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配料料仓给料圆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8328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烧结配料料仓给料圆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圆盘给料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烧结配料料仓给料圆盘。



背景技术:

圆盘给料机用于烧结配料的,把铁料、燃料输送至料仓内使用圆盘给料机按一定的配比进行输送给料,达到烧结所需的配比量;在圆盘给料的过程当中因圆盘底板在给料的过程当中铁料与底板产生摩擦,底板使用1个月就会磨穿,如不更换底板将磨损圆盘给料机本体,故障将恶化,扩大损失;因底板表面光滑,每逢雨季天气时铁料、燃料较湿板结,圆盘给料给料时底板打滑,下料不均匀、时大时小、有时无料下,导致流量不稳影响配比,需专人长期守在圆盘旁边人工使用撬棍扒了,从而加大员工劳动强度,流量不稳造成烧结矿质量波动,进而将影响高炉炉况;底板寿命周期较短,检修车间需组织大量人员进行更换底板,扰乱检修车间工作安排,增强劳动强度,材料成本费用也随着增加。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烧结配料料仓给料圆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烧结配料料仓给料圆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烧结配料料仓给料圆盘,包括圆盘,所述圆盘上设有若干金属条,所述金属条以圆盘的轴心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于圆盘上表面。

所述圆盘上设有12根金属条。

所述金属条为钢筋。

所述圆盘的上表面上设有与圆盘形状相匹配的衬板,所述金属条设置于所述衬板上。

所述衬板上设有用于放置金属条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凹槽半径与所述金属条的截面半径相等。

所述衬板为耐磨衬板,所述衬板与圆盘之间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圆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上外螺纹相匹配的螺纹孔。

所述圆盘中部设有用于固定金属条的固定件。

所述固定件呈底部开口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固定件的侧壁下方设有用于金属条穿过的半圆形通孔,所述固定件轴心设有用于第二螺栓穿过的通孔,所述圆盘轴心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栓上外螺纹相匹配的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圆盘上设置金属条,使至圆盘上表面进行结料,达到料磨料的效果减少底板磨损,带动铁料、燃料从而稳定流量配比,延长圆盘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者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四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圆盘,2金属条,3衬板,4凹槽,5第一螺栓,6固定件,7半圆形通孔,8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5。

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烧结配料料仓给料圆盘,包括圆盘1,所述圆盘1上设有若干金属条2,所述金属条2以圆盘1的轴心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于圆盘1上表面,通过在圆盘1上设置金属条2,使至圆盘1上表面进行结料,达到料磨料的效果减少底板磨损,带动铁料、燃料从而稳定流量配比,延长圆盘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者的劳动强度。

所述圆盘1上设有12根金属条2,所述金属条2为钢筋,优选的钢筋的长度为0.85米、18毫米粗稳定圆盘给料流量,铁料、燃料配比满足烧结生产要求。

实施例二:所述圆盘1的上表面上设有与圆盘1形状相匹配的衬板3,所述金属条2设置于所述衬板3上,通过设置衬板3可以避免圆盘1的磨损,并且衬板3的更换较为快速,且将金属条2设置在衬板3上同样可以起到使至衬板3上进行结料,达到料磨料的效果,带动铁料、燃料从而稳定流量配比。

所述衬板3为耐磨衬板,所述衬板3与圆盘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连接,所述圆盘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5上外螺纹相匹配的螺纹孔,通过螺栓连接,便于衬板3的安装与拆卸,便于更换。

实施例三:所述衬板3上设有用于放置金属条2的凹槽4,所述凹槽4的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凹槽4半径与所述金属条2的截面半径相等,通过设置凹槽4能够使得金属条2更为稳定的固定于衬板3上。

实施例四:所述圆盘1中部设有用于固定金属条2的固定件6,通过设置固定件6对金属条2进行固定,便于金属条2的安装与拆卸。

所述固定件6呈底部开口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固定件6的侧壁下方设有用于金属条2穿过的半圆形通孔7,所述固定件6轴心设有用于第二螺栓8穿过的通孔,所述圆盘1轴心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栓8上外螺纹相匹配的螺纹孔,安装方式:将金属条2放置在凹槽4内,然后将固定件6上的半圆形通孔7放置在金属条2上方,最后通过第二螺栓8强固定件6固定即可,便于金属条的更换,或者衬板3更换时将好的金属条2保留,节省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