿过基部2以及缓冲部24、26。因此,长轴线la平行于基部2的侧4、8。如果瓦楞纸板用作包装坯件1用的材料,那么瓦楞纸板的瓦楞纸板层的沟槽应优选沿长轴线la延伸以在它们折叠成意图形状后(即,图1的立体图中的沟槽方向垂直向上)获得缓冲部24、26的最大的机械强度。

图2a是示出如何折叠而形成缓冲部24、26的立体图。因此,在此状态下,基部2设置有两个缓冲部24、26,这两个缓冲部24、26布置在基部2的相反的两端。平板在图2a的图示中示意性描绘成了家居平板fp,具有长方体形大体形状的平板可以在两个缓冲部24、26之间布置在基部2上。如本文中使用的,“平板”指的是诸如门、活板门、装饰板、搁板、桌面、地板之类的具有基本均匀厚度的薄板形物体,并且其中,平板的厚度小于板的长度与宽度。

图2b是沿图2a的箭头ii-ii看时通过第一缓冲部24的剖面图。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纸板包装坯件由瓦楞纸板材料制成,瓦楞纸板材料包括外表面纸板层ocl、内表面纸板层icl以及布置在外表面纸板层ocl与内表面纸板层icl之间的另外的中部瓦楞纸板层ccl。

如图2b中所示,在第一外山墙折叠线41处进行第一折叠操作以制作从基部2基本垂直向上延伸的外山墙部28。在第二外山墙折叠线42处进行第二折叠操作以制作山墙连接部32,此山墙连接部沿第二缓冲部26的方向延伸并且基本垂直于外山墙部28。因此,山墙连接部32基本平行于基部2延伸,并且位于基部上方高度h1。高度h1取决于待储存在包装中的板fp的厚度,并且通常可以在8至100mm的范围内。

在第一内山墙折叠线44处进行第三折叠操作以制作内山墙部30,此内山墙部从山墙连接部32朝基部2基本垂直向下延伸。因此,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两者均基本垂直于基部2。而且,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相互平行,并且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之间具有自由内间距is。自由内间距is的尺寸取决于板fp需要多大程度的保护。通常,自由内间距is在10至100mm的范围内。

因为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α1、第二角度α2、第三角度α3以及第四角度α4都具有相同的值,所以如图2a中所示外山墙部28的第一侧边缘34将平行于内山墙部30的第一侧边缘38(隐藏于图2a中),并且外山墙部28的第二侧边缘36将平行于内山墙部30的第二侧边缘40。

返回至图2b,在第二内山墙折叠线47处进行第四折叠操作以制作内山墙支撑部46,此内山墙支撑部沿远离第二缓冲部26的方向延伸并且基本垂直于内山墙部30。内山墙支撑部46平行于基部2延伸并且与基部2接触。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内山墙支撑部46能够借助紧固布置54固定至基部2,紧固布置54例如能够包含诸如双面胶带或者胶水之类的粘合装置。通过将内山墙支撑部46固定至基部2,提高了缓冲部24的整体性与稳固性。

在横梁折叠线50处进行第五折叠操作以制作横梁部48,此横梁部以斜对角方式从邻近第一外山墙折叠线41的位置延伸至邻近第一内山墙折叠线44的位置以因此形成横梁。因此,横梁部48的第一端56将被接纳在形成在基部2与外山墙部28之间的拐角中,并且横梁部48的远边缘52将被接纳在形成在山墙连接部32与内山墙部30之间的拐角中。横梁部48进一步增强了第一缓冲部24的强度。

图3示出了由图1的包装坯件制作包装的下一步骤。在此步骤中,第一长侧壁6向上折叠成被相应的第一缓冲部24与第二缓冲部26的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的平行的第一侧边缘34与38支撑,并且第二长侧壁10向上折叠成被相应的第一缓冲部24与第二缓冲部26的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的平行的第二侧边缘36与40支撑。因为角度α1、α2、α3以及α4不同于0°,所以如前文中参照图1所示与所描述的,长侧壁6、10将朝基部2稍微向内倾斜。山墙连接部32除了使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相互保持期望的距离之外还形成这样的平台,盖部14、18可以坐落于此平台上(如下文中将示出的)。

图4a示出了从图1中所示的包装坯件1形成平板纸板包装60的最后步骤以覆盖平板fp。在此最后步骤中,第一盖部14与第二盖部18折叠到相应的缓冲部24、26上并且支靠在相应的山墙连接部32上。可选地,一条胶带62可以应用至盖部14、18以将它们相互固定并且将它们固定至相应的外山墙部28。可选地,如图2b中所示,盖部14、18可以粘合至相应的山墙连接部32。包装60现在为运输与销售活动做好了准备。图4a的包装60具有梯形棱柱的形状,但是在另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具有诸如金条的形状之类的其他形状。

图4b是示出图4a的包装60的端部山墙64的侧视图。如能从图4b看到的,端部山墙64具有没有直角的梯形的形状,并且此梯形形状关于垂直的中线对称。因此,端部山墙64的形状与截头三角形的剖面相似。第一侧边缘34与38(在图4b的视角中后者是隐藏的)将具有以上提及的关于垂直于基部2的平面pv的相应的第一角度α1与第三角度α3,其中,第一角度α1与第三角度α3彼此相等并且两者关于平面pv不同于0°。因此,由侧边缘34、38支撑的长侧壁6将不垂直于基部2,而将具有关于垂直于基部2的平面pv的不同于0°的第一角度α1。类似地,第二侧边缘36与40(在图4b的视角中后者是隐藏的)将具有以上提及的关于垂直于基部2的平面pv的相应的第二角度α2与第四角度α4,其中,第二角度α2与第四角度α4彼此相等并且还等于第一角度α1与第三角度α3,并且两者关于平面pv不同于0°。因此,由侧边缘36、40支撑的长侧壁10将不垂直于基部2,而将具有关于垂直于基部2的平面pv的不同于0°的第二角度α2。因为长侧壁6、10由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在图4b中后者是隐藏的)的侧边缘34、36、38、40支撑并且由于侧边缘34、36、38、40不垂直于基部2而是朝基部2向内倾斜,所以在第一长侧壁6与板fp之间形成第一侧变形区66并且在板fp与第二长侧壁10之间形成第二侧变形区68。

在图4b中,端部山墙64中的由中部的瓦楞纸板层ccl形成的沟槽ft被部分示出。如前文中已经参照图1表明的,沟槽ft优选沿包装坯件1的长轴线la的方向延伸。

图4c是在与图2b的剖面图的相似视角看时,第一缓冲部24以及一部分包装60的剖面图。在此实施方式中,包装60借助胶带62保持在一起。如上文中参照图2b描述的,第一缓冲部24的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具有位于它们之间的自由内间距is。因此,在山墙部28、30之间形成作为端部变形区70的第三变形区。山墙连接部32与内山墙支撑部46将支撑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并且使它们保持期望的自由内间距is。

端部变形区70将保护平板fp,而且在当例如包装60掉落在地板上(其缓冲部24首先落在地板上)时可能产生的大的冲击力的作用下也会保护平板fp。如能看到的,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两者均垂直于底部2。这增强了缓冲部24的稳固性,并且提高了缓冲部24对于冲击的稳固性。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包装60设计成平板fp将靠在内山墙部30上,从而对平板fp提供进一步的支撑。因此,横梁部48将进一步支撑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并且因此进一步加强端部变形区70。

图5示出了根据另选实施方式的并且在与图2b的剖面图相似的剖面图中看到的缓冲部124。缓冲部124包括外山墙部128、内山墙部130、山墙连接部132以及内山墙支撑部146,这些部分都与缓冲部24的对应部分相似。但是,在图5的实施方式中,不存在横梁部。缓冲部124的强度因此稍微小于缓冲部24的强度,但是对于用于低重量的板的意图的包装会是足够的。在另一另选实施方式中,内山墙支撑部146仅在内山墙部130与外山墙部128之间的自由内间距部分延伸。

根据另选实施方式,形成在外山墙部128与内山墙部130之间的端部变形区170可以至少局部填充有填料172以增强端部变形区170的物理强度。此填料172可以是例如纸、纸板块、泡沫塑料等。在图5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填料172包括若干瓦楞纸板条174,其中,条174已经粘合在一起以形成填料172。

图6示出了根据另一另选实施方式并且在与图2b的剖面图相似的剖面图中看到的缓冲部224。缓冲部224包括外山墙部228、内山墙部230以及山墙连接部232,这些部分都与缓冲部24的对应部分相似。但是,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内山墙支撑部46。横梁部248从内山墙部230的下端直接延伸至形成在外山墙部228与山墙连接部232之间的拐角。在缓冲部分224中,对于可选的紧固布置254存在相当有限的空间,紧固布置254例如可以包含诸如胶带或者胶水之类的粘合装置,此紧固布置可以在基部202与形成在内山墙部230与横梁部248之间的拐角之间应用。但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当弱的紧固布置254也会是足够的,并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免除紧固布置,在板fp位于内山墙部230附近并且板fp将缓冲部224保持在适当位置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图7示出了根据另一另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324。缓冲部324包括外山墙部328、内山墙部330、山墙连接部332以及内山墙支撑部346,这些部分都与缓冲部24的对应部分相似。此外,缓冲部324设置有另外的第二外山墙部329。另外的第二外山墙部329在第一外山墙部328内侧靠在第一外山墙部328上并且支撑第一外山墙部328。因此,获得了双层外山墙布置,其中,获得了具有额外强度的缓冲部324。根据另一选择,横梁部348可以布置在缓冲部324中,并且此横梁部348连接至第二外山墙部329并且横梁部348从形成在第一外山墙部328与山墙连接部332之间的拐角延伸至形成在内山墙部330与内山墙支撑部346之间的拐角。因此,进一步加强了缓冲部324。

图8是示出具有根据另选实施方式的端部山墙464的包装460的平面图。图8的视角与图4b的视角相似,并且相似的部分给定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方式中,外山墙部428与内山墙部(图8的视角中未示出)的第一侧边缘434与第二侧边缘436具有角度α1、α2,角度α1、α2对于垂直于基部402的平面pv均不同于0°,但是与图4b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外山墙部428的第一侧边缘434与第二侧边缘436相互平行,并且类似地,内山墙部(未示出)的第一侧边缘与第二侧边缘相互平行。端部山墙464因此具有无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因为长侧壁406、410由外山墙部428与内山墙部(图8中后者是隐藏的)的侧边缘434、436支撑,所以将在第一长侧壁406与板fp之间形成第一变形区466,并且将在板fp与第二长侧壁410与之间形成第二变形区468。要理解,包装460的缓冲部424的剖面能够例如根据图2b、图4c、图5、图6、图7以及图9中所示的任一实施方式的原则布置。如能从图8中看到的,两个变形区466、468关于板fp不对称。这在以下情形中时会是有益的:平板本身不对称;以及/或者板fp在一侧(例如图8中的左侧)处其下边缘需要最大保护并且在另一侧(例如图8中的右侧)其上边缘需要最大保护。

在图8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单一盖部414,并且此盖部414连接至第二长侧壁410。盖部414包括位于另一端的连接部415,此连接部与第一长侧壁406重叠并且此连接部借助例如一连串的胶水454固定至第一长侧壁406。布置单一盖部414的此原则也能应用至图1至图4c中所示的实施方式。而且,关于图1至图4c中所示的第一盖部14与第二盖部18的方案也能应用至图8中所示的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根据另一另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524。缓冲部524包括外山墙部528、第一内山墙部530、山墙连接部532、第一内山墙支撑部546以及横梁部548,这些部分都与前文中描述的缓冲部24的对应部分相似。此外,缓冲部524设置有另外的第二内山墙部531。另外的第二内山墙部531在横梁部548的与横梁部548连接至第一内山墙支撑部546的端部相反的端部连接至横梁部548,并且在第一内山墙部530内侧靠在第一内山墙部530上并且支撑第一内山墙部530。因此,获得了包括第一内山墙部530与第二内山墙部531的双层内山墙布置,其中,缓冲部524尤其在内山墙530、531的区域中获得了额外强度,在所述区域中缓冲部524适配成与储存在包装内的平板fp接触。

可选地,缓冲部524可以另外包括另外的第二内山墙支撑部547。另外的第二内山墙支撑部547在第二内山墙部531的与第二内山墙部531连接至横梁部548的端部相反的端部连接至第二内山墙部531,并且平行于基部502地在第一内山墙支撑部546内侧靠在第一内山墙支撑部546上。因此,增强了第一内山墙部530与第二内山墙部531的稳固性。

要理解,上述实施方式的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多种变型是可行的。

前文中已经描述了包装坯件由瓦楞纸板制成。要理解,包装坯件还可以由包括不具有瓦楞层的纸板的其他材料制成。

前文中已经表明形成在外山墙28与内山墙30之间的端部变形区70一般可以是空的(除可选的横梁48之外)。要理解,如果需要,通过添加一些种类的待放置在变形区70内部的填料以进一步提高端部变形区70的强度也是可行的(如图5张的实施例所示)。这样的填料可以例如是泡沫塑料、纸、纸板等。

前文中已经描述了第一侧壁6由缓冲部24的侧边缘34、38支撑。在另选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6可仅由这些侧边缘34、38中的一者支撑,例如由第一侧边缘34支撑而另一侧边缘38不接触第一侧壁6。第一侧壁6不被任一侧边缘支撑而由缓冲部24的另一部分(例如山墙连接部32)支撑也是可行的。类似地,第二侧壁10可由缓冲部24的两个侧边缘36、40支撑;可仅由这些侧边缘36、40中的一者支撑例如由第一侧边缘36支撑而另一侧边缘40不接触第一侧壁10;或者可由山墙连接部32支撑。另外,侧壁6、10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可以以作为另选的另一方式支撑或者结合成由缓冲部24支撑。例如,侧壁6、10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可以以其意图的角度由板fp支撑。

前文中已经描述了盖部14、18、414是包装坯件1的组成部分(如图1中所示)。要理解,根据另选实施方式,一个或者多个盖部也可以分成段,这些段借助例如胶水、胶带或者类似物品安装至侧壁6、10。因此,盖部可以是包装坯件的集成段,或者可以在平板纸板包装的生产过程中的后面阶段添加盖部。

简而言之,用于保护平板(fp)的平板纸板包装包括基部(2)、沿基部(2)的平行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延伸的第一侧壁(6)和第二侧壁(10)、适于在侧壁(6、10)之间覆盖放置在基部(2)上的平板(fp)的至少第一盖部(14、18),并且还包括至少第一缓冲部(24)。第一侧壁(6)关于垂直于基部(2)的平面以不同于0°的第一角度(α1)被支撑以形成第一侧变形区。第一缓冲部(24)包括外山墙部(28)以及内山墙部(30),内山墙部(30)与外山墙部(28)隔开自由内间距(is)布置,从而在外山墙部(28)与内山墙部(30)之间形成端部变形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