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8235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件。



背景技术:

礼品箱包装领域中有一种装箱形式的目的不仅包括产品装箱、还实现产品可视。销售状态下的产品包括了礼品箱、三个扁平的隔板、排列呈矩阵的奶包。三个隔板都位于礼品箱内,其中一个隔板被放置在礼品箱的底部、剩下两个放置在位置对称的两侧,三个隔板在礼品箱内呈凹形摆放。礼品箱上的一侧设有开口、并在开口处设置透明的塑料膜,以此在礼品箱上形成视窗结构。奶包放置在三个隔板围成的区域间。矩阵排列的奶包,底部受到一个隔板支撑、相对的两侧受到隔板的限制,另外相对的两侧直接与礼品箱接触,顶部也与礼品箱接触。这样的包装形式赋予产品大气、精致的外在形象,隔板的作用主要在于填充礼品箱与奶包之间的区域,以此将奶包置于视窗结构所在位置;形成礼品箱包装独特的可视效果。现有技术中隔板的放置主要通过手工三次放置操作来完成,先放位于底部的隔板,再放置两侧的隔板,此作业效率低,也不利于引入自动化设备来实施自动化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一次放置操作即可完成安装作业,由此提供一种易于弯折成形为一体式立体结构以替代零散部件组合所得的结构的包装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包装件本体为片状结构,所述包装件设有中心部位、承重部位、置中部位,所述承重部位、置中部位间隔分布在中心部位四周,所述承重部位相对于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分布、置中部位相对于中心部位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承重部位包括内支撑部位Ⅰ、载物部位和内支撑部位Ⅱ,所述内支撑部位Ⅰ的宽度等于内支撑部位Ⅱ的宽度,所述中心部位与内支撑部位Ⅰ连接,所述内支撑部位Ⅰ与载物部位连接,所述载物部位与内支撑部位Ⅱ连接,所述置中部位包括限制部位、外支撑部位Ⅰ,所述外支撑部位Ⅰ与限制部位连接,所述限制部位与中心部位连接,所述外支撑部位Ⅰ相对于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置中部位与承重部位之间通过自锁结构连接,所述内支撑部位Ⅰ的长度小于等于两个限制部件之间的间距,所述载物部位的宽度小于等于两个内支撑部位Ⅰ之间的间距的一半。

在本技术方案中,自锁结构包括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在限制部位处设置自锁孔,该自锁孔同时容纳支撑部位Ⅱ的宽边部位和载物部位的宽边部位以维持承重部位弯折成形状态。所述内支撑部位Ⅱ为矩形结构,所述载物部位呈凸形结构,所述载物部位与内支撑部位Ⅱ连接的该侧长度等于内支撑部位Ⅱ的长度,所述内支撑部位Ⅱ的长度大于两个限制部件之间的间距,所述自锁孔呈T形,所述自锁孔位于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且自锁孔分布在限制部位与中心部位的连接处。

第二种方案,同样在限制部位处设置自锁孔,但是自锁孔仅容纳内支撑部位Ⅱ的宽边部位以维持承重部位弯折成形状态。所述内支撑部位Ⅱ为矩形结构,所述载物部位为矩形结构,所述载物部位与内支撑部位Ⅱ连接的该侧长度等于内支撑部位Ⅰ的长度,所述内支撑部位Ⅱ的长度大于两个限制部件之间的间距,所述自锁孔呈长条形,所述自锁孔在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展开且自锁孔分布在限制部位与中心部位的连接处。

第三种方案,同样在限制部位处设置自锁孔,但是自锁孔仅容纳内载物部位的宽边部位以维持承重部位弯折成形状态。所述内支撑部位Ⅱ为矩形结构,所述载物部位为呈凸形结构,所述载物部位与内支撑部位Ⅱ连接的该侧长度大于内支撑部位Ⅱ的长度,所述内支撑部位Ⅱ的长度等于两个限制部件之间的间距,所述自锁孔呈长条形,所述自锁孔位于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且在垂直于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展开。

三种自锁结构都能起到稳定自锁功能,即在置中部位与承重部位之间通过自锁结构形成连接关系后即可固定置中部位与承重部位之间的位置关系。自锁结构是包装件立体成形的关键。

采用任意一种自锁结构的包装件都需要通过弯折中心部位、承重部位、置中部位来构建产生自锁力的结构,同时构建应对包装时受力的结构,这两个结构为同一结构,即在任意一个结构形成同时另一个结构自然而然同步形成;产生自锁力的机理有别于承受外力的机理,这源于包装件在成形状态只需要实现自锁成形功能、在使用状态只需要实现承重功能的使用特征,也是该包装件易于弯折成形为一体式立体结构重要原因。

产生自锁力的机理为承重部件弯折后向片状状态恢复的趋势产生弹力,弹力在置中部位与承重部位之间作用而增大了置中部位与承重部位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使得置中部位克服其自身形变产生的弹力而与承重部位紧密相连。承受外力的机理为自锁形成的立体结构在重力方向上提供方向的支撑力,而且承受外力时包装件的立体结构不仅有自锁结构来维持,还可以通过奶包和礼品箱来维持。

自锁后,弯折成形的置中部位与弯折成形的承重部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垂直的关系,也可以是置中部位倾斜于承重部位;当两者为垂直关系时立体成形状态的包装件中间的区域呈长方体状、当两者为倾斜关系时立体成形状态的包装件中间的区域呈棱台形状。在立体成形状态,便于外支撑部位Ⅰ伸入礼品箱内,所述外支撑部位Ⅰ设有倒角结构,所述承重部位位于外支撑部位Ⅰ在倒角结构处的边沿延伸方向上。

为了强化置中部位的功能,所述置中部位还包括外支撑部位Ⅱ和辅助支撑部位,所述限制部位与外支撑部位Ⅱ连接,所述外支撑部位Ⅱ与辅助支撑部位连接,所述外支撑部位Ⅱ、辅助支撑部位位于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外支撑部位Ⅱ的宽度小于等于外支撑部位Ⅰ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装件以一体式立体结构替代组合结构,只需要一次放置就能够完成安装操作,从而简化了礼品箱的装箱步骤;为礼品箱装箱工艺引入自动化机械设备提供了技术基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Ⅰ;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Ⅱ;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

如图1所示,该包装件为片材,故本体为片状结构。包装件本体上设有三个部位,分别是中心部位1、承重部位、置中部位。中心部位1呈矩形,承重部位设置在中心部位1的长边处,置中部位设置在中心部位1的宽边处,承重部位和置中部位间隔分布在中心部位1四周,承重部位相对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分布、置中部位相对于中心部位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本体上中心部位1、承重部位、置中部位之间通过设置折痕来分界。

承重部位设有内支撑部位Ⅰ2、载物部位3和内支撑部位Ⅱ4。内支撑部位Ⅰ2和内支撑部位Ⅱ4都为矩形结构,两者的宽度相同、内支撑部位Ⅰ2的长度小于内支撑部位Ⅱ4的长度,内支撑部位Ⅰ2的长度等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载物部位3呈凸形结构,其在宽边处呈阶梯状边缘、其长边处呈直线状;载物部位3的宽度小于中心部位1的宽度的一半;载物部位3一侧的边长等于内支撑部位Ⅰ2的长度、另一侧的边长等于内支撑部位Ⅱ4的长度,也就是载物部位3的最长长度等于内支撑部位Ⅱ4的长度、载物部位3的最短长度等于内支撑部位Ⅰ2的长度。在本体上中心部位1与内支撑部位Ⅰ2连接,内支撑部位Ⅰ2与载物部位3连接,载物部位3与内支撑部位Ⅱ4连接,内支撑部位Ⅰ2、载物部位3和内支撑部位Ⅱ4之间也通过设置折痕来分界。两个内支撑部位Ⅰ2之间的距离等于中心部位1的宽度。

置中部位设有限制部位5、外支撑部位Ⅰ6、外支撑部位Ⅱ8和辅助支撑部位9。限制部位5呈矩形结构;限制部位5上连接有两个外支撑部位Ⅰ6,两个外支撑部位Ⅰ6相对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外支撑部位Ⅰ6整体呈只设有一个倒角结构的矩形,承重部位位于外支撑部位Ⅰ6在倒角结构处的边沿延伸方向上。外支撑部位Ⅱ8和辅助支撑部位9都呈矩形,限制部位5与外支撑部位Ⅱ8连接,外支撑部位Ⅱ8与辅助支撑部位9连接,外支撑部位Ⅱ8、辅助支撑部位9位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外支撑部位Ⅱ8的宽度小于外支撑部位Ⅰ6的宽度。限制部位5上设有一个通孔结构的自锁孔7,该自锁孔7呈T形,自锁孔7位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且自锁孔7分布在限制部位5与中心部位1的连接处。自锁孔7不仅在中心部位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展开、而且在垂直中心部位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也展开。本体在限制部位5、外支撑部位Ⅰ6、外支撑部位Ⅱ8、辅助支撑部位9之间也通过设置折痕来分界。两个限制部位5之间的距离等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

使用时,承重部位、置中部位都向着中心部位1的一个侧面所在位置弯折;如图2所示,首先弯折承重部位。内支撑部位Ⅰ2相对于中心部位1弯折九十度,接着,载物部位3相对于内支撑部位Ⅰ2在同一方向上弯折九十度,最后,内支撑部位Ⅱ4相对于载物部位3在同一方向上弯折九十度。如此弯折后,承重部位与中心部位1之间形成中空的立体结构。由于内支撑部位Ⅰ2、内支撑部位Ⅱ4的宽度相同,使得载物部位3与中心部位1处于相隔且平行的状态。此状态下,承重部位在靠近中心部位1的中间位置的上方形成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源于内支撑部位Ⅱ4的长度大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以及载物部位3一侧的长度大于中心部位1的长度的结构。如图3、4所示,第二步弯折置中部位。限制部位5相对于中心部位1在上述弯折方向上弯折九十度,促使承重部位在靠近中心部位1的中间位置的上方形成的凸出结构穿过自锁孔7。外支撑部位Ⅰ6和外支撑部位Ⅱ8都相对于限制部位5在与前述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弯折九十度,辅助支撑部位9相对于外支撑部位Ⅱ8在与前述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弯折九十度。弯折后的承重部位向片状状态恢复的趋势驱使其产生弹力,该弹力作用在置中部位上,最终形成承重部位与置中部位之间的自锁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载物部位呈矩形,载物部位的长度等于内支撑部位Ⅰ的长度,只有内支撑部位Ⅱ的长度大于中心部位的长度。自锁孔呈长条形,并且只在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展开。

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载物部位呈凸形结构,内支撑部位Ⅱ的长度等于内支撑部位Ⅰ的长度,只有载物部位与内支撑部位Ⅱ连接的该侧长度大于中心部位的长度。自锁孔呈长条形,并且只在垂直于中心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展开。

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用虚切工艺产生虚切线来替代折痕,从而形成对应的新的实施例。另外,载物部位在弯折后与中心部位隔开,只要在载物部位处获得能够放置产品的结构即可,所以载物部位的宽度也可以等于中心部位的宽度的一半,从而形成对应的新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