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控制器控制的传动带纠偏系统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33611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采用控制器控制的传动带纠偏系统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带纠偏系统及工作方法,用于对传动带的纠偏。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存在对传动带进行纠偏的装置,如文献号为CN2725232Y的中国专利文献中的皮带机输送带自动辊筒组件、文献号为CN201419912Y的中国专利文献中的传动带带筒辊筒组件以及文献号为CN203794068U的中国专利文献中的热塑板材传动带的纠偏系统,三者都通过调节传送辊或张紧辊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的转动,使得传动带宽度方向一侧的张力与另一侧的张力不相等来实现传动带的纠偏,然而在调节传送辊的过程中,传动带两侧的张力不相等久而久之会使得传动带宽度方向两侧的松弛度改变,即出现传动带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过于松弛而另一侧处于张紧状态,影响传动带与传送辊的接触配合,从而使传动带过早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动带纠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利用辊筒沿传动带宽度方向的快速移动对传动带纠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带纠偏系统,其包括:主动辊筒组件和被动辊筒组件;传动带套设在主、被动辊筒组件的辊筒上;所述主动辊筒组件和/或被动辊筒组件包括:辊筒,辊筒由一个或多个滑动辊面及至少一个静辊面构成且断面呈多段式环形结构,各滑动辊面适于相对静辊面沿轴向移动,滑动辊面与静辊面适于共同绕中心轴线转动。

滑动辊面至少包括滑动辊面一及滑动辊面二,辊筒内设有支撑套,静辊面的内壁与支撑套固定连接,滑动辊面一和二沿轴向滑动配合于支撑套上并适于随支撑套共同转动。

支撑套的外侧面上设有轴向分布的滑槽一及滑槽二,滑槽一内轴向滑动配合有滑块一,滑槽二内轴向滑动配合有滑块二,各滑槽内侧面设有的限位筋与各滑块外侧面设有的限位槽限位配合,滑块一与滑动辊面一的内壁固定连接,滑块二与滑动辊面二的内壁固定连接。

主动纠偏辊组件还包括:转动装置、滑动装置及控制器;转动装置包括与支撑套的左端固定连接的传动轴,传动轴的中部转动配合于一侧的左轴承座内;滑动装置包括中心轴,中心轴的左端轴向滑动配合于支撑套右端的滑动槽内,中心轴的右端与驱动缸传动连接,驱动缸适于驱动中心轴轴向往复移动,中心轴与辊筒之间沿轴向从右向左依次设有轴承座一、轴承座二、轴承座三及轴承座六,中心轴穿设于轴承座一、轴承座二、轴承座三及轴承座六内并与四者滑动配合,轴承座一、轴承座六与静辊面固定连接,轴承座二与滑动辊面二固定连接,轴承座三与滑动辊面一固定连接,轴承座三与轴承座六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三,轴承座一与轴承座二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四,轴承座三与轴承座二之间的中心轴外侧面上设有驱动块二;控制器适于控制驱动缸工作。另一种方案是,所述轴承座二、轴承座三分别同时与滑动辊面一和滑动辊面二固定连接,此时的两个滑动辊面构成可以采用单个滑动辊面替换。

进一步,所述若采用的方案是:轴承座二与滑动辊面二固定连接,轴承座三与滑动辊面一固定连接,则支撑套右侧且位于中心轴与辊筒之间沿轴向从左至右依次设有轴承座五及轴承座四,轴承座四相邻设于轴承座六的左侧,中心轴穿设于轴承座四及轴承座五内并与二者滑动配合,轴承座四与滑动辊面一固定连接,轴承座五与滑动辊面二固定连接,支撑套与轴承座五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一,轴承座四与轴承座六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二,轴承座五与轴承座四之间的中心轴外侧面上设有驱动块一。

弹簧一、弹簧二、弹簧三及弹簧四分别套设于中心轴的外侧;传动轴的左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控制电机工作,此时构成的辊筒组件为主动辊筒组件。

辊筒的一侧设有用于检测滑动辊面一、静辊面及滑动辊面二在圆周方向位置的位置传感器,轴承座一的一侧设有用于测量传动带与辊筒两侧边缘间距的测距传感器,所述驱动缸为纠偏气缸。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带纠偏系统的工作方法,其包括:所述主动辊筒组件和/或被动辊筒组件的滑动辊面与静辊面共同绕中心轴线转动,当需要纠偏传动带时,在传动带与各滑动辊面的接触面之和大于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时,控制滑动辊面相对静辊面沿轴向朝所需方向移动,以使传动带在辊筒上位移,实施纠偏;当传动带与各滑动辊面的接触面小于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时、控制各滑动辊面相对静辊面沿轴向反向移动并使滑动辊面复位;如此反复,直至传动带复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传动带纠偏系统的工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将传动带套与所述主动辊筒组件和/或被动辊筒组件的辊筒同步动作;

b、如果测距传感器测得传动带向左偏离辊筒的中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和滑动辊面二的接触面之和大于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时,纠偏气缸驱动中心轴向右移动,中心轴驱动驱动块一及驱动块二同时向右移动,驱动块一驱动轴承座四向右移动,驱动块二驱动轴承座二向右移动,轴承座四驱动滑动辊面一向右轴向移动,轴承座二驱动滑动辊面二向右轴向移动;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大于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和滑动辊面二的接触面之和时,纠偏气缸驱动中心轴复位,在弹簧二及弹簧四的作用下,滑动辊面一及滑动辊面二复位;重复本步骤,直至传动带移动至辊筒的中央位置;

c、如果测距传感器测得传动带向右偏离辊筒的中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和滑动辊面二的接触面之和大于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时,纠偏气缸驱动中心轴向左移动,中心轴驱动驱动块一及驱动块二同时向左移动,驱动块一驱动轴承座五向左移动,驱动块二驱动轴承座三向左移动,轴承座五驱动滑动辊面二向左轴向移动,轴承座三驱动滑动辊面一向左轴向移动;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大于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和滑动辊面二的接触面之和时,纠偏气缸驱动中心轴复位,在弹簧一及弹簧二的作用下,滑动辊面一及滑动辊面二复位;重复本步骤,直至传动带移动至辊筒的中央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在步骤b中,当滑动辊面一及滑动辊面二复位时,纠偏气缸推动中心轴向左移动,使驱动块一驱动轴承座五向左移动,同时使驱动块二驱动轴承座三向左移动,轴承座五及轴承座三分别驱动滑动辊面二、滑动辊面一向左移动,由弹簧二、弹簧四与纠偏气缸共同驱动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复位;

作为一种优选,在步骤c中,当滑动辊面一及滑动辊面二复位时,纠偏气缸推动中心轴向右移动,使驱动块一驱动轴承座四向右移动,同时使驱动块二驱动轴承座二向右移动,轴承座四及轴承座二分别驱动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向右移动并快速复位,由弹簧一、弹簧二与纠偏气缸共同驱动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复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的传动带纠偏系统,在辊筒转动过程中,当滑动辊面与传动带接触时,其滑动辊面相对静辊面沿轴向移动,能够驱动传动带沿宽度方向移动,从而对传动带进行纠偏。

(2)辊筒采用多段式结构,增加了滑动辊面在转动圆周方向的角度,减小静辊面在转动圆周方向的角度,使得辊筒在转动过程中、延长滑动辊面与传动带接触的时间,增加移动滑动辊面进行纠偏的时机;另外,在纠偏过程中、滑动辊面一与滑动辊面二既可以向同一方向轴向移动,并对同一方向进行纠偏,又可以分别向相反方向轴向移动,并分别对相反的方向进行纠偏,有利于滑动装置对滑动辊面采用灵活的控制方式。

(3)滑动辊面一及滑动辊面二分别通过滑块一、滑块二、滑槽一、滑槽二与支撑套轴向滑动配合,能够在轴向移动时随支撑套一起转动。

(4)所述辊筒组件利用电机、传动轴驱动支撑套、辊筒转动,同时利用驱动块二分别驱动轴承座二、轴承座三反向移动,轴承座二、轴承座三分别驱动滑动辊面二、滑动辊面一反向移动来实现左、右向的纠偏,利用轴向固定的轴承座一、轴承座六、弹簧三及弹簧四来实现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的复位。

(5)所述驱动块一可以通过轴承座四、轴承座五驱动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反向移动,驱动块一与驱动块二配合同时驱动滑动辊面一和滑动辊面二朝同向移动,可以使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或滑动辊面二接触时进行纠偏,增加了纠偏的时机,同时当传动带同时与滑动辊面一及滑动辊面二接触时进行纠偏可以增加传动带与滑动辊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两者间的摩擦力,防止纠偏过程中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之间打滑,提高一次纠偏动作的成功率。

(6)弹簧一、弹簧二、弹簧三及弹簧四分别套设于中心轴的外侧,中心轴对各弹簧进行限位。

(7)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滑动辊面一、静辊面及滑动辊面二在圆周方向位置,位置传感器向控制纠偏气缸的控制器传送信号用于判断何时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转动至与传动带接触的位置,测距传感器用于测量传动带与辊筒两侧边缘的间距并向所述控制器传送信号用于判断传动带是否偏离辊筒的中央位置。

(8)所述辊筒组件的工作方法,分别采用左向纠偏及右向纠偏的控制步骤来分别对两个方向的偏移进行纠正,简化了控制方式,提高了单次纠偏的准确度,并且当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复位后可以再次进行纠偏,通过多次的纠偏动作,克服了由辊筒转速决定的纠偏时机限制而导致的单次纠偏动作不能完全纠正到位的问题。

(9)利用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配合弹簧对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进行快速复位,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在辊筒高转速条件下使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更迅速地复位,从而更精确地控制对传动带的纠偏过程。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的创新原理及其相比于现有产品的技术优势,下面借助于附图通过应用所述原理的非限制性实例说明可能的实施例。在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传动带纠偏用主动辊筒组件的轴向剖面结构图;

图2为图1或图9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或图9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或图9的C-C剖视图;

图5为图1或图9的D-D剖视图;

图6为图1或图9的E-E剖视图;

图7为图1或图9的F-F剖视图;

图8为图1或图9的G-G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传动带纠偏用被动辊筒组件的轴向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8,本实施例的传动带纠偏用主动辊筒组件包括:纠偏气缸1,连接法兰2,测距传感器3,轴承座一4,轴承座二5,轴承座三6,中心轴7,轴承座四8,轴承座五9,弹簧一10,传动轴11,电机12,滑动辊面一13,静辊面14,滑槽一15,滑块一16,滑动辊面二17,滑槽二18,滑块二19,轴承座六20,弹簧二21,弹簧三22,弹簧四23,滑动槽24,支撑套25,限位块一26,限位块二27,驱动块一28,驱动块二29,辊筒30,右轴承座32,左轴承座33,滑槽三34,滑块三35,滑槽四36,滑块四37,滑槽五38,滑块五39,滑槽六40,滑块六41,滑槽七42,滑块七43,滑槽八44,滑块八45,滑槽九46,滑块九47,滑槽十48,滑块十49,滑槽十一50,滑块十一51,滑槽十二52,滑块十二53,滑槽十三54,滑块十三55,滑槽十四56,滑块十四57。

如图1与图8所示,圆柱形中心轴7的外侧面上自右向左依次设有轴承座一4、轴承座二5、轴承座三6、轴承座六20、轴承座四8、轴承座五9,中心轴7与各轴承座滑动配合,中心轴7的左侧设有共中心轴线的传动轴11,传动轴1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柱形且共中心轴线的支撑套25,支撑套25内设有开口朝右的圆柱形滑动槽24,该滑动槽24与传动轴11共中心轴线,中心轴7的左端滑动配合于滑动槽24内,支撑套25与轴承座五9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一10,弹簧一10套设于中心轴7的外侧,轴承座四8与轴承座六20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二21,弹簧二21套设于中心轴7的外侧,轴承座六20与轴承座三6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三22,弹簧三22套设于中心轴7的外侧,轴承座二5与轴承座一4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四23,弹簧四23套设于中心轴7的外侧,轴承座五9与轴承座四8之间的中心轴7外侧面上设有圆盘状的驱动块一28,轴承座三6与轴承座二5之间的中心轴7外侧面上设有圆盘状的驱动块二29,轴承座一4转动配合于其右侧的右轴承座32上,传动轴11的左部转动配合于左轴承座33上,传动轴11的左端与电机12传动连接,传动轴11的左部外侧设有限位块一26,轴承座一4的右部外侧设有限位块二27,中心轴7的右端通过连接法兰2与纠偏气缸1的活塞传动连接,当纠偏气缸1工作时适于通过活塞驱动中心轴7沿轴向移动。

中空的辊筒30套设于各轴承座及支撑套25的外侧,辊筒30的断面呈三段式环形结构,其包括滑动辊面一13、静辊面14及滑动辊面二17,如图2-8所示,静辊面14的内壁通过多个螺钉与支撑套25固定连接,支撑套25的外侧面上设有一对滑槽一15以及一对滑槽二18,滑槽一15及滑槽二18沿支撑套25的轴向布置,各滑槽一15内分别滑动配合有滑块一16,各滑槽二18内分别滑动配合有滑块二19,各滑块一16分别通过螺钉与滑动辊面一13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滑块二19分别通过螺钉与滑动辊面二17的内壁固定连接,滑槽一15及滑槽二19都沿支撑套25的轴向布置,各滑槽内侧面设有的限位筋与各滑块外侧面设有的限位槽进行限位配合,防止转动中滑块与滑槽脱离。

所述轴承座一4、轴承座六20与静辊面14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座三6、轴承座四8与滑动辊面一13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座二5、轴承座五9与滑动辊面二17的内壁固定连接,当中心轴7驱动驱动块一28及驱动块二29沿轴向移动时,适于由轴承座三6、轴承座四8驱动滑动辊面一13沿轴向移动或者由轴承座二5、轴承座五9驱动滑动辊面二17沿轴向移动。

轴承座五9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三34及滑槽四36,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三35与滑槽三34沿轴向滑动配合,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四37与滑槽四36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四8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五38及滑槽六40,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五39与滑槽五38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六41与滑槽六40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六20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七42及滑槽八44,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七43与滑槽七42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八45与滑槽八44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三6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九46及滑槽十48,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九47与滑槽九46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49与滑槽十48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二5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十一50及滑槽十二52,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一51与滑槽十一50沿轴向滑动配合,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二53与滑槽十二52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一4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十三54及滑槽十四56,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三55与滑槽十三54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四57与滑槽十四56沿轴向滑动配合。

所述辊筒30的一侧设有用于检测辊筒30上的滑动辊面一13、静辊面14及滑动辊面二17在圆周方向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滑动套设于轴承座一4外侧的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测量传动带与辊筒30两侧边缘间距的测距传感器3。

所述主动辊筒组件还包括用于控制电机12及驱动缸工作的控制器,控制器接收来自位置传感器及测距传感器3的信号,并用于判断何时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转动至与传动带接触的位置,以及传动带是否偏离辊筒的中央位置。

本发明的传动带纠偏用主动辊筒组件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传动带套于辊筒30的外侧中央,电机12工作驱动传动轴11转动,传动轴11驱动辊筒30转动,辊筒30驱动传动带转动,限位块一26及限位块二27对传动带进行限位;

b、如果测距传感器3测得传动带向左偏离辊筒30的中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大于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向右移动,中心轴7驱动驱动块一28及驱动块二29同时向右移动,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四8向右移动,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二5向右移动,轴承座四8驱动滑动辊面一13向右轴向移动,轴承座二5驱动滑动辊面二17向右轴向移动,使传动带移动至辊筒30的中央位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大于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复位,在弹簧二21及弹簧四23的作用下,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如果上述单次动作仍未使传动带移动至辊筒30的中央位置则可以重复本步骤的动作;

c、如果测距传感器3测得传动带向右偏离辊筒30的中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大于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向左移动,中心轴7驱动驱动块一28及驱动块二29同时向左移动,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五9向左移动,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三6向左移动,轴承座五9驱动滑动辊面二17向左轴向移动,轴承座三6驱动滑动辊面一13向左轴向移动,使传动带移动至辊筒30的中央位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大于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复位,在弹簧一10及弹簧二22的作用下,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如果上述单次动作仍未使传动带移动至辊筒30的中央位置则可以重复本步骤的动作。

作为一种优选,在步骤b中,当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时,纠偏气缸1推动中心轴7向左移动,使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五9向左移动,同时使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三6向左移动,轴承座五9及轴承座三6分别驱动滑动辊面二17、滑动辊面一13向左移动并快速复位,由弹簧二21、弹簧四23与纠偏气缸1共同驱动滑动辊面一13、滑动辊面二17复位,提高了复位的速度。

作为一种优选,在步骤c中,当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时,纠偏气缸1推动中心轴7向右移动,使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四8向右移动,同时使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二5向右移动,轴承座四8及轴承座二5分别驱动滑动辊面一13、滑动辊面二17向右移动并快速复位,由弹簧一10、弹簧二22与纠偏气缸1共同驱动滑动辊面一13、滑动辊面二17复位,提高了复位的速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取消了轴承座四8、轴承座五9及驱动块一28,轴承座二5、轴承座三6分别同时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固定连接,或滑动辊面一和二为一整体件;仅由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二5及轴承座三6沿轴向移动并驱动各滑动辊面,以对传动带进行纠偏,同时由弹簧三22及弹簧四23驱动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传动带与各滑动辊面的接触面的断面弧度之和≥120°时,才控制滑动辊面动作、进行纠编,以实施纠偏;反之,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的断面弧度≥120°时,才控制滑动辊面复位。

若有多个相邻的静辊面,各静辊面的断面弧度之和至少是120°,也可以是150°、160°或180°;若仅有一个静辊面,其断面弧度至少是120°,130°或140°。

若有多个相邻的滑动辊面,各滑动辊面的断面弧度之和至少是120°,也可以是150°、180°、200°或240°。

滑动辊面的个数可以是一个、3个、4个、6个或8个。

实施例4

如图2-9,本实施例的传动带纠偏用被动辊筒组件包括:纠偏气缸1,连接法兰2,测距传感器,轴承座一4,轴承座二5,轴承座三6,中心轴7,轴承座四8,轴承座五9,弹簧一10,滑动辊面一13,静辊面14,滑槽一15,滑块一16,滑动辊面二17,滑槽二18,滑块二19,轴承座六20,弹簧二21,弹簧三22,弹簧四23,滑动槽24,支撑套25,限位块一26,限位块二27,驱动块一28,驱动块二29,辊筒30,工作缸31,右轴承座32,左轴承座33,滑槽三34,滑块三35,滑槽四36,滑块四37,滑槽五38,滑块五39,滑槽六40,滑块六41,滑槽七42,滑块七43,滑槽八44,滑块八45,滑槽九46,滑块九47,滑槽十48,滑块十49,滑槽十一50,滑块十一51,滑槽十二52,滑块十二53,滑槽十三54,滑块十三55,滑槽十四56,滑块十四57,被动轴58。

圆柱形中心轴7的外侧面上自右向左依次设有轴承座一4、轴承座二5、轴承座三6、轴承座六20、轴承座四8、轴承座五9,中心轴7与各轴承座滑动配合,中心轴7的左侧设有共中心轴线的被动轴58,被动轴58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柱形且共中心轴线的支撑套25,支撑套25内设有开口朝右的圆柱形滑动槽24,该滑动槽24与被动轴58共中心轴线,中心轴7的左端滑动配合于滑动槽24内,支撑套25与轴承座五9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套设于中心轴7上的弹簧一10,轴承座四8与轴承座六20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弹簧二21,弹簧二21套设于中心轴7的外侧,轴承座六20与轴承座三6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套设于中心轴7上的弹簧三22,轴承座二5与轴承座一4的相邻端面之间设有套设于中心轴7上的弹簧四23,轴承座五9与轴承座四8之间的中心轴7外侧面上设有圆盘状的驱动块一28,轴承座三6与轴承座二5之间的中心轴7外侧面上设有圆盘状的驱动块二29,轴承座一4转动配合于其右侧的右轴承座32中,被动轴58的左部转动配合于左轴承座33上,左轴承座33内侧设有限位块一26,轴承座一4的右部外侧设有限位块二27,中心轴7的右端通过连接法兰2与纠偏气缸1的活塞传动连接,当纠偏气缸1工作时适于通过活塞驱动中心轴7沿轴向移动。

中空的辊筒30套设于各轴承座及支撑套25的外侧,辊筒30的断面呈三段式环形结构,其包括滑动辊面一13、静辊面14及滑动辊面二17,如图2-8所示,静辊面14的内壁通过多个螺钉与支撑套25固定连接,支撑套25的外侧面上设有一对滑槽一15以及一对滑槽二18,滑槽一15及滑槽二18沿支撑套25的轴向布置,各滑槽一15内分别滑动配合有滑块一16,各滑槽二18内分别滑动配合有滑块二19,各滑块一16分别通过螺钉与滑动辊面一13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滑块二19分别通过螺钉与滑动辊面二17的内壁固定连接,滑槽一15及滑槽二19都沿支撑套25的轴向布置,各滑槽内侧面设有的限位筋与各滑块外侧面设有的限位槽进行限位配合,防止转动中滑块与滑槽脱离。

所述轴承座一4、轴承座六20与静辊面14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座三6、轴承座四8与滑动辊面一13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座二5、轴承座五9与滑动辊面二17的内壁固定连接,当中心轴7驱动驱动块一28及驱动块二29沿轴向移动时,适于由轴承座三6、轴承座四8驱动滑动辊面一13沿轴向移动或者由轴承座二5、轴承座五9驱动滑动辊面二17沿轴向移动。

轴承座五9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三34及滑槽四36,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三35与滑槽三34沿轴向滑动配合,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四37与滑槽四36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四8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五38及滑槽六40,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五39与滑槽五38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六41与滑槽六40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六20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七42及滑槽八44,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七43与滑槽七42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八45与滑槽八44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三6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九46及滑槽十48,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九47与滑槽九46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49与滑槽十48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二5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十一50及滑槽十二52,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一51与滑槽十一50沿轴向滑动配合,静辊面14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二53与滑槽十二52沿轴向滑动配合;轴承座一4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的滑槽十三54及滑槽十四56,滑动辊面一13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三55与滑槽十三54沿轴向滑动配合,滑动辊面二17通过内壁上连接的滑块十四57与滑槽十四56沿轴向滑动配合。

所述辊筒30的一侧设有用于检测辊筒30上的滑动辊面一13、静辊面14及滑动辊面二17在圆周方向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滑动套设于轴承座一4外侧的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测量传动带与辊筒30两侧边缘间距的测距传感器。

所述被动辊筒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缸工作的控制器,控制器接收来自位置传感器及测距传感器的信号,并用于判断何时滑动辊面一、滑动辊面二转动至与传动带接触的位置,以及传动带是否偏离辊筒的中央位置。

本发明的传动带纠偏用被动辊筒组件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传动带套于被动辊筒组件的辊筒30的外侧中央和一主动辊上(该主动辊可以是实施例1所述的主动辊,也可以上现有技术的常规主动辊),在主动辊的做一下,传动带带动被动辊筒组件的辊筒30转动,限位块一26及限位块二27对传动带进行限位;

b、如果测距传感器测得传动带向左偏离辊筒30的中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大于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向右移动,中心轴7驱动驱动块一28及驱动块二29同时向右移动,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四8向右移动,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二5向右移动,轴承座四8驱动滑动辊面一13向右轴向移动,轴承座二5驱动滑动辊面二17向右轴向移动;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大于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复位,在弹簧二21及弹簧四23的作用下,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重复本步骤,直至传动带移动至辊筒30的中央位置;

c、如果测距传感器3测得传动带向右偏离辊筒30的中央,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大于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向左移动,中心轴7驱动驱动块一28及驱动块二29同时向左移动,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五9向左移动,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三6向左移动,轴承座五9驱动滑动辊面二17向左轴向移动,轴承座三6驱动滑动辊面一13向左轴向移动;当转动中的传动带与静辊面14的接触面大于传动带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的接触面之和时,纠偏气缸1驱动中心轴7复位,在弹簧一10及弹簧二22的作用下,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重复本步骤,直至传动带移动至辊筒30的中央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在步骤b中,当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时,纠偏气缸1推动中心轴7向左移动,使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五9向左移动,同时使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三6向左移动,轴承座五9及轴承座三6分别驱动滑动辊面二17、滑动辊面一13向左移动并快速复位,由弹簧二21、弹簧四23与纠偏气缸1共同驱动滑动辊面一13、滑动辊面二17复位,提高了复位的速度。

作为一种优选,在步骤c中,当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时,纠偏气缸1推动中心轴7向右移动,使驱动块一28驱动轴承座四8向右移动,同时使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二5向右移动,轴承座四8及轴承座二5分别驱动滑动辊面一13、滑动辊面二17向右移动并快速复位,由弹簧一10、弹簧二22与纠偏气缸1共同驱动滑动辊面一13、滑动辊面二17复位,提高了复位的速度。

被动辊筒组件的右轴承座32、左轴承座33的外侧分别连接有用于驱动被动辊筒组件位移的工作缸31(可采用液压缸、直线电机等),以调整传动带的张紧度。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被动辊筒组件,相对于实施例4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取消了轴承座四8、轴承座五9及驱动块一28,轴承座二5、轴承座三6分别同时与滑动辊面一13和滑动辊面二17固定连接,或滑动辊面一和二为一整体件;仅由驱动块二29驱动轴承座二5及轴承座三6沿轴向移动并驱动各滑动辊面,以对传动带进行纠偏,同时由弹簧三22及弹簧四23驱动滑动辊面一13及滑动辊面二17复位。

实施例6

本实施例被动辊筒组件,相对于实施例5的区别之处在于:传动带与各滑动辊面的接触面的断面弧度之和≥120°时,才控制滑动辊面动作、进行纠编,以实施纠偏;反之,传动带与静辊面的接触面的断面弧度≥120°时,才控制滑动辊面复位。

若有多个相邻的静辊面,各静辊面的断面弧度之和至少是120°,也可以是150°、160°或180°;若仅有一个静辊面,其断面弧度至少是120°,130°或140°。

若有多个相邻的滑动辊面,各滑动辊面的断面弧度之和至少是120°,也可以是150°、180°、200°或240°。

滑动辊面的个数可以是一个、3个、4个、6个或8个。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传动带纠偏系统包括:实施例1-3之一所述的主动辊筒组件和实施例4-6之一所述的被动辊筒组件。传动带套设在主、被动辊筒组件的辊筒上。通过控制所述的一对工作缸31调整传动带的张紧度。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传动带纠偏系统包括:现有技术的常规主动辊和实施例4-6之一所述的被动辊筒组件。传动带套设在常规主动辊、被动辊筒组件的辊筒上。通过控制所述的一对工作缸31调整传动带的张紧度。当发现传动带跑偏时,可仅由被动辊筒组件实施调节,实施纠偏。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传动带纠偏系统包括:实施例1-3之一所述的主动辊筒组件和现有技术的常规被动辊。传动带套设在主动辊筒组件的辊筒和常规被动辊上。当发现传动带跑偏时,可仅由主动辊筒组件实施调节,实施纠偏。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