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638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胶辅助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胶厂中,成品胶一般灌装在胶桶中进行存放或运输,容量为200L的胶桶用量很大,在胶体灌装时,胶桶均直立放置,通过输胶管灌装,操作较便利,但是,对于已经灌满胶体的胶桶来说,在需要将胶体进行分装倒出时,由于胶桶的总重量较大,胶桶的外形为圆柱状,且胶桶的外壁上并没有便于抓扶的位置,倾斜状态时胶桶定位完全依靠人力来维持,使胶桶处于倾斜状态并倒出胶体的操作相当费力,且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胶体流出方向偏离目标盛装容器的入口,造成产品的浪费,且污染地面,影响工作环境的整洁,胶体清理不便,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造成劳动力的浪费。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工作人员将胶体从胶桶内倒出过程中的操作便利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能够提高工作人员将胶体从胶桶内倒出过程中的操作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包括:

相互平行的两个长侧边的长度大于胶桶高度,且短侧边的长度大于胶桶直径的U形架体;

固定于所述U形架体封闭端的一侧面,且底面为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短侧边的圆柱面的底座;

靠近所述短侧边设置于两个长侧边之间,用于支撑于胶桶下端侧壁的第一弧形支撑;

远离所述短侧边设置于两个长侧边之间,与所述短侧边之间的间距小于胶桶高度的第二弧形支撑;

设置于两个长侧边之间,用于胶桶倒料时挡设在胶桶上端面的限位装置;

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且与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的一端对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第一捆扎绳;

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且与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的一端对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第二捆扎绳;

设置于所述U形架体开口端的长侧边外侧的滑轨滑块组件;

气缸杆与滑轨滑块组件的滑块铰接的气缸;

设置于所述气缸的气缸筒末端的支座。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

两端均固定于所述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所在平面垂直于U形架体所在平面的第一拱形件;

与所述第一拱形件对称的设置于所述U形架体另一侧的长侧边上的第二拱形件;

连接于所述第一拱形件和第二拱形件之间的至少两根加固梁。

优选的,所述第一拱形件和第二拱形件均为半圆形件。

优选的,所述半圆形件的直径为胶桶高度的三分之二,且半圆形件与长侧边之间设置有定位梁。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

平行于所述短侧边固定于所述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且长度小于胶桶半径的第一限位杆;

与所述第一限位杆对称的设置于所述U形架体另一侧的长侧边上的第二限位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与短侧边之间的间距与胶桶的高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长侧边的长度为胶桶高度的1.5倍。

优选的,所述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上固定有分别用于栓设所述第一捆扎绳和第二捆扎绳的两个固定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在使用时,沿着底座的圆柱面将U形架体翻起,使其开口竖直朝上,将胶桶的底面压在U形架体的短侧边上,同时胶桶顺势依附于第一弧形支撑和第二弧形支撑,然后将第一捆扎绳绕过胶桶侧壁并将自由端捆设固定在U形架体的长侧边上,与第一弧形支撑相互配合将胶桶下端固定抱住,第二捆扎绳绕过胶桶侧壁并将自由端捆设固定在U形架体的长侧边上,与第二弧形支撑相互配合将胶桶上端固定抱住,实现将胶桶可与U形架体始终保持相对贴合,在底座的作用下,通过人工操作,U形架体可以沿着底座的圆柱面翻转,翻转过程中胶桶便可随之倾斜,并安稳的倒卧在由U形架体、第一弧形支撑和第二弧形支撑所构成的支撑结构内,第一弧形支撑位于胶桶侧壁的下端,第二弧形支撑位于胶桶侧壁的上端,将胶桶托起,同时在胶桶倾斜的过程中,限位装置挡设在胶桶上端面,可防止胶桶滑落,且在胶桶倾斜过程中,当倾斜到物料可倒出的角度时,通过气缸及底座将U形架体支撑于地面,通过控制气缸的气缸杆伸出长度调节胶桶的倾斜角度,将物料倒出,角度变化过程中,气缸带动滑块沿着滑轨逐渐运动,气缸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直立状态,通过气缸控制使物料流出速度的稳定性更强,且更容易控制,并且更加节省人力,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避免胶桶倾斜状态时发生滚动,且便于控制胶桶的倾斜角度,更加省力,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将胶体从胶桶内倒出过程中的操作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能够提高工作人员将胶体从胶桶内倒出过程中的操作便利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长侧边11的长度大于胶桶高度,且短侧边12的长度大于胶桶直径的U形架体;固定于U形架体封闭端的一侧面,且底面为轴线方向平行于短侧边12的圆柱面的底座;靠近短侧边12设置于两个长侧边11之间,用于支撑于胶桶下端侧壁的第一弧形支撑3;远离短侧边12设置于两个长侧边11之间,与短侧边12之间的间距小于胶桶高度的第二弧形支撑4;设置于两个长侧边11之间,用于胶桶倒料时挡设在胶桶上端面的限位装置5;一端固定连接于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且与所述第一弧形支撑3的一端对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第一捆扎绳6;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且与所述第二弧形支撑4的一端对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第二捆扎绳7,设置于U形架体开口端的长侧边11外侧的滑轨滑块组件8;气缸杆与滑轨滑块组件8的滑块铰接的气缸9;设置于气缸9的气缸筒末端的支座10。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在使用时,沿着底座的圆柱面将U形架体翻起,使其开口竖直朝上,将胶桶的底面压在U形架体的短侧边12上,同时胶桶顺势依附于第一弧形支撑3和第二弧形支撑4,然后将第一捆扎绳6绕过胶桶侧壁并将自由端捆设固定在U形架体的长侧边11上,与第一弧形支撑3相互配合将胶桶下端固定抱住,第二捆扎绳7绕过胶桶侧壁并将自由端捆设固定在U形架体的长侧边11上,与第二弧形支撑4相互配合将胶桶上端固定抱住,实现将胶桶可与U形架体始终保持相对贴合,在底座的作用下,通过人工操作,U形架体可以沿着底座的圆柱面翻转,翻转过程中胶桶便可随之倾斜,并安稳的倒卧在由U形架体、第一弧形支撑3和第二弧形支撑4所构成的支撑结构内,第一弧形支撑3位于胶桶侧壁的下端,第二弧形支撑4位于胶桶侧壁的上端,将胶桶托起,同时在胶桶倾斜的过程中,限位装置5挡设在胶桶上端面,可防止胶桶滑落,且在胶桶倾斜过程中,当倾斜到物料可倒出的角度时,通过气缸9及底座10将U形架体支撑于地面,通过控制气缸9的气缸杆伸出长度调节胶桶的倾斜角度,将物料倒出,角度变化过程中,气缸带动滑块沿着滑轨逐渐运动,气缸9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直立状态,通过气缸控制使物料流出速度的稳定性更强,且更容易控制,并且更加节省人力,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避免胶桶倾斜状态时发生滚动,且便于控制胶桶的倾斜角度,更加省力,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将胶体从胶桶内倒出过程中的操作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其底座包括:两端均固定于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11,所在平面垂直于U形架体所在平面的第一拱形件21;与第一拱形件21对称的设置于U形架体另一侧的长侧边11上的第二拱形件22;连接于第一拱形件21和第二拱形件22之间的至少两根加固梁23。

优选的,第一拱形件21和第二拱形件22均为半圆形件,半圆形件的直径为胶桶高度的三分之二,使得在翻转过程更平稳,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翻转过程更加省力,且半圆形件与长侧边11之间设置有定位梁,增强了结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限位装置5包括:平行于短侧边12固定于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11,且长度小于胶桶半径的第一限位杆51;与第一限位杆51对称的设置于U形架体另一侧的长侧边11上的第二限位杆52。

上述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能够节省制造成本,第一限位杆51和第二限位杆52之间存在间隙,方便从胶桶的开口处倒出胶体,在定位的同时不会妨碍胶体的倒出。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第一限位杆51、第二限位杆52与短侧边12之间的间距与胶桶的高度相同,胶桶能够刚好卡在限位装置5和短侧边12之间,提高定位稳定性。

为了使操作更加省力,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长侧边11的长度为胶桶高度的1.5倍。

具体的,U形架体一侧的长侧边上固定有分别用于栓设第一捆扎绳6和第二捆扎绳7的两个固定环13,即第一捆扎绳6和第二捆扎绳7的固定端是固定端是栓设于固定环13的,起到固定端定位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胶桶倒料用缓冲支撑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