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2519阅读:1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



背景技术:

塔式起重机初始安装高度最大高度不能超过自由独立高度,若安装高度需要超过独立高度,需要先做附墙后方可继续爬升。在安装附墙装置时,有个重要的过程就是附墙埋件。常规的附墙埋件就是一块钢板上焊接几根钢筋预埋到建筑墙体内,为了受力合理,钢筋需要达到锚固长度,而建筑物的剪力墙又很薄,直锚固长度达不到,需要在尾部做弯钩处理,预埋非常不方便,并且这种附墙预埋件在建筑结构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很容易偏移位置或者将预埋件的钢板振倾斜,导致后续的附墙拉杆安装不上去,安装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包括并列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与埋设整个附墙埋件的建筑剪力墙的厚度相等,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连接;所述连接部为钢筋余料制成,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厚度相等,且二者的厚度范围均为15-2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采用钢筋余料制成连接部,对资源合理利用,成本低廉,机械强度较高,刚好夹在建筑剪力墙结构封模板之间,可以起到较好的锚固效果,不容易产生移位,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安全性较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为不锈钢材质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够起到较好的锚固效果,不易产生变形,具有较大的承载力,使用寿命较长。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内表面一侧边沿处均设有吊耳。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吊耳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整个附墙埋件进行吊装和转运,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节能操作时间,并且适合大型工程的批量装运。

进一步:所述吊耳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内表面,且所述吊耳可折叠并收缩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区域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使用时伸展所述吊耳,方便转运和吊装,在不使用时,将所述吊耳折叠收缩,这样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非常方便。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连接部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区域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个所述连接不上均匀分布在所述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可以使得整个附墙埋件均匀受力,不会由于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移位或变形,非常适合高强度的建筑中。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或第二支撑板包括与所述连接部的数量相同的子支撑板,且所述子支撑板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与所述连接部的数量相同的子支撑板,可以在保证整个附墙埋件的机械强度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的利用工程中的钢铁边角余料,节省成本,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边缘处设有倒角。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倒角可以整个附墙埋件更加顺利的放置于在建筑剪力墙结构封模板之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操作效率。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内表面上分别对应设有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伸入对应的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所述连接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不易松动或脱出。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可以使得所述连接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焊接强度较好,成本低廉,且不会损伤工件。

进一步: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围为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厚度的三分之一,并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厚度的二分之一。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所述凹槽的深度,可以在保证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不会由于所述凹槽的深度过深而影响自身的机械强度的基础上,确保所述连接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连接部,4、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包括并列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连接部3,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与埋设整个附墙埋件的建筑剪力墙的厚度相等,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连接;所述连接部3为钢筋余料制成,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的厚度相等,且二者的厚度范围均为15-25m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可以均为不锈钢材质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够起到较好的锚固效果,不易产生变形,具有较大的承载力,使用寿命较长。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内表面一侧边沿处均设有吊耳4。通过设置所述吊耳4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整个附墙埋件进行吊装和转运,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节能操作时间,并且适合大型工程的批量装运。

优选地,所述吊耳4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内表面,且所述吊耳4可折叠并收缩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区域内。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使用时伸展所述吊耳4,方便转运和吊装,在不使用时,将所述吊耳4折叠收缩,这样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非常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连接部3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区域内。通过多个所述连接不上3均匀分布在所述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可以使得整个附墙埋件均匀受力,不会由于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移位或变形,非常适合高强度的建筑中。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或第二支撑板2还可以包括与所述连接部3的数量相同的子支撑板,且所述子支撑板与所述连接部3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通过采用与所述连接部3的数量相同的子支撑板,可以在保证整个附墙埋件的机械强度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的利用工程中的钢铁边角余料,节省成本,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外边缘处设有倒角。通过设置倒角可以整个附墙埋件更加顺利的放置于在建筑剪力墙结构封模板之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操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的内表面上分别对应设有与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分别伸入对应的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不易松动或脱出。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通过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可以使得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焊接强度较好,成本低廉,且不会损伤工件。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围为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厚度的三分之一,并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厚度的二分之一。通过控制所述凹槽的深度,可以在保证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不会由于所述凹槽的深度过深而影响自身的机械强度的基础上,确保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塔式起重机附墙埋件,采用钢筋余料制成连接部,对资源合理利用,成本低廉,机械强度较高,刚好夹在建筑剪力墙结构封模板之间,可以起到较好的锚固效果,不容易产生移位,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安全性较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