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1126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动力转运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运车,尤其涉及一种无动力转运车。



背景技术:

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目前的一种用于装载物料的小车如图1和图2所示,其具有物料框架1和滚轮2。由于其设计不是基于长距离的运输,不具有与拖动设备连接以及相互之间连接的连接件,同时滚轮2通常也不适合长距离运输,例如不具有减震效果,长距离运输下对物料和小车本身都会造成损伤;此外,由于小车之间无连接,每次只能运输一个小车,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问题,期望得到一种能实现小车长距离运输,以及多个小车同时运输的简易方案,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最大程度降低对物料和小车的损伤,提高服务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动力转运车,其通过连接拖动设备能实现对被承载物的运输,尤其是长距离运输,此外,还能实现多个被承载物同时运输,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最大程度降低对被承载物的损伤,提高服务质量。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动力转运车,其用于装载和转运被承载物,所述无动力转运车包括:

小车框架,其一侧开口,该小车框架上具有连接件;

中插框架,其一端与所述小车框架连接并设有挡块和与该挡块连接的弹簧,另一端位于所述开口处并设有踏板,该中插框架底部设有滚轮,两侧设有滚筒,内部设有连杆,所述踏板通过所述连杆与所述挡块连接;

其中,运输开始时所述被承载物从所述开口沿着所述滚筒被推上所述中插框架并位于所述挡块之上,所述挡块被压下至第一位置,所述弹簧被压缩,当所述被承载物被推过所述挡块时,所述挡块在所述弹簧的回复力下被弹起至第二位置,以阻挡所述被承载物的退出,使得所述被承载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滑落;运输结束时所述踏板被踩下,其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挡块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被承载物被退至位于所述挡块之上,此时所述踏板被松开,所述挡块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以使得所述被承载物得以沿着所述滚筒从所述开口退出所述中插框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其用于装载和转运被承载物,其具有可承载被承载物的中插框架,以及可连接拖动设备的小车框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对被承载物进行运输时,首先将被承载物推上中插框架并通过挡块自动固定,然后通过小车框架上的连接件连接拖动设备,所述无动力转运车在拖动设备的拖动下被运输至指定地点,然后通过踩下踏板释放挡块并从中插框架上卸下所述无动力转运车,完成对被承载物的运输。上述过程中,被承载物与中插框架两侧的滚筒配合,实现装载被承载物在中插框架上的滑动;挡块在弹簧的作用下配合被承载物实现所述自动固定,使得被承载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滑落;踏板通过连杆作用于挡块,实现挡块的释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其中插框架底部的滚轮通常被设置为可适用于长距离运输并具有减震效果,因此所述无动力转运车通过连接拖动设备能实现对被承载物的运输,尤其是长距离运输,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最大程度降低对被承载物的损伤,提高服务质量。

上述方案中,被承载物可以是用于装载物料的小车,或者该小车及其装载的物料。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中,所述小车框架为C字形,其与所述中插框架构成E字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中,所述连接件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小车框架的前侧和后侧。

上述方案中,所述后侧指向所述前侧的方向为所述运输方向。所述连接件能实现所述无动力转运车与拖动设备的连接,也能实现所述无动力转运车相互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多个被承载物同时运输,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

更进一步地,上述无动力转运车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小车框架固定连接的基座,以及与该基座铰接的拖杆。

上述方案使得连接件的连接特性为铰接连接,从而适应不同的连接需求以及运输方向多变的特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中,所述滚筒具有若干个,且从所述中插框架的一端至另一端从高到低倾斜排列设置,以使得所述被承载物具有沿着所述滚筒退出所述中插框架的趋势。

上述方案中,由于所述滚筒的倾斜排列设置,被承载物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沿着滚筒滑动退出中插框架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具有以下优点:

(1)其通过连接拖动设备能实现对被承载物的运输,尤其是长距离运输,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最大程度降低对被承载物的损伤,提高服务质量;

(2)能实现多个被承载物同时运输,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装载物料的小车的顶部视图。

图2为一种用于装载物料的小车的正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立体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顶部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正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侧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动力转运车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然而,以下解释和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构成不当限定。

图3~图6分别以不同的视角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无动力转运车的结构。

请结合参考图3~图6,本实施例的无动力转运车是用于被承载物的运输,该被承载物是用于装载物料的小车,该小车上可装载物料;本实施例的无动力转运车包括:小车框架3和中插框架4。

其中,小车框架3一侧是未封闭开口A,该小车框架3呈C字形,是由截面尺寸为80*60*5.0mm的方管以及钢板焊接而成,小车框架3上固定有连接件5;该连接件5为两个,分别位于小车框架3的前侧B和后侧C;该两个连接件5均包括与小车框架3固定连接的基座51,以及与该基座51铰接的拖杆52;该连接件5能实现无动力转运车与拖动设备的连接,也能实现无动力转运车相互之间的连接。

中插框架4由截面尺寸为80*120*5.0mm的方管以及钢板等焊接而成,其一端与小车框架3焊接,与小车框架3构成E字形,该中插框架4的一端设有板6、挡块7和与该挡块7连接的弹簧12,另一端位于开口A处并设有踏板8,该中插框架4底部设有滚轮9,该滚轮9被设置为可适用于长距离运输并具有减震效果;两侧设有若干个滚筒10,其从中插框架4的一端至另一端从高到低倾斜排列设置;内部设有连杆11,踏板8通过连杆11与挡块7连接;

此外,上述方案被设置为:在正常情况下,挡块7在弹簧12的作用下竖直向上;运输开始时装载物料的小车(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未装载物料)从开口A沿着滚筒10被推上中插框架4,之后挡块7在装载物料的小车的推力下绕支架旋转到板6下,此时装载物料的小车位于挡块7之上,挡块7被压下至第一位置,弹簧12被压缩,当装载物料的小车被推过挡块7时,挡块7在弹簧12的回复力下被弹起至第二位置从而恢复竖直状态,以阻挡装载物料的小车的退出,使得小车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滑落;运输结束时踏板8被踩下,其通过连杆11的拉力带动挡块7绕支架旋转到板6下至第一位置,在没有挡块7的阻挡下装载物料的小车被退至位于挡块7之上,此时踏板8被松开,挡块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以使得装载物料的小车得以沿着滚筒10从开口A退出中插框架4,从而被顺利拉出。

请继续结合参考图3~图6,本实施例的无动力转运车运输装载物料的小车时,首先将装载物料的小车推上中插框架4并通过挡块7自动固定,该过程中,装载物料的小车从开口A沿着滚筒10被推上中插框架4,之后挡块7在装载物料的小车的推力下绕支架旋转到板6下,此时装载物料的小车位于挡块7之上,挡块7被压下至第一位置,弹簧12被压缩,当装载物料的小车被推过挡块7时,挡块7在弹簧12的回复力下被弹起至第二位置从而恢复竖直状态,以阻挡装载物料的小车的退出,使得装载物料的小车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滑落;然后通过小车框架3上的一个连接件5连接拖动设备,无动力转运车在拖动设备的拖动下被运输至指定地点,然后通过踩下踏板8释放挡块7并从中插框架4上卸下装载物料的小车,完成对装载物料的小车的运输,该过程中,运输结束时踏板8被踩下,其通过连杆11的拉力带动挡块7绕支架旋转到板6下至第一位置,在没有挡块7的阻挡下装载物料的小车被退至位于挡块7之上,此时踏板8被松开,挡块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以使得装载物料的小车得以沿着滚筒10从开口A退出中插框架4,从而被顺利拉出。

上述过程中,装载物料的小车的物料框架与中插框架4两侧的滚筒10配合,实现装载物料的小车在中插框架4上的滑动;挡块7在弹簧12的作用下配合装载物料的小车实现上述自动固定,使得装载物料的小车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滑落;踏板8通过连杆11作用于挡块7,实现挡块7的释放。由于滚筒10的倾斜排列设置,装载物料的小车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沿着滚筒10滑动退出中插框架的趋势,从而使得自动固定的效果更好,并且在卸下时更容易。

此外,当需要同时运输多个装载物料的小车时,将该多个装载物料的小车分别由多个无动力转运车运输,该多个无动力转运车之间通过其连接件相互连接成一字形,再将其一端的连接件与拖动设备连接,由拖动设备提供运输动力。

上述方案的无动力转运车通过连接拖动设备实现了对装载物料的小车的运输,尤其是长距离运输,还实现了装载物料的多个小车同时运输,从而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物料和小车的损伤,提高了服务质量。

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随之有着许多的类似变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果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