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梯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5960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家用电梯门系统。



背景技术:

家用电梯一般采用无轿门电梯和自动门电梯,所述无轿门电梯是一种无开门电机电梯,且只有采用手动打开的厅门,所述手拉厅门的结构类似于家庭常用的手拉门,但是在生活应用中,如果厅门只能手动开门,对生活不便的人是个难事;所述自动门电梯虽然可以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使用,但也存在占用井道空间的问题。由于家用电梯的设计受空间的限制,因此,如何节省门系统的空间占用有很高的实用意义。

目前,现有的自动门电梯的电梯门结构有如下方式:

1、平板门,水平开合:这是最常用的方式。由于安全和成本方面的因素,电梯的厅门设计为从动方式,由轿门带动层门一起移动,这样的设计需要给门留有一定的移动空间,且进出轿厢的净尺寸宽度会有所限制。开门方式有中分或旁开方式,这种结构存在占用较大的井道空间、机械复杂、成本贵及门板厚等缺点。

2、轿门水平开合、厅门外开: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家用电梯,厅门手动外开,轿门中分或旁开。这种方式成本较低,可靠性好。但轿门和厅门不能联动,使用不方便,也存在占用井道空间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家用电梯门系统进行进一步开发,以避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家用电梯存在占用井道空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电梯门系统,所述家用电梯门系统通过将驱动电机设于厅门的门轴内,并驱动所述厅门平开,不仅解决了所述厅门占用井道空间的问题,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降低了成本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家用电梯门系统,所述家用电梯门系统包括厅门、轴承、轴承座及驱动装置,所述厅门包括中空的门轴,所述门轴包括第一门轴和第二门轴,所述轴承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门轴的两端和所述第二门轴的两端,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轴承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和所述第二门轴内,且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轴承座和所述门轴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门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门轴还包括维修窗口,所述维修窗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和所述第二门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厅门还包括门扇,所述门扇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门轴的第一门扇和安装于所述第一门轴的第二门扇。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厅门还包括门锁装置,所述门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门扇或所述第二门扇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厅门还包括防夹装置,所述防夹装置设于所述第一门扇和所述第二门扇闭合处的相对面。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变频器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所述变频器电连接,并控制所述变频器,所述变频器与所述电机电连接,并控制所述电机。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将所述电机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和所述第二门轴内,能有效减小所述电机的运行噪音。

二、通过将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轴承座和所述门轴固定连接,并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门轴带动所述厅门转动,不仅避免了安装门导轨,也避免了安装复杂的驱动机械结构,从而降低了成本且安全可靠。

三、通过将所述维修窗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和所述第二门轴,便于电梯驱动装置的维修。

四、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所述变频器,进而由所述变频器控制所述电机,不仅实现了所述厅门的快速、平稳的开、关门,也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家用电梯门系统1包括厅门11、轴承13、轴承座15及驱动装置17,所述轴承13安装于所述厅门11,所述轴承座15与所述轴承13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15固定于楼层地面上,所述驱动装置17与所述厅门11连接,并控制所述厅门11运行。

所述厅门11包括中空的门轴111、门扇113、门锁装置115及防夹装置117,所述门轴111通过所述轴承13设于所述轴承座15之间,所述门扇113安装于所述门轴111,所述门锁装置115设于所述门扇113顶部,所述防夹装置117设于所述门扇113内。

所述门轴111包括第一门轴1111、第二门轴1113及维修窗口1115,所述第一门轴1111的两端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的两端均通过所述轴承13固定安装于所述轴承13之间,所述维修窗口1115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所述维修窗口1115用于维修所述驱动装置17。

所述门扇113包括第一门扇1131和第二门扇1133,所述第一门扇1131安装于所述第一门轴1111,所述第二门扇1133安装于所述第二门轴1113。

所述门锁装置115设于所述第一门扇1131和所述第二门扇1133的闭合处,并与所述驱动装置17电连接。

所述防夹装置117设于所述第一门扇1131和所述第二门扇1133闭合处的相对面,并与所述驱动装置17电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17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变频器173及电机175,所述变频器173分别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和所述电机175电连接。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的输出端与所述变频器173的输入电连接,并向所述变频器173发送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开门控制指令和关门控制指令,且所述控制指令为所述变频器173的预设定方式和参数。

所述变频器17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175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机175的运行。

所述电机175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内,且所述电机175分别与所述轴承座15和所述门轴111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门轴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175与所述轴承座15和所述门轴111固定连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所述电机175的定子与所述轴承座15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75的转子分别与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另一种是所述电机175的转子与所述轴承座15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75的定子分别与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

所述家用电梯门系统1工作状态包括开门模式和关门模式,并设定电机正向运转为开门,电机反向运转为关门。

在所述开门模式中,当电梯到达乘员指定的楼层,所述门锁装置115打开,并激发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向所述变频器173发送开门控制指令,所述变频器173根据接收到的开门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机175正向运转,所述电机175驱动所述门轴111转动,所述门轴111带动所述门扇113转动完成开门动作。

所述关门模式包括正常关门子模式和防夹关门子模式。

在所述正常关门子模式中,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向所述变频器173发送关门控制指令,所述变频器173根据接收到的关门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机175反向运转,所述电机175驱动所述门轴111反向转动,所述门轴111带动所述门扇113转动完成关门动作,且所述门锁装置115锁紧。

在所述防夹关门子模式中,当所述防夹装置117检测到所述第一门扇1131和所述第二门扇1133之间有障碍物,并将生成的信号传递给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根据信号向所述变频器173发送开门控制指令,所述变频器173根据接收到的开门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机175正向运转,所述电机175驱动所述门轴111转动,所述门轴111带动所述门扇113转动完成开门动作;当所述防夹装置117检测到所述第一门扇1131和所述第二门扇1133障碍物去除,并将生成的信号传递给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根据信号向所述变频器173发送关门控制指令,所述变频器173根据接收到的关门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机175反向运转,所述电机175驱动所述门轴111转动,所述门轴111带动所述门扇113转动完成关门动作。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厅门11并不开足,一旦障碍物去除,门即重新关闭,可以节省无效门开、闭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梯门系统1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将所述电机175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内,能有效减小所述电机175的运行噪音。

二、通过将所述电机175分别与所述轴承座15和所述门轴111固定连接,并以所述电机175驱动所述门轴111带动所述厅门11转动,不仅避免了安装门导轨,也避免了安装复杂的驱动机械结构,从而降低了成本且安全可靠。

三、通过将所述维修窗口1115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门轴1111和所述第二门轴1113,便于电梯驱动装置的维修。

四、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控制所述变频器173,进而由所述变频器173控制所述电机175,不仅实现了所述厅门11的快速、平稳的开、关门,也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