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罐氮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2342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罐氮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可燃液体储罐的氮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罐氮封系统。



背景技术:

化工厂储存可燃液体的储罐常采用氮气作为保护性气体,以避免储存物料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燃爆风险。氮封方法是利用氮封阀、泄氮阀、呼吸阀组成氮封系统(如图1所示),使储罐在进料、出料和无操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的正压,防止空气进入储罐内。

常用的氮封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呼吸阀密封不好,导致储罐在无操作时氮气会从呼吸阀漏出的问题,一方面会导致氮气消耗量增加,另一方面氮气会夹带物料到排空和尾气处理系统,从而增加物料损失和voc排放。此外,氮封阀、泄氮阀和呼吸阀三个设备保养和维护工作量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储罐氮封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储罐氮封系统,包括储罐、氮封阀和液封装置,储罐的上端通过氮封阀与氮气管道连通,储罐通过液封装置与排空管道连通,储罐无进出料操作,压力稳定时,液封装置和氮封阀保持储罐内的微正压状态,储罐有进出料操作,压力变化时,通过液封装置和氮封阀调节储罐内的压力,保持罐内微正压状态。进一步的,所述液封装置包括缓冲罐和液封罐,缓冲罐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液封罐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储罐通过管路与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一出气口通过管路与第二进气口连通,第二出气口与排空管道连通,液封罐内设置有封液,与第二进气口连接的管路伸入到液封罐内且其端口位于封液的液面以下。

进一步的,储罐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口插接,第一出气口与第二进气口通过第二管路连通,第二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出气口插接,第二管路的另外一端伸入到液封罐内的封液液面以下,第二出气口与排空管道通过第三管路连通,第三管路与第二出气口插接。

进一步的,缓冲罐和液封罐上分别设置有玻璃视镜。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视镜分别设置在缓冲罐和液封罐的中部,封液的液面位于玻璃视镜处。

进一步的,所述液封装置内设置有封液,所述封液为乙二醇水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液封装置包括缓冲罐和液封罐,液封罐的上端设置有补液口,缓冲罐和液封罐的下端侧部分别设置有放净口。

进一步的,储罐的上端与液封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储罐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储罐的下端侧部设置有出料口。

进一步的,储罐和与其连接的管路上还分别设置有若干用于显示温度、流量、压力参数的仪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储罐氮封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创造利用液封装置取代现有氮封系统中的泄氮阀和呼吸阀,可以减少氮气和物料的损失,同时液封装置基本不用维护,大大降低了氮封系统设备的维护成本;

(2)本发明创造的液封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液封装置可以维持储罐内的压力稳定,同时在储罐内的压力变小时还可以调节储罐内的压力,防止储罐因为负压而变形;

(3)本发明创造中缓冲罐和液封罐的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二出气口分别设置在缓冲罐和液封罐的上端,这种设置使得液封装置的反应更加的灵敏,缓冲罐的设置还可以防止封液倒吸进入储罐;

(4)本发明创造中缓冲罐和液封罐上分别设置有玻璃视镜,玻璃视镜便于工作人员观察缓冲罐和液封罐内的封液情况,方便调整液封罐内的液面高度,通过调整封液的液面高度实现调节液封装置的液封压力;

(5)本发明创造中的封液采用乙二醇水溶液,乙二醇水溶液在冬季防冻;

(6)本发明创造中的储罐设置了补液口和放净口,便于调节液封装置的液封压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氮封系统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液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罐;101、进料口;102、出料口;2、液封装置;21、缓冲罐;211、第一进气口;212、第一出气口;22、液封罐;221、第二进气口;222、第二出气口;223、封液;224、补液口;225、放净口;23、第一管路;24、第二管路;25、第三管路;3、氮封阀;4、氮气管道;5、排空管道;6、呼吸阀;7、泄氮阀;8、输送泵;a、玻璃视镜。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如图2、3所示,一种储罐氮封系统包括储罐1、氮封阀3和液封装置2,储罐1通过氮封阀3与氮气管道4连接。液封装置2包括串联设置的缓冲罐21和液封罐22,缓冲罐21和液封罐22的水平高度相同,缓冲罐21的上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口211和第一出气口212,液封罐2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221和第二出气口222。储罐1的上端通过第一管路23与第一进气口211连通,第一管路23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口211插接,第一管路23的另一端与储罐1连接。第一出气口212与液封罐22的第二进气口221通过第二管路24连通,第二管路24的一端与第一出气口212插接,第二管路24的另外一端伸入到液封罐22内部,液封罐22内部盛装有封液223,伸入到液封罐22内部的第二管路24的端口位于封液223的液面以下。第二出气口222通过第三管路25与排空管道5连通,排空管道5与去尾气处理系统连通,第三管路25的一端与第二出气口222连接,第三管路25的另外一端与排空管道5连通。

如图2、3所示,氮气不溶于封液223,封液223可以选择水等液体,优选的本实施例选择乙二醇水溶液,乙二醇水溶液在冬季可以防冻。缓冲罐21和液封罐22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观察缓冲罐21和液封罐22内部情况的玻璃视镜a,封液223的液面位于玻璃视镜a中部。伸入到液封罐22内部的第二管路24的端口位于玻璃视镜a的下方。液封罐22的上端设置有补液口224,液封罐22和缓冲罐21的下端侧部分别设置有放净口225。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设置了两个储罐1,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储罐1的数量。储罐1的上端设置有用于进料的进料口101,储罐1的下端侧部设置有出料口102,出料口102与输送泵8连接,输送泵8用于出料。储罐1和与其连接的管路上还分别设置有若干用于显示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的仪表。

常用的氮封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呼吸阀6密封不好,导致储罐1在无操作时氮气会从呼吸阀6漏出,一方面导致氮气消耗量增加,另一方面氮气会夹带物料到排空和尾气处理系统增加物料损失和voc排放。此外氮封阀3、泄氮阀7和呼吸阀6三个设备保养和维护工作量也比较大。

本发明创造的工作原理:

工作时缓冲罐21内无液体,第一管路23、第二管路24不插入缓冲罐21内。液封罐22内装有封液223(乙二醇水溶液,用于冬季防冻),第二管路24插入液封罐22内封液223液面以下,第三管路25不插入罐内。正常工作时液封高度产生的压力高于储罐1氮封阀3设定压力,气体不会从液封装置2排出,所以液封装置2既可以维持储罐1微正压状态,又不会使储罐1内气体排出。当储罐1进料或升温时,储罐1内的压力高于液封装置2的液封压力,储罐1内的气体依次通过缓冲罐21和液封罐22,从第三管路25排出进入排空管道5,防止储罐1超压。

当储罐1出料或温度下降时,氮封阀3会打开,氮气进入储罐1维持储罐1内压力。当氮封阀3故障不能打开时,储罐1内的压力小于液封装置2内的液封压力,液封罐22内的封液223会通过第二管路24进入缓冲罐21,直到第二管路24的下端露出液面,此时储罐1与排空管道5联通,储罐1内的压力可以得到平衡,防止储罐1因为负压而变形。储罐1液封压力可以通过封液223的液面高低来调节,缓冲罐21、液封罐22配有玻璃视镜a,可以通过玻璃视镜a观察、进而调整液面高度。

本发明创造采用液封装置2来代替泄氮阀7和呼吸阀6的作用,由于氮气不溶于液封罐22内的封液223,所以在储罐1无操作时,氮气不会泄漏,可以维持储罐1内的压力稳定,减少氮气和物料的损失。而且与泄氮阀7和呼吸阀6相比,液封装置2基本不用维护,大大降低了氮封系统设备的维护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