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1604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部件单元打包装箱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模块化建筑部件单元通过集装箱打包运输的时候,由于部件单元本身体积及重量较大,难以有效的,及时的进行装箱、卸货操作,有的厂商在装箱时在部件单元底部临时放置圆管或其他材料,来完成装箱操作,不仅施工难度较大,且造成工作延时,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从而实现快速装箱及卸货工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包括底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若干单元模块部件,所述单元模块部件的顶端设有顶框部件,所述单元模块部件的底端设有底框部件,所述底框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四角设有用于捆扎所述单元模块部件的角钢,所述底板的一端下部设有第一垫梁,所述第一垫梁上设有若干滚轮,所述底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垫梁,所述第二垫梁上设有若干叉车槽,所述顶框部件和所述底框部件上分别设有角件,相邻所述角件之间通过胶膜相贴合并固定连接,若干所述单元模块部件之间用打包钢带收紧且顶框部件上垫有固定件。

具体的,所述第一垫梁上设有第一槽钢,所述第一槽钢内设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的两侧设有滚轮封板。

具体的,所述第二垫梁上设有第二槽钢,所述第二槽钢内设有所述叉车槽,所述叉车槽的两侧设有叉车槽封板,所述叉车槽上设有加强板。

具体的,所述角件包括固定所述单元模块部件两侧边的角钢、以及用螺母依次锁紧的垫片、所述角钢、压块和衬板。

具体的,所述胶膜为EVA膜。

具体的,相邻所述角件通过铁丝可拆卸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固定件为木板垫块。

具体的,所述打包钢带厚度为0.7mm。

具体的,所述叉车槽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在充分考虑加工环境的情况下,增加了叉车槽结构和滚轮设计,极大的增加了打包单元的运转及装箱的便利性,有效的提高了装箱及卸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模块化部件的角件结构,使得打包模块更加紧凑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垫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第二垫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单元模块部件、11顶框部件、12底框部件、13第一垫梁、131第一槽钢、132滚轮、133滚轮封板、14第二垫梁、141第二槽钢、142叉车槽、143加强板、144叉车槽封板、15EVA胶、16底板、2角件、21角钢、22螺母、23垫片、24压块、25衬板、3打包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8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包括底板16,设于底板16上的十二个单元模块部件1,单元模块部件1的顶端设有顶框部件11,单元模块部件1的底端设有底框部件12,底框部件12固定连接于底板16上,底板16的四角设有用于捆扎单元模块部件1的角钢21,底板16的一端下部设有第一垫梁13,第一垫梁13上设有两个滚轮132,底板1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垫梁14,第二垫梁14上设有两个叉车槽142,顶框部件11和底框部件12上分别设有角件2,相邻角件2之间通过EVA膜相贴合并通过铁丝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五个为一组的单元模块部件1之间用打包钢带3收紧且顶框部件11上垫有固定件。固定件可选木板垫块(图中未示出),防止打包钢带3收缩过紧对单元模块部件1造成勒痕。打包钢带3厚度为0.7mm。

参照图5-6所示,第一垫梁13上设有第一槽钢131,第一槽钢131内设有 滚轮132,滚轮132的两侧设有滚轮封板133。第二垫梁14上设有第二槽钢141,第二槽钢141内设有叉车槽142,叉车槽142的两侧设有叉车槽封板144,叉车槽142上设有加强板143。

参照图7所示,角件2包括固定单元模块部件两侧边的角钢21、以及用螺母22依次锁紧的垫片23、角钢21、压块24和衬板25。

应用本实施例时,将模块化部件1逐个固定连接在底板16上,并在模块化部件1的一端连接第一垫梁13,可方便打包部件顺利装箱、卸货。在其另一端连接第二垫梁14,可方便叉车叉举打包部件。

本实施例模块化部件装箱结构在充分考虑加工环境的情况下,增加了叉车槽142结构和滚轮132设计,极大的增加了打包单元的运转及装箱的便利性,有效的提高了装箱及卸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模块化部件的角件2结构,使得打包模块更加紧凑稳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