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飞行救护吊篮防扭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688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全方位升降吊篮式的飞行救护防扭臂系统。



背景技术:

航卫工作条例中规定,一旦飞机出现险情,最先登机枪救飞行人员的是航医和机械师,整个抢救过程要在航医的指导下进行,急需配套的抢救设备。座舱位置较高,一般在4-6米以上。目前的救护车顶只达飞机腹部,难以承担当飞行的航卫保障任务,事故发生时对飞行员、乘员的出仓方式以掉救为主,吊篮内装载伤员、医疗救护设备和施救人员,吊篮负载较大,难以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易造成掉救人员的二次伤害。现有的各类工作梯和吊车等设备是为工程人员维护飞机而设计,不适合抢救遇险飞行员。急待解决具有高度稳定性,相应功能的救护设备吊篮防扭臂系统,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应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抢救遇险飞行员、乘员的重要功能、同时可以满足航卫保障需求的“车载飞行救护吊篮防扭臂系统”,高可靠的实现全方位升降软式吊篮的防扭稳定作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车载飞行救护吊篮防扭臂系统”由吊臂、吊篮、防扭臂和液压装置等组成,底盘的前部设置驾驶室、后部装载方舱形式的工作间,底盘装有支腿,方舱顶部的后端安装回转机构。卷扬机构、支撑油缸和吊臂设置在回转机构上,吊臂为可伸缩的,吊臂的尾端与回转机构连接。卷扬机构安装在吊臂的后面,卷扬机构的钢丝绳沿吊臂上设置滑轮组与吊篮连接,因飞行事故往往使飞机处于非常状态,要求飞行救护吊篮必须采用软式钢丝绳调结系统,造成了吊篮工作变动位置方便,贴近飞机自如,即可以柔和贴近飞机,又能保证不触动飞机,遇到特殊情况不至于挤压工作吊舱,影响施救人员的安全,这也带来了吊舱运动的不稳定。

“车载飞行救护吊篮防扭臂系统”包括上臂杆(1)、下臂杆(2)、上铰链(3)、下铰链(4)、下防撞横杆(5)、中防撞横杆(6)、上防撞横杆(7)、上防撞横杆(8)、中连接轴(9)吊篮中框(10)、吊臂连接座(11)、吊臂连接座(12)及其零件组成。其中上臂杆(1)、上防撞横杆(7)、上防撞横杆(8)焊接成刚性结构。下臂杆(2)、下撞横杆(5)、中防撞横杆(6)、焊接成刚性结构。上臂结构与臂结构通过中连接轴(9)连接成防扭臂结构。防扭臂结构通过上铰链(3)与吊臂连接座(11)吊臂连接座(12)连接,通过下铰链(4)与吊篮中框(10)中框连接。本发明是在吊臂最后一节和吊篮之间装置一种自行发明的防扭臂装置,使吊救系统工作稳定,快速搜索飞机、及时抢救伤员,满足航卫保障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车载飞行救护吊篮防扭臂系统”其特征在于吊臂连接座(11)吊臂连接座(12)、吊篮中框(10)之间连接防扭臂12,随机防扭臂12呈阶梯状,中间通过轴连接,随机防扭臂上臂杆(1)、臂杆(2)的一端连接在吊臂的两侧面吊臂连接座(11)、吊臂连接座(12)上。

其中上臂杆(1)、上防撞横杆(7)、上防撞横杆(8)焊接成刚性结构。

下臂杆(2)、下撞横杆(5)、中防撞横杆(6)、焊接成刚性结构。

上臂结构与臂结构通过中连接轴(9)连接成防扭臂结构。

防扭臂结构通过上铰链(3)与吊臂连接座(11)吊臂连接座(12)连接,通过下铰链(4)与吊篮中框(10)中框连接。在救护吊篮运动时能够上下运动,即防扭臂折叠运动,横向运动受防扭臂结构限制,使吊篮横向摆动受限制,实现软式吊篮运动防扭转作用。而吊篮横向运动受吊臂转动作用工作。通过防扭臂实现吊篮运动的稳定运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