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狭小空间粘贴标签的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0152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狭小空间粘贴标签的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标签,具体涉及电子标签的粘贴技术。



背景技术:

RFID是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现有的RFID标签的设置一般都是直接粘帖在物品的外表面上,或者直接封装产品的内部,如设置相应的射频卡等等。其中,直接粘帖在物品的外表面上,RFID标签容易损坏或脱落;而采用直接封装的方案,其只能够针对一类的产品,实用性不强。

针对该情况,如果将RFID标签粘帖在产品内部将能够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由于产品内部空间一般较小且结构较为复杂,无法直接粘帖RFID标签,同时也没有很好的辅助工具能够实现在产品内部狭小空间粘贴RFID标签。由此无法在产品内部的狭小空间内粘贴RFID标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电子标签在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在狭小空间内粘贴各种标签的工具,以提高标签的实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狭小空间粘贴标签的工具,所述工具包括:

把手;

标签携带部,所述标签携带部上设置有黏胶层;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连接标签携带部,另一端连接把手。

优选的,所述黏胶层为硅胶层。

优选的,所述标签携带部包括可变形的基材部以及设置在基材部表面的硅胶层。

优选的,所述基材部为圆柱形的海绵体,其侧面设置有硅胶层。

优选的,所述硅胶层至少覆盖1/2的圆柱形海绵体侧面。

优选的,沿圆柱形海绵体侧面分布的硅胶层上设置有平面接触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为可弯曲变形的连接杆。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标签携带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通过U型夹可拆卸的夹持标签携带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通过可伸缩结构与把手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构成的工具,其具有如下特点:

1.工具加工简单;

2.工具外形可以随意加工,可以加工成任意弧度;

3.硅胶粘度适中,刚好适合携带标签等轻型物品;

4.标签粘贴在产品表面后,携带工具表面自然脱落;

5.在标签粘贴于产品表面后,可以使用工具将标签压平,可靠性高;

6.硅胶表面水洗后可以恢复初始粘度,可以重复使用;

7.产品可以伸缩10cm左右,适应更多环境。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例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例工具的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例工具中标签携带部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例工具中标签携带部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本实例提供的狭小空间标签黏贴辅助工具100,主要包括标签携带部110、连接杆120以及把手130三部分。

其中,把手130与连接杆120连接构成整个辅助工具100的支撑连接部,用于连接支撑标签携带部110。该支撑连接部能够实现伸缩和/或任意弧度的弯曲,以实现多方位的调整,适应各种应用环,提高整个工具的实用性。

标签携带部110与连接杆120连接,用于携带标签。该标签携带部110能够在把手130与连接杆120的带动和操作下,将标签粘贴在产品表面,并使得标签在粘贴后从标签携带部110的表面自然脱落;同时该标签携带部110还能够在把手130与连接杆120的带动和操作下对标签进行压平,保证标签粘贴的可靠性。

针对上述的辅助工具100方案,以下通过一具体应用实例来具体说明。

参见图2和图3,对于辅助工具100中的标签携带部110,其主要包括基材部111和设置在基材部111上的黏胶层112,通过基材部111上的黏胶层112实现待粘贴标签的不脱落携带。

具体的,该基材部111整体为可变形的圆柱形结构,优选为圆柱形的海绵体,这样通过圆柱形海绵体作为基材部111,基于海绵柔软的特性,能够在标签粘贴于产品表面后可以起到压平的作用。

为了便于与连接杆120的连接,作为基材部111的圆柱形海绵体,其中部设置有通孔113,该通孔113沿圆柱形海绵体111的中心轴设置,大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设置在基材部111上的黏胶层112,优选由硅胶材质构成的硅胶层112,由此构成的硅胶层112,其粘度适中,适合携带标签等轻型物品,可满足携带标签的要求;同时硅胶表面水洗后可以恢复初始粘度,可实现反复使用。

参见图2,硅胶层112沿圆柱形海绵体111的圆周方向覆盖在圆柱形海绵体111的侧面上。

对于硅胶层112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只要能够可靠携带标签即可。本实例中的硅胶层112优选沿圆柱形海绵体111的圆周方向至少覆盖1/2的圆柱形海绵体侧面。如图2所示,其所示的辅助工具100中,硅胶层112基本覆盖圆柱形海绵体的整个侧面,只留有与连接杆120接触的部分未覆盖。

再者,该硅胶层112整体厚度均匀,具体的厚度大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只要保证后续反复使用的可靠性即可。本实例中硅胶层112的厚度优选1-5mm。

需要说明的,上述内容只是阐述了标签携带部110的一种具体设置方案,标签携带部110的具体设置方案并不仅限于此。

在上述方案方案的基础上,本实例还提供如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

由于硅胶层112直接覆盖在圆柱形海绵体111的侧面,故硅胶层112的外侧面也为圆弧形(如图2所示),并以该圆弧形侧面接触并粘结携带待粘结的标签。

参见图4,为提高圆弧形硅胶层112携带标签的可靠性,本改进方案通过在圆弧形硅胶层112的外侧面形成一平面接触部114,通过该平面接触部114以平面接触的方式与待粘结的标签接触,实现粘结携带。

该平面接触部114同样由硅胶材质构成,其一体成型在圆弧形硅胶层112上或独立设置。该平面接触部114为方形,并沿圆弧形硅胶层112的轴向延伸分布。另外,该平面接触部114在圆弧形硅胶层112圆周方向上的分布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优选位于中部。

基于上述方案构成中空的圆柱形标签携带部110,其通过外侧的圆弧形硅胶层112实现直接对标签的适度粘结携带,或可通过设有平面接触部114的硅胶层112,能够以平面接触的方式与标签接触,实现可靠的粘结携带;同时可通过圆柱形海绵体111对粘贴后的标签进行压平。

对于辅助工具100中连接杆120,用于连接标签携带部110和把手130,以构成辅助工具100。该连接杆120优选可任意弯曲变形的连接杆,如可采用塑料材质制成的连接杆,这样的连接杆在受热后可以弯成任意弧度,可实现任意方位、角度的调整,可适应不同使用环境。

需要说明的,这里的可任意弯曲变形的连接杆120并不限于上述的方案,还可以采用其它能够实现任意弯曲变形的方案,如还可采用万向管的结构等等。

在此基础上,该连接杆120的一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标签携带部110,这样便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不同规格的标签携带部110;而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结构与把手130连接,这样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整个辅助工具的操作长度;使得由此构成的辅助工具100能够适合在各种狭小空间操作,大大提高辅助工具100的实用性。

对于连接杆120与标签携带部1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案,对应于中空的圆柱形标签携带部110,该连接杆120通过U型夹来实现可拆卸的夹持标签携带部110。

具体为在连接杆120的一端设置有U型夹121,该U型夹121对应于中空的圆柱形海绵体111的壁厚,并穿过圆柱形海绵体111中部的通孔113以夹持住圆柱形海绵体111的侧壁,从而实现对标签携带部110的可拆卸夹持。

需要说明的,连接杆120与标签携带部110之间的连接方案并不限于此,根据需要还可采用其它的可拆卸连接方案或直接固接。

对于连接杆120与把手130之间的可伸缩连接方案,具体包括设置在连接杆120另一端的卡齿122、设置在把手130上的安置孔131以及设置在把手130上的调节机构132。

其中,把手130上的安置孔131开设在把手130的一端面上,并沿把手13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安置孔131的大小与连接杆120设置卡齿122的另一端间隙配合,容其安插在安置孔131中。

对应的,调节机构132对应于安置孔131设置在把手130上,并伸入安置孔131中与安插在安置孔131中的连接杆120另一端上的卡齿122配合,实现对安插在安置孔131的连接杆120进行固定和松开,继而实现连接杆120与把手130之间固定和脱离,实现伸缩调节。

连接杆120与把手130之间可伸缩调节的距离,由安置孔131的深度与连接杆120插入的长度配合决定,一般优选在6-15cm左右。

再者,这里的调节机构132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相应的方案,只要能够与连接杆120上的卡齿122配合,实现调节即可。

需要说明的,连接杆120与把手130之间可伸缩连接方案并不限于此,根据需要还可采用其它的可伸缩连接方案或直接固接。

在上述方案方案的基础上,本实例提供另一步改进方案,该改进方案在把手130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133,以提高整个工具平时操作的便携性。

该挂钩133可一体成型在把手130的另一端,也可采用独立设置在把手130的另一端的方案。

据此构成的标签粘贴辅助工具,其整体加工简单,外形可以随意加工;而硅胶粘度适中,刚好适合携带标签等轻型物品,再者硅胶表面水洗后可以恢复初始粘度;另外,整个工具可以伸缩10cm左右,适应更多环境。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