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直角式轻质充气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884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直角式轻质充气包装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包装盒,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直角式轻质充气包装盒。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的充气气柱包装盒的弊病一:膜厚8个丝以上的气柱盒气柱内的气压封闭有效时间大都在4-6个月时间,膜厚6个丝左右的气柱盒气柱内的气压封闭有效时间大都在1-3个月时间,时间再长了则气柱内的气逐渐从气柱上端紧靠盒口的进气阀膜渗漏到盒口的那条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进而从这条横向进气道最右边充气口泄露出去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业内使用的堵气阀膜都还不能持续稳定地保气不泄露,业内都还在研发期盼阀膜改进中。气柱中的气压一旦逐渐泄露成环境气压则整个包装盒软塌失去包装盒的支撑力功能,特别是失去气柱盒首要的防震抗压缓冲的保护功能,而一些鞋类电子类等等产品在仓库库存期等待销售的时间却要求长达1年乃至2年。

另外现有市面上的充气柱包装盒的弊病二:某些产品刚生产完成的一段时间里都暂时还带有产品在生产流程由于使用过某些化学剂粘着剂等所带有的气味,现有市面上的气柱盒由于密不透气,而且内包装盒的盒口倒插入紧贴着外包装盒底,里面的产品的气味久久不能挥发出去,导致消费者拿到商品后气味刺鼻受伤害,影响产品的销售,影响部分出境产品的报关检疫通过。比如:鞋字产品的化学胶药水气味,电子产品的粘结剂的气味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型直角式轻质充气柱包装盒,可以延长充气包装盒气柱内气压稳定不泄露,即使较薄膜厚6个丝的气柱盒的保气时间也可达一年甚至更长,同时内包装盒内的产品的气味可在一到三周内逐渐从盒内挥发出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型直角式轻质充气包装盒,包括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均由塑料膜材经过气柱模压线封合成的若干根第一气柱组成,封压完成后膜材对折,在膜材两边的最外侧边通过热封缝合线粘合成袋体,所述第一气柱靠近袋口的顶端各设有一个只可单向进气的堵气阀膜,所述堵气阀膜一端与盒口顶部的横向共用充气进气道连接,所述堵气阀膜另一端与第一气柱连接,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内部的两侧各设有一排第一热封模压线,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的一端设有的充气口,所述内包装盒置于外包装盒的内部,所述内包装盒的深度小于外包装盒深度,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底部的两角均设有与外界互通的开口,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侧面的一部分第二气柱的模压线表面均开设有小的缺口,所述缺口两端的端头为圆形端头,所述第一气柱的中部设有圆形模压点,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正面和背面的第一气柱的模压线上均设有两个对称的圆形模压印区,所述圆形模压印区可供开孔穿手提绳,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的正面和背面均设有可供印刷或粘贴产品品牌logo以及信息的模压区域。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热封模压线的长度小于共用充气进气道的直径,且第一热封模压线为非横向的热封膜压线。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气口在充气完成后通过第二热封模压线将该充气口热压封死。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包装盒的盒高为外包装盒盒高的一半。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的盒底面为规则的矩形,且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的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个侧面均与底面成垂直角度,所述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侧面开设有缺口的第二气柱数目为外包装盒和内包装盒侧面第二气柱总数的一半,所述内包装盒和外包装盒的盒底两端所设的开口,可与外界互通利于盒内产品化学气味的及时挥发排出。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最外侧边的充气口在充气完成后被模压线彻底密合封死,各气柱里气体随时间积累会逐渐从堵气阀膜渗透进入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内后,就再也不会从充气口泄露到外界了,在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内部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人为地各压出一排短的相互错开的非横向的第一热封模压线后,灌满气体的盒体能使得这条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的上半部位和下半部位造出来一排竖直方向相互紧靠的短气柱,这排短气柱在横向上隆起成弧形面,起到横向收缩该共用充气进气道的优异效果,与其下面的竖直气柱同步横向缩窄了,解决了盒口共用充气进气道被气灌满后扭曲皱折的问题。

内包装盒和外包装盒底部两角设开口与外界互通,以及内包装盒高度只有外包装盒的一半,使得盒内的产品气味能从盒底两角的开口以及内包装盒和外包装盒的间隙中及时挥发出去,避免产品气味危害消费者,避免出境产品在通关报关处检疫通不过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气柱模压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包装盒;2、内包装盒;3、第一气柱;4、热封缝合线;5、堵气阀膜;6、共用充气进气道;7、第一热封模压线;8、充气口;9、第二热封模压线;10、开口;11、第二气柱;12、缺口;13、圆形端头;14、圆形模压点;15、圆形模压印区;16、气柱模压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种改进型直角式轻质充气包装盒,包括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均由塑料膜材经过气柱模压线16封合成的若干根第一气柱3组成,封压完成后膜材对折,在膜材两边的最外侧边通过热封缝合线4粘合成袋体,第一气柱3靠近袋口的顶端各设有一个只可单向进气的堵气阀膜5,堵气阀膜5一端与盒口顶部的横向共用充气进气道6连接,堵气阀膜5另一端与第一气柱3连接,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6内部的两侧各设有一排第一热封模压线7,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6的一端设有的充气口8,内包装盒2置于外包装盒1的内部,内包装盒2的深度小于外包装盒1深度,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底部的两角均设有与外界互通的开口10,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侧面的一部分第二气柱11的模压线表面均开设有小的缺口12,缺口12两端的端头为圆形端头13,第一气柱3的中部设有圆形模压点14,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正面和背面的第一气柱3的模压线上均设有两个对称的圆形模压印区15,圆形模压印区15可供开孔穿手提绳,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的正面和背面均设有可供印刷或粘贴产品品牌logo以及信息的模压区域。

进一步的,第一热封模压线7的长度小于共用充气进气道6的直径,且第一热封模压线7为非横向的热封膜压线,第一热封模压线7将共用充气进气道6封隔成若干并排竖直走向的波浪状短气柱,大小一致整齐,这些波浪状的短气柱起到横向收缩共用充气进气道6的作用,彻底有效解决了共用充气进气道6被第一气柱3中的反流气体冲鼓变成皱折扭曲蛇形状盒口的问题。

进一步的,充气口8在充气完成后通过第二热封模压线9将该充气口8热压封死,防止盒体气柱内的气体从充气口8泄露。

进一步的,内包装盒2的盒高为外包装盒1盒高的一半,使得盒内的产品气味能从盒底两角的开口以及内包装盒2和外包装盒1的间隙中及时挥发出去,避免产品气味危害消费者,避免出境产品在通关报关处检疫通不过的问题。

进一步的,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的盒底面为规则的矩形,且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的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个侧面均与底面成垂直角度,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侧面开设有缺口12的第二气柱11数目为外包装盒1和内包装盒2侧面第二气柱11总数的一半,内包装盒2和外包装盒1的盒底两端所设的开口10,可与外界互通利于盒内产品化学气味的及时挥发排出,且同时保证包装盒的整体美观性。

具体时,首先两层膜材叠合在热封模上压出气柱模压线16,同步压出第一热封模压线7,一起将这两层膜材热压粘合成一体,相邻模压线之间区域即成为气柱,气柱模压线16压完后,将粘成一体的膜材沿着垂直于气柱方向对折,再在膜材两边最边线通过模压缝合线4缝合成平面状的开口袋体,充气后袋体则变成立体盒形状,充气从充气口8进入共用充气进气道6中,然后气在共用充气进气道6内部的那一排第一热封模压线7之间上下绕行贯通,再通过各竖直第一气柱3上端的堵气阀膜5进入各第一气柱3中,盒背侧面的第二气柱11则通过第二气柱11上的模压线上的一排小缺口12进行进气;包装盒充气完成时在充气口8处立刻同步热压完成第二热封模压线9封死充气口8。

然后进入袋体的分切流程,袋体底的两角在袋子分切时同步用切刀做出开口10,利于盒内产品气味与外界互通挥发,各气柱靠盒口的顶端各对应设一个堵气阀5,堵气阀膜5一端与盒口顶部的横向共用充气进气道6连接,堵气阀膜5另一端与第一气柱3连接。

在充气成形后的盒子正面和背面上的圆形模压印区15处穿上盒子手提绳,装入产品,将内包装盒2盒口倒插进外包装盒1内与外包装盒1盒口平齐,不插到外包装盒1的盒底,产品如果有残留气味则会从盒底两角的开口10以及内包装盒2盒外包装1之间的间隙及时挥发出去,产品放仓库若干时间后,第一气柱3中的气体逐渐通过堵气阀膜5渗透到盒口横向的共用充气进气道6中,避免气体的泄露,气体并会将共用充气进气道6充鼓后,共用充气进气道6则自动被其内部上半部位和下半部位的那排第一热封模压线7封隔成的数个波浪状小气柱鼓起而收缩,收缩后的尺寸与下部分的盒正面横向尺寸一致,那么盒口就不会发生扭曲变形的问题了。

内包装盒2的盒高为外包装盒1盒高的一半,还兼具减少材料节省国家材料资源的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