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收杆机的挂面杆整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8102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收杆机的挂面杆整理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挂面加工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收杆机的挂面杆整理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挂面作为一种普及的大众食品,其生产已实现了自动化。其中,挂面杆用于将面条吊挂起来以实现面条的干化处理。干化处理后面条从挂面杆上取下,挂面杆收集后再次使用。现有的收杆方式一般是通过收杆机进行收集,取下面条的挂面杆经送杆装置移动至上杆结构,之后上杆结构将挂面杆提升送至储杆箱中,但是传统收杆机在送杆过程中经常遇到挂杆交叉、重叠引起堵杆、造成缺杆的现象,导致故障率高,影响收杆效率及后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全自动收杆机的挂面杆整理结构,提高收杆效率,降低故障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全自动收杆机的挂面杆整理结构,它包括位于上杆结构的后侧并与上杆结构入口对接的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且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为左右对称设置,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均包括辅助输送装置和支撑装置;辅助输送装置包括对应设置的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以及配设在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上的链条,且辅助输送装置的上部链条的输送方向为由后至前,并朝所述上杆结构入口一侧向下倾斜设置;支撑装置包括在对应辅助输送装置的上部链条处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的前端与所述上杆结构入口对接,支撑板与所述上部链条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用于所述链条通过的第一链条通道,且上部链条部分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一链条通道;辅助输送装置配设有驱动装置。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支撑板上均配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位于对应支撑板的的后部,且导流板上设有与支撑板的第一链条通道相对应的第二链条通道,对应的上部链条凸出于第一链条通道的部分完全位于第二链条通道内。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主动轴和从动轴,主动轴同轴穿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主动链轮,从动轴同轴穿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对应的从动链轮,且主动轴和从动轴均安装于机架上。

所述从动轴与机架之间设置有涨紧器,涨紧器包括设在机架上的长孔,长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连线布置,所述从动轴的两端部分别位于对应的长孔内,且从动轴的两端部与机架之间均设置有压簧,压簧的长度方向也沿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连线布置,且压簧首端与从动轴对应的端部连接,压簧尾端与机架连接。

所述压簧尾端与机架连接的设置方式如下:压簧尾端与机架之间设置有导向筒,导向筒与机架固定连接,压簧尾端位于导向筒内并与其连接。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后侧安装有挂面杆导向架,挂面杆导向架同时与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支撑板后端对接。

所述链条为平链条。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上方设有拨杆装置,拨杆装置包括沿左右方向安装于机架上的转轴,转轴上沿其轴向安装有拨杆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配合,避免了挂面杆交叉、重叠引起的堵杆、缺杆现象的出现,提高收杆效率,降低故障率。

其中,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均包括辅助输送装置和支撑装置,辅助输送装置包括对应设置的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以及配设在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上的链条,且辅助输送装置的上部链条的输送方向为由后至前,并朝所述上杆结构入口一侧向下倾斜设置;通过上述辅助输送装置的设计,工作时,挂面杆在左右两侧的链条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同步向前移动,从而避免挂面杆交叉、重叠。

支撑装置包括在对应辅助输送装置的上部链条处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的前端与所述上杆结构入口对接,支撑板与所述上部链条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用于所述链条通过的第一链条通道,且上部链条部分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一链条通道;辅助输送装置配设有驱动装置;通过上述支撑装置的设计,工作时,支撑装置不仅不会影响链条与挂面杆的相互作用,而且起到对挂面杆的支撑效果,保证挂面杆向上杆结构入口稳定输送。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支撑板上均配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位于对应支撑板的的后部,且导流板上设有与支撑板的第一链条通道相对应的第二链条通道,对应的上部链条凸出于第一链条通道的部分完全位于第二链条通道内,通过上述导流板的设计,挂面杆会先在导流板的导向作用下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再与链条接触作用,在保证整理效果的同时,减少挂面杆与链条的作用时间,保证输送效率。

辅助输送装置配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主动轴和从动轴,主动轴同轴穿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主动链轮,从动轴同轴穿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对应的从动链轮,且主动轴和从动轴均安装于机架上,驱动装置为链条的运转提供动力。

所述从动轴与机架之间设置有涨紧器,涨紧器包括设在机架上的长孔,长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连线布置,所述从动轴的两端部分别位于对应的长孔内,且从动轴的两端部与机架之间均设置有压簧,压簧的长度方向也沿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连线布置,且压簧首端与从动轴对应的端部连接,压簧尾端与机架连接,涨紧器的设置保证了从动链轮和主动链轮之间的相对张紧效果,从而保证链条的涨紧度。

所述压簧尾端与机架连接的设置方式如下:压簧尾端与机架之间设置有导向筒,导向筒与机架固定连接,压簧尾端位于导向筒内并与其连接,便于压簧的安装,且实现对压簧的导向效果。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上方设有拨杆装置,拨杆装置包括沿左右方向安装于机架上的转轴,转轴上沿其轴向安装有拨杆板,拨杆装置在使用时转轴转动带动拨杆板旋转将挂面杆向后拨动,拨杆装置的设置进一步避免挂面杆堵杆现象的发生。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后侧安装有挂面杆导向架,挂面杆导向架同时与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支撑板后端对接,挂面杆导向架的设置便于实现挂面杆整理结构与上级设备的连接,便于挂面杆的输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收杆机的挂面杆整理结构,它包括位于上杆结构4的后侧并与上杆结构入口对接的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且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为左右对称设置,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均包括辅助输送装置和支撑装置;上杆结构出口处配设储杆箱15。其中上杆结构4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不再详述。

辅助输送装置包括对应设置的主动链轮1、从动链轮2以及配设在主动链轮1和从动链轮2上的链条3,且辅助输送装置的上部链条的输送方向为由后至前,并朝所述上杆结构入口一侧向下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链条3选用平链条。通过上述辅助输送装置的设计,工作时,挂面杆在左右两侧的链条3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同步向前移动,从而避免挂面杆交叉、重叠。

辅助输送装置配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主动轴7和从动轴8,主动轴7同轴穿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主动链轮1,从动轴8同轴穿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对应的从动链轮2,且主动轴7和从动轴8均安装于机架9上。驱动装置为链条3的运转提供动力。安装时,从动链轮2通过配设的轴承套设在从动轴8上,主动链轮1固定套设在主动轴7上,主动轴7通过配设的轴承与机架9转动连接,并且主动轴7与电机传动连接。

从动轴8与机架9之间设置有涨紧器,涨紧器包括设在机架9上的长孔,长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主动轴7和从动轴8的连线布置,所述从动轴8的两端部分别位于对应的长孔内,且从动轴8的两端部与机架9之间均设置有压簧10,压簧10的长度方向也沿所述主动轴7和从动轴8的连线布置,且压簧10首端与从动轴8对应的端部连接,压簧10尾端与机架9之间设置有导向筒11,导向筒11与机架9固定连接,压簧10尾端位于导向筒11内并与其连接。

涨紧器的设置保证了从动链轮2和主动链轮1之间的相对张紧效果,从而保证链条3的涨紧度。

支撑装置包括在对应辅助输送装置的上部链条处设置的支撑板5,支撑板5的前端与所述上杆结构入口对接,支撑板5与所述上部链条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用于所述链条3通过的第一链条通道,且上部链条部分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一链条通道。支撑板5通过安装板16固定于机架9上。

通过上述支撑装置的设计,工作时,支撑装置不仅不会影响链条3与挂面杆的相互作用,而且起到对挂面杆的支撑效果,保证挂面杆向上杆结构入口稳定输送。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支撑板5上均配设有导流板6,导流板6位于对应支撑板5的的后部,且导流板6上设有与支撑板5的第一链条通道相对应的第二链条通道,对应的上部链条凸出于第一链条通道的部分完全位于第二链条通道内。通过上述导流板6的设计,挂面杆会先在导流板6的导向作用下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再与链条3接触作用,在保证整理效果的同时,减少挂面杆与链条3的作用时间,保证输送效率。

所述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后侧安装有挂面杆导向架14,挂面杆导向架14同时与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支撑板5后端对接。挂面杆导向架14的设置便于实现挂面杆整理结构与上级设备的连接,便于挂面杆的输送。

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通过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配合,避免了挂面杆交叉、重叠引起的堵杆、缺杆现象的出现,提高收杆效率,降低故障率。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左整理结构和右整理结构的上方设有拨杆装置,拨杆装置包括沿左右方向安装于机架9上的转轴12,转轴12上沿其轴向安装有拨杆板13。拨杆装置在使用时转轴12转动带动拨杆板13旋转将挂面杆向后拨动,拨杆装置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避免挂面杆堵杆现象的发生。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