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加装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3489阅读:2461来源:国知局
二次加装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现有建筑二次加装电梯结构。



背景技术:

许多城市的市区早期建造的居民楼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并没有安装载人电梯,现在对居民楼内业主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特别是对于老人、儿童、孕妇等,他们攀爬楼梯时,容易踩空而摔倒,存在一定的危险,但是旧楼的结构已经成型,楼道内已经无法安装电梯。

目前,现有建筑二次加装电梯结构主要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室外加装法,其中一种施工方法如图1、图2所示:所述电梯装置3设置在现有建筑1的外部,电梯出口与楼梯出口相对设置,电梯装置3与现有建筑1之间在一层有供人们进出的消防通道,在一层以上设置有候梯平台402,但是由于安装电梯装置3后,电梯装置3与现有建筑1之间距离太近,当建筑着火时,容易造成消防通道处的拥挤,出现踩踏事故。经过改进后,为保证加装电梯后的建筑有足够的消防通道,所述电梯装置3到现有建筑1的距离增大到2.4米至3米。但是这种结构占用空间大,减少了人们在楼下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又增大了候梯平台402的面积,从而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的二次加装电梯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二次加装电梯结构,包括多层建筑,用于连接楼层的平行双跑楼梯,设置在多层建筑外部的电梯装置,以及用于连接电梯装置和多层建筑的通道;

所述平行双跑楼梯包括连接楼层的第一梯段、第二梯段、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梯段和第二梯段的中间平台;所述第一梯段与第二梯段之间形成竖向的楼梯梯井;

所述电梯装置包括电梯井道和在电梯井道内移动的电梯轿厢;

所述通道包括设置在中间平台侧的楼梯外墙上的单元门洞,与中间平台在同一高度、且正对单元门洞设置在楼梯外墙上的候梯平台,以及设置在电梯井道第一井道壁上的厅门;

所述电梯井道紧邻所述楼梯外墙且正对所述第二梯段设置;所述单元门洞正对所述第一梯段设置;所述第一井道壁正对所述楼梯梯井设置;所述候梯平台紧邻所述第一井道壁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候梯平台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梯段的宽度相适应,所述候梯平台的长度与所述第一井道壁的长度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从位于所述多层建筑的二层与三层之间的中间平台处开始逐层向上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从位于所述多层建筑的二层与三层之间的中间平台处开始向上设置,且每隔一层设置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候梯平台的周围设置有护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电梯井道壁紧邻多层建筑的楼梯外墙设置,改变了电梯装置的安装位置,在保证一楼进出空间的情况下,减小了候梯平台的面积,即减小了该二次加装电梯结构所占用的空间;通过在在二层与三层之间的中间平台处向上间隔两层设置通道,在不影响人们乘坐电梯的情况下,减少了通道的数量,降低了该二次加装电梯结构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平面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二次加装电梯结构的建筑结构平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二次加装电梯结构的建筑结构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多层建筑,2-平行双跑楼梯,3-电梯装置,4-通道,5-楼梯外墙,6-厅门,201-第一梯段,202-第二梯段,203-中间平台,204-楼梯梯井,301-电梯井道,302-电梯轿厢,303-第一井道壁,401-单元门洞,402-候梯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次加装电梯结构,包括多层建筑1,用于连接楼层的平行双跑楼梯2,设置在多层建筑1外部的电梯装置3,以及用于连接电梯装置3和多层建筑1的通道4;所述平行双跑楼梯2包括连接楼层的第一梯段201、第二梯段20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梯段201和第二梯段202的中间平台203;所述第一梯段201与第二梯段202之间形成竖向的楼梯梯井204;所述电梯装置3包括电梯井道301和在电梯井道301内移动的电梯轿厢302;所述通道4包括设置在中间平台203侧的楼梯外墙5上的单元门洞401,与中间平台203在同一高度、且正对单元门洞401设置在楼梯外墙5上的候梯平台402,以及设置在电梯井道301第一井道壁303上的厅门6;所述电梯井道301紧邻所述楼梯外墙5且正对所述第二梯段202设置;所述单元门洞401正对所述第一梯段201设置;所述第一井道壁303正对所述楼梯梯井204设置;所述候梯平台402紧邻所述第一井道壁303设置。

所述平行双跑楼梯2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楼梯结构,当人们从多层建筑1的其中一层向上行走时,人们走完一个平行双跑楼梯2刚好能回到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同方位。所述第一梯段201和第二梯段202是用于连接楼层的倾斜构件,所述第一梯段201和第二梯段202的结构相同,都由若干个踏步组成。如图4所示,在竖直方向上,多层建筑1的任意两楼层之间有一个连接楼层的平行双跑楼梯2,该平行双跑楼梯2包括一个第一梯段201和一个第二梯段202,所述第一梯段201与第二梯段202的方向相反设置,且第一梯段201设置在第二梯段202的上方,第一梯段201的下端与第二梯段202的上端通过中间平台203连接,该中间平台203供楼梯转折或使用者休息之用;如图3所示,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梯段201和第二梯段202平行设置,其第一梯段201与第二梯段202之间形成楼梯梯井204;所述楼梯梯井204的宽度为60mm~120mm,主要用于当多层建筑1着火时,消火栓能从楼梯梯井204到达每个楼层。由于结构原因,在多层建筑1的一层,所述第一梯段201的踏步只有3个,人们只有通过该第一梯段201才能进入一层住户的家中。

如图3所示,通过将所述电梯井道301紧邻楼梯外墙5且正对所述第二梯段202设置,使该电梯井道301不影响一楼楼梯的进出空间。候梯平台402正对单元门洞401设置,使人们能通过单元门洞401从中间平台203进入到候梯平台402;然后再通过厅门6乘坐电梯轿厢302上下楼层。设置有厅门6的第一井道壁303正对楼梯梯井204设置,保证电梯井道301不影响现有消防通道,同时减少了候梯平台402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候梯平台402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梯段201的宽度相适应,所述候梯平台402的长度与所述第一井道壁303的长度相适应。所述候梯平台402的周围设置有护栏,对人们等候电梯轿厢302时起安全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次加装电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改变电梯装置3的安装位置,在保证多层建筑1消防通道的情况下,减小了候梯平台402所占用的空间,使该候梯平台402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梯段201的宽度相适应,该多层建筑1中第一梯段201的宽度为1.2米;即候梯平台402的宽度由原来的2.4米至3米减小到1.2米,大大降低了该候梯平台402的面积,减小了该二次加装电梯结构所占用的空间,增大了人们在楼下的活动空间。由于候梯平台402的面积减小了,同时还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成本。

如图4所示,所述多层建筑1为六层建筑,所述电梯装置3在一层设置厅门6,方便人们从一层乘坐电梯上下楼层。所述通道4从位于所述多层建筑1的二层与三层之间的中间平台203处开始逐层向上设置。即从多层建筑1的二层以上开始,每个中间平台203处都设置有连接电梯井道301的通道4,方便人们乘坐电梯。

当人们在四层准备乘坐电梯下楼时,人们可以通过第二梯段202到达位于四层与五层之间的中间平台203处,然后通过设置在楼梯外墙5上的单元门洞401进入到候梯平台402,再通过第一井道壁303上的厅门6进入电梯轿厢302,乘坐电梯轿厢302下楼;人们也可以通过第一梯段201达到位于三层与四层之间的中间平台203处,然后通过设置在楼梯外墙5上的单元门洞401进入到候梯平台402,再通过第一井道壁303上的厅门6进入电梯轿厢302,乘坐电梯轿厢302下楼。

本实用新型还有另一种更加节约成本的方法,所述电梯装置3在一层设置厅门6,所述通道4从位于所述多层建筑1的二层与三层之间的中间平台203处开始向上设置,且每隔一层设置通道4。即在所述多层建筑1的二层与三层之间、四层与五层之间的中间平台203处设置有通道4。

当人们在四层准备乘坐电梯下楼时,人们可以通过第二梯段202达到位于四层与五层之间的中间平台203处,然后通过设置在楼梯外墙5上的单元门洞401进入到候梯平台402,再通过第一井道壁303上的厅门6进入电梯轿厢302,乘坐电梯轿厢302下楼;此时仅有这一种最节约时间和距离的方案。该方案并未增加乘坐电梯的时间和距离,虽然减少了上下电梯的方案,但是通过减少多层建筑1的三层与四层之间、五层与六层之间的中间平台203处的通道4,节约了施工时的成本,降低了施工时间和工人的劳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