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的平衡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4611阅读:1269来源:国知局
可伸缩的平衡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



背景技术:

平衡梁为吊装机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起重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平衡梁又称铁扁担。可用于保持被吊设备的平衡,避免吊索损坏设备;缩短吊索的高度,减小动滑轮的起吊高度;减少设备起吊时所承受的水平压力,避免损坏设备;多机抬吊时,采用平衡梁还可以合理分配或平衡各吊点的载荷。

传统的平衡梁系统采用固定长度,现场拼接的方式进行组装,常用的有8米200吨级和10米200吨级,通常由3-4段组成,又称组合式平衡梁,该平衡梁系统使用螺栓连接,其缺点是不便于运输、不便于施工现场存放、组装时耗费人力,需2-3人进行组装,还需要小吊车配合。使用后需及时将平衡梁拆卸开,耗费人力。如果使用后没有及时拆卸成段,在下次使用时会难以将两段分开,分段之间的连接面以及螺栓生锈影响使用。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便于运输且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可伸缩平衡梁。

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其能够通过伸缩梁的设置,实现便于运输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所述平衡梁包括:

主梁;

第一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分别套设于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梁的两端滑动连接;

第二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分别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的两端,与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的两端滑动连接;

第三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三移动梁分别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的两端,与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的两端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平衡梁还包括:吊耳,所述吊耳设置于一对所述第三移动梁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主梁与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与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与一对所述第三移动梁之间采用间隙配合,所述间隙配合的间隙为4-6mm。

优选地,所述主梁、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及一对所述第三移动梁通过连接件固定。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是连接销、螺栓或螺钉。

优选地,所述主梁的内径为360-420mm。

优选地,所述主梁、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及一对所述第三移动梁的壁厚为4-7mm。

优选地,所述主梁外套于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外套于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外套于一对所述第三移动梁或所述主梁内套于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一移动梁内套于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一对所述第二移动梁内套于一对所述第三移动梁。

优选地,所述主梁的长度为4000-600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梁、所述第二移动梁和所述第三移动梁的长度均为1500-25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其优点在于:多段式伸缩梁的结构设计,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平衡梁的长度,使平衡梁更便于运输,不占用存放空间,可伸缩的平衡梁的拆装方便,降低了组装耗费的人力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平衡梁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的完全伸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的完全缩回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主梁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连接销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梁;2、第一移动梁;3、第二移动梁;4、第三移动梁;5、吊耳;6、连接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平衡梁包括:

主梁;

第一移动梁,一对第一移动梁分别套设于主梁的两端,分别与主梁的两端滑动连接;

第二移动梁,一对第二移动梁分别套设于一对第一移动梁的两端,与一对第一移动梁的两端滑动连接;

第三移动梁,一对第三移动梁分别套设于一对第二移动梁的两端,与一对第二移动梁的两端滑动连接。

其中,主梁、第一移动梁、第二移动梁和第三移动梁均是呈圆管状的钢结构。

多段式伸缩梁的结构设计,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平衡梁的长度,使平衡梁更便于运输,不占用存放空间。

进一步地,平衡梁还包括:

吊耳,吊耳设置于一对第三移动梁的两端。

其中,吊耳的上方通过钢丝绳与起吊设备连接,吊耳的下方通过钢丝绳与待吊装部件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主梁与一对第一移动梁、一对第一移动梁与一对第二移动梁、一对第二移动梁与一对第三移动梁之间采用间隙配合,所述间隙配合的间隙为4-6mm。

通过间隙配合的间隙实现平衡梁的主梁与移动梁、移动梁与移动梁之间的伸出和缩回。

作为优选方案,主梁、一对第一移动梁、一对第二移动梁及一对第三移动梁通过连接件固定。

其中,连接件可以是连接销、螺栓或螺钉。但并不限于连接销、螺栓或螺钉,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任何固定连接方式。

当平衡梁达到使用要求的长度时,通过连接件将主梁与各移动梁固定,以便于吊装工作的进行。可伸缩的平衡梁上的连接件的拆装方便,降低了组装耗费的人力成本。

作为优选方案,主梁的内径为360-420mm,主梁、一对第一移动梁、一对第二移动梁及一对第三移动梁的壁厚为4-7mm。

当可伸缩的平衡梁为内套设连接时,主梁的外径比第一移动梁的内径小、第一移动梁的外径比第二移动梁的内径小、第二移动梁的外径比第三移动梁的内径小;当可伸缩的平衡梁为外套设连接时,主梁的内径比第一移动梁的外径大、第一移动梁的内径比第二移动梁的外径大、第二移动梁的内径比第三移动梁的外径大。

作为优选方案,主梁的长度为4000-6000mm,第一移动梁、第二移动梁和第三移动梁的长度均为1500-2500mm。

一般情况下,第一移动梁、第二移动梁和第三移动梁的长度相同。

可伸缩的平衡梁的长度最长可达21米。

可伸缩的平衡梁采用分段式伸缩梁的结构,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在运输前将各移动梁推回主梁,长度仅为主梁的长度,不占用运输空间,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导链或绳索即可拉开各移动梁,使用结束再推回至主梁即可,不占用存储空间,使用便捷。

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的完全伸出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的完全缩回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外套设连接的一种可伸缩的平衡梁,包括:

主梁1;

第一移动梁2,主梁1外套于一对第一移动梁2,一对第一移动梁2分别与主梁1的两端滑动连接;

第二移动梁3,一对第一移动梁2的两端外套于一对第二移动梁3,一对第二移动梁3与一对第一移动梁2的两端滑动连接;

第三移动梁4,一对第二移动梁3的两端外套于一对第三移动梁4,一对第三移动梁4与一对第二移动梁3的两端滑动连接;

吊耳5,吊耳5设置于一对第三移动梁4的两端。吊耳5的上方通过钢丝绳与起吊设备连接,吊耳5的下方通过钢丝绳与待吊装部件连接。

其中,主梁1、第一移动梁2、第二移动梁3和第三移动梁4均是钢管。

当第一移动梁2、第二移动梁3和第三移动梁4全部伸出时,如图1所示,当第一移动梁2、第二移动梁3和第三移动梁4全部缩回时,长度仅是主梁1的长度,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主梁1、一对第一移动梁2、一对第二移动梁3及一对第三移动梁4之间采用间隙配合,所述间隙配合的间隙为4-6mm通过间隙配合的间隙实现平衡梁的主梁1与移动梁、移动梁与移动梁之间的伸出和缩回。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连接销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主梁4、一对第一移动梁2、一对第二移动梁3及一对第三移动梁4通过连接销6固定。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主梁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本实施例中主梁1的内径为390mm,外径为400mm,主梁1的壁厚为5mm,主梁1的长度选择5000mm。

本实施列选用外套设的平衡梁,则第一移动梁2的外径为385mm,内径为375mm,长度选择2000mm,第二移动梁3的外径为370mm,内径为360mm,长度选择2000mm,第三移动梁4的外径为355mm,长度选择2000mm。

本实施例的平衡梁最短为5000mm,最长可达17m。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